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时空走私185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国智,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李永吉目前没能力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只好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先把自己能影响的孩子教出来,让他们变成希望的种子,去不断的扩散。
然而,当张信达告诉李永吉,他已经准备好了两百匹伊犁马,随时可以给李永吉提供马匹的时候,李永吉又有了新想法,那就是他决定给自己以及这些孩子们安排马术课。
以目前中国的道路环境以及世界整体的科技水平,搞汽车过来显然不切实际,要增加以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骑马。
不过骑马不是个简单事儿,也得需要学习,否则很容易受伤,学骑马这不仅仅要有马,还得有好的马术老师。
目前李永吉能找到的骑术最好的人,恐怕就是王三武了,因此马术老师就选了他,而当跟王三武一提这个的时候,他也很感兴趣,但却要求必须有马,换言之就是让李永吉先去买马。
王三武刚提出这个要求,李永吉就拉他去了一个仓库,仓库里都是一匹匹的伊犁马,总共十匹,全是公马。与此同时还有配套的马鞍、马鞭、猎装、65式骑兵刀等装备,正是张信达第一批传送过来的物资。
刚看到李永吉弄来的伊犁马的时候,王三武显得非常激动,一把扑上去摸个不停,差点就流下眼泪了。
没办法,王三武身材高大,过去骑的马最好的也不过是一些蒙古马,那些蒙古马最高也就不到一米四,骑上去总有些别扭,而这些伊犁马最矮的也有一米四八,高的有一米五以上,且都神骏非常,力速兼备,一下就让爱马的王三武喜欢上了。
除了马好,那些装备也让王三武十分眼热,马鞍以及那什么牛仔猎装也就罢了,但那65式骑兵刀,却让王三武爱不释手。
不管怎么样,有了好老师,又有了好装备,场地也是现成的,军营外面有大片地方可以驰骋,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学骑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在半个月的军队大整改期限之前,李永吉跟这些孩子真正学骑马的日子也就五天左右,实际骑马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天,所以最多是学了个大概,能简单上马下马,前进后退,左转弯右转弯,然后小步跑不掉下来而已,而在这其中,学骑马学的最快也最好的,是一个叫李来喜的孩子。
李来喜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但因为过去长期营养不良,所以身材还是很瘦弱,跟其他十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高。跟了李永吉之后,他各方面表现都是平平,没想到一接触到马,却如有神助,骑术学的很快,短短时间就能骑马快跑,虽然还做不到人马合一,但已经几乎能跟王三武并驾齐驱了。
他的表现不得赢得了李永吉的赞叹,也让王三武喜爱非常,就想着把他带在身边当亲兵,李永吉当然不同意,毕竟这家伙在他身边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发展余地更大。
有鉴于他在骑术上的出色,加上他本人借着机会强烈要求改名,说原来的名字总被人耻笑,所以李永吉给他改名叫李飞,希望他能像古代飞将军一样,在未来驰骋疆场。
李飞的事情只能说是一个小插曲,但借由当马术教官的机会,王三武却开始接触到了那批神秘的少年亲卫队,这一接触下来,感觉内心触动很大。
无他,只因为这些少年兵实在是太优秀了,也太快乐了。
这些孩子总共只有八十人,男童只有五十人,还有三十名女童,但所有人练骑马的时候,都显得快乐非常,有一种意气飞扬,精神焕发的感觉,好像不是家奴,反而是一群大户人家的小少爷们聚在一起。
王三武当然不知道,这批孩子过去都过的什么日子,因此马术课程被这些孩子看成是难得的放松玩乐时间,等于把过去被压抑的活力都一下释放出来,能不意气飞扬么。
正是这种意气飞扬,或者说正是这种快乐,才让这些孩子学习马术的时候格外轻松自如,这种情绪又影响了学习效率,让他们学习马术的进度格外迅速。
总之,王三武发现,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总是能被他们的欢歌笑语所感染,让人变的无忧无虑起来,这让王三武开始怀念,怀念当年的他,是不是也是这样。
很快,王三武就摇了摇头,他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被老爹逼着练武学文,苦逼的不行,既不会唱那些奇怪的儿歌,也不会凑堆高谈阔论,顶多就是趁大人不注意,抡起拳头欺负下隔壁街的孩子,但那种快乐,又怎么能跟这些孩子比。
另外,王三武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孩子有很高的纪律性跟服从性,他们的玩闹,都是在李永吉允许的情况下,一旦李永吉开始严肃起来,他们也就立刻跟着严肃,再也不敢有一点喧闹。
能把一群才买来没多久的孩子练成这样,让王三武更加佩服这个小外甥了。
这当然也是亏了填鸭教学发跟题海战术,让这些孩子学木了,下意识的就怕李永吉,服从李永吉,已经形成整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了,所以察言观色已经成了这些孩子的本能,李永吉根本不需要实际命令,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就能影响到这些孩子的情绪。
如果王三武是现代人,他肯定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脑残粉。没错,这些孩子已经是李永吉最忠诚的脑残粉了,毫不客气的说,李永吉就算让这些孩子为他去死,他们也不带丝毫犹豫的,这或许不是李永吉有意为之,但却事实上已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团成员的这种死忠情绪会更加不可收拾。
看到这里,王三武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些动静皆如,混合着沉闷与狂热这双重特质的孩子了,如果非要比,可能国朝(就是清朝)建国之初的那些八旗精锐的豪杰之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就在这王三武还在那心有感触的时候,前面再次飘来一阵孩子们的整齐歌声: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
