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穿越187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德军占领巴黎之后,能不能迅速推进,击溃英法联军,结束西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施利芬计划”成功的关键。对德国的胜利,段祺瑞等亲德将领很有信心,但袁世凯和李经述认为,德军恐怕没那么容易结束西线的战争。李经述下令蒋百里等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密切关注欧洲的战争,随时电报回报最新战况,以便中国的军队在亚洲伺机而动。
果然不出李经述所料,德军攻占巴黎之后,自己也变得疲惫不堪。连续几个月的战斗,让前线的德军饥渴难忍,很多士兵累了,精疲力竭躺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早点结束战争。德军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克虏伯大炮炮弹也打光了,他们最终没能包围和歼灭撤退中的英军和法军的主力。尽管法军伤亡惨重,但仍然有八十万英法联军逃脱了德军的围剿。
9月20日,夜间浓雾,大部分法军和英军靠浮桥或部分炸毁的桥梁渡过了埃纳河,在右边的城市布尔科曼和左边的城市韦尼泽尔登陆。法国第五集团军剩余的主力在贝里奥巴克渡过埃纳河,占据了东面最高点谢曼德达姆,这是一座峻岭,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他女儿造的一条皇室马车路命名,英法联军沿整个西战线都设立了联络点,便不再退却,开始安营扎寨!
八十万英法联军退到了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这里是绝佳的防御阵地,一条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的河流蜿蜒向西,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然后又缓缓下降到与法国高原相齐。
法军第五集团军驻守在离山顶两英里的较高的北面高原,藏身在覆盖着正面和斜坡的浓密的灌木丛后面,几条深长而狭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悬崖,如果有追击的德军,德军便会暴露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法军在这可以俯临德军,无论是步枪还是火炮,有着非常广阔的射击视野。
在雾夜的夜色掩护下,追击的德军朝着通向北部高原的小路前进,当浓雾在明朗的阳光下消散时。德军便遭到英法联军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雾障保护的人,被子弹射穿,而在沿河的灌木丛那边,德军也遭到了英军和法军火炮的袭击。
德军这时没有退却,一线步兵倒下了,第二线步兵继续前进,与英法联军推进得越来越近。在第二线散兵后面二百码,出现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法军的炮兵疯狂射击,德军并不畏惧,第五线和第六线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样考虑周详的非常精确的间隔。德军经过良好训练,连牺牲都有壮观的表现。双方僵持战斗了一天,都很疲惫了,但没有一方推得动另一方,而且没有一方想退却。
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对抗被地形固定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上,9月22日,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下令全部英国远征军掘壕狙击德军,可惜没有挖掘工具可用。于是,英国士兵们到附近的农场和村庄搜索鹤嘴锄、铁锹和其他工具。当时的英国部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在地上挖浅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不久,英军的壕沟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伪装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后用木头支撑起来。
法军和德军也开始就地挖堑壕。于是,西线的战斗就成为堑壕战,长达四百多英里固定的、弯曲的、往往呈锯齿形的连续堑壕,从比利时的海峡城镇纽波特开始,向南伸展数百英里,在努瓦荣折向东南,经过兰斯、凡尔登、圣米耶尔和南锡,然后再折向南面,到贝耳福以东二十英里的瑞士北部边界。头几个月挖掘的小型临时战壕很快变得更深且更复杂,逐渐地变成了大面积的防守工事。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的空地称为“无人区”,它的宽度在不同的战场之间也不同。在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至300码宽。
