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小字阿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阿狸与胡善祥孙宛儿被紫萱带到一处僻静院落,名字叫作芳华苑,居于御花园东南角。院落不大,倒也整洁干净,紫萱将她们分别指引了房间,又指了几名侍女内侍。阿狸与阿青被带到东边几间房内,胡孙二人居于西厢。一时几人稍事梳洗休息,便被紫萱请入大堂之内,言说奉旨对三人进行教导,以后会学习各种礼仪规矩。胡孙二人在太子宫中许久,自然深谙此道,也不多说,只静静听紫萱讲说。那阿狸心中叫苦,听得紫萱喋喋不休,不一会儿便觉枯燥起来,前日又没有好好睡觉,便时不时有些发困,紫萱每每见她打盹,便停下不言,直到阿青在身后轻扯衣衫,阿狸惊醒,紫萱方才继续下去。
如此一日过去,阿狸便觉枯燥,对阿青抱怨道:“早知如此,不如就呆在南京不过来了,在那里虽然怕了些,也省得受这些精神折磨。”又问阿青朱高燨缘何不来,阿青只摇头不知。
次日一早紫萱又是一番教导,阿狸便有些崩溃,对着胡孙二人苦着一张脸,胡孙二人是自小便养成习惯,是以习以为常,见阿狸不耐,二人觉得好笑却不敢说些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休息了,阿狸没什么心情吃饭,略进食了些便回房间歪着,思想如何摆脱眼前困境。忽见阿松进来,她大喜道:“你可是来带我出去的?”
阿松笑着道:“派倒是四殿下派来的,只是姑娘怕是一时出不去呢。早上四殿下让阿绣来接姑娘,却被紫萱姑姑拦下,说是学习女诫,暂时不能出去,殿下只得作罢。殿下心里挂念姑娘,此时在院门外徘徊,着小的进来看看姑娘可好。”
阿狸闻言大为沮丧,道:“还以为他能救我出去,看来是枉然了。”忽然计上心来,对阿松笑道:“你且把你外衣脱了来给我。”阿松不解道:“作什么呢?”阿狸笑道:“我扮作你的模样出去,你在这里委曲下。”又叫过阿青,嘱咐几句,阿青笑着答应,阿松却是不敢多言,只得将衣服换下给了阿狸,任由她二人摆布。
阿狸当下扮作阿松的样子,贼兮兮地从房中出来,低下头快步离开芳华苑,方出院门,就看见朱高燨与扶风在不远处树下站立,忙一溜烟地奔过去。朱高燨微怔一下,马上认出她来,惊喜道:“怎么这么个模样出来?”随即猜到十有八九是偷跑出来。
果然听阿狸笑道:“光明正大地出不来,只好装成是阿松的模样混出来。”又埋怨道:“为何昨日不见你来?害我受了一日罪。”朱高燨解释道:“昨天父皇心情不佳,朝中大臣尽在那里争吵,我与阿基只好陪着父皇直到深夜,见夜深了便不去打扰你。今日宫中女官却又不放你出来,我想着你在里面闷得难受,也只能站在门外一同陪你。”
阿狸不满意道:“那么也要着人给我送个信息才是。”又不解道:“那些官员们又在抗议些什么呢?看来当皇帝也是有许多无奈,动不动地就被人抗议。”朱高燨道:“还是为迁都之事争个不休。父皇令他们跪在午门外,两帮派进行辩论,看看到底是迁都北京好还是迁回南京好。从昨日争到现在,还没个结论。”
阿狸心中大奇道:“跪在午门辩论?这倒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她一拉朱高燨,喜道:“我们去午门看看去。”
朱高燨忙道:“那个地方你哪里能去?让人瞧见了反而不好。”阿狸只是想一探究竟,便道:“带我去看看嘛,我只看一眼,好嘛?人家没有见过那么样的阵仗,你只带我远远地看看,啊?好吧?”
