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南宋日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军民齐心”,又有经验充足者在一旁提建议,更有涣哥儿的“农业灌溉”理论指引,历经整整一月时间,永平鹅湖山的道路被修整得宽阔规整、平坦舒适,便是山间小道也因地制宜,修整得极为人性化。最特殊的是农户与农户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都连接上了一条道路,众人按照刘涣的意思,在道路的始端立了石碑,上面写着“户户通”、“村村通”等字样;
所有稻田之中,又有适当的水渠穿插,那原始的小河流也被夯实扩宽起来,每隔一定距离又建设又一个大水坑,用来旱季蓄水……农人再不担忧大水会冲垮沟渠,也不担忧会犯洪涝了……
可这一切刘涣还是不满意,他觉得始终是资金太少了,只能修成这个样子,若将来有了钱,定要好好完善一番。他心中还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便是要治理长江黄河,至于能不能实现,得看下文……
却说这一消息传到了很远的地方,当地百姓问涣哥儿这些人是哪里来的,涣哥儿笑而不答,或是巧妙避过。他们去问黑娃,黑娃更是只字不提。
无奈,众人只好问那些闷声干活的人,那些人更是▲,不敢讲,都说能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情,是应该的。
老百姓们无奈了,送饭送水人家不要、做衣做鞋人家也不要、问人家是从哪里来的人家也不说,他们只好请教当地德高望重之辈,之后便有了一个称呼——“仁义之师”!
可是在一个极为平常的早晨,老百姓们醒来的时候,觉得今日很怪异。
果然,那支仁义之师突然间消失不见,如人间蒸发一般,便是他们如何寻找,都找不到踪迹。更有老人家矗立在修好的道路上,摸着石碑默默地流泪。
但纸包不住火,有好事者传言,说这些都是朝廷的禁军,便驻扎在信州,他们是受了赵汝愚和辛弃疾的指派,才来此处为大家劳作的。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心意”之物,直接绕过当地县衙,往信州而去……
呵!这便苦了赵汝愚了,他听说州府被围堵得水泄不通,当即一惊,赶紧跑去观看。
这一看,震惊了他……
辛弃疾做的是“秘密之事”,陛下再三叮嘱过,故而赵汝愚不敢告诉旁人辛弃疾的住处,只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众人驱散……
“大人,乡亲们感激官家恩情,实在是无以为报,给点寻常农产你们也不收……这是乡亲们联名制作的一方大旗,上有万民滴血签名,还请大人收下吧,若遇到‘那群好孩子’,便帮我等转交了……”
“老人家,这……这可使不得啊,您老收回去吧!”
“大人!你若连这方旗子也不代收转交,老丈便只有以死想报了,否则回到永平,也对不住相亲们的托付啊……”
赵汝愚无奈,颤抖着双手接过那老丈的大旗。果然那旗子上面写满了红色的名字,又写着“仁义之师”四个大字。
这事情闹得有点大,尽被南方日报推为头条。报纸传到临安府,赵昚拍案叫绝,亲传赵汝愚问话,赵汝愚一一答了。
赵昚兴致一来,道:“传朕旨意,赏赵汝愚、辛弃疾、信州大小官员半年俸禄,亲派太子南巡,验收鹅湖山学堂竣工一事……”却偏偏没有提及他得孙子和刘涣,不知是不是他忘记了。
天了,这赏赐到还好说。可一个区区地方学堂,尽要派太子前去验收,这赵昚到底甚么意思。
其实那赵昚也是用心良苦,他一是感慨赵汝愚等人做出这等好事来,为大宋赢得民心;二是感慨太子为人,派他下去验收是假,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民心民意才是正事!他赵昚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来,实在是煞费苦心,关键是这份心意,不晓得他赵惇能不能明白……
信州大小官员自得到朝廷赏赐以后,便也各奔“政绩”,乘着秋季雨水少、天气也合适,硬是拿出了一部分“财政开支”来,都在修路修水渠,夯土肥田……
这事不晓得是谁带的头,尽突然间蔚然成风,在信州大地上搞得如火如荼。当然,这等事情又被南方报社给予宣传,赵昚看后更加欢喜了,叹道:“这才是大宋,这才是大宋!”
赵昚一激动,再次颁布旨意,播发费用给了南方报社,并金口玉言,将南方报社改成了“江南报社”、南方日报也被改成了“江南日报”。并大大鼓励了信州大小官员的功绩,也提醒全朝官员,说这等官民一心的事情,当大举兴办才是……
赵惇早就想去南方看看了,特别是信州,他突然觉得这信州真是好奇怪,尽一时间民声大躁起来,到底是否名与实属,他要去视察视察……
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而今还未登基,正是大小官员巴结的最佳时机了,要是能在太子没有上任之前和他搞好关系,说不定将来能飞鸿腾达……
赵汝愚早早地集结了一众官员,在信州城门前恭候多时,辛弃疾负责安全保卫,但现场尽无半个士兵模样的人出现。
赵汝愚道:“幼安,太子南来,你不安排人保卫么?”
辛弃疾道:“子直勿忧,早已做好准备了,我已向上人头担保,定不会让太子失了半根汗毛。”
赵汝愚道:“可是,尽无半个禁军模样的人出现啊,刘涣呢?”
辛弃疾道:“子直,他们都在暗处!至于刘涣,被国公调走了,说是要去鹅湖山准备,好给太子留一个好影响!”
