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贞观富贵闲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亲面色有些不善:“四郎,那三亩田你要怎么整,为父本来是不管的,但起码也要像点样子,哪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把秧苗扔下去就是了,这哪里能活?”
“爹爹,四郎自从来家以后哪里胡来过,族里人见识短,说些风凉话在所难免,你就相信四郎吧,等过段时间族人就会知道四郎的做法是对的。”敖浩还没开口,二姐就先抢这说了,这抛秧的事情她早就听敖浩解释过,所以全力的支持。
二姐这么一说,想想敖浩所做过的事,敖父也就不再过问,别看他是父亲,但随着女儿长大,尤其是敖浩来了以后,很多事情已经是做不了主了,不过却不得不承认女儿实在是聪明,看待事情比之自己要清楚些。
至于其他人,三姐肯定是站在敖浩这边的,张蛮子他们兄弟既然是来投奔,这种事情哪里有说话的份,在哪儿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敢说话。哦,家里还有一个成员,小白,没见它趴在敖浩的旁边么,如果它能开口想来也会支持敖浩吧。
不顾旁人怪异的目光,敖浩继续带着三姐,在第二天傍晚把剩下的秧苗抛撒在田里,由于估算错误,秧苗多出来一些,他也不管,密一点就密一点。昨天抛下的秧苗虽然还很多没有立起来,但却也没有枯萎的迹象,这就不仅仅是秧苗带土的功劳了,今天的天气也不错,飘着细雨。
既然是打赌,老族长也亲力亲为,对自己那三亩田精耕细作,不过早晚的时候,还是会故意路过敖浩的试验田查看一番。
秧苗已经种下,接下来这里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只要主意控制下田里的水量即可。虽然多了张蛮子两兄弟的劳力,但家中还有一点点田地没有插完秧,敖浩也过去帮忙,体验着多年没有过的“面朝白水背朝天”的辛苦。
要说在古代插秧其实也不是都这样,宋代的时候苏轼的《秧马歌》一诗里就有“秧马”和“莳扶”,说的是在他路过庐陵时看到农人插秧的景象,庐陵今天江西的吉安是也。秧马其实就是一种木头做的形状像船的坐具,免除了农夫在田里弯腰的劳累。至于莳扶则是现代插秧机的前身,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只是秧马好做但莳扶的构造敖浩却不知道,再说了有抛秧还去做这些东西不是有些显得多余么。
各家的秧苗都插完了,族里人也就得了空闲,早上的锻炼和学堂授课又提上日程,前来的人比之前还要多些,族人还多了一样事情,那就是去敖浩的试验田看新鲜。
“哎呀,真的都立起来了,都活了,难道我们这些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么,秧苗这样都能活。”几天以后有人在早上看到敖浩田里的秧苗都立了起来,跑到村里大肆宣扬。
“我昨天就去看了,早知道是这样我也学老师了,也省的这般劳累。”一个年轻人接口道,这是敖浩的学生。
“胡闹,你个娃子懂什么,稻子不是活了就成的,还要看能长多少粮食。”另一个年长的族人训斥。
“说得是,要不然怎么几千年来这里的人种稻子不像四郎这样种。”另一人附和道。
族人很明显的分成不同的派别,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大抵上以年龄为界限,年轻人对敖浩这种省时省力的做法自然更加容易接受,年长的则大多坚持传统。
自从看到敖浩试验田里的秧苗都活了,当着敖浩的面老族长也没有话说了,不过背后却对他自己那三亩田照顾的勤快了许多,老族长有些纠结,既希望敖浩的办法真的能够高产,又害怕自己会输。
三亩田被敖浩分割成六小块,让在田埂上种上了黄豆,也就是菽,这是典型的间作,黄豆的根能很好的为农田提供氮肥,而且黄豆也是营养很高的食物,在有些地区甚至曾成为主食。
敖浩将早上的锻炼强度提高了一大截,基本上原先的项目目标翻了一倍,又新加了单双杆的训练,学堂的教学接着之前的弟子规进行,算术也教到了除法。
有了时间空闲,他开始琢磨答应了孙老道的显微镜,不过要先完成玻璃的制作,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暂时还没有头绪,况且也没有财力支持,所以又回到了根本上:怎么赚钱。
虽然现在族中的牙刷工坊效益还不错,族人愿意去工作的人也多了起来,可这离敖浩的目标还差着一大截,看来真的是到了将牙膏制做出来的时候了,敖浩仔细的回忆后世的牙膏,先从最早的开始。他清楚的记得最早的时候,自己所使用的牙膏是用金属软管装着的“冷酸灵”牙膏,后来再发展到塑料软管,至于成分就不是很了解了,种类太多,每个品牌都有些不同。
但敖浩相信这些不同的牙膏必然是大同小异的,不过这些现在他都做不到,只能从唐朝现有的条件着手进行改进了。
亲面色有些不善:“四郎,那三亩田你要怎么整,为父本来是不管的,但起码也要像点样子,哪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把秧苗扔下去就是了,这哪里能活?”
