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期便是袁术的登基大典。
雒阳北宫又被临时打扫了一番,装修不够好的地方就张灯结彩掩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南郊当年汉灵帝造的毕圭苑遗址,也被打扫出来,把那些可以用的建筑利用起来,高台稍微改改,装饰成改元建号时祭告天地的场所。
历史上的毕圭苑,本该是完全被董卓烧毁了的,烧到只剩断垣残壁。不过这一世的历史有所改变,当初关羽赵云讨董攻打雒阳的时候,来得太快,这儿没有被全烧,时间仓促袁术修修补补还能用,也算是节约了一些民力。
一大早卯时过半,典礼现场就围满了明晃晃的铁甲卫兵,怕是出动了数千之众的铁甲兵,旗帜鲜明,兵戈犀利,也算是把袁术的底子都凑上来装门面。
不过总的来说,礼法还是比较混乱的,原本朝廷的太常卿管宁已经逃了,深谙礼法的华歆孔融也逃到袁绍那儿投奔。
袁术临时任命自己人韩胤当太常卿,掌管礼法,但韩胤这方面的学问也不咋地,要他自己从经学礼仪里考证出这种另起炉灶的登基大典该怎么搞,那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搞得既不像秦始皇那种另起炉灶,又没法用王莽那种禅让代汉,搞得不伦不类每种凑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典礼还是磕磕绊绊地举行了,吉时一到,韩胤先硬着头皮宣读了祭天文告。
文告大意无非是谴责了一顿汉朝皇帝从冲质桓灵以来外藩乱继、外戚宦官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四方扰攘海内鼎沸,人君失德至极,汉祚气数已终。
然后又说袁氏出于陈,乃虞舜之后。自攻入雒阳以来,屡有祥瑞,皆兆土承火德。且公路者,本兆土德,又应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合当受命。
遂立国号为仲,封冯氏为皇后,袁耀为太子,杨弘为司徒,阎象为尚书令,纪灵为大将军,刘勋、桥蕤等为四方将军。
随后大赦天下,大宴群臣三日。
……
袁术登基,当然导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应,不过好在邺城和长安距离雒阳都各有六七百里距离,所以刘备和袁绍分别在四月初三傍晚和初四早上才得到消息。等他们发声谴责、让前线加强攻势时,已经是四月初六以后了。
而前线的讨袁军将领,倒也不至于在没得到主公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加强攻势力度。这让袁术好歹是安安生生过完了大宴群臣的三日,最后预演了一把风光大葬。
刘备和袁绍的反应当然是很激烈的,各种勒令部队加快攻势,诛灭逆贼,这些也都在预料之中。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文斗方面的小插曲,后来挺让李素预想不到的——刘备、袁绍和曹操,都发布了各自的新一轮讨袁术檄文。
檄文的内容,本来是大家身边的顶级文士自行发挥文采的好机会,内容辞藻不会雷同。袁绍当然是继续让陈琳写,曹操让他的文学掾刘桢写,刘备则是让王粲写。
但谁知陈琳、刘桢、王粲的檄文论据部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李素的“殿兴有福”论,大段大段把李素当初书里的结论当孔孟经文一样引用,
论证“袁术弑君篡汉,乃是当今首倡之恶。当年张角、董卓、傕汜皆不曾覆灭大汉,故而算不得首倡。建安三年来,天下重归太平,乃汉统未被前述诸贼断绝之明证。
右将军李素所察治乱兴替之天道,乃万世不易之真理,故而袁术定然要应天谴,最终死得比张角董卓傕汜更惨。袁术军众文臣武将宜早做打算,跟着一个必亡必遭天谴的人出仕定然不得好死”。
陈琳刘桢王粲的文笔当然要比上述大意概述的说辞好得多,各种华丽辞藻修饰,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拿天谴说来打击袁术阵营全部文官武将和士兵的忠诚度与士气,让他们精神上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促成他们遇到战斗的时候更容易攻心投降。
谁让引用李素的理论,能让他们在收割的时候实打实得到更多好处、攻城略地收编劝降更快呢,没人跟实打实的地盘和利益过不去。
甚至刘备和袁绍这两家,还在檄文当中顺势隐晦地表达了“这次袁术是真的貌似首倡成功了,吸走了全部的天谴”,所以刘备要存续汉统,登基称帝。袁绍也表示会尽快拥立刘和称帝,因为袁术的一切行径已经吸光了天谴。只不过这些话要说得愈发隐晦,不是经学高手一般看不出这层遮遮掩掩的潜台词。
这个结果,是李素自己当初都不曾完全预料到的。
以至于李素本人大约在四月中旬,才看到刘备和袁绍曹操三家的讨袁术檄文,然后瞠目结舌大呼袁曹不尊重知识产权:
卧槽!老子写的《殿兴有福论》,不该是被自己人采纳引用的么?怎么连假想敌阵营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都这么无耻这么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哥的理论当真理当经文引用?袁绍曹操你们难道忘了哥不是你们阵营的了么?
版权费给没给啊!