堑壕战对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旨在打一场在六周内获胜的运动战,他们有攻城榴弹炮,于是把大量炮弹射入协约国的军队的壕沟,熟练地使用迫击炮、枪榴弹和手榴弹,使德军能给英法士兵以重大杀伤,而英法士兵既无这些武器的训练,又没有手榴弹等武器。
手榴弹的历史悠久,其实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到19世纪,随着枪炮的发展和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遇,英法联军中很少使用。由于堑战壕的兴起,德军便投入了木柄手榴弹,德军还使用探照灯、照明弹和潜望镜,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堑壕战。英军和法军只好让政府加快从中国采购了大量木柄手榴弹。
但是,严谨的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非常出色,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他们还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而且德军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而重武器的短缺,妨碍了英军和法军的攻击,他们渐渐处于劣势。英法联军不停发射六十磅重炮弹的炮,其威力才足以从埃纳河南岸轰击德军的炮兵阵地,但这些炮在口径、射程和数量上都比德国炮差,同德国的八英寸榴弹炮相比虽有逊色。英军和法军每向德国人发射一发炮弹,德军就回射二十发炮弹。英军和法军的防御火力只有步枪,和分配给每营的两挺机枪。但英国正规军都是优秀的射手,几乎能与德国的机枪和手榴弹匹敌。
在意料不到的三周堑壕战后,德军和英法联军伤亡都很重,不得不放弃了正面袭击。当时的堑壕战非常惨烈,每个真正参加了战斗的士兵想要不负伤就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许多士兵负伤不止一次。当时的医疗还很原始,救命的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相当轻微的伤也可以因感染和坏疽而致人于死地。
所以德军也打得筋疲力尽,在战斗的最后几天,晚上还下了一场大雨,很多德军没有穿雨衣,站在大雨里继续战斗,身体一旦到了堑壕之外,子弹就呼啸而来。交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大战来决定胜负,结束战争,于是,这个决战的地点便选在了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
凡尔登在巴黎盆地的边缘,默兹河畔,在法国洛林大区的西北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拿下凡尔登,德军就控制了通往兰斯、亚眠、阿拉斯的铁路中转站,德国就可以很快横扫法国东部,并且可以把这个占领区和比利时占领区连接在一起,很快向法国运兵。于是,德军对凡尔登发动了一次巨大规模的攻击: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下令调集德军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英法军的战壕都夷为平地,随后,德军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
取代霞飞接任法军总参谋长职务的老将加利埃尼意识到,一旦丢失凡尔登,整个法国就危险了,他命令法国所有部队死守凡尔登,宁可战死,不能后退。同时,他说服了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爵士,十万英国远征军也不再后撤,同法军一同坚守凡尔登!
交战双方投入巨大,法国一共投入75个师,约1140000人,德国投入50个师,约1250000人,这注定是一场... -->>
德军占领巴黎之后,能不能迅速推进,击溃英法联军,结束西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施利芬计划”成功的关键。对德国的胜利,段祺瑞等亲德将领很有信心,但袁世凯和李经述认为,德军恐怕没那么容易结束西线的战争。李经述下令蒋百里等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密切关注欧洲的战争,随时电报回报最新战况,以便中国的军队在亚洲伺机而动。
果然不出李经述所料,德军攻占巴黎之后,自己也变得疲惫不堪。连续几个月的战斗,让前线的德军饥渴难忍,很多士兵累了,精疲力竭躺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早点结束战争。德军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克虏伯大炮炮弹也打光了,他们最终没能包围和歼灭撤退中的英军和法军的主力。尽管法军伤亡惨重,但仍然有八十万英法联军逃脱了德军的围剿。
9月20日,夜间浓雾,大部分法军和英军靠浮桥或部分炸毁的桥梁渡过了埃纳河,在右边的城市布尔科曼和左边的城市韦尼泽尔登陆。法国第五集团军剩余的主力在贝里奥巴克渡过埃纳河,占据了东面最高点谢曼德达姆,这是一座峻岭,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他女儿造的一条皇室马车路命名,英法联军沿整个西战线都设立了联络点,便不再退却,开始安营扎寨!
