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回到明末当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之所以只组建一万人,还留下自己三千军队来看管俘虏,其实不是怕民兵看管不过来,而是担心这些民兵不理智会杀人,扬州城死了一小半人,几乎是家家出丧人人带孝了。
这些民兵已经是挑选过的,没有家人死在清军手里的,但是谁敢保证他们没有朋友被杀,没有亲戚被杀,而且也不排除有人说谎,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糊口还罢了,如果是居心叵测,想要报仇那就坏了。
这些俘虏虽然不值得同情,但是一旦逼反他们,会很麻烦的。
所以留下三千人,带着民兵看守俘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护俘虏的安全。
除了民兵,还招募大量的民夫,帮忙修城。帮忙清理尸体等,只要是能动的。原来干活的,不拘老幼,都有口饭吃。必须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糊口的机会,等待城市秩序恢复过来,才能再次容纳这些劳动力。
反正城里存粮多的是,都是朝廷的粮食,足够支持三个月吃用了。
扬州城暂时稳定,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多铎随时都可能打回来,杨潮知道除了多铎,还有一股清军南下了,如果多铎调那股清军,扬州恐怕很快又会面对攻击。
但是援军依旧没有到,杨潮已经派了探子去瓜州,让他们在瓜州等候,一旦援兵到来,无论什么情况,也不允许休整。必须不计代价,立刻赶到扬州来。
可是一天时间都没有等到援兵,可是清军却出现了。虽然只是小股骑兵,在扬州附近游荡,很可能只是清军的哨探,但这证明对方已经开始盯上扬州了,多铎受此打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再次集结兵力,杀回扬州的。
自己的援兵一天不到,扬州城就没有安全可言。
第三天。援兵总算到了,只有不到十艘船。全都拉着士兵,一艘船满载一百多人。总共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杨潮已经感觉到轻松了太多了,至少援兵终于到了。
自己的援兵确实时运不济,江上刮了五天大风,这批援兵本来坐着三十艘船,可是二十艘都倾覆了,他们本来是两千人,竟然就只剩下了一千五,军事物资更是全部丢失。
论比例,这批援兵比杨潮损失还大,事实证明天威比敌手更可怕。
但这就是战争,你必须为了战斗,付出远比战死更惨重的代价。
这批援军状态也极为不好,经过风浪的摧残,所有士兵精神意志都接近崩溃,同时非常的疲惫,他们带来的不是实质上的战斗力,而是精神上的鼓舞。
同时这些援兵带来一些非常严峻的消息,因为扬州被围,多铎几十万大军旦夕就会南下,江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巨大的反应,南京物价一日三丈,粮价又涨到了五两银子一担,而且有继续上涨的风险。
沿江百姓纷纷避入城中,江北的百姓则想各种办法过江逃难,船只不够还有抢船的,实在没有办法的,还抱着木头想要游过长江的,平时或许没问题,但是大风大浪,被长江吞没的百姓肯定比自己的士兵多得多。
听到这些消息,杨潮才知道,自己似乎还没有顾得上给南京发消息,虽然很瓜州那里得到消息,肯定会向南京告捷,但是瓜州发的消息,没有杨潮的附署,夹在各路流言蜚语之间的消息,朝廷未必敢相信,因为他们从正规渠道收到的消息,大相径庭的也多了去了,除非能见到杨潮亲自传回去的奏疏,否则估计没几个人敢相信这种在敌人占据坚城的情况下,立刻反攻夺回来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老百姓心不稳,秩序就不会恢复,物价就会一直高涨下去,随着物价高涨还会发生一些列其他的变数,南京那些文官能不能应付得来,杨潮深表怀疑。
捷报,写捷报,不但第一时间让朝廷知道,更要让老百姓知道,相比文武百官和小皇帝的担忧,老百姓的担忧才最为现实,老百姓担忧的话,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杨潮召集扬州城能找到的的书生,和军中能够写字的官、兵,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书写,内容很简单:忠义伯杨潮率兵反击,重新夺占扬州,斩敌八万,俘敌十六万。
可是书生太少了,能读书的家庭,条件一般来说都是不错的,所以抢掠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对象,结果大量书生被杀,比例要比贫苦的百姓高的多,整个扬州城中,杨潮竟然只招到了不到五十个书生。
因此不但书生写写,杨潮自己也亲笔写,突击写了一个时辰,几十个书生跟杨潮一起一共写了一万多张简单的捷报,将暂时能找到的红纸都用光了才作罢,然后全都加盖上杨潮的官印,派兵骑马立刻到瓜州找船送回南京去。
当一个个骑着马,带着杨潮的捷报的士兵到了瓜州,天气竟然变好了,见面风平浪静,他们很从容的过江,然后骑着马直奔南京城。
到了南京郊外,就挥舞着捷报,在马上不断的喊道:“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