国智,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李永吉目前没能力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只好先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先把自己能影响的孩子教出来,让他们变成希望的种子,去不断的扩散。
然而,当张信达告诉李永吉,他已经准备好了两百匹伊犁马,随时可以给李永吉提供马匹的时候,李永吉又有了新想法,那就是他决定给自己以及这些孩子们安排马术课。
以目前中国的道路环境以及世界整体的科技水平,搞汽车过来显然不切实际,要增加以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骑马。
不过骑马不是个简单事儿,也得需要学习,否则很容易受伤,学骑马这不仅仅要有马,还得有好的马术老师。
目前李永吉能找到的骑术最好的人,恐怕就是王三武了,因此马术老师就选了他,而当跟王三武一提这个的时候,他也很感兴趣,但却要求必须有马,换言之就是让李永吉先去买马。
王三武刚提出这个要求,李永吉就拉他去了一个仓库,仓库里都是一匹匹的伊犁马,总共十匹,全是公马。与此同时还有配套的马鞍、马鞭、猎装、65式骑兵刀等装备,正是张信达第一批传送过来的物资。
刚看到李永吉弄来的伊犁马的时候,王三武显得非常激动,一把扑上去摸个不停,差点就流下眼泪了。
没办法,王三武身材高大,过去骑的马最好的也不过是一些蒙古马,那些蒙古马最高也就不到一米四,骑上去总有些别扭,而这些伊犁马最矮的也有一米四八,高的有一米五以上,且都神骏非常,力速兼备,一下就让爱马的王三武喜欢上了。
除了马好,那些装备也让王三武十分眼热,马鞍以及那什么牛仔猎装也就罢了,但那65式骑兵刀,却让王三武爱不释手。
不管怎么样,有了好老师,又有了好装备,场地也是现成的,军营外面有大片地方可以驰骋,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学骑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在半个月的军队大整改期限之前,李永吉跟这些孩子真正学骑马的日子也就五天左右,实际骑马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天,所以最多是学了个大概,能简单上马下马,前进后退,左转弯右转弯,然后小步跑不掉下来而已,而在这其中,学骑马学的最快也最好的,是一个叫李来喜的孩子。
李来喜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但因为过去长期营养不良,所以身材还是很瘦弱,跟其他十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高。跟了李永吉之后,他各方面表现都是平平,没想到一接触到马,却如有神助,骑术学的很快,短短时间就能骑马快跑,虽然还做不到人马合一,但已经几乎能跟王三武并驾齐驱了。
他的表现不得赢得了李永吉的赞叹,也让王三武喜爱非常,就想着把他带在身边当亲兵,李永吉当然不同意,毕竟这家伙在他身边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发展余地更大。
有鉴于他在骑术上的出色,加上他本人借着机会强烈要求改名,说原来的名字总被人耻笑,所以李永吉给他改名叫李飞,希望他能像古代飞将军一样,在未来驰骋疆场。
李飞的事情只能说是一个小插曲,但借由当马术教官的机会,王三武却开始接触到了那批神秘的少年亲卫队,这一接触下来,感觉内心触动很大。
无他,只因为这些少年兵实在是太优秀了,也太快乐了。
这些孩子总共只有八十人,男童只有五十人,还有三十名女童,但所有人练骑马的时候,都显得快乐非常,有一种意气飞扬,精神焕发的感觉,好像不是家奴,反而是一群大户人家的小少爷们聚在一起。
王三武当然不知道,这批孩子过去都过的什么日子,因此马术课程被这些孩子看成是难得的放松玩乐时间,等于把过去被压抑的活力都一下释放出来,能不意气飞扬么。
正是这种意气飞扬,或者说正是这种快乐,才让这些孩子学习马术的时候格外轻松自如,这种情绪又影响了学习效率,让他们学习马术的进度格外迅速。
总之,王三武发现,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总是能被他们的欢歌笑语所感染,让人变的无忧无虑起来,这让王三武开始怀念,怀念当年的他,是不是也是这样。
很快,王三武就摇了摇头,他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被老爹逼着练武学文,苦逼的不行,既不会唱那些奇怪的儿歌,也不会凑堆高谈阔论,顶多就是趁大人不注意,抡起拳头欺负下隔壁街的孩子,但那种快乐,又怎么能跟这些孩子比。
另外,王三武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孩子有很高的纪律性跟服从性,他们的玩闹,都是在李永吉允许的情况下,一旦李永吉开始严肃起来,他们也就立刻跟着严肃,再也不敢有一点喧闹。
能把一群才买来没多久的孩子练成这样,让王三武更加佩服这个小外甥了。
这当然也是亏了填鸭教学发跟题海战术,让这些孩子学木了,下意识的就怕李永吉,服从李永吉,已经形成整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了,所以察言观色已经成了这些孩子的本能,李永吉根本不需要实际命令,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表情,就能影响到这些孩子的情绪。
如果王三武是现代人,他肯定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脑残粉。没错,这些孩子已经是李永吉最忠诚的脑残粉了,毫不客气的说,李永吉就算让这些孩子为他去死,他们也不带丝毫犹豫的,这或许不是李永吉有意为之,但却事实上已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团成员的这种死忠情绪会更加不可收拾。
看到这里,王三武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些动静皆如,混合着沉闷与狂热这双重特质的孩子了,如果非要比,可能国朝(就是清朝)建国之初的那些八旗精锐的豪杰之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就在这王三武还在那心有感触的时候,前面再次飘来一阵孩子们的整齐歌声: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