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渊明传》。
[45]见《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典略》。
[46]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47]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8]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另据《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他最早参加农业劳动当在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请参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49]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0]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51]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52]见陶渊明《饮酒》其九。
[53]见《宋书·陶潜传》。
[54]见《晋书·陶侃传》。
[55]这一说法见《宋书·陶潜传》。
[56]诗见陶渊明《饮酒》其五,事见萧统《陶渊明传》。
[57]见《晋书·明帝纪》、《世说新语·夙慧》。
[58]见《晋书·殷浩传》、《世说新语·黜免》及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59]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言语》。
[60]见《晋书·郗超传》、《世说新语·捷悟》、《世说新语·雅量》。
[61]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言语》。
[62]见《晋书·简文帝纪》。
[63]见《世说新语·品藻》。
[64]见《世说新语·赏誉》。
[65]见《世说新语·言语》。
[66]均见《庄子·秋水》。
[67]见《世说新语·雅量》。
[68]见《世说新语·尤悔》。
[69]见《世说新语·容止》。
第四章
[1]见《世说新语·贤媛》及刘孝标注引《妒记》。
[2]见《三国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3]见《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及刘孝标注引《语林》。
[4]见《晋书·潘岳传》。
[5]见《晋书·庾亮传》。
[6]见《晋书》之《苏峻传》、《庾亮传》。
[7]见《世说新语》之《容止》、《假谲》。
[8]陶侃欲杀庾亮,见《晋书·庾亮传》;温峤建议庾亮去见陶侃,见《世说新语》之《容止》、《假谲》。
[9]见《世说新语·容止》。
[10]见《晋书·庾亮传》。
[11]见《世说新语·雅量》。
[12]见《世说新语·容止》。
[13]见《世说新语·政事》。
[14]见《晋书·嵇绍传》。
[15]吕思勉先生即认为就连晋惠帝智商不高,都可能是污蔑不实之词。见吕思勉《中国通史》。
[16]批评嵇绍的有郭象、司马光、朱熹、王夫之、顾炎武等。此处不展开议论。
[17]见《三国志·夏侯玄传》及裴松之注引《世语》,《世说新语·方正》刘孝标注引《世语》、袁宏《名士传》。《名士传》称握夏侯玄之手的为钟毓,但依刘孝标注应为钟会。
[18]见《世说新语·容止》。
[19]见《晋书·嵇绍传》。
[20]见《晋书·嵇绍传》、《世说新语·容止》。
[21]见《世说新语·容止》。
[22]见《世说新语·伤逝》。
[23]见《世说新语·赏誉》。
[24]见《晋书·谢鲲传》、《世说新语·品藻》。
[25]见《世说新语·巧艺》。
[26]谢鲲对嵇绍和卫玠的欣赏,均见《世说新语·赏誉》。
[27]以上见《晋书·卫玠传》,《世说新语·容止》及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28]见《世说新语·容止》。
[29]见《世说新语》之《方正》、《简傲》。
[30]分别见《世说新语》之《容止》、《赏誉》。
[31]见《世说新语》之《赏誉》、《伤逝》。
[32]见《世说新语·赏誉》。
[33]见《世说新语·容止》。
[34]见《世说新语》之《言语》、《赏誉》。
[35]见《世说新语·言语》。
[36]以上综合取材于《三国志·王弼传》,《晋书》之《卫玠传》、《乐广传》,《世说新语》之《文学》、《言语》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37]关于麈尾的形状,请参看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及其所引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
[38]以上均见《世说新语·文学》。
[39]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言语》。
[40]见《宋书·陶潜传》。
[41]见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欲辩已忘言”一句有两种版本,一作“辩”(辩说),一作“辨”(辨别)。应以“辩”为是。
[42]见《世说新语·巧艺》。关于“坐隐”之隐,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即隐居之隐,一种认为是隐语之隐。
[43]琴棋书画并称,始见于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
[4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见《老子·第四十一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见《庄子·天道》。
[45]道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见《庄子·知北游》。
[46]见《世说新语·文学》。
[47]见《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孙绰《庾亮碑文》。
[48]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任诞》。
[49]见《世说新语·任诞》。
第五章
[1]见《晋书·王戎传》、《世说新语·排调》。
[2]见《世说新语·俭啬》。
[3]分别见《世说新语》之《容止》、《赏誉》、《雅量》及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
[4]见《世说新语·俭啬》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及戴逵之论。
[5]见《世说新语·惑溺》。
[6]见《世说新语·伤逝》。《晋书·王衍传》将此事记在王衍身上。
[7]见《世说新语·任诞》。
[8]见《世说新语·黜免》。
[9]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言语》。
[10]见《世说新语·任诞》。
[11]见《世说新语·赏誉》。
[12]见《晋书·王述传》、《世说新语·方正》。
[13]见《世说新语·赏誉》。
[14]见《晋书·谢万传》、《世说新语·简傲》。
[15]见《晋书·顾恺之传》、《世说新语·巧艺》。
[16]见《晋书·司马玮传》。
