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美物价比较(2) (2/2)
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郎咸平:就是这个水平,这让人感到非常惊讶。美国的这批大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微软、苹果工作,一年赚9万到12万美金,这就是刘易斯所讲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些人有钱之后怎么样?要花钱,那谁服务他们呢?就由社会另外一个部门,比如说保姆、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等等来服务他们,这些人服务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提供服务的人所得到的报酬会水涨船高。比如说在苹果展示厅工作的工人,算蓝领吧,你知道他赚多少钱?我们统计了一下,一个小时赚11.63美金,还不算销售提成。也就是说,人家一天赚的,比我们富士康工人一个月赚得还要多。怎么赚这么多?因为在美国,这种蓝领劳动力比较短缺,如果你不给他这么多薪水,那他不干了,他可能就去卖牛仔裤,或者去大学里面修几门课,也变成一个软件工程师,然后去微软、苹果工作,这在美国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这些蓝领的价值就出来了,高端技术人才赚得钱多,那这些蓝领的薪水自然要水涨船高。到最后你发现,美国的白领跟蓝领之间的薪水差距是不大的。
王牧笛:所以在美国做蓝领也是很骄傲的。
郎咸平:对。
王牧笛:前不久美国有个调查,问家庭主妇们最想找什么样的人做男朋友或者是情人,排名第一的是水管工。
王福重:身体好。
郎咸平:美国那边的薪水都比较高,我这里有个数据,2009年纽约的家庭人均收入是39200块美金,美国农民呢,人均2万多美元,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部门成功之后,服务业来服务于它,服务部门的工资跟着上去了。那我请问你,我们呢?
王福重:教授的意思我听得很清楚,第一是说中国应该有创造力的那个部门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出财富和价值来。
王牧笛:支撑不了下面这个部门。
郎咸平:对。因此我们要向美国买软件、买飞机,向德国买机床、买汽车、买全套设备。结果帮助他们富裕了他们的第一个部门。
王福重:第一是说我们整个国家的创造力不是很强。第二是说美国的蓝领要比我们这边的蓝领投入高,比如说牧笛,你雇一个助手,你要给他工资;教授也雇个助手,也给他工资。但是你们雇的这两个人不一样,教授的要求更高一些,雇的助手能力要比较强,这样,教授给他助手的钱肯定比你给你助手的钱要多。为什么呢?
王牧笛:不,教授给他助手的钱比我本人的钱都多。
王福重:对。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教授创造的价值要更大一些。
王牧笛:现在等于说我们给《人民日报》做了一个深度的注释,我们在学习之后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郎咸平:对。那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理解。
王福重:现在我们大学的入学率是相当高的,像北京是百分之七八十,广东其实也很高了。也就是说,大学生很多,进行科研工作的人很多,教授很多,院士很多。
郎咸平:但成果很少。
王福重:对。他们做的工作其实差不多都是体力劳动。
王牧笛:所以他们拿的钱也是体力劳动的钱。
王福重:对,他们和你说的保姆做的工作所创造的财富差不多是一个档次的。
王牧笛:现在在深圳的施工地,包工头给工人的薪水是每天250块到300块,这个钱跟现在的白领差不多了,但是没有人去,大学生又不可能放下架子去做工人。
郎咸平:今天讲到iPhone,我再举个例子,我们讲到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在美国是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创造如此高的价值,平均一个iPhone,苹果就能赚360美元,所以说乔布斯是神一样的人。我们是帮iPhone组装,赚了多少呢?6.54美金,美国赚的是我们的60倍。可以想象,像我们这些部门这么穷,如何带动服务业?根本带动不了的。
王牧笛:所以教授、王老师,我们聊了这个图景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服务类及跟知识部门相关的二元的一个结构,那么第三个,我们该聊一聊我们普通百姓的忧伤了。
郎咸平:《人民日报》讲的是美国跟中国差不多的。
王牧笛:其实也未必差不多。我在网易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同样是1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1美元折合人民币是6块4,在美国1美元可以派上比较大的用场,比如说可以买到6包方便面、或者3碗素食面、或者十来个橙子、或者1袋葡萄、或者2磅香蕉、或者10个鸡蛋、或者1瓶牛奶、或者几个面包,在中国6块4能买什么呢?最多能买2袋方便面,或者1碗素食面、或者三四个鸡蛋、或者2个面包。就是说即便跟我们周遭相关的东西相比,我们好像还比美国要略贵一点,所以对于《人民日报》给的这份对比表,很多媒体给出了评论,首先是刚才教授跟王老师补充的一个维度,就是这个表格似乎少了中美人民收入水平的比较,你要把物价水平跟收入水平放在一起比较才合理、才靠谱;另外一个就是少了一个民众负担的指数。其实我们老百姓围观这个表格,围观《人民日报》挑起来的各大媒体关于中美物价的讨论,并不是真的想要跟美国看齐,而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题材来反映我们生活的压力。
王福重:对,我说得难听一点吧,郎教授写书叫《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其实是因为我们有一部分人的日子太好了。
王牧笛:既然我们这次是以《人民日报》开场的,那我们还以《人民日报》收尾。《人民日报》海外版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杰西卡一家七口,老公、两个孩子、父母,还有个外甥女,是寄居在他们家读大学的。他们每星期到超市进行一次大采购,200美元的购物能将整个车子的后备箱装满,玩命地吃、玩命地喝,想吃什么吃什么,没有任何限制。算下来,平均每人每月食品类的生活开支也就100美元左右。《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告诉我们,美国一个中产者的家庭是多么的幸福。
> 郎咸平:就是这个水平,这让人感到非常惊讶。美国的这批大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微软、苹果工作,一年赚9万到12万美金,这就是刘易斯所讲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些人有钱之后怎么样?要花钱,那谁服务他们呢?就由社会另外一个部门,比如说保姆、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等等来服务他们,这些人服务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提供服务的人所得到的报酬会水涨船高。比如说在苹果展示厅工作的工人,算蓝领吧,你知道他赚多少钱?我们统计了一下,一个小时赚11.63美金,还不算销售提成。也就是说,人家一天赚的,比我们富士康工人一个月赚得还要多。怎么赚这么多?因为在美国,这种蓝领劳动力比较短缺,如果你不给他这么多薪水,那他不干了,他可能就去卖牛仔裤,或者去大学里面修几门课,也变成一个软件工程师,然后去微软、苹果工作,这在美国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这些蓝领的价值就出来了,高端技术人才赚得钱多,那这些蓝领的薪水自然要水涨船高。到最后你发现,美国的白领跟蓝领之间的薪水差距是不大的。
王牧笛:所以在美国做蓝领也是很骄傲的。
郎咸平:对。
王牧笛:前不久美国有个调查,问家庭主妇们最想找什么样的人做男朋友或者是情人,排名第一的是水管工。
王福重:身体好。
郎咸平:美国那边的薪水都比较高,我这里有个数据,2009年纽约的家庭人均收入是39200块美金,美国农民呢,人均2万多美元,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部门成功之后,服务业来服务于它,服务部门的工资跟着上去了。那我请问你,我们呢?