她软磨硬泡,百般央求,朱高燨被她缠不过,只得答允,又见她穿着阿松的衣服,心想着就作个小长随跟着他去午门处走上一圈便回来,也未尝不可,便叮嘱她不可多言多动,只跟在他身后,看上一眼便回来等等。阿狸一心想去看热闹,只管点头。
朱高燨便带着扶风阿狸慢慢往午门走。原来这午门三面都是高大城墙,朱高燨带着二人上得城楼,城楼上立着许多侍卫。阿狸从城楼往下望去,只见威严的午门广场,并排跪着许百十名官员,分左右两派,在那里你言我语,唇枪舌战。声音已有些嘶哑,但各个仍是怒目横眉地争执不下,互不相让。
阿狸咦了声,道:“这些个官员,是跪了一日一夜么?”朱高燨道:“从昨日正午直到今日正午,可不是整整一日一夜了。”阿狸笑道:“他们平日吃些什么呢?十几个时辰了,还这般中气十足。”
旁边扶风道:“他们昨日争了一个下午,没有个胜负,皇上陛下便令他们彻夜跪在午门,等来日再辩。这些官员倒也听话,原地休息,倒各安其事。谁想今日一早又恢复元气来,继续辩论。”
朱高燨笑道:“他们争吵自然是让皇上看来着,皇上休息去,他们又何必浪费精力体力?不如养精蓄锐,留待今日再战。”
阿狸啧道:“他们的膝盖不痛么?”扶风道:“痛是痛的,不过这些官员久在官场,自有法子解决去。”阿狸笑道:“难道他们也用跪得容易么?”扶风奇道:“跪得容易?那是什么?”阿狸却也不解释,只斜了扶风一眼,笑道:“你家殿下宅心仁厚,那个东西你是不需要的。”忽想到姚广孝此时去往南京,莫不是与此事有关?这一大群朝臣连日跪在硬梆梆的石头地上,怕他那个老骨头吃不消的,不如早早躲了去,真真是个老狐狸。
忽听得旁边脚步声响,朱高燨转过头去,只见大批人簇拥着朱棣往这个方向而来,朱棣身边跟着朱瞻基与夏元吉。朱高燨心中一慌,躲避已然不及,又恐阿狸被人瞧到,只得将她挡在身后,自己躬身道:“父皇。”
那朱棣用过午膳后,略加休息,想起那些朝臣仍在午门外,便带人来到城楼之上,欲再看他们争辩。刚上来,看到朱高燨立在那里,便道:“燨儿怎么在这里?”
朱高燨忙道:“左右无事,便上城楼来看看风景,不想父皇也过来了。”
有内侍搬过龙椅来,朱棣便在正中坐下来,招手让朱高燨来到身边,指着一边群臣道:“这帮朝中重臣,简直是庸馕饭袋,不过一个迁都之事,他们都议了一日来,却仍是无果,依然在那里废话连篇,吵个不休。”
朱高燨望望城楼下面,那些文武大臣已然看到朱棣过来,一个个地抖起精神来,声音比方才大了许多。朱高燨见状笑道:“初时他们是本着问题而争辩,历经一日,哪里还是为了迁不迁都争辩,现在分明是为辩而辩,早已不是当初的目的了。”他略侧下身子,挡住朱棣的视线,以免看到阿狸。
朱棣闻听朱高燨的话,心中一动,下面那些个大臣可不是已是为辩为辩了么?两派相争,不为朝廷解决问题,却是你争我斗的,这般面红耳赤,就是看哪一派能最终取得胜利,这与他的初衷实在是大相径庭。想到此他不禁心中大怒,站起身来,朝下边喝道:“你们这些人,可有什么结论没有?”
却见一人从队伍中爬出来,想是跪得久了,行动很是缓慢,他爬到城楼下面,朝上叩头道:“陛下,臣萧仪与一众言官认为我大明龙脉,俱在江南,今日吾辈舍金陵而依附北地,引得上天震怒。三大殿一夜焚烬,便是警示世人。臣等请陛下遵天命,暂缓营建北京,迁都回南地。”
他话音未了,便又有一人也跪出队列,朱高燨认出是礼部尚书吕震。只听他大声道:“陛下,且莫听萧仪胡言。当初迁都之时,这些言官并没有这般坚决反对,只道还好还好,模棱两可。怎么如今方才迁过来不足数月,他们却又借大殿失火妖言惑众,如此左右摇摆,蛊惑人心,只会乱我朝纲,陛下万不可轻易信之。”
听那萧仪怒道:“朝中便是有你们这般小人,不畏天变,整日鼓动陛下北迁北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致民怨积重,上达天听。上天才以火灾警示,尔等还是这般冥顽不灵,难道还要上天再施以重手,方能清醒不成?”
