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异时空之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百三十三章翻脸无情
午夜12时左右,在互不侵犯公约以及秘密议定书上都签了字。24日凌晨1时,里宾特洛甫用电话把签字的消息告诉了希特勒。
根据互不侵犯公约,每一方都不得对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动,不得支持与另一方交战的任何第三国,并且不得参加旨在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应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进行磋商;并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或在必要时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任何争端。公约有效期限暂定为十年。
秘密议定书规定:如果发生“在波罗的海各国领域内的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面边界线将成为德苏两国利益范围的分界线”——维尔纽斯地区则应归还给立陶宛。至于波兰的领土,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将大致接近“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这一条线”关于保存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只有在日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才可能明确地加以决定”;但无论如何,应通过友好的协议来予以解决。关于东南欧,苏联明确声明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而德国政府则宣称“在这些领土上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
8月24日,在度过他全部经历中最重大的二十四小时之后,里宾特洛甫于下午1时30分离开莫斯料,飞返柏林。
在德国,希特勒兴高采烈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在25日早上他就打电话问他的新闻处要关于伦敦和巴黎发生内阁危机的消息。他确信经受这样一下打击之后,没有哪个政府还能站得住脚。同一天,他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个电报,声称公约的缔结是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态度改变的结果,而“这种改变在李维诺夫去职以后就变得很明显了”这位元首向意大利领袖保证说“在发生任何冲突时俄国将采取最善意的态度是完全靠得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发生这样的冲突时罗马尼亚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完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被看作是轴心国家可能得到的最伟大的收获。”
在俄国,如果还有任何舆论的话,那么它也似乎被这样突然的一次政策大改变弄得有点混乱了。对于同英法的结盟已不抱有热情;但是因为报纸上从未透露过同德国谈判的缓慢而又秘密的经过,俄国公众一觉醒来,当发现已陷入同他们最害怕的敌人的这种不自然的拥抱时,当然要感到很突然。在莫洛托夫8月31日发表的建议批准这项公约的演说中有一段也表明,政府一定已觉察到,公众感到有点惊奇不解。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把斯大林可能是做错了这种严重的怀疑讲出来。纳粹现在是必须被当作朋友来看待了。作为这种友谊的报答,斯大林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不仅使俄国避免陷入战争,而且做到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不开一枪,他就为俄国收回了在它过去衰弱的年代中丧失的、被每一个俄国人认为是原来属于本民族的大量领土。
斯大林竟会相信互不侵犯公约能维持到十年期满,这是极不可能的。但是俄国还没有作好战争准备,所以为了赢得时间,他不能不演一场假戏。同纳粹签订的公约至少可以使他达到达个目的,而同西方签订这样一项公约则将使他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正如丘吉尔后来对此所作的评论:
只有两国的极权主义**制度才能坦然面对这样一个反常的行动所引起的公愤。究竟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最厌恶它,这还是一个疑问。双方都知道它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是认为,希特勒同西方国家打过一年之后,对俄国来说,将会变成一个不再是那么可怕的敌人。希特勒则是采用了他的“一个时候对付一个”的办法。这样一项协定居然能搞成功,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失败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941年7月3日,这时苏德协定签订已将近两周年,斯大林在他的政策看来似乎已经落空的时刻不得不出来为它进行辩护。他说,可能有人要问,苏联政府怎么能够同意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的“奸诈魔鬼”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但是这并没有错。由于这样做了,就为俄国争取到了十八个月的和平和一个重整军备的机会,以防德国竟然不顾公约而对它发动进攻。这样也就证明了,对俄国是确实的获得利益,对德国则是不利。
英德两国外交政策文件的由官方系统地编辑出版,暴露了两国代表1939年夏季进行的秘密谈判的详细经过,这样就使得俄国历史学家尼科诺夫1955年写书时可以精心地发挥他的这样一个论点,即苏联政府1939年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是西方国家的“虚伪”逼出来的。他宣称,它们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同德国缔结一项牢固的协定,把德国的侵略‘引向’东方”
尼科诺夫写道:
在国际舞台上已把苏联孤立起来之后,英法美三国现在又企图通过秘密协定和交易,诱使希特勒德国把敌对的矛头指向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所面临的选择是:
或者是为了自卫,接受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保证苏联得以维持一定时期的和平,并利用这段时间来改进苏联军队在一旦遭受侵略时进行抵抗的准备工作。
或者是拒绝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让西方国家阵营中的战争挑拨者(原文如此)立即把苏联拖进一场对德的武装冲突中,而这个时候的形势对苏联是极其不利的,它将完全被孤立起来。
由于西方国家的抱有敌意的政策,苏联被迫作出了它的选择,同德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公约。
起初,西方政府希望这样也许就能使俄国人满意,即答应等政治协定签署后立即开始参谋部人员的对话,或稍迟之后即开始。这样内容的一个条款于是以西方政府准备予以接受的形式列入了一份条约草案的文本,这是在两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里拟订的,两位大使6月底时并建议应尽早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交给莫洛托夫。在接到这一建议之后,外交部又通知西兹说,他不得同意把军事协定的签署作为政治协定生效的必要条件。7月5日并再次指示他必须坚持这一点。然而,在7月9日两位大使和莫洛托夫会谈时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政治... -->>