如期便是袁术的登基大典。
雒阳北宫又被临时打扫了一番,装修不够好的地方就张灯结彩掩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南郊当年汉灵帝造的毕圭苑遗址,也被打扫出来,把那些可以用的建筑利用起来,高台稍微改改,装饰成改元建号时祭告天地的场所。
历史上的毕圭苑,本该是完全被董卓烧毁了的,烧到只剩断垣残壁。不过这一世的历史有所改变,当初关羽赵云讨董攻打雒阳的时候,来得太快,这儿没有被全烧,时间仓促袁术修修补补还能用,也算是节约了一些民力。
一大早卯时过半,典礼现场就围满了明晃晃的铁甲卫兵,怕是出动了数千之众的铁甲兵,旗帜鲜明,兵戈犀利,也算是把袁术的底子都凑上来装门面。
不过总的来说,礼法还是比较混乱的,原本朝廷的太常卿管宁已经逃了,深谙礼法的华歆孔融也逃到袁绍那儿投奔。
袁术临时任命自己人韩胤当太常卿,掌管礼法,但韩胤这方面的学问也不咋地,要他自己从经学礼仪里考证出这种另起炉灶的登基大典该怎么搞,那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搞得既不像秦始皇那种另起炉灶,又没法用王莽那种禅让代汉,搞得不伦不类每种凑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典礼还是磕磕绊绊地举行了,吉时一到,韩胤先硬着头皮宣读了祭天文告。
文告大意无非是谴责了一顿汉朝皇帝从冲质桓灵以来外藩乱继、外戚宦官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四方扰攘海内鼎沸,人君失德至极,汉祚气数已终。
然后又说袁氏出于陈,乃虞舜之后。自攻入雒阳以来,屡有祥瑞,皆兆土承火德。且公路者,本兆土德,又应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合当受命。
遂立国号为仲,封冯氏为皇后,袁耀为太子,杨弘为司徒,阎象为尚书令,纪灵为大将军,刘勋、桥蕤等为四方将军。
随后大赦天下,大宴群臣三日。
……
袁术登基,当然导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应,不过好在邺城和长安距离雒阳都各有六七百里距离,所以刘备和袁绍分别在四月初三傍晚和初四早上才得到消息。等他们发声谴责、让前线加强攻势时,已经是四月初六以后了。
而前线的讨袁军将领,倒也不至于在没得到主公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加强攻势力度。这让袁术好歹是安安生生过完了大宴群臣的三日,最后预演了一把风光大葬。
刘备和袁绍的反应当然是很激烈的,各种勒令部队加快攻势,诛灭逆贼,这些也都在预料之中。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文斗方面的小插曲,后来挺让李素预想不到的——刘备、袁绍和曹操,都发布了各自的新一轮讨袁术檄文。
檄文的内容,本来是大家身边的顶级文士自行发挥文采的好机会,内容辞藻不会雷同。袁绍当然是继续让陈琳写,曹操让他的文学掾刘桢写,刘备则是让王粲写。
但谁知陈琳、刘桢、王粲的檄文论据部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李素的“殿兴有福”论,大段大段把李素当初书里的结论当孔孟经文一样引用,
论证“袁术弑君篡汉,乃是当今首倡之恶。当年张角、董卓、傕汜皆不曾覆灭大汉,故而算不得首倡。建安三年来,天下重归太平,乃汉统未被前述诸贼断绝之明证。
右将军李素所察治乱兴替之天道,乃万世不易之真理,故而袁术定然要应天谴,最终死得比张角董卓傕汜更惨。袁术军众文臣武将宜早做打算,跟着一个必亡必遭天谴的人出仕定然不得好死”。
陈琳刘桢王粲的文笔当然要比上述大意概述的说辞好得多,各种华丽辞藻修饰,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拿天谴说来打击袁术阵营全部文官武将和士兵的忠诚度与士气,让他们精神上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促成他们遇到战斗的时候更容易攻心投降。
谁让引用李素的理论,能让他们在收割的时候实打实得到更多好处、攻城略地收编劝降更快呢,没人跟实打实的地盘和利益过不去。
甚至刘备和袁绍这两家,还在檄文当中顺势隐晦地表达了“这次袁术是真的貌似首倡成功了,吸走了全部的天谴”,所以刘备要存续汉统,登基称帝。袁绍也表示会尽快拥立刘和称帝,因为袁术的一切行径已经吸光了天谴。只不过这些话要说得愈发隐晦,不是经学高手一般看不出这层遮遮掩掩的潜台词。
这个结果,是李素自己当初都不曾完全预料到的。
以至于李素本人大约在四月中旬,才看到刘备和袁绍曹操三家的讨袁术檄文,然后瞠目结舌大呼袁曹不尊重知识产权:
卧槽!老子写的《殿兴有福论》,不该是被自己人采纳引用的么?怎么连假想敌阵营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都这么无耻这么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哥的理论当真理当经文引用?袁绍曹操你们难道忘了哥不是你们阵营的了么?
版权费给没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