吕震亦反唇相讥道:“定都北京乃国家大计,用以抵御蒙古流寇,以保我家国平安,你们这些书生每日只知之乎者也,用些书本之言来呈口舍之能,真正治理国家,你们又懂得了什么?”
两人又在下面争得面红耳赤,朱棣听得还是一腔老调子,便生厌烦,喝道:“这些朕听得也烦了,你们就不能换些新的说法来么?”
萧仪又叩头道:“自从营建北京,历经十几年,工程浩大,消耗巨资,民以百万之人,终年服役,以致田地荒芜,多有民不聊生者。臣等垦请陛下停止一切工程,休养生息。且南京乃高皇帝所选之都,历经三朝,实乃我大明福地所在。今陛下当顺应天意民心,迁回南京为上策。”
却听朱棣阴森森道:“南京便是福地,也保佑不了建文小儿。”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浑身一凛。朱棣与建文皇帝朱允文炆之间已有二十多年的嫌隙,当初朱元璋将皇位传于皇长孙朱允炆,朱棣便甚是不服,但还是奉诏回到封地北京驻守。后来建文帝与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制削藩,废周王为庶人,拘囚代王齐王,逼迫湘王自焚而死,一时诸藩王人人自危。待建文皇帝准备收拾燕王朱棣之时,遭到朱棣的反抗。朱棣本有夺位之心,在姚广孝的怂恿之下,高举“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夺取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遂在宫中放火,其皇后死于火中,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众说纷纭,多说他由地道出宫,落发为僧,云游天下。朱棣登基后,大肆杀戮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灭掉,凡不肯降服之人皆被杀。最惨的就是方孝孺诛十族惨案,方孝孺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他对朱允炆之死并不相信,多次派人外出查询。那胡濙便是他派往江浙各地名山大川,以寻找仙人之名去访寻朱允炆的下落。多年来一直未果,朱棣亦总耿耿于怀,今日萧仪无意中一句三朝,明显将朱允文算在内,朱棣顿时心生怒意,便有意发难。
这里萧仪也意识到失言,忙叩头道:“陛下恕罪,臣一时失口,罪该万死。”连连以头磕地,碰地有声。朱棣哼了一声,许久方道:“恕你无罪,平身起来。”
萧仪方才释了口气,却不敢起来,只是微微直起上身,额头已然渗出血来。朱棣道:“既如此,你继续讲来。”
萧仪忙又叩首,道:“迁都之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陛下聪明睿智,请勿轻信小人之言,拂逆上天之意,微臣恳请陛下明断,还是迁都回南为上策。”
阿狸听到此处,忍不住拉了下朱高燨,悄声道:“这个书呆子,怎地如此宁顽不灵。”想那朱棣方才恕他无罪便是要他更改立场,不要与他意见相左,谁知萧仪并没领会朱棣意图,依然坚持不应迁都北京,要朱棣把首都迁回南京去。
朱高燨也无可奈何,低声道:“他怕是自寻死路了。”
他话音未了,果然朱棣大声喝斥道:“住口!”
群臣吓得全部匍匐于地,不敢言语。朱棣从龙椅上站起来,向城楼下瞪视片刻,道:“汝等只是在那里显书生意气,呈口舌之能,何曾真正想过国家安然?朕迁都北京,意欲何为,尔等真正明白么?”
朱棣顿了下,方道:“高皇帝之时,北方防务由朕与宁王负责,一直以来北方安稳,百姓安居。后来诸藩王迁居于内地,致使北方边陲空虚,蒙古部落每每侵我边境,扰我之民,皆因北边无人镇守之故,故朕二十余年来,虽然定都南京,但常年北巡,以防北边不测。常此以往,朕日夜思之,想昔日唐朝之时注重守外虚内,致使藩镇割据自乱天下,宋朝却走相反之路,侧重守内虚外,更使辽金虎视眈眈而后被灭。此两朝教训,令朕借鉴,要想大明朝长治久安,须得另行迁都,南京路途遥远,一旦有战事发生,对北方边界鞭长莫及,朕思之再三,便决定天子镇守国门,迁都北京。这样以来,便可以保我大明不受边境困扰,国泰民安。此决定,早时也与尔等细细讲说过,尔等以前并不反对,今日迁都已然完结之时却是大肆反对,且又搬出高皇帝来。迁都乃是大事,怎忍尔等出尔反尔,尔等居心何在?!”
