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内书舍人制诏 吴沉水落水 (1/2)
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女帝[太平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元元年太平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虽然六名内书舍人到年底也未能写出一份诏书,但这就已经足够。武后从来就是一个很有忍耐力的人,总是能在所有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出手,所以太平能等,六名内书舍人更能等,差不多一年的学习,她们已经基本能适应这个角色,武后实在给予了她们充足的时间。
所有大臣都快要忘记还存在这么几个小舍人的时候,在上元二年春,他们就不得不重视了,所有制书、发敕无一例外都是由内书舍人制出,直接递给中书舍人,把六名正五品的中书舍人给当了送书的小吏使唤了。他们当然不乐意,有两人甚至对武后直言这样不妥,恕不奉诏。可是,他们不肯,却还是有人肯,中书舍人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何况,自去年年底,圣人的头风之症就越来越严重了,开春以后就没有搭理过政事,凡事都决于皇后一人,太子也一直都是陪衬,沛王贤倒是想插一脚,奈何皇后根本就不给机会。所以中书舍人很快病了五人,每天称病不出,武后不把制诏之事还给他们,他们就打算继续病下去。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妥协,就算不是‘知制诏’也无妨,只是不参加政事堂而已,事情还是不会耽误的,所以政务照样有条不紊的办理下去,一点也不耽误。
何况中书省几位宰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个装病的过两天就好了,前几天还病弱于床,没两天就精神抖擞了,就算只是个普通的风寒也不至于好的这么快,但是没办法,谁也不会跟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正五品的中书舍人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止于五品,中书舍人这种天子近臣就更是只能仰望了,那可是半只脚踏进了政事堂,以后极有可能做宰相的。
武后冷眼注视着这一切,一句话也没说,她知道这些臣子会妥协,在她的眼中,这些人早该妥协老实认命的。不过,她也不是那等不给面子的人,既然都回来了,大部分政事还是会交予他们去做,每日百官奏本不知凡几,每本都要批复,武后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这些小娘子顶多也就是动动笔杆子,却没人有那个实力动脑子,就算吴沉碧能发表一些意见,但她在太平的叮嘱下,以及一年的相处中知道,这位皇后可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她还是选择韬光养晦比较好,所以如不是皇后问起,吴沉碧一般都不多言。
武后只得将一些不甚重要的奏本又丢回给中书舍人,中书省算是又恢复了之前的稳定状态,那些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其实早也就能够想到最后还是会变成这种局面,因为皇后和大臣都是谁也离不开谁,为了几个小小的内书舍人去争执,完全没有必要啊。一些个十四五岁的小娘子能懂什么啊,也就字写的漂亮些罢了,他们是一点都不担心。
就算要担心,他们也要有那个精力啊,因为接下来很快就出了大事。三月初,天气反常的冷了几天,仿佛退回了早春时节,就算普通人也受不了,很多人得了风寒,常年病体的圣人就更甚了,血气虚弱头时风寒来袭,让李治头晕心烦、畏冷怕热,病的起不了床。这本也没什么,圣人每年到春天就无法忍受湿润寒冷的天气,总是一个月要休息半个月。但这一次,病气来势汹汹,李治无法,只得在小朝会上提出让皇后摄政的提议。
臣子们傻眼了,一个个力劝皇上收回成命,中户侍郎郝处俊说的尤为直白,皇后只能主内政,这是天道,如果临朝那就是乱政,必然引起天下人侧目,何况这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就算要传政也应该传给太子等语,李治哪里还能反驳,只得作罢,这还只是在宰相面前提一提,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也只好继续养病苦撑着。
所有宰相都不支持武后摄政,这本来让她很愤怒,她也确实愤怒,但自从许敬宗告老以后,在这些宰相中确实很难插下手。所以,武后的憋屈可想而知,当天晚上包括太平都不太敢近她三尺,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尽管皇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那样云淡风轻的,但是气场实在吓人。
太平早已在吴沉碧那里得知了前朝的情况,知道武后是气狠了,当天她连马球都不打了,表现的极为老实安分,在这种时候还是低调点为好,李显和李旦更是趋吉避凶的晃悠到门口就回去了,李贤根本就没来,太子今年起身体也更不好,早就称病不出,所以一个晚上大家都过的及其憋闷。
然而第二天早上,武后竟然又笑的极为灿烂,仿佛昨天没有发生任何让她憋气的事情一样。太平想来想去,也没有法子去辩驳这些谏言,因此,一上午都深思不属,只等吴沉碧下朝就拽着她问发生了何事。
吴沉碧甩袖一叹道:“高,实在是高啊!”
太平怒瞪她一眼,道:“少卖关子!”
