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绍授意、袁绍供应他粮草,请他一起出兵,由昆阳、叶县等地,从颍川攻打南阳。
而眼下袁术虽然连连败战数月,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谯郡、淮南郡依然在其手。如今即将秋收,一旦进入寒冬,则对攻坚一方不利。
我估计袁术能活过今年冬天,或许入冬之前只是丢掉个谯郡。但袁术大概率活不到明年春耕之后农闲,曹操肯定会在明年春耕后农闲季把袁术彻底扫平,具体的快慢,就看最后的寿春坚城能维持多久,城内守军何时会崩溃。
相比之下,孙策要进攻我们,不需要其他诸侯提供粮草,只要有内应,他手握江汉河口之利,也能从江夏直接偷袭南郡或者襄阳或者长沙。
但孙策跟我们目前达成了暂时的互不侵犯密约,一旦翻脸就得承受我们的怒火。如果不是让他们觉得把握很大,或者是我军主力实在被袁绍牵制住太多,他们也是不敢贸然愆德隳好的。
所以我以为,曹、孙谁更容易跟我们翻脸,跟袁绍一起夹攻我们,要看荆州可能不稳的那些世家大族,究竟什么时间点开始秘密寻求外应。
如果今秋科举、他们今年冬天就忍不住了,多半是孙策冒险翻脸的机会大一些。何况冬天的时候,北方寒冷马无蒿草,本就不适合远征增援,只有南方相对温暖、长江水路也丝毫不受寒冬影响。
如果那些荆州世家大族能隐忍到明年夏天之后再寻找外援暗卖荆州,那时候曹操已经彻底歼灭袁术最后的残部,而且夏天南方炎热、瘴气较多容易让远征人马中暑。北方相对没那么热,昆阳-叶县战场出事的概率也更大。”
不管出不出事,今年冬天,要防备荆州世家勾结孙策最后一搏,明年夏天就要防备他们勾结曹操。因为有时间差,总之是两边先后防,小心无大错。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刘备也陷入了沉吟:“如此看来,我们恐怕是迟早要面对关东三家诸侯至少两家的同时联手进攻了。因为袁绍先与我们重新开战后,孙曹固然有一家憋不住。
可要是孙曹先惹出战火来,袁绍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袁绍贪小,在如今天下形势东西二分,敌我明确的情况下,袁绍众谋士肯定会劝他一起出兵的。
朕还是要做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一攻一守的局面。伯雅,看来科举改革之后,还是得让你回荆州坐镇,朕与你各自抗住一侧的敌方诸侯。
我军讨伐袁术之前,有兵马二十五万,此后云长在河东折损了一万七千精锐,不过讨袁术那几个月倒是迫降了桥蕤、张勋、荀正等,外加破城后收编战俘,累计得兵数万,只是不如我们之前的人马精锐。
另外景升归顺后,荆北三郡兵马也有五六万人,被朝廷收编了。如今朝廷总兵力在三十二万左右。
袁绍兵多将广,朕留下雍、凉、益兵马二十万人,并云长、翼德、伯起,预备与袁绍再战。
你领留在荆州的荆、交、滇兵马十二万,加上年初本就随你讨袁术的将领,外加景升归顺后的荆州降将,确保慢慢收服荆州人心、并外防曹、孙不轨。”
刘备这是直接用看似随便的口吻,说着铁口直断的口谕,并不是要商量:决定了,就是你去!虽然是司空、卫将军,也是可以督军在外的。
这种情况,李素确实没什么好推辞的,就直接干脆答应:“臣领旨。”
尚书令荀攸在旁边,琢磨了一下,查漏补缺地建议:“陛下,臣以为,李司空领军于外,确无不妥,但眼下尚不紧急。陛下登基前,曾想过官制、俸禄等等改革,这些事务若无司空参议,怕是会有缺漏。