朱棣其实只说出北迁是由于北边防务需要,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说出口,便是他发动靖难之战,战领南京后,对建文诸臣大肆屠杀,建文皇帝的支持者,多为江南本地之人,是以朱棣的作法已引起他们的不满,双方结怨甚深,如果都城再建立在南京,怕是不利于他以后的统治,所以他早就有迁都北京的打算。但这个想法他不能说出来,只能借边防戍守发挥,将都城迁到他的大本营北京去。
此时朱棣已然大怒,又见群臣两日来仍纠结迁都之事,心中厌烦,更听萧仪之语中提及建文皇帝朱允炆,更怒不可遏,当即喝道:“朕着尔等午门讨论,实为想出对国对民有利之计,尔等却只顾口舌争辩,想分个输赢,把国家大事抛之脑后,朕要尔等何用之有?!”
语毕喝道:“萧仪身为吏部主事,却言语乖谬,蛊惑人心,更诽谤朝政,攻击朝廷。此等奸佞小人,不诛之不以平振朝纲!来人,将萧仪拿下,拖出午门,立时斩了!”
阿狸听到此处,禁不住啊呀一声,忙又捂住嘴巴。朱瞻基扭头看去,正好看到阿狸,方才并不在意这个小长随,此时才认出来是阿狸,他也不禁咦了一声,又见朱棣侧目来看,忙挡住他的目光,不安地扭动下身子,面带歉意低下头来。朱棣瞥了他们一眼,没有理会。
城楼下边早有侍卫上前拉过萧仪来,萧仪叩头长呼道:“陛下冤枉啊!陛下!”却被人扯将起来,拉至远方。
那帮言官早已跪倒一片,朝上哀求道:“请陛下饶萧仪一命。”
朱棣黑着脸道:“杀一儆百方能令尔等警醒,起到些作用。尔等若敢再出言相求,便与他一起赴死去吧。”
不多时,便有人捧上萧仪的人头过来,鲜血淋淋,阿狸自是不敢瞧,躲在朱高燨身后瑟瑟发抖,心中暗暗骂这个朱棣确实视人命如草芥,说杀便杀,残暴之极。那些下边跪着的官员,见到萧仪首级,亦吓得腿脚发软,有胆小者竟然昏倒过去。
这里朱棣又冷冷道:“尔等只知偏安金陵,醉于江南温柔水乡,焉知北方边境不稳,江南又何来歌舞升平?朕定都北京意已决,日后若再有这般借机生事毁谤朝廷之人,朕定治罪不饶!”
下边吕震等拥护迁都的部院大臣忙叩首高呼道:“陛下圣明!”
那些言官却是面色灰土。忽然一人直起身来,爬上前道:“陛下!”
朱棣一看,却是翰林侍读邹缉。朱棣沉下脸来道:“你也要来效仿萧仪么?”
朱瞻基登时提起心来,原来这个邹缉曾经教过他,是他最早的老师。此时皇上正值盛怒,他却挺身而出,不是往枪口上撞么?一时心中焦急起来。
那邹缉朗声道:“陛下定迁都国策,臣不敢枉加反对。只是数年来,营建北京、长陵,开通大运河等各种浩大工程,大量征派劳力,加收苛捐杂税,消耗之大不计其数,更有不良官吏贪污克扣,致使百姓赋役沉重,不堪其苦,且又连年水旱天灾,多地百姓已然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却还要交纳各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如若朝廷不整治,长此以往下去,必然招致民心动荡,国家不稳。臣请陛下明察,为社稷着想,请暂停各大营建工程,遣散劳力,减免赋役,惩治贪官,赈济灾民,并请将首都迁回南京!”
朱棣刚开始还听进去,后来一句却又是让他迁回南京,他心中怒火又升了起来,喝道:“大胆!”
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眼见朱棣杀心又起,忽然夏元吉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道:“陛下恕罪!”
众人皆是一怔,朱棣也不禁道:“夏卿何罪之有?”