八十万英法联军退到了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这里是绝佳的防御阵地,一条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的河流蜿蜒向西,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然后又缓缓下降到与法国高原相齐。
法军第五集团军驻守在离山顶两英里的较高的北面高原,藏身在覆盖着正面和斜坡的浓密的灌木丛后面,几条深长而狭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悬崖,如果有追击的德军,德军便会暴露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法军在这可以俯临德军,无论是步枪还是火炮,有着非常广阔的射击视野。
在雾夜的夜色掩护下,追击的德军朝着通向北部高原的小路前进,当浓雾在明朗的阳光下消散时。德军便遭到英法联军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雾障保护的人,被子弹射穿,而在沿河的灌木丛那边,德军也遭到了英军和法军火炮的袭击。
德军这时没有退却,一线步兵倒下了,第二线步兵继续前进,与英法联军推进得越来越近。在第二线散兵后面二百码,出现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法军的炮兵疯狂射击,德军并不畏惧,第五线和第六线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样考虑周详的非常精确的间隔。德军经过良好训练,连牺牲都有壮观的表现。双方僵持战斗了一天,都很疲惫了,但没有一方推得动另一方,而且没有一方想退却。
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对抗被地形固定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上,9月22日,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爵士下令全部英国远征军掘壕狙击德军,可惜没有挖掘工具可用。于是,英国士兵们到附近的农场和村庄搜索鹤嘴锄、铁锹和其他工具。当时的英国部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在地上挖浅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不久,英军的壕沟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伪装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后用木头支撑起来。
法军和德军也开始就地挖堑壕。于是,西线的战斗就成为堑壕战,长达四百多英里固定的、弯曲的、往往呈锯齿形的连续堑壕,从比利时的海峡城镇纽波特开始,向南伸展数百英里,在努瓦荣折向东南,经过兰斯、凡尔登、圣米耶尔和南锡,然后再折向南面,到贝耳福以东二十英里的瑞士北部边界。头几个月挖掘的小型临时战壕很快变得更深且更复杂,逐渐地变成了大面积的防守工事。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的空地称为“无人区”,它的宽度在不同的战场之间也不同。在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至300码宽。
堑壕战对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旨在打一场在六周内获胜的运动战,他们有攻城榴弹炮,于是把大量炮弹射入协约国的军队的壕沟,熟练地使用迫击炮、枪榴弹和手榴弹,使德军能给英法士兵以重大杀伤,而英法士兵既无这些武器的训练,又没有手榴弹等武器。
手榴弹的历史悠久,其实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到19世纪,随着枪炮的发展和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遇,英法联军中很少使用。由于堑战壕的兴起,德军便投入了木柄手榴弹,德军还使用探照灯、照明弹和潜望镜,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堑壕战。英军和法军只好让政府加快从中国采购了大量木柄手榴弹。
但是,严谨的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非常出色,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他们还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而且德军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而重武器的短缺,妨碍了英军和法军的攻击,他们渐渐处于劣势。英法联军不停发射六十磅重炮弹的炮,其威力才足以从埃纳河南岸轰击德军的炮兵阵地,但这些炮在口径、射程和数量上都比德国炮差,同德国的八英寸榴弹炮相比虽有逊色。英军和法军每向德国人发射一发炮弹,德军就回射二十发炮弹。英军和法军的防御火力只有步枪,和分配给每营的两挺机枪。但英国正规军都是优秀的射手,几乎能与德国的机枪和手榴弹匹敌。
在意料不到的三周堑壕战后,德军和英法联军伤亡都很重,不得不放弃了正面袭击。当时的堑壕战非常惨烈,每个真正参加了战斗的士兵想要不负伤就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许多士兵负伤不止一次。当时的医疗还很原始,救命的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相当轻微的伤也可以因感染和坏疽而致人于死地。
所以德军也打得筋疲力尽,在战斗的最后几天,晚上还下了一场大雨,很多德军没有穿雨衣,站在大雨里继续战斗,身体一旦到了堑壕之外,子弹就呼啸而来。交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大战来决定胜负,结束战争,于是,这个决战的地点便选在了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
凡尔登在巴黎盆地的边缘,默兹河畔,在法国洛林大区的西北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拿下凡尔登,德军就控制了通往兰斯、亚眠、阿拉斯的铁路中转站,德国就可以很快横扫法国东部,并且可以把这个占领区和比利时占领区连接在一起,很快向法国运兵。于是,德军对凡尔登发动了一次巨大规模的攻击: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下令调集德军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英法军的战壕都夷为平地,随后,德军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
取代霞飞接任法军总参谋长职务的老将加利埃尼意识到,一旦丢失凡尔登,整个法国就危险了,他命令法国所有部队死守凡尔登,宁可战死,不能后退。同时,他说服了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爵士,十万英国远征军也不再后撤,同法军一同坚守凡尔登!
交战双方投入巨大,法国一共投入75个师,约1140000人,德国投入50个师,约1250000人,这注定是一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