不如把那些草案也讨论明晰,等到确要执行之时,才派司空外放襄阳督导,确保执行顺利。而且陛下既已称制,委派差事当有正式名分,再如之前那般设置都督,没有正式官名,也不恰当。”
刘备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就几个人闭门私下讨论,先是把李素重回荆州独挡南方的时间拖后,确保九月份到任即可,他还可以在长安再处理一个多月变法大事。
其次,大家讨论后,把临时管理一州或者数州兵、政、财权的官职,也讨论出来了。
如果是管一个州,就叫“都督某州事”,如果是管几个州,就叫“总督某某某州诸事”。
这些官职的职权,其实又跟当初被废的州牧一样所有权力一把抓了,非常危险。但刘备给这个职务上了一道紧箍咒,那就是担任这个职务的期限只能是一年或者半年,不能是常设职务,而且只有在战时可以设置,和平年代不能设置。
如果确实兵凶战危、反复拉锯战非常激烈,一年仗还打不完,又不能临阵换帅,那也得每年到期之后朝廷三公重新讨论,一致决议请求皇帝延期。而且无论怎么延期,最多不能做超过三年。
三年期满后,如果还在打仗,也得强行换帅,以免养寇自重。同时这条规定要写入“祖宗之法”,让以后的皇帝借鉴,不能乱改。法律效力要提高到类似于高祖“白马之盟”的程度。
刘备也会在到时候送李素启程之前,杀个黑牛盟誓一下,让所有公卿和四方将军以上的高层一起见证这个地方最高官员任命规则。
李素这次的临时差事,就叫“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全称“卫将军、领司空、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
刘备自己留下了关羽张飞马超这些将领,还有他们的部将、属官(比如关羽的长史诸葛亮、部将徐晃张任等)。
李素到襄阳之后,麾下会有原本今年就跟着他讨袁术的赵云、高顺、周泰、甘宁,再加上刘表的黄忠、文聘这些,文官还有鲁肃顾雍等人。
把这些事情讨论完之后,荀攸再三复盘,查漏补缺,又想到一个问题,就劝谏刘备:
“陛下,臣以为,今年第一次开科举,而且之前我们也商议过了,考试的时间是设在秋末,如此既结束了秋收,不违农时,可以靠闲时考试,也不至于太寒冷或者酷暑。
不过,北方毕竟寒冷,所以长安这边今年的秋闱,应该在九月初或者中旬就开考。否则时间再晚,长安天寒是一方面,凉州与河套、河东这些北方士子考完后如果没中,要回乡也路途难行,容易路上遇风雪。
但今年通知又晚,南方益州、交州等士子或许八月份才刚接到朝廷开科举的消息,等州郡举出举子,九月中旬或许赶不到长安。
既如此,不如分南北场,李司空至襄阳后,在襄阳或江陵设一科场,称‘江南贡院’或其他名字,取南方各州举子,也减轻他们旅途劳顿。蜀道顺长江而下至荆州,也远比陆路出秦川易行,彰显陛下体恤士人。
此法还有第三个好处:法孝直不是已经在暗示某些有世家大族抗拒考试的州郡的主官,让他们暗示那些世家大族,可以把今年所举的五个候选之人,全部换成他们想举之人,乃至才学不如他们真正想举之人的人。
如果天下举子考一个场,到时候某些郡的举子成绩普遍差,却要给他们名额,难免会引起考绩好、学风昌盛之郡举子的嘲讽。如果分场考,则可避免这些事儿。
等将来天下太平,或科举之法已经实施数年、反抗渐熄,再合并考场、统一试卷。如此循序渐进,可把世家大族之反抗,降到最低。”
刘备看了一眼荀攸,眼神暗示,似乎是在说荀攸这个三公,这辈子总算是坐稳了。
他出身颍川荀氏这种大世族大豪门,在这种问题上还知道纳投名状表态自己拥护皇帝、愿意揭如何对付世家大族的老底,确实值得重用。