原来夏元吉是当朝户部尚书,他是与部院大臣一派,赞成朱棣迁都。朱棣也一向视他为心腹,极其倚重。夏元吉眼见朝中大臣这两日为着迁都之事争论不休,皇上明显已有不耐之意,... -->>
阿狸与胡善祥孙宛儿被紫萱带到一处僻静院落,名字叫作芳华苑,居于御花园东南角。院落不大,倒也整洁干净,紫萱将她们分别指引了房间,又指了几名侍女内侍。阿狸与阿青被带到东边几间房内,胡孙二人居于西厢。一时几人稍事梳洗休息,便被紫萱请入大堂之内,言说奉旨对三人进行教导,以后会学习各种礼仪规矩。胡孙二人在太子宫中许久,自然深谙此道,也不多说,只静静听紫萱讲说。那阿狸心中叫苦,听得紫萱喋喋不休,不一会儿便觉枯燥起来,前日又没有好好睡觉,便时不时有些发困,紫萱每每见她打盹,便停下不言,直到阿青在身后轻扯衣衫,阿狸惊醒,紫萱方才继续下去。
如此一日过去,阿狸便觉枯燥,对阿青抱怨道:“早知如此,不如就呆在南京不过来了,在那里虽然怕了些,也省得受这些精神折磨。”又问阿青朱高燨缘何不来,阿青只摇头不知。
次日一早紫萱又是一番教导,阿狸便有些崩溃,对着胡孙二人苦着一张脸,胡孙二人是自小便养成习惯,是以习以为常,见阿狸不耐,二人觉得好笑却不敢说些什么。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休息了,阿狸没什么心情吃饭,略进食了些便回房间歪着,思想如何摆脱眼前困境。忽见阿松进来,她大喜道:“你可是来带我出去的?”
阿松笑着道:“派倒是四殿下派来的,只是姑娘怕是一时出不去呢。早上四殿下让阿绣来接姑娘,却被紫萱姑姑拦下,说是学习女诫,暂时不能出去,殿下只得作罢。殿下心里挂念姑娘,此时在院门外徘徊,着小的进来看看姑娘可好。”
阿狸闻言大为沮丧,道:“还以为他能救我出去,看来是枉然了。”忽然计上心来,对阿松笑道:“你且把你外衣脱了来给我。”阿松不解道:“作什么呢?”阿狸笑道:“我扮作你的模样出去,你在这里委曲下。”又叫过阿青,嘱咐几句,阿青笑着答应,阿松却是不敢多言,只得将衣服换下给了阿狸,任由她二人摆布。
阿狸当下扮作阿松的样子,贼兮兮地从房中出来,低下头快步离开芳华苑,方出院门,就看见朱高燨与扶风在不远处树下站立,忙一溜烟地奔过去。朱高燨微怔一下,马上认出她来,惊喜道:“怎么这么个模样出来?”随即猜到十有八九是偷跑出来。
果然听阿狸笑道:“光明正大地出不来,只好装成是阿松的模样混出来。”又埋怨道:“为何昨日不见你来?害我受了一日罪。”朱高燨解释道:“昨天父皇心情不佳,朝中大臣尽在那里争吵,我与阿基只好陪着父皇直到深夜,见夜深了便不去打扰你。今日宫中女官却又不放你出来,我想着你在里面闷得难受,也只能站在门外一同陪你。”
阿狸不满意道:“那么也要着人给我送个信息才是。”又不解道:“那些官员们又在抗议些什么呢?看来当皇帝也是有许多无奈,动不动地就被人抗议。”朱高燨道:“还是为迁都之事争个不休。父皇令他们跪在午门外,两帮派进行辩论,看看到底是迁都北京好还是迁回南京好。从昨日争到现在,还没个结论。”
阿狸心中大奇道:“跪在午门辩论?这倒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她一拉朱高燨,喜道:“我们去午门看看去。”
朱高燨忙道:“那个地方你哪里能去?让人瞧见了反而不好。”阿狸只是想一探究竟,便道:“带我去看看嘛,我只看一眼,好嘛?人家没有见过那么样的阵仗,你只带我远远地看看,啊?好吧?”
