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个太监先去荔原堡,战斗的主力就在荔原堡。不过许多将士都害怕孙沔,大半支支吾吾不敢言,但两人逼问,也不得不说,说了一部分,基本与叶指使所说的十分吻合。
于是他们又回到庆州。
虽然孙沔是高官,可自己是中使,代表着是皇帝,有权过问。但孙沔粗暴地说了一句:“老臣向陛下写了辞呈。”
这便是士大夫纂造出来的祖宗家法,说赵匡胤临死前留下三道遗嘱,刑不上士大夫,不得加害柴家子孙,永不加赋。屁的话,试问柴荣的几个儿子那一个平安长大了?赵匡胤杀了多少贪污的文官?
况且他连遗嘱都准备好了,还不立即扶持儿子准备接位?
至于那个永不用南人为宰相的碑文更好玩,赵匡胤朝时那有什么宰相台谏制度,玩来玩去,还不是三赵马车,赵大,赵二,赵普。后面赵普玩废掉了,又准备扶持赵三,结果赵大到了赵三家私会了几趟后,就被赵二干掉了。准确说宋朝的宰相台谏制度是从赵匡义手中才出现雏形,宋真义时才真正完善。与赵匡胤有何关系?与永不用南人做宰相有何关系?
实际它们不是祖宗家法,而是士大夫心中的一个标准。
王巨含蓄地说了一声,调走孙沔。可那样,司马光等人就满意了?
司马光的谏奏也不能全相信,许多谏奏是捕风捉影,夸大其词。
不过欧阳修就是靠大嘴巴发家的,司马光现在干的事,他以前不知干过多少回。司马光那些说的可靠,那些不可靠,他还是能甄别出一个大概。
至少司马光这次弹劾,十之八九是真的。
要命的是他与韩琦一起让赵曙拖下了水,自顾都不暇,那有空拉孙沔。因此写了一封快信给孙沔,信中用委婉的语气请求孙沔致仕。
只要老孙一致仕,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果然听到致仕二字,两个太监问都不敢问,害怕将老孙逼急了,这可是人家的地盘。
不过元旦也就要到来,自己两人回到京城正是新年之时,新年新气景,自己带回去的却是一桩桩糟糕无比的坏消息,这个脾气同样糟糕透顶的官家会怎么看?弄不好自己两人会悲催的。两人想了想,又转到了王巨那个小煤矿。
就是拖时间吧,拖一拖,再到延州去一趟,回去后,也过了元宵节,那时不管什么消息都能禀报了。
煤矿前一堆堆石炭堆得就象小山一般。
人多啊,又用了火药,开采速度快,还算好的,运走了不少,现在每天环州庆州都有商人来拉八九百石,甚至一千多石石炭,运到城中贩卖。
也算一笔小收入,但不多,环庆二州的石炭比较便宜,一石只有两三百钱,再抛去利润运输成本,所以出矿价只有一百来文。
但也是一笔收入,过几天,道路冰雪逐渐融化,王巨便打算用战俘与民夫,将这些石炭运到庆州作院与华池河畔的那个作坊。这也是一笔开支,能替庆州省一些费用,说不定这些费用就有一部分转为军费。整个庆州军事强大了,他才能划水立下更大的功劳。当然,孙沔在庆州就不指望了,这必须等蔡挺到来。
不过除了满足两处一两年用煤需求外,估计还余下一半可以继续出售,元旦前,王巨让葛少华到煤矿摸了一下账底,经过战俘这么一挖,估计最后抛去食宿、工具与火药的成本,外加两处的用煤,能获利近万贯。有了这近万贯的利润,不但保障了这些劳力的以后伙食支出,还能略有一些节余。但得到了这个真正免费的劳力,王巨可以做很多事的。然而要是向这些劳力发放薪酬,收益又变得可怜了。
总体而言,那怕用了火药,其实还是一个低科技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
这个问题不是两个太监考虑的,他们来就是想看一看如何用火药开矿,亲眼看到了,回去就好能对皇上进一步陈述。
看押战俘的将士轮换了,这一回是宁都头带着近百兵士在看押战俘。
两个太监带着皇城司的人向矿洞处走去,正好看到了一幕。
一个长相俏丽的蕃妇正在调戏一名禁兵,不知道说了什么,那个禁兵眼睛直勾勾看着她。
宁都头走了过去,说道:“孟香娘子,你要石炭,就用篓子装些回家用吧,顺便对寨中的乡亲说一声,只要不对外卖,尽管来拿。但不要带坏我手下啊。”
“宁都头,说啥话呢,奴家可是有官人的。”蕃妇嗔怪道,然后扭着水蛇腰走了。
宁都头来到那个小兵面前,敲着他的脑门子喝道:“王知县与姚巡检再三戒告不要碰百姓的财产,更不得碰民妇,你想找死啊。”
那个官兵脸红红地下去了。
“不错,不错。”张太监从煤堆里转出来击掌道。朝廷也痛恨禁兵扰民,不过屡禁不止,无可奈何。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华池县居然真做到了。
“你们是……”
张太监将自己身份与来意介绍了一下。
人家是中使,往去就等于是钦差,宁都头立即小心地陪着他们下去观看,同时做着介绍。
其实宋朝挖矿技术依然落后,而且因为技术限制... -->>
两个太监先去荔原堡,战斗的主力就在荔原堡。不过许多将士都害怕孙沔,大半支支吾吾不敢言,但两人逼问,也不得不说,说了一部分,基本与叶指使所说的十分吻合。
于是他们又回到庆州。
虽然孙沔是高官,可自己是中使,代表着是皇帝,有权过问。但孙沔粗暴地说了一句:“老臣向陛下写了辞呈。”
这便是士大夫纂造出来的祖宗家法,说赵匡胤临死前留下三道遗嘱,刑不上士大夫,不得加害柴家子孙,永不加赋。屁的话,试问柴荣的几个儿子那一个平安长大了?赵匡胤杀了多少贪污的文官?