“好,荀卿也多谋善断,朕无忧矣,此事便从公论。”
袁绍授意、袁绍供应他粮草,请他一起出兵,由昆阳、叶县等地,从颍川攻打南阳。
而眼下袁术虽然连连败战数月,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谯郡、淮南郡依然在其手。如今即将秋收,一旦进入寒冬,则对攻坚一方不利。
我估计袁术能活过今年冬天,或许入冬之前只是丢掉个谯郡。但袁术大概率活不到明年春耕之后农闲,曹操肯定会在明年春耕后农闲季把袁术彻底扫平,具体的快慢,就看最后的寿春坚城能维持多久,城内守军何时会崩溃。
相比之下,孙策要进攻我们,不需要其他诸侯提供粮草,只要有内应,他手握江汉河口之利,也能从江夏直接偷袭南郡或者襄阳或者长沙。
但孙策跟我们目前达成了暂时的互不侵犯密约,一旦翻脸就得承受我们的怒火。如果不是让他们觉得把握很大,或者是我军主力实在被袁绍牵制住太多,他们也是不敢贸然愆德隳好的。
所以我以为,曹、孙谁更容易跟我们翻脸,跟袁绍一起夹攻我们,要看荆州可能不稳的那些世家大族,究竟什么时间点开始秘密寻求外应。
如果今秋科举、他们今年冬天就忍不住了,多半是孙策冒险翻脸的机会大一些。何况冬天的时候,北方寒冷马无蒿草,本就不适合远征增援,只有南方相对温暖、长江水路也丝毫不受寒冬影响。
如果那些荆州世家大族能隐忍到明年夏天之后再寻找外援暗卖荆州,那时候曹操已经彻底歼灭袁术最后的残部,而且夏天南方炎热、瘴气较多容易让远征人马中暑。北方相对没那么热,昆阳-叶县战场出事的概率也更大。”
不管出不出事,今年冬天,要防备荆州世家勾结孙策最后一搏,明年夏天就要防备他们勾结曹操。因为有时间差,总之是两边先后防,小心无大错。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刘备也陷入了沉吟:“如此看来,我们恐怕是迟早要面对关东三家诸侯至少两家的同时联手进攻了。因为袁绍先与我们重新开战后,孙曹固然有一家憋不住。
可要是孙曹先惹出战火来,袁绍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袁绍贪小,在如今天下形势东西二分,敌我明确的情况下,袁绍众谋士肯定会劝他一起出兵的。
朕还是要做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一攻一守的局面。伯雅,看来科举改革之后,还是得让你回荆州坐镇,朕与你各自抗住一侧的敌方诸侯。
我军讨伐袁术之前,有兵马二十五万,此后云长在河东折损了一万七千精锐,不过讨袁术那几个月倒是迫降了桥蕤、张勋、荀正等,外加破城后收编战俘,累计得兵数万,只是不如我们之前的人马精锐。
另外景升归顺后,荆北三郡兵马也有五六万人,被朝廷收编了。如今朝廷总兵力在三十二万左右。
袁绍兵多将广,朕留下雍、凉、益兵马二十万人,并云长、翼德、伯起,预备与袁绍再战。
你领留在荆州的荆、交、滇兵马十二万,加上年初本就随你讨袁术的将领,外加景升归顺后的荆州降将,确保慢慢收服荆州人心、并外防曹、孙不轨。”
刘备这是直接用看似随便的口吻,说着铁口直断的口谕,并不是要商量:决定了,就是你去!虽然是司空、卫将军,也是可以督军在外的。
这种情况,李素确实没什么好推辞的,就直接干脆答应:“臣领旨。”
尚书令荀攸在旁边,琢磨了一下,查漏补缺地建议:“陛下,臣以为,李司空领军于外,确无不妥,但眼下尚不紧急。陛下登基前,曾想过官制、俸禄等等改革,这些事务若无司空参议,怕是会有缺漏。