她软磨硬泡,百般央求,朱高燨被她缠不过,只得答允,又见她穿着阿松的衣服,心想着就作个小长随跟着他去午门处走上一圈便回来,也未尝不可,便叮嘱她不可多言多动,只跟在他身后,看上一眼便回来等等。阿狸一心想去看热闹,只管点头。
朱高燨便带着扶风阿狸慢慢往午门走。原来这午门三面都是高大城墙,朱高燨带着二人上得城楼,城楼上立着许多侍卫。阿狸从城楼往下望去,只见威严的午门广场,并排跪着许百十名官员,分左右两派,在那里你言我语,唇枪舌战。声音已有些嘶哑,但各个仍是怒目横眉地争执不下,互不相让。
阿狸咦了声,道:“这些个官员,是跪了一日一夜么?”朱高燨道:“从昨日正午直到今日正午,可不是整整一日一夜了。”阿狸笑道:“他们平日吃些什么呢?十几个时辰了,还这般中气十足。”
旁边扶风道:“他们昨日争了一个下午,没有个胜负,皇上陛下便令他们彻夜跪在午门,等来日再辩。这些官员倒也听话,原地休息,倒各安其事。谁想今日一早又恢复元气来,继续辩论。”
朱高燨笑道:“他们争吵自然是让皇上看来着,皇上休息去,他们又何必浪费精力体力?不如养精蓄锐,留待今日再战。”
阿狸啧道:“他们的膝盖不痛么?”扶风道:“痛是痛的,不过这些官员久在官场,自有法子解决去。”阿狸笑道:“难道他们也用跪得容易么?”扶风奇道:“跪得容易?那是什么?”阿狸却也不解释,只斜了扶风一眼,笑道:“你家殿下宅心仁厚,那个东西你是不需要的。”忽想到姚广孝此时去往南京,莫不是与此事有关?这一大群朝臣连日跪在硬梆梆的石头地上,怕他那个老骨头吃不消的,不如早早躲了去,真真是个老狐狸。
忽听得旁边脚步声响,朱高燨转过头去,只见大批人簇拥着朱棣往这个方向而来,朱棣身边跟着朱瞻基与夏元吉。朱高燨心中一慌,躲避已然不及,又恐阿狸被人瞧到,只得将她挡在身后,自己躬身道:“父皇。”
那朱棣用过午膳后,略加休息,想起那些朝臣仍在午门外,便带人来到城楼之上,欲再看他们争辩。刚上来,看到朱高燨立在那里,便道:“燨儿怎么在这里?”
朱高燨忙道:“左右无事,便上城楼来看看风景,不想父皇也过来了。”
有内侍搬过龙椅来,朱棣便在正中坐下来,招手让朱高燨来到身边,指着一边群臣道:“这帮朝中重臣,简直是庸馕饭袋,不过一个迁都之事,他们都议了一日来,却仍是无果,依然在那里废话连篇,吵个不休。”
朱高燨望望城楼下面,那些文武大臣已然看到朱棣过来,一个个地抖起精神来,声音比方才大了许多。朱高燨见状笑道:“初时他们是本着问题而争辩,历经一日,哪里还是为了迁不迁都争辩,现在分明是为辩而辩,早已不是当初的目的了。”他略侧下身子,挡住朱棣的视线,以免看到阿狸。
朱棣闻听朱高燨的话,心中一动,下面那些个大臣可不是已是为辩为辩了么?两派相争,不为朝廷解决问题,却是你争我斗的,这般面红耳赤,就是看哪一派能最终取得胜利,这与他的初衷实在是大相径庭。想到此他不禁心中大怒,站起身来,朝下边喝道:“你们这些人,可有什么结论没有?”
却见一人从队伍中爬出来,想是跪得久了,行动很是缓慢,他爬到城楼下面,朝上叩头道:“陛下,臣萧仪与一众言官认为我大明龙脉,俱在江南,今日吾辈舍金陵而依附北地,引得上天震怒。三大殿一夜焚烬,便是警示世人。臣等请陛下遵天命,暂缓营建北京,迁都回南地。”
他话音未了,便又有一人也跪出队列,朱高燨认出是礼部尚书吕震。只听他大声道:“陛下,且莫听萧仪胡言。当初迁都之时,这些言官并没有这般坚决反对,只道还好还好,模棱两可。怎么如今方才迁过来不足数月,他们却又借大殿失火妖言惑众,如此左右摇摆,蛊惑人心,只会乱我朝纲,陛下万不可轻易信之。”
听那萧仪怒道:“朝中便是有你们这般小人,不畏天变,整日鼓动陛下北迁北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致民怨积重,上达天听。上天才以火灾警示,尔等还是这般冥顽不灵,难道还要上天再施以重手,方能清醒不成?”
