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回到明末当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收到豪格战败的消息,多尔衮忍不住放肆的大笑起来,虽然还没有确认豪格是否战死,但是折损了这么多兵力,他就算活着回来又能怎么样,失去了这些心腹精锐,他已经彻底没有了威胁,成了一只没有爪子的老虎,回到北京只能任由多尔衮兄弟拿捏。
虽然那三万八旗精锐让他十分心痛,豪格带走的,可都是当年皇太极想方设法组建的精锐,那是八旗中最精华的部分。不提士兵素质冠盖其他各旗,其中的将领一个个也都是佼佼者,比如那个鳌拜,比如那个希尔格,多尔衮自认自己手中少有能匹敌他们的勇士。
但是当这么一只精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威胁,还是死了的好,只是一想到那个杨潮又杀了三万八旗精兵,多尔衮还是不由得感到齿冷。
想想快有十万了啊,八旗入关之后,除去死在杨潮手里的,包括病死的还不到五万人,而他一个人就杀了十万。
光是满八旗就超过了两万人了,扬州两战就是一万满八旗,这次豪格手里的满八旗占比更大,三万人中至少有一万人都是正宗的满八旗精锐。
≦□, 满八旗总共五万多丁口,已经折损过半,竟然大都是这个杨潮所为,这仗实在是打不起来了,不怪那些旗主一个个嚷着要回辽东,不是他们鼠目寸光不清楚大明朝比辽东富庶一万倍的道理,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接受手里的丁口折损,从而失去权力。
满清的形势远比杨潮想的复杂的多,杨潮只猜到多尔衮是用土地收买人心,当然这是主要的,但是多尔衮此举也是别无选择啊。如果他有的选,他绝对不会出这种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政策。
为了收买这些小主子,现在整个北直隶都民情汹汹。大小反叛不断,清军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斗。
可以说如果有得选。多尔衮绝对不愿意用这种绝户计,这等于一下子将整个北直隶送出去了,如果不能打下更多的土地,朝廷手里的力量等于被大大削弱了,而朝廷的力量现在就是多尔衮的力量,多尔衮跟皇太极一样,可是一直在努力加强清廷权力的。
但是两次多铎被打败,折损数万兵力。第一次还好点,第二次就已经有大量王爷、旗主要求回辽东了,他们努力在各旗中制造出一种恐怖气息,大肆渲染那杨潮的恐怖,直把杨潮宣传成了李成梁那种恐怖人物,确实吓住了一大批意志不坚定的老权贵。
多尔衮想方设法的稳住局势,并且做出妥协,启用了豪格。但这些老家伙绝对想不到,多尔衮启用豪格,其实也是阴谋的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受迫于他们的压力,而这次阴谋的对象,除了针对豪格。还针对他们这些老权贵。
如果多尔衮的计策没有完美的执行,估计豪格一败,这些老权贵怕是又要鼓动八旗回辽东了,而且这次他们很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现在那些旗主就是想要回去,怕是他们下面的小贝勒们也不会答应了,整个北直隶的土地都让各旗中的大小主子们瓜分了,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关内的地可比关外的地好,虽然肥力上比不上关外。但是都是开出来的熟田,气候也比辽东好太多了。庄稼一年两熟,这在辽东时候谁敢想。
多尔衮一石二鸟。借杨潮的刀斩了豪格,又通过汉人的土地,架空了老权贵,现在清廷中能制约他的人,多尔衮觉得就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那么就可以启用一些以前自己不太敢用,对自己有些威胁的人物了。
多尔衮第一个想到的是洪承畴,入关之后,虽然在八旗内斗中多尔衮取胜了,但是面对大明朝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大国,治理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多尔衮他们在辽东积累的政治经验。
“老臣参见摄政王!”
