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彩云垂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14,子弹改变中国,真实历史中的“蝴蝶效应”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决定历史的到底是什么??大人物的欲望??小人物的赌命??
真实历史中,貌似是后者更多一些。平时看似人畜无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时某地一次热血惊人之举或仅仅是机缘巧合的异常举动,也许会造成某地区人类历史进程天翻地覆的大转折,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一开始只是个气象学假说,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原创者提出此效应意在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广泛用来隐喻和证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当时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举行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的目标对着塞尔维亚(当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现在大概也是),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参加这次军事演习。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从小就被送到军队里去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主张用武力吞并塞尔维亚,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举行这次军事演习,不仅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同时也是为了向波斯尼亚显示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力。奥匈帝国的猖狂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为了打击奥匈帝国的嚣张气焰,报复斐迪南的挑衅行动,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这一刺杀行动是由一个名叫“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周密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居然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灾难,并永久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军事进攻。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在这一瞬间,刚赶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中弹身亡。周围顿时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后来死在狱中)。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国皇帝威廉帮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人预感到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军事力量正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于是德国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他决定这次绝不让步。
得知俄国准备出兵援助盟国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发去了电报,请他推迟出兵,以防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犹豫不决的沙皇得到了大臣们的告诫:俄国大军已成待发之势,此刻收兵如同强行阻挡全速运转的“巨大机器”,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150万俄国官兵准备向西挺进。最终,俄国出兵的消息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英国方面也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英国国内,12名内阁成员不赞成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7月23日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大军的西进,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帝国主义不可能拒绝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复仇,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奥匈背后有德国,塞尔维亚背后是俄国。俄国还有两个曾经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兰西共和国。
7月29日,时任英国首相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做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警告法国保持中立,不得选边。法国当即拒绝,德国立即向法国宣战,并迅速侵入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是英国的安全屏障,德国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得已卷入战争,对德,以及奥匈宣战。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德国皇帝命令50万德国士兵向东开进,迎敌作战,抗击俄军。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同时警告德国,对其边界的任何侵犯都将遭到抵抗。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150万大军向法国边界开去,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四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于8月4日当天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结果,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德国的罪行引起了世界的公愤。
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4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RB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902年英国和RB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RB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RB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 -->>
1914,子弹改变中国,真实历史中的“蝴蝶效应”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决定历史的到底是什么??大人物的欲望??小人物的赌命??
真实历史中,貌似是后者更多一些。平时看似人畜无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时某地一次热血惊人之举或仅仅是机缘巧合的异常举动,也许会造成某地区人类历史进程天翻地覆的大转折,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一开始只是个气象学假说,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原创者提出此效应意在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广泛用来隐喻和证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当时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举行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的目标对着塞尔维亚(当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现在大概也是),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参加这次军事演习。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从小就被送到军队里去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主张用武力吞并塞尔维亚,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举行这次军事演习,不仅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同时也是为了向波斯尼亚显示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力。奥匈帝国的猖狂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为了打击奥匈帝国的嚣张气焰,报复斐迪南的挑衅行动,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这一刺杀行动是由一个名叫“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周密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居然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灾难,并永久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军事进攻。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在这一瞬间,刚赶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中弹身亡。周围顿时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后来死在狱中)。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国皇帝威廉帮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人预感到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军事力量正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于是德国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他决定这次绝不让步。
得知俄国准备出兵援助盟国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发去了电报,请他推迟出兵,以防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犹豫不决的沙皇得到了大臣们的告诫:俄国大军已成待发之势,此刻收兵如同强行阻挡全速运转的“巨大机器”,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150万俄国官兵准备向西挺进。最终,俄国出兵的消息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英国方面也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英国国内,12名内阁成员不赞成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7月23日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大军的西进,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帝国主义不可能拒绝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复仇,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奥匈背后有德国,塞尔维亚背后是俄国。俄国还有两个曾经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兰西共和国。
7月29日,时任英国首相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做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警告法国保持中立,不得选边。法国当即拒绝,德国立即向法国宣战,并迅速侵入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是英国的安全屏障,德国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得已卷入战争,对德,以及奥匈宣战。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德国皇帝命令50万德国士兵向东开进,迎敌作战,抗击俄军。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同时警告德国,对其边界的任何侵犯都将遭到抵抗。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150万大军向法国边界开去,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四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于8月4日当天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结果,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德国的罪行引起了世界的公愤。
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4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RB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902年英国和RB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RB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RB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