吕震亦反唇相讥道:“定都北京乃国家大计,用以抵御蒙古流寇,以保我家国平安,你们这些书生每日只知之乎者也,用些书本之言来呈口舍之能,真正治理国家,你们又懂得了什么?”
两人又在下面争得面红耳赤,朱棣听得还是一腔老调子,便生厌烦,喝道:“这些朕听得也烦了,你们就不能换些新的说法来么?”
萧仪又叩头道:“自从营建北京,历经十几年,工程浩大,消耗巨资,民以百万之人,终年服役,以致田地荒芜,多有民不聊生者。臣等垦请陛下停止一切工程,休养生息。且南京乃高皇帝所选之都,历经三朝,实乃我大明福地所在。今陛下当顺应天意民心,迁回南京为上策。”
却听朱棣阴森森道:“南京便是福地,也保佑不了建文小儿。”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浑身一凛。朱棣与建文皇帝朱允文炆之间已有二十多年的嫌隙,当初朱元璋将皇位传于皇长孙朱允炆,朱棣便甚是不服,但还是奉诏回到封地北京驻守。后来建文帝与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制削藩,废周王为庶人,拘囚代王齐王,逼迫湘王自焚而死,一时诸藩王人人自危。待建文皇帝准备收拾燕王朱棣之时,遭到朱棣的反抗。朱棣本有夺位之心,在姚广孝的怂恿之下,高举“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夺取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遂在宫中放火,其皇后死于火中,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众说纷纭,多说他由地道出宫,落发为僧,云游天下。朱棣登基后,大肆杀戮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灭掉,凡不肯降服之人皆被杀。最惨的就是方孝孺诛十族惨案,方孝孺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他对朱允炆之死并不相信,多次派人外出查询。那胡濙便是他派往江浙各地名山大川,以寻找仙人之名去访寻朱允炆的下落。多年来一直未果,朱棣亦总耿耿于怀,今日萧仪无意中一句三朝,明显将朱允文算在内,朱棣顿时心生怒意,便有意发难。
这里萧仪也意识到失言,忙叩头道:“陛下恕罪,臣一时失口,罪该万死。”连连以头磕地,碰地有声。朱棣哼了一声,许久方道:“恕你无罪,平身起来。”
萧仪方才释了口气,却不敢起来,只是微微直起上身,额头已然渗出血来。朱棣道:“既如此,你继续讲来。”
萧仪忙又叩首,道:“迁都之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陛下聪明睿智,请勿轻信小人之言,拂逆上天之意,微臣恳请陛下明断,还是迁都回南为上策。”
阿狸听到此处,忍不住拉了下朱高燨,悄声道:“这个书呆子,怎地如此宁顽不灵。”想那朱棣方才恕他无罪便是要他更改立场,不要与他意见相左,谁知萧仪并没领会朱棣意图,依然坚持不应迁都北京,要朱棣把首都迁回南京去。
朱高燨也无可奈何,低声道:“他怕是自寻死路了。”
他话音未了,果然朱棣大声喝斥道:“住口!”
群臣吓得全部匍匐于地,不敢言语。朱棣从龙椅上站起来,向城楼下瞪视片刻,道:“汝等只是在那里显书生意气,呈口舌之能,何曾真正想过国家安然?朕迁都北京,意欲何为,尔等真正明白么?”
朱棣顿了下,方道:“高皇帝之时,北方防务由朕与宁王负责,一直以来北方安稳,百姓安居。后来诸藩王迁居于内地,致使北方边陲空虚,蒙古部落每每侵我边境,扰我之民,皆因北边无人镇守之故,故朕二十余年来,虽然定都南京,但常年北巡,以防北边不测。常此以往,朕日夜思之,想昔日唐朝之时注重守外虚内,致使藩镇割据自乱天下,宋朝却走相反之路,侧重守内虚外,更使辽金虎视眈眈而后被灭。此两朝教训,令朕借鉴,要想大明朝长治久安,须得另行迁都,南京路途遥远,一旦有战事发生,对北方边界鞭长莫及,朕思之再三,便决定天子镇守国门,迁都北京。这样以来,便可以保我大明不受边境困扰,国泰民安。此决定,早时也与尔等细细讲说过,尔等以前并不反对,今日迁都已然完结之时却是大肆反对,且又搬出高皇帝来。迁都乃是大事,怎忍尔等出尔反尔,尔等居心何在?!”
