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孙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个神童当老师。
虽然是蒙师,但是朱瞻基是皇孙,所以内阁首辅解缙,这个曾经的著名神童成为了朱瞻基的老师。
当然,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可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半分实权,只是皇帝的参谋,内阁首辅也才三品。
到了后来,内阁才逐渐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员,才变成了一品。
朱瞻基对解缙的大名还是有些了解的,因为他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过这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是个情商极其低下的二愣子,口无遮拦,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进雪堆冻死的。
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他当老师的好处是他擅长书法,博学多才。坏处当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强,以后说不得要帮他这个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为了他要跟朱高煦,纪纲这样的狠人打擂台,朱瞻基就觉得头疼。
永乐元年,朱棣忙着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读书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时期没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帮他吹嘘扬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气节的文人世家几乎被清除一空。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应声虫而已。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也唯有一个清流方孝孺刚正不阿。
何谓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办不了半点实事,于国于民没有半点贡献。
天下太平之时,清流可以作为平衡朝堂的工具,乱世之时,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废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却没有半点能耐,干脆地一杀了之。
对文人,他虽然利用,却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实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他虽然不重视文人,对于实干之人却非常重视。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无不是当世之大才。
永乐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组建文渊阁内阁。再加上后来的杨溥、蹇义、夏原吉,于谦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兴时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虽然后世他的名声不算好,但是纵观五千年历史,在当皇帝这个职业上,能够与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过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风云变化,这些跟现在才六岁的朱瞻基都没有关系。为了让朱瞻基蒙学,朱棣亲自下令,在金陵给他的两个叔叔修建王府,腾出了文渊阁。
朱高煦本来就不喜欢皇宫,他性喜渔色,在皇宫规矩大,不仅约束多,也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皇宫可算是朱高炽的主场,他的目标是跟自己的哥哥争夺皇位,在皇宫里,他没有半点优势。
只有离开皇宫,以退为进,在皇宫外发展自己的势力,才能有机会跟自己的哥哥来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渊阁腾出来组建内阁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为了让朱瞻基学习方便,就让他搬出皇宫,这就未免太对不起他这个儿子了。
一个黄毛小儿,半点功劳未建,现在却一下子越过了他们这两个在战场上屡建大功的儿子,如何让人心服。
不过他为人本就阴鸷,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暗地里却加快了与两个哥哥相争的步伐。
文渊阁也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如今解缙身为首辅,却也只是个三品官员。
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朝堂大事每日一汇总,他们这些秘书要针对每一奏折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把奏折和初步处理意见汇总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这些公务,解缙每天早上还要负责给六岁的朱瞻基讲一个时辰的课,然后布置课堂任务才去上班。
到中午时分,他会检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课,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等朱瞻基彻底明白,这一天的功课才算结束。
经历过后世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对朱瞻基来说,根本没有半点压力。
后世的小学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轮番交替,语文的广博,数学的精深,彻底开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
而这种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学的还只有语文一科,所以这些对朱瞻基来说,学的非常轻松。
&nb... -->>
在朱棣看来,自己的孙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个神童当老师。
虽然是蒙师,但是朱瞻基是皇孙,所以内阁首辅解缙,这个曾经的著名神童成为了朱瞻基的老师。
当然,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可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半分实权,只是皇帝的参谋,内阁首辅也才三品。
到了后来,内阁才逐渐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员,才变成了一品。
朱瞻基对解缙的大名还是有些了解的,因为他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过这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是个情商极其低下的二愣子,口无遮拦,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进雪堆冻死的。
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他当老师的好处是他擅长书法,博学多才。坏处当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强,以后说不得要帮他这个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为了他要跟朱高煦,纪纲这样的狠人打擂台,朱瞻基就觉得头疼。
永乐元年,朱棣忙着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读书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时期没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帮他吹嘘扬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气节的文人世家几乎被清除一空。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应声虫而已。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也唯有一个清流方孝孺刚正不阿。
何谓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办不了半点实事,于国于民没有半点贡献。
天下太平之时,清流可以作为平衡朝堂的工具,乱世之时,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废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却没有半点能耐,干脆地一杀了之。
对文人,他虽然利用,却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实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他虽然不重视文人,对于实干之人却非常重视。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无不是当世之大才。
永乐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组建文渊阁内阁。再加上后来的杨溥、蹇义、夏原吉,于谦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兴时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虽然后世他的名声不算好,但是纵观五千年历史,在当皇帝这个职业上,能够与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过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风云变化,这些跟现在才六岁的朱瞻基都没有关系。为了让朱瞻基蒙学,朱棣亲自下令,在金陵给他的两个叔叔修建王府,腾出了文渊阁。
朱高煦本来就不喜欢皇宫,他性喜渔色,在皇宫规矩大,不仅约束多,也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皇宫可算是朱高炽的主场,他的目标是跟自己的哥哥争夺皇位,在皇宫里,他没有半点优势。
只有离开皇宫,以退为进,在皇宫外发展自己的势力,才能有机会跟自己的哥哥来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渊阁腾出来组建内阁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为了让朱瞻基学习方便,就让他搬出皇宫,这就未免太对不起他这个儿子了。
一个黄毛小儿,半点功劳未建,现在却一下子越过了他们这两个在战场上屡建大功的儿子,如何让人心服。
不过他为人本就阴鸷,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暗地里却加快了与两个哥哥相争的步伐。
文渊阁也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如今解缙身为首辅,却也只是个三品官员。
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朝堂大事每日一汇总,他们这些秘书要针对每一奏折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把奏折和初步处理意见汇总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这些公务,解缙每天早上还要负责给六岁的朱瞻基讲一个时辰的课,然后布置课堂任务才去上班。
到中午时分,他会检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课,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对了,哪里错了,等朱瞻基彻底明白,这一天的功课才算结束。
经历过后世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对朱瞻基来说,根本没有半点压力。
后世的小学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轮番交替,语文的广博,数学的精深,彻底开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
而这种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学的还只有语文一科,所以这些对朱瞻基来说,学的非常轻松。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