第三百三十三章翻脸无情
午夜12时左右,在互不侵犯公约以及秘密议定书上都签了字。24日凌晨1时,里宾特洛甫用电话把签字的消息告诉了希特勒。
根据互不侵犯公约,每一方都不得对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动,不得支持与另一方交战的任何第三国,并且不得参加旨在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应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进行磋商;并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或在必要时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任何争端。公约有效期限暂定为十年。
秘密议定书规定:如果发生“在波罗的海各国领域内的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面边界线将成为德苏两国利益范围的分界线”——维尔纽斯地区则应归还给立陶宛。至于波兰的领土,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将大致接近“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这一条线”关于保存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只有在日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才可能明确地加以决定”;但无论如何,应通过友好的协议来予以解决。关于东南欧,苏联明确声明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而德国政府则宣称“在这些领土上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
8月24日,在度过他全部经历中最重大的二十四小时之后,里宾特洛甫于下午1时30分离开莫斯料,飞返柏林。
在德国,希特勒兴高采烈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在25日早上他就打电话问他的新闻处要关于伦敦和巴黎发生内阁危机的消息。他确信经受这样一下打击之后,没有哪个政府还能站得住脚。同一天,他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个电报,声称公约的缔结是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态度改变的结果,而“这种改变在李维诺夫去职以后就变得很明显了”这位元首向意大利领袖保证说“在发生任何冲突时俄国将采取最善意的态度是完全靠得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发生这样的冲突时罗马尼亚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完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被看作是轴心国家可能得到的最伟大的收获。”
在俄国,如果还有任何舆论的话,那么它也似乎被这样突然的一次政策大改变弄得有点混乱了。对于同英法的结盟已不抱有热情;但是因为报纸上从未透露过同德国谈判的缓慢而又秘密的经过,俄国公众一觉醒来,当发现已陷入同他们最害怕的敌人的这种不自然的拥抱时,当然要感到很突然。在莫洛托夫8月31日发表的建议批准这项公约的演说中有一段也表明,政府一定已觉察到,公众感到有点惊奇不解。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把斯大林可能是做错了这种严重的怀疑讲出来。纳粹现在是必须被当作朋友来看待了。作为这种友谊的报答,斯大林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不仅使俄国避免陷入战争,而且做到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不开一枪,他就为俄国收回了在它过去衰弱的年代中丧失的、被每一个俄国人认为是原来属于本民族的大量领土。
斯大林竟会相信互不侵犯公约能维持到十年期满,这是极不可能的。但是俄国还没有作好战争准备,所以为了赢得时间,他不能不演一场假戏。同纳粹签订的公约至少可以使他达到达个目的,而同西方签订这样一项公约则将使他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正如丘吉尔后来对此所作的评论:
只有两国的极权主义**制度才能坦然面对这样一个反常的行动所引起的公愤。究竟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最厌恶它,这还是一个疑问。双方都知道它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是认为,希特勒同西方国家打过一年之后,对俄国来说,将会变成一个不再是那么可怕的敌人。希特勒则是采用了他的“一个时候对付一个”的办法。这样一项协定居然能搞成功,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失败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941年7月3日,这时苏德协定签订已将近两周年,斯大林在他的政策看来似乎已经落空的时刻不得不出来为它进行辩护。他说,可能有人要问,苏联政府怎么能够同意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的“奸诈魔鬼”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但是这并没有错。由于这样做了,就为俄国争取到了十八个月的和平和一个重整军备的机会,以防德国竟然不顾公约而对它发动进攻。这样也就证明了,对俄国是确实的获得利益,对德国则是不利。
英德两国外交政策文件的由官方系统地编辑出版,暴露了两国代表1939年夏季进行的秘密谈判的详细经过,这样就使得俄国历史学家尼科诺夫1955年写书时可以精心地发挥他的这样一个论点,即苏联政府1939年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是西方国家的“虚伪”逼出来的。他宣称,它们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同德国缔结一项牢固的协定,把德国的侵略‘引向’东方”
尼科诺夫写道:
在国际舞台上已把苏联孤立起来之后,英法美三国现在又企图通过秘密协定和交易,诱使希特勒德国把敌对的矛头指向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所面临的选择是:
或者是为了自卫,接受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保证苏联得以维持一定时期的和平,并利用这段时间来改进苏联军队在一旦遭受侵略时进行抵抗的准备工作。
或者是拒绝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让西方国家阵营中的战争挑拨者(原文如此)立即把苏联拖进一场对德的武装冲突中,而这个时候的形势对苏联是极其不利的,它将完全被孤立起来。
由于西方国家的抱有敌意的政策,苏联被迫作出了它的选择,同德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公约。
起初,西方政府希望这样也许就能使俄国人满意,即答应等政治协定签署后立即开始参谋部人员的对话,或稍迟之后即开始。这样内容的一个条款于是以西方政府准备予以接受的形式列入了一份条约草案的文本,这是在两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里拟订的,两位大使6月底时并建议应尽早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交给莫洛托夫。在接到这一建议之后,外交部又通知西兹说,他不得同意把军事协定的签署作为政治协定生效的必要条件。7月5日并再次指示他必须坚持这一点。然而,在7月9日两位大使和莫洛托夫会谈时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政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