不如把那些草案也讨论明晰,等到确要执行之时,才派司空外放襄阳督导,确保执行顺利。而且陛下既已称制,委派差事当有正式名分,再如之前那般设置都督,没有正式官名,也不恰当。”
刘备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就几个人闭门私下讨论,先是把李素重回荆州独挡南方的时间拖后,确保九月份到任即可,他还可以在长安再处理一个多月变法大事。
其次,大家讨论后,把临时管理一州或者数州兵、政、财权的官职,也讨论出来了。
如果是管一个州,就叫“都督某州事”,如果是管几个州,就叫“总督某某某州诸事”。
这些官职的职权,其实又跟当初被废的州牧一样所有权力一把抓了,非常危险。但刘备给这个职务上了一道紧箍咒,那就是担任这个职务的期限只能是一年或者半年,不能是常设职务,而且只有在战时可以设置,和平年代不能设置。
如果确实兵凶战危、反复拉锯战非常激烈,一年仗还打不完,又不能临阵换帅,那也得每年到期之后朝廷三公重新讨论,一致决议请求皇帝延期。而且无论怎么延期,最多不能做超过三年。
三年期满后,如果还在打仗,也得强行换帅,以免养寇自重。同时这条规定要写入“祖宗之法”,让以后的皇帝借鉴,不能乱改。法律效力要提高到类似于高祖“白马之盟”的程度。
刘备也会在到时候送李素启程之前,杀个黑牛盟誓一下,让所有公卿和四方将军以上的高层一起见证这个地方最高官员任命规则。
李素这次的临时差事,就叫“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全称“卫将军、领司空、总督荆交滇州诸军事”。
刘备自己留下了关羽张飞马超这些将领,还有他们的部将、属官(比如关羽的长史诸葛亮、部将徐晃张任等)。
李素到襄阳之后,麾下会有原本今年就跟着他讨袁术的赵云、高顺、周泰、甘宁,再加上刘表的黄忠、文聘这些,文官还有鲁肃顾雍等人。
把这些事情讨论完之后,荀攸再三复盘,查漏补缺,又想到一个问题,就劝谏刘备:
“陛下,臣以为,今年第一次开科举,而且之前我们也商议过了,考试的时间是设在秋末,如此既结束了秋收,不违农时,可以靠闲时考试,也不至于太寒冷或者酷暑。
不过,北方毕竟寒冷,所以长安这边今年的秋闱,应该在九月初或者中旬就开考。否则时间再晚,长安天寒是一方面,凉州与河套、河东这些北方士子考完后如果没中,要回乡也路途难行,容易路上遇风雪。
但今年通知又晚,南方益州、交州等士子或许八月份才刚接到朝廷开科举的消息,等州郡举出举子,九月中旬或许赶不到长安。
既如此,不如分南北场,李司空至襄阳后,在襄阳或江陵设一科场,称‘江南贡院’或其他名字,取南方各州举子,也减轻他们旅途劳顿。蜀道顺长江而下至荆州,也远比陆路出秦川易行,彰显陛下体恤士人。
此法还有第三个好处:法孝直不是已经在暗示某些有世家大族抗拒考试的州郡的主官,让他们暗示那些世家大族,可以把今年所举的五个候选之人,全部换成他们想举之人,乃至才学不如他们真正想举之人的人。
如果天下举子考一个场,到时候某些郡的举子成绩普遍差,却要给他们名额,难免会引起考绩好、学风昌盛之郡举子的嘲讽。如果分场考,则可避免这些事儿。
等将来天下太平,或科举之法已经实施数年、反抗渐熄,再合并考场、统一试卷。如此循序渐进,可把世家大族之反抗,降到最低。”
刘备看了一眼荀攸,眼神暗示,似乎是在说荀攸这个三公,这辈子总算是坐稳了。
他出身颍川荀氏这种大世族大豪门,在这种问题上还知道纳投名状表态自己拥护皇帝、愿意揭如何对付世家大族的老底,确实值得重用。
“好,荀卿也多谋善断,朕无忧矣,此事便从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