况且他连遗嘱都准备好了,还不立即扶持儿子准备接位?
至于那个永不用南人为宰相的碑文更好玩,赵匡胤朝时那有什么宰相台谏制度,玩来玩去,还不是三赵马车,赵大,赵二,赵普。后面赵普玩废掉了,又准备扶持赵三,结果赵大到了赵三家私会了几趟后,就被赵二干掉了。准确说宋朝的宰相台谏制度是从赵匡义手中才出现雏形,宋真义时才真正完善。与赵匡胤有何关系?与永不用南人做宰相有何关系?
实际它们不是祖宗家法,而是士大夫心中的一个标准。
王巨含蓄地说了一声,调走孙沔。可那样,司马光等人就满意了?
司马光的谏奏也不能全相信,许多谏奏是捕风捉影,夸大其词。
不过欧阳修就是靠大嘴巴发家的,司马光现在干的事,他以前不知干过多少回。司马光那些说的可靠,那些不可靠,他还是能甄别出一个大概。
至少司马光这次弹劾,十之八九是真的。
要命的是他与韩琦一起让赵曙拖下了水,自顾都不暇,那有空拉孙沔。因此写了一封快信给孙沔,信中用委婉的语气请求孙沔致仕。
只要老孙一致仕,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果然听到致仕二字,两个太监问都不敢问,害怕将老孙逼急了,这可是人家的地盘。
不过元旦也就要到来,自己两人回到京城正是新年之时,新年新气景,自己带回去的却是一桩桩糟糕无比的坏消息,这个脾气同样糟糕透顶的官家会怎么看?弄不好自己两人会悲催的。两人想了想,又转到了王巨那个小煤矿。
就是拖时间吧,拖一拖,再到延州去一趟,回去后,也过了元宵节,那时不管什么消息都能禀报了。
煤矿前一堆堆石炭堆得就象小山一般。
人多啊,又用了火药,开采速度快,还算好的,运走了不少,现在每天环州庆州都有商人来拉八九百石,甚至一千多石石炭,运到城中贩卖。
也算一笔小收入,但不多,环庆二州的石炭比较便宜,一石只有两三百钱,再抛去利润运输成本,所以出矿价只有一百来文。
但也是一笔收入,过几天,道路冰雪逐渐融化,王巨便打算用战俘与民夫,将这些石炭运到庆州作院与华池河畔的那个作坊。这也是一笔开支,能替庆州省一些费用,说不定这些费用就有一部分转为军费。整个庆州军事强大了,他才能划水立下更大的功劳。当然,孙沔在庆州就不指望了,这必须等蔡挺到来。
不过除了满足两处一两年用煤需求外,估计还余下一半可以继续出售,元旦前,王巨让葛少华到煤矿摸了一下账底,经过战俘这么一挖,估计最后抛去食宿、工具与火药的成本,外加两处的用煤,能获利近万贯。有了这近万贯的利润,不但保障了这些劳力的以后伙食支出,还能略有一些节余。但得到了这个真正免费的劳力,王巨可以做很多事的。然而要是向这些劳力发放薪酬,收益又变得可怜了。
总体而言,那怕用了火药,其实还是一个低科技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
这个问题不是两个太监考虑的,他们来就是想看一看如何用火药开矿,亲眼看到了,回去就好能对皇上进一步陈述。
看押战俘的将士轮换了,这一回是宁都头带着近百兵士在看押战俘。
两个太监带着皇城司的人向矿洞处走去,正好看到了一幕。
一个长相俏丽的蕃妇正在调戏一名禁兵,不知道说了什么,那个禁兵眼睛直勾勾看着她。
宁都头走了过去,说道:“孟香娘子,你要石炭,就用篓子装些回家用吧,顺便对寨中的乡亲说一声,只要不对外卖,尽管来拿。但不要带坏我手下啊。”
“宁都头,说啥话呢,奴家可是有官人的。”蕃妇嗔怪道,然后扭着水蛇腰走了。
宁都头来到那个小兵面前,敲着他的脑门子喝道:“王知县与姚巡检再三戒告不要碰百姓的财产,更不得碰民妇,你想找死啊。”
那个官兵脸红红地下去了。
“不错,不错。”张太监从煤堆里转出来击掌道。朝廷也痛恨禁兵扰民,不过屡禁不止,无可奈何。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华池县居然真做到了。
“你们是……”
张太监将自己身份与来意介绍了一下。
人家是中使,往去就等于是钦差,宁都头立即小心地陪着他们下去观看,同时做着介绍。
其实宋朝挖矿技术依然落后,而且因为技术限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