... -->>
“军民齐心”,又有经验充足者在一旁提建议,更有涣哥儿的“农业灌溉”理论指引,历经整整一月时间,永平鹅湖山的道路被修整得宽阔规整、平坦舒适,便是山间小道也因地制宜,修整得极为人性化。最特殊的是农户与农户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都连接上了一条道路,众人按照刘涣的意思,在道路的始端立了石碑,上面写着“户户通”、“村村通”等字样;
所有稻田之中,又有适当的水渠穿插,那原始的小河流也被夯实扩宽起来,每隔一定距离又建设又一个大水坑,用来旱季蓄水……农人再不担忧大水会冲垮沟渠,也不担忧会犯洪涝了……
可这一切刘涣还是不满意,他觉得始终是资金太少了,只能修成这个样子,若将来有了钱,定要好好完善一番。他心中还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便是要治理长江黄河,至于能不能实现,得看下文……
却说这一消息传到了很远的地方,当地百姓问涣哥儿这些人是哪里来的,涣哥儿笑而不答,或是巧妙避过。他们去问黑娃,黑娃更是只字不提。
无奈,众人只好问那些闷声干活的人,那些人更是▲,不敢讲,都说能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情,是应该的。
老百姓们无奈了,送饭送水人家不要、做衣做鞋人家也不要、问人家是从哪里来的人家也不说,他们只好请教当地德高望重之辈,之后便有了一个称呼——“仁义之师”!
可是在一个极为平常的早晨,老百姓们醒来的时候,觉得今日很怪异。
果然,那支仁义之师突然间消失不见,如人间蒸发一般,便是他们如何寻找,都找不到踪迹。更有老人家矗立在修好的道路上,摸着石碑默默地流泪。
但纸包不住火,有好事者传言,说这些都是朝廷的禁军,便驻扎在信州,他们是受了赵汝愚和辛弃疾的指派,才来此处为大家劳作的。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心意”之物,直接绕过当地县衙,往信州而去……
呵!这便苦了赵汝愚了,他听说州府被围堵得水泄不通,当即一惊,赶紧跑去观看。
这一看,震惊了他……
辛弃疾做的是“秘密之事”,陛下再三叮嘱过,故而赵汝愚不敢告诉旁人辛弃疾的住处,只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众人驱散……
“大人,乡亲们感激官家恩情,实在是无以为报,给点寻常农产你们也不收……这是乡亲们联名制作的一方大旗,上有万民滴血签名,还请大人收下吧,若遇到‘那群好孩子’,便帮我等转交了……”
“老人家,这……这可使不得啊,您老收回去吧!”
“大人!你若连这方旗子也不代收转交,老丈便只有以死想报了,否则回到永平,也对不住相亲们的托付啊……”
赵汝愚无奈,颤抖着双手接过那老丈的大旗。果然那旗子上面写满了红色的名字,又写着“仁义之师”四个大字。
这事情闹得有点大,尽被南方日报推为头条。报纸传到临安府,赵昚拍案叫绝,亲传赵汝愚问话,赵汝愚一一答了。
赵昚兴致一来,道:“传朕旨意,赏赵汝愚、辛弃疾、信州大小官员半年俸禄,亲派太子南巡,验收鹅湖山学堂竣工一事……”却偏偏没有提及他得孙子和刘涣,不知是不是他忘记了。
天了,这赏赐到还好说。可一个区区地方学堂,尽要派太子前去验收,这赵昚到底甚么意思。
其实那赵昚也是用心良苦,他一是感慨赵汝愚等人做出这等好事来,为大宋赢得民心;二是感慨太子为人,派他下去验收是假,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民心民意才是正事!他赵昚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来,实在是煞费苦心,关键是这份心意,不晓得他赵惇能不能明白……
信州大小官员自得到朝廷赏赐以后,便也各奔“政绩”,乘着秋季雨水少、天气也合适,硬是拿出了一部分“财政开支”来,都在修路修水渠,夯土肥田……
这事不晓得是谁带的头,尽突然间蔚然成风,在信州大地上搞得如火如荼。当然,这等事情又被南方报社给予宣传,赵昚看后更加欢喜了,叹道:“这才是大宋,这才是大宋!”
赵昚一激动,再次颁布旨意,播发费用给了南方报社,并金口玉言,将南方报社改成了“江南报社”、南方日报也被改成了“江南日报”。并大大鼓励了信州大小官员的功绩,也提醒全朝官员,说这等官民一心的事情,当大举兴办才是……
赵惇早就想去南方看看了,特别是信州,他突然觉得这信州真是好奇怪,尽一时间民声大躁起来,到底是否名与实属,他要去视察视察……
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而今还未登基,正是大小官员巴结的最佳时机了,要是能在太子没有上任之前和他搞好关系,说不定将来能飞鸿腾达……
赵汝愚早早地集结了一众官员,在信州城门前恭候多时,辛弃疾负责安全保卫,但现场尽无半个士兵模样的人出现。
赵汝愚道:“幼安,太子南来,你不安排人保卫么?”
辛弃疾道:“子直勿忧,早已做好准备了,我已向上人头担保,定不会让太子失了半根汗毛。”
赵汝愚道:“可是,尽无半个禁军模样的人出现啊,刘涣呢?”
辛弃疾道:“子直,他们都在暗处!至于刘涣,被国公调走了,说是要去鹅湖山准备,好给太子留一个好影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