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彩云垂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RB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RB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RB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RB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SD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8月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RB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RB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RB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9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小幡酉吉:如RB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RB放逐居留RB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小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RB人牵着鼻子走。
RB要参战了。RB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RB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RB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8月15日,RB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RB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RB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RB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RB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RB的说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RB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SD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德国希望将其在SD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交涉。青岛、SD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只是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将SD优先开发权让渡给德国。
中国此时如大胆接受德国请求,只是提前终止租借合同,即便与英日发生某种不愉快,但大致上还可以理解。收回主权还可以使领土人民免遭战祸,此上上之策。然而中国政府鉴于英日软硬两手,特别是RB的诱惑,中国硬是雷人拒绝了德国方面实现两国双赢的请求。
中国方面对德国说不的理由很简单:英日反对。这是明着的台面话,暗的不便言说的理由是:1、RB已承诺会将青岛交还中国;2、RB会接受中国请求,驱逐孙文那些“乱党”,甚至帮助中国平息内部动荡。这第二点对政府太尼玛有诱惑力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有智慧者曾想到RB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将SD权益还给中国,曾派员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出面向德国接管SD权益,之后由美国还给中国。
美国没有急于选边,其立国原则为贸易自由。只要不损害贸易自由,美国对世界事务并不愿意多事,所以对于中国请求,美国不愿得罪RB拒绝考虑,仅劝说RB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信守诺言,尽早寻机将青岛还给中国。一堆没有杀伤力的废话,但又是足以满足中国要求的漂亮话。
对于美国的要求,RB狼再作郑重承诺:RB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只要德国无条件交出青岛,RB一定寻机还给中国。狼对羊说,你那块肉我吃了后再给你。
假如RB真的履行承诺,中日关系一定会在过去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上提升一大步,中国一定会感谢RB的担当、大度:对英国够朋友,对中国够意思。可RB毕竟是个短视的国家,一个利益至上的小人。另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实力,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正义是需要实力背书的,弱国无外交!!
不久之后,缺乏实力的北洋中国只能再次重演十年前日俄战争中大轻国“局外中立”丢人现眼的荒诞弱国国际外交故事。
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强国的RB为了盟国大英帝国不惜一战,这是履行承诺。但RB不是发兵欧洲,与英军并肩对阵德国,那样成本太高,费力多还没有果子吃。RB选择了一条便捷的路,帮助英国在远东发难,摧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办法不费太多力气,大英在欧洲吸引德军主力,太郎这边完全是下山摘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RB无法接受中德磋商,无法同意德国将青岛交给中国。道理很简单,青岛交给中国了,RB还怎样帮助盟友呢?
RB执意要用这种办法帮助英国,中国不希望这个结果,无奈与中国关系不错的美国不愿得罪RB当时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的英国也劝中国不必这样做,可怜弱国只能被强国摆布。
英国公使朱尔典劝告外交部参事顾维钧:“接受这样的安排,不要去挣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了。RB既然答应归还,就不必一定要从德国手里直接拿回了。即便德国现在将青岛交给中国,鉴于情势,又有哪个大国会承认呢?”
当时的北洋中国没有铁杆盟友,更没有必须开战的敌人。中国曾想趁机与德国翻脸,与RB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无奈RB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RB指令给予答复。RB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RB人对SD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SD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RB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RB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RB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RB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RB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SD都督的报告。RB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日军在龙口登陆的行动已公然违反了国际公法,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那么根据国际公法,交战国双方应该尊重中国的中立。因此,为了表明中国确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中国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顾维钧明白主张中国应动用武力,抵御日军侵略。
参加会议的政务高级参事伍朝枢在发言中认为顾维钧的看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如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不是承认,也等于是默许RB的行动。
袁世凯转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祺瑞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SD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袁世凯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四十八小时。袁世凯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段祺瑞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军队“不给力”,可能是袁世凯放弃武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可以肯定是外交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袁世凯环顾左右,期待各部总长说点提气的话,无奈各位沉默不语,静候总统指示。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然而我们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责任呢?他认为,国际法是人制订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国际法呢?袁世凯拿出一张事前准备的小纸条作为发言依据,他提醒各位同僚,十年前发生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军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一条走廊,日军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RB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区之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9月3日,外交部照会各国公使,以SD龙口莱州及连接青岛附近各地为交战国行军区域。中国重演十年前故事,局外中立看着两个“友邦”在中国境内厮杀。日俄战争屈辱一幕再次上演,地点换了SD半岛。十年前“局外中立”让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人民惨遭蹂躏,付出巨大牺牲。中国唯一的收获,就是借着RB的手驱逐了赖在那儿的俄国人,换成了“共存共荣”的RB人。历史还会重演吗?答案是肯定的。
拥有日俄战争丰富局外主人经验的前大清官员袁世凯划出一条供交战各国通过的走廊。这在表面上看对各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使用,我这个主人对你们两个在我家打仗的客人仁至义尽了。实际上,这个举措极大的偏袒了RB方面,方便了日军进攻德国守军。这个政策一宣布,立即引起德国公使强烈抗议。
此时的RB方面,已经是“天时、地利、和”齐聚,一场青岛要塞攻坚战,箭在弦上。