吴沉碧咳嗽一声道:“既然直的不行,皇后就选择了曲线救国,今天发诏书要召集文人学士修书。”
太平深思一会,了然道:“这个法子确实高明,这些根基浅野心大的文人一旦得到参与政事的机会,一定会站在皇后一边为她保驾护航,而且凭着一介微寒的士子也能从威风八面的宰相那里分权,这简直比赐他们黄金... -->>
上元元年太平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虽然六名内书舍人到年底也未能写出一份诏书,但这就已经足够。武后从来就是一个很有忍耐力的人,总是能在所有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出手,所以太平能等,六名内书舍人更能等,差不多一年的学习,她们已经基本能适应这个角色,武后实在给予了她们充足的时间。
所有大臣都快要忘记还存在这么几个小舍人的时候,在上元二年春,他们就不得不重视了,所有制书、发敕无一例外都是由内书舍人制出,直接递给中书舍人,把六名正五品的中书舍人给当了送书的小吏使唤了。他们当然不乐意,有两人甚至对武后直言这样不妥,恕不奉诏。可是,他们不肯,却还是有人肯,中书舍人早就不是铁板一块,何况,自去年年底,圣人的头风之症就越来越严重了,开春以后就没有搭理过政事,凡事都决于皇后一人,太子也一直都是陪衬,沛王贤倒是想插一脚,奈何皇后根本就不给机会。所以中书舍人很快病了五人,每天称病不出,武后不把制诏之事还给他们,他们就打算继续病下去。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妥协,就算不是‘知制诏’也无妨,只是不参加政事堂而已,事情还是不会耽误的,所以政务照样有条不紊的办理下去,一点也不耽误。
何况中书省几位宰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个装病的过两天就好了,前几天还病弱于床,没两天就精神抖擞了,就算只是个普通的风寒也不至于好的这么快,但是没办法,谁也不会跟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正五品的中书舍人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止于五品,中书舍人这种天子近臣就更是只能仰望了,那可是半只脚踏进了政事堂,以后极有可能做宰相的。
武后冷眼注视着这一切,一句话也没说,她知道这些臣子会妥协,在她的眼中,这些人早该妥协老实认命的。不过,她也不是那等不给面子的人,既然都回来了,大部分政事还是会交予他们去做,每日百官奏本不知凡几,每本都要批复,武后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这些小娘子顶多也就是动动笔杆子,却没人有那个实力动脑子,就算吴沉碧能发表一些意见,但她在太平的叮嘱下,以及一年的相处中知道,这位皇后可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她还是选择韬光养晦比较好,所以如不是皇后问起,吴沉碧一般都不多言。
武后只得将一些不甚重要的奏本又丢回给中书舍人,中书省算是又恢复了之前的稳定状态,那些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其实早也就能够想到最后还是会变成这种局面,因为皇后和大臣都是谁也离不开谁,为了几个小小的内书舍人去争执,完全没有必要啊。一些个十四五岁的小娘子能懂什么啊,也就字写的漂亮些罢了,他们是一点都不担心。
就算要担心,他们也要有那个精力啊,因为接下来很快就出了大事。三月初,天气反常的冷了几天,仿佛退回了早春时节,就算普通人也受不了,很多人得了风寒,常年病体的圣人就更甚了,血气虚弱头时风寒来袭,让李治头晕心烦、畏冷怕热,病的起不了床。这本也没什么,圣人每年到春天就无法忍受湿润寒冷的天气,总是一个月要休息半个月。但这一次,病气来势汹汹,李治无法,只得在小朝会上提出让皇后摄政的提议。
臣子们傻眼了,一个个力劝皇上收回成命,中户侍郎郝处俊说的尤为直白,皇后只能主内政,这是天道,如果临朝那就是乱政,必然引起天下人侧目,何况这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就算要传政也应该传给太子等语,李治哪里还能反驳,只得作罢,这还只是在宰相面前提一提,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也只好继续养病苦撑着。
所有宰相都不支持武后摄政,这本来让她很愤怒,她也确实愤怒,但自从许敬宗告老以后,在这些宰相中确实很难插下手。所以,武后的憋屈可想而知,当天晚上包括太平都不太敢近她三尺,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尽管皇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那样云淡风轻的,但是气场实在吓人。
太平早已在吴沉碧那里得知了前朝的情况,知道武后是气狠了,当天她连马球都不打了,表现的极为老实安分,在这种时候还是低调点为好,李显和李旦更是趋吉避凶的晃悠到门口就回去了,李贤根本就没来,太子今年起身体也更不好,早就称病不出,所以一个晚上大家都过的及其憋闷。
然而第二天早上,武后竟然又笑的极为灿烂,仿佛昨天没有发生任何让她憋气的事情一样。太平想来想去,也没有法子去辩驳这些谏言,因此,一上午都深思不属,只等吴沉碧下朝就拽着她问发生了何事。
吴沉碧甩袖一叹道:“高,实在是高啊!”
太平怒瞪她一眼,道:“少卖关子!”
吴沉碧咳嗽一声道:“既然直的不行,皇后就选择了曲线救国,今天发诏书要召集文人学士修书。”
太平深思一会,了然道:“这个法子确实高明,这些根基浅野心大的文人一旦得到参与政事的机会,一定会站在皇后一边为她保驾护航,而且凭着一介微寒的士子也能从威风八面的宰相那里分权,这简直比赐他们黄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