王福重:教授的意思我听得很清楚,第一是说中国应该有创造力的那个部门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出财富和价值来。
王牧笛:支撑不了下面这个部门。
郎咸平:对。因此我们要向美国买软件、买飞机,向德国买机床、买汽车、买全套设备。结果帮助他们富裕了他们的第一个部门。
王福重:第一是说我们整个国家的创造力不是很强。第二是说美国的蓝领要比我们这边的蓝领投入高,比如说牧笛,你雇一个助手,你要给他工资;教授也雇个助手,也给他工资。但是你们雇的这两个人不一样,教授的要求更高一些,雇的助手能力要比较强,这样,教授给他助手的钱肯定比你给你助手的钱要多。为什么呢?
王牧笛:不,教授给他助手的钱比我本人的钱都多。
王福重:对。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教授创造的价值要更大一些。
王牧笛:现在等于说我们给《人民日报》做了一个深度的注释,我们在学习之后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郎咸平:对。那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理解。
王福重:现在我们大学的入学率是相当高的,像北京是百分之七八十,广东其实也很高了。也就是说,大学生很多,进行科研工作的人很多,教授很多,院士很多。
郎咸平:但成果很少。
王福重:对。他们做的工作其实差不多都是体力劳动。
王牧笛:所以他们拿的钱也是体力劳动的钱。
王福重:对,他们和你说的保姆做的工作所创造的财富差不多是一个档次的。
王牧笛:现在在深圳的施工地,包工头给工人的薪水是每天250块到300块,这个钱跟现在的白领差不多了,但是没有人去,大学生又不可能放下架子去做工人。
郎咸平:今天讲到iPhone,我再举个例子,我们讲到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在美国是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创造如此高的价值,平均一个iPhone,苹果就能赚360美元,所以说乔布斯是神一样的人。我们是帮iPhone组装,赚了多少呢?6.54美金,美国赚的是我们的60倍。可以想象,像我们这些部门这么穷,如何带动服务业?根本带动不了的。
王牧笛:所以教授、王老师,我们聊了这个图景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服务类及跟知识部门相关的二元的一个结构,那么第三个,我们该聊一聊我们普通百姓的忧伤了。
郎咸平:《人民日报》讲的是美国跟中国差不多的。
王牧笛:其实也未必差不多。我在网易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同样是1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1美元折合人民币是6块4,在美国1美元可以派上比较大的用场,比如说可以买到6包方便面、或者3碗素食面、或者十来个橙子、或者1袋葡萄、或者2磅香蕉、或者10个鸡蛋、或者1瓶牛奶、或者几个面包,在中国6块4能买什么呢?最多能买2袋方便面,或者1碗素食面、或者三四个鸡蛋、或者2个面包。就是说即便跟我们周遭相关的东西相比,我们好像还比美国要略贵一点,所以对于《人民日报》给的这份对比表,很多媒体给出了评论,首先是刚才教授跟王老师补充的一个维度,就是这个表格似乎少了中美人民收入水平的比较,你要把物价水平跟收入水平放在一起比较才合理、才靠谱;另外一个就是少了一个民众负担的指数。其实我们老百姓围观这个表格,围观《人民日报》挑起来的各大媒体关于中美物价的讨论,并不是真的想要跟美国看齐,而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题材来反映我们生活的压力。
王福重:对,我说得难听一点吧,郎教授写书叫《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其实是因为我们有一部分人的日子太好了。
王牧笛:既然我们这次是以《人民日报》开场的,那我们还以《人民日报》收尾。《人民日报》海外版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杰西卡一家七口,老公、两个孩子、父母,还有个外甥女,是寄居在他们家读大学的。他们每星期到超市进行一次大采购,200美元的购物能将整个车子的后备箱装满,玩命地吃、玩命地喝,想吃什么吃什么,没有任何限制。算下来,平均每人每月食品类的生活开支也就100美元左右。《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告诉我们,美国一个中产者的家庭是多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