直到他们冲到南京城下,给门卫看过关防之后,立刻进城,同样骑着马,沿途高喊,让百姓和朝廷同时知道战况。(未完待续)
; 之所以只组建一万人,还留下自己三千军队来看管俘虏,其实不是怕民兵看管不过来,而是担心这些民兵不理智会杀人,扬州城死了一小半人,几乎是家家出丧人人带孝了。
这些民兵已经是挑选过的,没有家人死在清军手里的,但是谁敢保证他们没有朋友被杀,没有亲戚被杀,而且也不排除有人说谎,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糊口还罢了,如果是居心叵测,想要报仇那就坏了。
这些俘虏虽然不值得同情,但是一旦逼反他们,会很麻烦的。
所以留下三千人,带着民兵看守俘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护俘虏的安全。
除了民兵,还招募大量的民夫,帮忙修城。帮忙清理尸体等,只要是能动的。原来干活的,不拘老幼,都有口饭吃。必须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糊口的机会,等待城市秩序恢复过来,才能再次容纳这些劳动力。
反正城里存粮多的是,都是朝廷的粮食,足够支持三个月吃用了。
扬州城暂时稳定,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多铎随时都可能打回来,杨潮知道除了多铎,还有一股清军南下了,如果多铎调那股清军,扬州恐怕很快又会面对攻击。
但是援军依旧没有到,杨潮已经派了探子去瓜州,让他们在瓜州等候,一旦援兵到来,无论什么情况,也不允许休整。必须不计代价,立刻赶到扬州来。
可是一天时间都没有等到援兵,可是清军却出现了。虽然只是小股骑兵,在扬州附近游荡,很可能只是清军的哨探,但这证明对方已经开始盯上扬州了,多铎受此打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再次集结兵力,杀回扬州的。
自己的援兵一天不到,扬州城就没有安全可言。
第三天。援兵总算到了,只有不到十艘船。全都拉着士兵,一艘船满载一百多人。总共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杨潮已经感觉到轻松了太多了,至少援兵终于到了。
自己的援兵确实时运不济,江上刮了五天大风,这批援兵本来坐着三十艘船,可是二十艘都倾覆了,他们本来是两千人,竟然就只剩下了一千五,军事物资更是全部丢失。
论比例,这批援兵比杨潮损失还大,事实证明天威比敌手更可怕。
但这就是战争,你必须为了战斗,付出远比战死更惨重的代价。
这批援军状态也极为不好,经过风浪的摧残,所有士兵精神意志都接近崩溃,同时非常的疲惫,他们带来的不是实质上的战斗力,而是精神上的鼓舞。
同时这些援兵带来一些非常严峻的消息,因为扬州被围,多铎几十万大军旦夕就会南下,江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巨大的反应,南京物价一日三丈,粮价又涨到了五两银子一担,而且有继续上涨的风险。
沿江百姓纷纷避入城中,江北的百姓则想各种办法过江逃难,船只不够还有抢船的,实在没有办法的,还抱着木头想要游过长江的,平时或许没问题,但是大风大浪,被长江吞没的百姓肯定比自己的士兵多得多。
听到这些消息,杨潮才知道,自己似乎还没有顾得上给南京发消息,虽然很瓜州那里得到消息,肯定会向南京告捷,但是瓜州发的消息,没有杨潮的附署,夹在各路流言蜚语之间的消息,朝廷未必敢相信,因为他们从正规渠道收到的消息,大相径庭的也多了去了,除非能见到杨潮亲自传回去的奏疏,否则估计没几个人敢相信这种在敌人占据坚城的情况下,立刻反攻夺回来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老百姓心不稳,秩序就不会恢复,物价就会一直高涨下去,随着物价高涨还会发生一些列其他的变数,南京那些文官能不能应付得来,杨潮深表怀疑。
捷报,写捷报,不但第一时间让朝廷知道,更要让老百姓知道,相比文武百官和小皇帝的担忧,老百姓的担忧才最为现实,老百姓担忧的话,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杨潮召集扬州城能找到的的书生,和军中能够写字的官、兵,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书写,内容很简单:忠义伯杨潮率兵反击,重新夺占扬州,斩敌八万,俘敌十六万。
可是书生太少了,能读书的家庭,条件一般来说都是不错的,所以抢掠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对象,结果大量书生被杀,比例要比贫苦的百姓高的多,整个扬州城中,杨潮竟然只招到了不到五十个书生。
因此不但书生写写,杨潮自己也亲笔写,突击写了一个时辰,几十个书生跟杨潮一起一共写了一万多张简单的捷报,将暂时能找到的红纸都用光了才作罢,然后全都加盖上杨潮的官印,派兵骑马立刻到瓜州找船送回南京去。
当一个个骑着马,带着杨潮的捷报的士兵到了瓜州,天气竟然变好了,见面风平浪静,他们很从容的过江,然后骑着马直奔南京城。
到了南京郊外,就挥舞着捷报,在马上不断的喊道:“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
直到他们冲到南京城下,给门卫看过关防之后,立刻进城,同样骑着马,沿途高喊,让百姓和朝廷同时知道战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