洪承畴被皇太极收服后,一直都挂着闲职恩养着,作为投降满清的明朝最大牌的文官,一直只是作为一个旗帜,真要用还真没人敢放心,原因很简单,跟那些拖家带口整家加入八旗的辽东汉官不同,洪承畴是孤身投降的,洪承畴的老家还在福建,因此如果放出这个人,谁知道他会不会阵前倒戈有跑到明朝那边去了。
但是多尔衮现在不得不启用洪承畴了,大明朝的事情,还是让大明朝这种大官僚处理,来的更为合适。
不过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行为举止还是很欣赏的,自从投降之后,一直非常恭顺,既不像那些包衣那么谄媚,也不像八旗权贵那么倨傲,这种不卑不亢,一副云淡风轻的文人风范,倒是很让多尔衮赏识。
“洪老大人免礼。本王请老大人来是有一事要请教。”
多尔衮态度十分谦和,做足了一副礼贤下士的架势。
“摄政王抬举老臣了,老臣一介朽木,何德何能敢让王爷请教。”
洪承畴显得谦卑有礼,只是话语谦卑,可是口气上却一点不卑下。
“老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那江南之事,让... -->>
收到豪格战败的消息,多尔衮忍不住放肆的大笑起来,虽然还没有确认豪格是否战死,但是折损了这么多兵力,他就算活着回来又能怎么样,失去了这些心腹精锐,他已经彻底没有了威胁,成了一只没有爪子的老虎,回到北京只能任由多尔衮兄弟拿捏。
虽然那三万八旗精锐让他十分心痛,豪格带走的,可都是当年皇太极想方设法组建的精锐,那是八旗中最精华的部分。不提士兵素质冠盖其他各旗,其中的将领一个个也都是佼佼者,比如那个鳌拜,比如那个希尔格,多尔衮自认自己手中少有能匹敌他们的勇士。
但是当这么一只精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威胁,还是死了的好,只是一想到那个杨潮又杀了三万八旗精兵,多尔衮还是不由得感到齿冷。
想想快有十万了啊,八旗入关之后,除去死在杨潮手里的,包括病死的还不到五万人,而他一个人就杀了十万。
光是满八旗就超过了两万人了,扬州两战就是一万满八旗,这次豪格手里的满八旗占比更大,三万人中至少有一万人都是正宗的满八旗精锐。
≦□, 满八旗总共五万多丁口,已经折损过半,竟然大都是这个杨潮所为,这仗实在是打不起来了,不怪那些旗主一个个嚷着要回辽东,不是他们鼠目寸光不清楚大明朝比辽东富庶一万倍的道理,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接受手里的丁口折损,从而失去权力。
满清的形势远比杨潮想的复杂的多,杨潮只猜到多尔衮是用土地收买人心,当然这是主要的,但是多尔衮此举也是别无选择啊。如果他有的选,他绝对不会出这种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政策。
为了收买这些小主子,现在整个北直隶都民情汹汹。大小反叛不断,清军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斗。
可以说如果有得选。多尔衮绝对不愿意用这种绝户计,这等于一下子将整个北直隶送出去了,如果不能打下更多的土地,朝廷手里的力量等于被大大削弱了,而朝廷的力量现在就是多尔衮的力量,多尔衮跟皇太极一样,可是一直在努力加强清廷权力的。
但是两次多铎被打败,折损数万兵力。第一次还好点,第二次就已经有大量王爷、旗主要求回辽东了,他们努力在各旗中制造出一种恐怖气息,大肆渲染那杨潮的恐怖,直把杨潮宣传成了李成梁那种恐怖人物,确实吓住了一大批意志不坚定的老权贵。
多尔衮想方设法的稳住局势,并且做出妥协,启用了豪格。但这些老家伙绝对想不到,多尔衮启用豪格,其实也是阴谋的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受迫于他们的压力,而这次阴谋的对象,除了针对豪格。还针对他们这些老权贵。
如果多尔衮的计策没有完美的执行,估计豪格一败,这些老权贵怕是又要鼓动八旗回辽东了,而且这次他们很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现在那些旗主就是想要回去,怕是他们下面的小贝勒们也不会答应了,整个北直隶的土地都让各旗中的大小主子们瓜分了,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关内的地可比关外的地好,虽然肥力上比不上关外。但是都是开出来的熟田,气候也比辽东好太多了。庄稼一年两熟,这在辽东时候谁敢想。
多尔衮一石二鸟。借杨潮的刀斩了豪格,又通过汉人的土地,架空了老权贵,现在清廷中能制约他的人,多尔衮觉得就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那么就可以启用一些以前自己不太敢用,对自己有些威胁的人物了。
多尔衮第一个想到的是洪承畴,入关之后,虽然在八旗内斗中多尔衮取胜了,但是面对大明朝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大国,治理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多尔衮他们在辽东积累的政治经验。
“老臣参见摄政王!”
洪承畴被皇太极收服后,一直都挂着闲职恩养着,作为投降满清的明朝最大牌的文官,一直只是作为一个旗帜,真要用还真没人敢放心,原因很简单,跟那些拖家带口整家加入八旗的辽东汉官不同,洪承畴是孤身投降的,洪承畴的老家还在福建,因此如果放出这个人,谁知道他会不会阵前倒戈有跑到明朝那边去了。
但是多尔衮现在不得不启用洪承畴了,大明朝的事情,还是让大明朝这种大官僚处理,来的更为合适。
不过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行为举止还是很欣赏的,自从投降之后,一直非常恭顺,既不像那些包衣那么谄媚,也不像八旗权贵那么倨傲,这种不卑不亢,一副云淡风轻的文人风范,倒是很让多尔衮赏识。
“洪老大人免礼。本王请老大人来是有一事要请教。”
多尔衮态度十分谦和,做足了一副礼贤下士的架势。
“摄政王抬举老臣了,老臣一介朽木,何德何能敢让王爷请教。”
洪承畴显得谦卑有礼,只是话语谦卑,可是口气上却一点不卑下。
“老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那江南之事,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