[17]见《三国志·何晏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18]见《世说新语·夙慧》。
[19]见《三国志·何晏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20]见《世说新语·容止》。
[21]见《世说新语·言语》及刘孝标注引《魏略》、秦承祖(刘注误为秦丞相)《寒食散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引西晋皇甫谧称“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称服五石散为“求房中之乐”,可见五石散实为壮阳药。皇甫谧是西晋医学家和史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时代离何晏又不远,他的话应该靠得住。对此药,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详细介绍,请参看。
[22]见《世说新语·言语》。
[23]严复即称:“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见严复《论世变之亟》。
[24]见《世说新语·容止》。
[25]见《世说新语·任诞》。
[26]阮籍《咏怀诗》之四十一云: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
[27]见《晋书·王衍传》、《世说新语·容止》。
[28]见《世说新语·赏誉》。
[29]见《晋书·王衍传》。
[30]见《世说新语·轻诋》。
[31]见《晋书·王衍传》,《世说新语》之《识鉴》、《规箴》。
[32]见《晋书·王衍传》。
[33]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被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成了一本广为流传的著作,书名就叫《菊与刀》,国内有译本。
[34]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排调》。
[35]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方正》及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其中“战有余力”一段《晋书·戴若思传》称为戴渊(戴若思)故事。另外,周顗之死与王导有关,“吾虽不杀伯仁(周顗字),伯仁由我而死”即典出于此。
[36]王彬、王敦、王导的祖父都是王览。
[37]见《晋书·王彬传》。
[38]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品藻》。
[39]见《世说新语·言语》。
[40]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简傲》。
[41]不问马,见《论语·乡党》;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
[42]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简傲》。
[43]见《晋书·刘毅传》载《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44]见《晋书·食货志》。
[45]见《晋书·孝武帝纪》。
[46]见《晋书·孝武帝纪》、《世说新语·雅量》。
[47]见《晋书·石崇传》、《世说新语·汰侈》。
后记
[1]见《后汉书·李固传》。
[2]请参看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3]以上见《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氏春秋》,《世说新语·贤媛》。
[4]以上见《晋书·列女传》。
[5]见《三国志·后妃传》及裴松之注引《魏书》、《魏略》。
[6]见南朝刘宋虞通之《妒记》。
渊明传》。
[45]见《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典略》。
[46]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47]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8]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另据《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他最早参加农业劳动当在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请参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49]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0]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51]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52]见陶渊明《饮酒》其九。
[53]见《宋书·陶潜传》。
[54]见《晋书·陶侃传》。
[55]这一说法见《宋书·陶潜传》。
[56]诗见陶渊明《饮酒》其五,事见萧统《陶渊明传》。
[57]见《晋书·明帝纪》、《世说新语·夙慧》。
[58]见《晋书·殷浩传》、《世说新语·黜免》及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59]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言语》。
[60]见《晋书·郗超传》、《世说新语·捷悟》、《世说新语·雅量》。
[61]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言语》。
[62]见《晋书·简文帝纪》。
[63]见《世说新语·品藻》。
[64]见《世说新语·赏誉》。
[65]见《世说新语·言语》。
[66]均见《庄子·秋水》。
[67]见《世说新语·雅量》。
[68]见《世说新语·尤悔》。
[69]见《世说新语·容止》。
第四章
[1]见《世说新语·贤媛》及刘孝标注引《妒记》。
[2]见《三国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3]见《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及刘孝标注引《语林》。
[4]见《晋书·潘岳传》。
[5]见《晋书·庾亮传》。
[6]见《晋书》之《苏峻传》、《庾亮传》。
[7]见《世说新语》之《容止》、《假谲》。
[8]陶侃欲杀庾亮,见《晋书·庾亮传》;温峤建议庾亮去见陶侃,见《世说新语》之《容止》、《假谲》。
[9]见《世说新语·容止》。
[10]见《晋书·庾亮传》。
[11]见《世说新语·雅量》。
[12]见《世说新语·容止》。
[13]见《世说新语·政事》。
[14]见《晋书·嵇绍传》。
[15]吕思勉先生即认为就连晋惠帝智商不高,都可能是污蔑不实之词。见吕思勉《中国通史》。
[16]批评嵇绍的有郭象、司马光、朱熹、王夫之、顾炎武等。此处不展开议论。
[17]见《三国志·夏侯玄传》及裴松之注引《世语》,《世说新语·方正》刘孝标注引《世语》、袁宏《名士传》。《名士传》称握夏侯玄之手的为钟毓,但依刘孝标注应为钟会。
[18]见《世说新语·容止》。
[19]见《晋书·嵇绍传》。
[20]见《晋书·嵇绍传》、《世说新语·容止》。
[21]见《世说新语·容止》。
[22]见《世说新语·伤逝》。
[23]见《世说新语·赏誉》。