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RB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RB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RB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RB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SD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8月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RB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RB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RB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9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小幡酉吉:如RB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RB放逐居留RB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小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RB人牵着鼻子走。
RB要参战了。RB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RB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RB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8月15日,RB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RB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RB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RB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RB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RB的说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RB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SD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德国希望将其在SD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交涉。青岛、SD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只是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将SD优先开发权让渡给德国。
中国此时如大胆接受德国请求,只是提前终止租借合同,即便与英日发生某种不愉快,但大致上还可以理解。收回主权还可以使领土人民免遭战祸,此上上之策。然而中国政府鉴于英日软硬两手,特别是RB的诱惑,中国硬是雷人拒绝了德国方面实现两国双赢的请求。
中国方面对德国说不的理由很简单:英日反对。这是明着的台面话,暗的不便言说的理由是:1、RB已承诺会将青岛交还中国;2、RB会接受中国请求,驱逐孙文那些“乱党”,甚至帮助中国平息内部动荡。这第二点对政府太尼玛有诱惑力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有智慧者曾想到RB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将SD权益还给中国,曾派员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出面向德国接管SD权益,之后由美国还给中国。
美国没有急于选边,其立国原则为贸易自由。只要不损害贸易自由,美国对世界事务并不愿意多事,所以对于中国请求,美国不愿得罪RB拒绝考虑,仅劝说RB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信守诺言,尽早寻机将青岛还给中国。一堆没有杀伤力的废话,但又是足以满足中国要求的漂亮话。
对于美国的要求,RB狼再作郑重承诺:RB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只要德国无条件交出青岛,RB一定寻机还给中国。狼对羊说,你那块肉我吃了后再给你。
假如RB真的履行承诺,中日关系一定会在过去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上提升一大步,中国一定会感谢RB的担当、大度:对英国够朋友,对中国够意思。可RB毕竟是个短视的国家,一个利益至上的小人。另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实力,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正义是需要实力背书的,弱国无外交!!
不久之后,缺乏实力的北洋中国只能再次重演十年前日俄战争中大轻国“局外中立”丢人现眼的荒诞弱国国际外交故事。
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强国的RB为了盟国大英帝国不惜一战,这是履行承诺。但RB不是发兵欧洲,与英军并肩对阵德国,那样成本太高,费力多还没有果子吃。RB选择了一条便捷的路,帮助英国在远东发难,摧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办法不费太多力气,大英在欧洲吸引德军主力,太郎这边完全是下山摘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RB无法接受中德磋商,无法同意德国将青岛交给中国。道理很简单,青岛交给中国了,RB还怎样帮助盟友呢?
RB执意要用这种办法帮助英国,中国不希望这个结果,无奈与中国关系不错的美国不愿得罪RB当时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的英国也劝中国不必这样做,可怜弱国只能被强国摆布。
英国公使朱尔典劝告外交部参事顾维钧:“接受这样的安排,不要去挣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了。RB既然答应归还,就不必一定要从德国手里直接拿回了。即便德国现在将青岛交给中国,鉴于情势,又有哪个大国会承认呢?”
当时的北洋中国没有铁杆盟友,更没有必须开战的敌人。中国曾想趁机与德国翻脸,与RB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无奈RB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RB指令给予答复。RB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RB人对SD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SD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RB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RB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RB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RB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RB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SD都督的报告。RB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日军在龙口登陆的行动已公然违反了国际公法,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那么根据国际公法,交战国双方应该尊重中国的中立。因此,为了表明中国确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中国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顾维钧明白主张中国应动用武力,抵御日军侵略。
参加会议的政务高级参事伍朝枢在发言中认为顾维钧的看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如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不是承认,也等于是默许RB的行动。
袁世凯转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祺瑞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SD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袁世凯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四十八小时。袁世凯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段祺瑞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军队“不给力”,可能是袁世凯放弃武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可以肯定是外交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袁世凯环顾左右,期待各部总长说点提气的话,无奈各位沉默不语,静候总统指示。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然而我们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责任呢?他认为,国际法是人制订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国际法呢?袁世凯拿出一张事前准备的小纸条作为发言依据,他提醒各位同僚,十年前发生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军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一条走廊,日军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RB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区之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9月3日,外交部照会各国公使,以SD龙口莱州及连接青岛附近各地为交战国行军区域。中国重演十年前故事,局外中立看着两个“友邦”在中国境内厮杀。日俄战争屈辱一幕再次上演,地点换了SD半岛。十年前“局外中立”让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人民惨遭蹂躏,付出巨大牺牲。中国唯一的收获,就是借着RB的手驱逐了赖在那儿的俄国人,换成了“共存共荣”的RB人。历史还会重演吗?答案是肯定的。
拥有日俄战争丰富局外主人经验的前大清官员袁世凯划出一条供交战各国通过的走廊。这在表面上看对各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使用,我这个主人对你们两个在我家打仗的客人仁至义尽了。实际上,这个举措极大的偏袒了RB方面,方便了日军进攻德国守军。这个政策一宣布,立即引起德国公使强烈抗议。
此时的RB方面,已经是“天时、地利、和”齐聚,一场青岛要塞攻坚战,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