朱棣其实只说出北迁是由于北边防务需要,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说出口,便是他发动靖难之战,战领南京后,对建文诸臣大肆屠杀,建文皇帝的支持者,多为江南本地之人,是以朱棣的作法已引起他们的不满,双方结怨甚深,如果都城再建立在南京,怕是不利于他以后的统治,所以他早就有迁都北京的打算。但这个想法他不能说出来,只能借边防戍守发挥,将都城迁到他的大本营北京去。
此时朱棣已然大怒,又见群臣两日来仍纠结迁都之事,心中厌烦,更听萧仪之语中提及建文皇帝朱允炆,更怒不可遏,当即喝道:“朕着尔等午门讨论,实为想出对国对民有利之计,尔等却只顾口舌争辩,想分个输赢,把国家大事抛之脑后,朕要尔等何用之有?!”
语毕喝道:“萧仪身为吏部主事,却言语乖谬,蛊惑人心,更诽谤朝政,攻击朝廷。此等奸佞小人,不诛之不以平振朝纲!来人,将萧仪拿下,拖出午门,立时斩了!”
阿狸听到此处,禁不住啊呀一声,忙又捂住嘴巴。朱瞻基扭头看去,正好看到阿狸,方才并不在意这个小长随,此时才认出来是阿狸,他也不禁咦了一声,又见朱棣侧目来看,忙挡住他的目光,不安地扭动下身子,面带歉意低下头来。朱棣瞥了他们一眼,没有理会。
城楼下边早有侍卫上前拉过萧仪来,萧仪叩头长呼道:“陛下冤枉啊!陛下!”却被人扯将起来,拉至远方。
那帮言官早已跪倒一片,朝上哀求道:“请陛下饶萧仪一命。”
朱棣黑着脸道:“杀一儆百方能令尔等警醒,起到些作用。尔等若敢再出言相求,便与他一起赴死去吧。”
不多时,便有人捧上萧仪的人头过来,鲜血淋淋,阿狸自是不敢瞧,躲在朱高燨身后瑟瑟发抖,心中暗暗骂这个朱棣确实视人命如草芥,说杀便杀,残暴之极。那些下边跪着的官员,见到萧仪首级,亦吓得腿脚发软,有胆小者竟然昏倒过去。
这里朱棣又冷冷道:“尔等只知偏安金陵,醉于江南温柔水乡,焉知北方边境不稳,江南又何来歌舞升平?朕定都北京意已决,日后若再有这般借机生事毁谤朝廷之人,朕定治罪不饶!”
下边吕震等拥护迁都的部院大臣忙叩首高呼道:“陛下圣明!”
那些言官却是面色灰土。忽然一人直起身来,爬上前道:“陛下!”
朱棣一看,却是翰林侍读邹缉。朱棣沉下脸来道:“你也要来效仿萧仪么?”
朱瞻基登时提起心来,原来这个邹缉曾经教过他,是他最早的老师。此时皇上正值盛怒,他却挺身而出,不是往枪口上撞么?一时心中焦急起来。
那邹缉朗声道:“陛下定迁都国策,臣不敢枉加反对。只是数年来,营建北京、长陵,开通大运河等各种浩大工程,大量征派劳力,加收苛捐杂税,消耗之大不计其数,更有不良官吏贪污克扣,致使百姓赋役沉重,不堪其苦,且又连年水旱天灾,多地百姓已然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却还要交纳各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如若朝廷不整治,长此以往下去,必然招致民心动荡,国家不稳。臣请陛下明察,为社稷着想,请暂停各大营建工程,遣散劳力,减免赋役,惩治贪官,赈济灾民,并请将首都迁回南京!”
朱棣刚开始还听进去,后来一句却又是让他迁回南京,他心中怒火又升了起来,喝道:“大胆!”
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眼见朱棣杀心又起,忽然夏元吉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道:“陛下恕罪!”
众人皆是一怔,朱棣也不禁道:“夏卿何罪之有?”
原来夏元吉是当朝户部尚书,他是与部院大臣一派,赞成朱棣迁都。朱棣也一向视他为心腹,极其倚重。夏元吉眼见朝中大臣这两日为着迁都之事争论不休,皇上明显已有不耐之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