[24]见《晋书·谢鲲传》、《世说新语·品藻》。
[25]见《世说新语·巧艺》。
[26]谢鲲对嵇绍和卫玠的欣赏,均见《世说新语·赏誉》。
[27]以上见《晋书·卫玠传》,《世说新语·容止》及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28]见《世说新语·容止》。
[29]见《世说新语》之《方正》、《简傲》。
[30]分别见《世说新语》之《容止》、《赏誉》。
[31]见《世说新语》之《赏誉》、《伤逝》。
[32]见《世说新语·赏誉》。
[33]见《世说新语·容止》。
[34]见《世说新语》之《言语》、《赏誉》。
[35]见《世说新语·言语》。
[36]以上综合取材于《三国志·王弼传》,《晋书》之《卫玠传》、《乐广传》,《世说新语》之《文学》、《言语》刘孝标注引《玠别传》。
[37]关于麈尾的形状,请参看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及其所引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
[38]以上均见《世说新语·文学》。
[39]见《晋书·谢安传》、《世说新语·言语》。
[40]见《宋书·陶潜传》。
[41]见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欲辩已忘言”一句有两种版本,一作“辩”(辩说),一作“辨”(辨别)。应以“辩”为是。
[42]见《世说新语·巧艺》。关于“坐隐”之隐,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即隐居之隐,一种认为是隐语之隐。
[43]琴棋书画并称,始见于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
[4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见《老子·第四十一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见《庄子·天道》。
[45]道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见《庄子·知北游》。
[46]见《世说新语·文学》。
[47]见《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孙绰《庾亮碑文》。
[48]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任诞》。
[49]见《世说新语·任诞》。
第五章
[1]见《晋书·王戎传》、《世说新语·排调》。
[2]见《世说新语·俭啬》。
[3]分别见《世说新语》之《容止》、《赏誉》、《雅量》及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
[4]见《世说新语·俭啬》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及戴逵之论。
[5]见《世说新语·惑溺》。
[6]见《世说新语·伤逝》。《晋书·王衍传》将此事记在王衍身上。
[7]见《世说新语·任诞》。
[8]见《世说新语·黜免》。
[9]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言语》。
[10]见《世说新语·任诞》。
[11]见《世说新语·赏誉》。
[12]见《晋书·王述传》、《世说新语·方正》。
[13]见《世说新语·赏誉》。
[14]见《晋书·谢万传》、《世说新语·简傲》。
[15]见《晋书·顾恺之传》、《世说新语·巧艺》。
[16]见《晋书·司马玮传》。
[17]见《三国志·何晏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18]见《世说新语·夙慧》。
[19]见《三国志·何晏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20]见《世说新语·容止》。
[21]见《世说新语·言语》及刘孝标注引《魏略》、秦承祖(刘注误为秦丞相)《寒食散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引西晋皇甫谧称“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称服五石散为“求房中之乐”,可见五石散实为壮阳药。皇甫谧是西晋医学家和史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时代离何晏又不远,他的话应该靠得住。对此药,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详细介绍,请参看。
[22]见《世说新语·言语》。
[23]严复即称:“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见严复《论世变之亟》。
[24]见《世说新语·容止》。
[25]见《世说新语·任诞》。
[26]阮籍《咏怀诗》之四十一云: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
[27]见《晋书·王衍传》、《世说新语·容止》。
[28]见《世说新语·赏誉》。
[29]见《晋书·王衍传》。
[30]见《世说新语·轻诋》。
[31]见《晋书·王衍传》,《世说新语》之《识鉴》、《规箴》。
[32]见《晋书·王衍传》。
[33]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被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成了一本广为流传的著作,书名就叫《菊与刀》,国内有译本。
[34]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排调》。
[35]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方正》及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其中“战有余力”一段《晋书·戴若思传》称为戴渊(戴若思)故事。另外,周顗之死与王导有关,“吾虽不杀伯仁(周顗字),伯仁由我而死”即典出于此。
[36]王彬、王敦、王导的祖父都是王览。
[37]见《晋书·王彬传》。
[38]见《晋书·周顗传》、《世说新语·品藻》。
[39]见《世说新语·言语》。
[40]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简傲》。
[41]不问马,见《论语·乡党》;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
[42]见《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简傲》。
[43]见《晋书·刘毅传》载《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44]见《晋书·食货志》。
[45]见《晋书·孝武帝纪》。
[46]见《晋书·孝武帝纪》、《世说新语·雅量》。
[47]见《晋书·石崇传》、《世说新语·汰侈》。
后记
[1]见《后汉书·李固传》。
[2]请参看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3]以上见《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氏春秋》,《世说新语·贤媛》。
[4]以上见《晋书·列女传》。
[5]见《三国志·后妃传》及裴松之注引《魏书》、《魏略》。
[6]见南朝刘宋虞通之《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