“爹爹,四郎自从来家以后哪里胡来过,族里人见识短,说些风凉话在所难免,你就相信四郎吧,等过段时间族人就会知道四郎的做法是对的。”敖浩还没开口,二姐就先抢这说了,这抛秧的事情她早就听敖浩解释过,所以全力的支持。
二姐这么一说,想想敖浩所做过的事,敖父也就不再过问,别看他是父亲,但随着女儿长大,尤其是敖浩来了以后,很多事情已经是做不了主了,不过却不得不承认女儿实在是聪明,看待事情比之自己要清楚些。
至于其他人,三姐肯定是站在敖浩这边的,张蛮子他们兄弟既然是来投奔,这种事情哪里有说话的份,在哪儿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敢说话。哦,家里还有一个成员,小白,没见它趴在敖浩的旁边么,如果它能开口想来也会支持敖浩吧。
不顾旁人怪异的目光,敖浩继续带着三姐,在第二天傍晚把剩下的秧苗抛撒在田里,由于估算错误,秧苗多出来一些,他也不管,密一点就密一点。昨天抛下的秧苗虽然还很多没有立起来,但却也没有枯萎的迹象,这就不仅仅是秧苗带土的功劳了,今天的天气也不错,飘着细雨。
既然是打赌,老族长也亲力亲为,对自己那三亩田精耕细作,不过早晚的时候,还是会故意路过敖浩的试验田查看一番。
秧苗已经种下,接下来这里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只要主意控制下田里的水量即可。虽然多了张蛮子两兄弟的劳力,但家中还有一点点田地没有插完秧,敖浩也过去帮忙,体验着多年没有过的“面朝白水背朝天”的辛苦。
要说在古代插秧其实也不是都这样,宋代的时候苏轼的《秧马歌》一诗里就有“秧马”和“莳扶”,说的是在他路过庐陵时看到农人插秧的景象,庐陵今天江西的吉安是也。秧马其实就是一种木头做的形状像船的坐具,免除了农夫在田里弯腰的劳累。至于莳扶则是现代插秧机的前身,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只是秧马好做但莳扶的构造敖浩却不知道,再说了有抛秧还去做这些东西不是有些显得多余么。
各家的秧苗都插完了,族里人也就得了空闲,早上的锻炼和学堂授课又提上日程,前来的人比之前还要多些,族人还多了一样事情,那就是去敖浩的试验田看新鲜。
“哎呀,真的都立起来了,都活了,难道我们这些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么,秧苗这样都能活。”几天以后有人在早上看到敖浩田里的秧苗都立了起来,跑到村里大肆宣扬。
“我昨天就去看了,早知道是这样我也学老师了,也省的这般劳累。”一个年轻人接口道,这是敖浩的学生。
“胡闹,你个娃子懂什么,稻子不是活了就成的,还要看能长多少粮食。”另一个年长的族人训斥。
“说得是,要不然怎么几千年来这里的人种稻子不像四郎这样种。”另一人附和道。
族人很明显的分成不同的派别,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大抵上以年龄为界限,年轻人对敖浩这种省时省力的做法自然更加容易接受,年长的则大多坚持传统。
自从看到敖浩试验田里的秧苗都活了,当着敖浩的面老族长也没有话说了,不过背后却对他自己那三亩田照顾的勤快了许多,老族长有些纠结,既希望敖浩的办法真的能够高产,又害怕自己会输。
三亩田被敖浩分割成六小块,让在田埂上种上了黄豆,也就是菽,这是典型的间作,黄豆的根能很好的为农田提供氮肥,而且黄豆也是营养很高的食物,在有些地区甚至曾成为主食。
敖浩将早上的锻炼强度提高了一大截,基本上原先的项目目标翻了一倍,又新加了单双杆的训练,学堂的教学接着之前的弟子规进行,算术也教到了除法。
有了时间空闲,他开始琢磨答应了孙老道的显微镜,不过要先完成玻璃的制作,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暂时还没有头绪,况且也没有财力支持,所以又回到了根本上:怎么赚钱。
虽然现在族中的牙刷工坊效益还不错,族人愿意去工作的人也多了起来,可这离敖浩的目标还差着一大截,看来真的是到了将牙膏制做出来的时候了,敖浩仔细的回忆后世的牙膏,先从最早的开始。他清楚的记得最早的时候,自己所使用的牙膏是用金属软管装着的“冷酸灵”牙膏,后来再发展到塑料软管,至于成分就不是很了解了,种类太多,每个品牌都有些不同。
但敖浩相信这些不同的牙膏必然是大同小异的,不过这些现在他都做不到,只能从唐朝现有的条件着手进行改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