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嫡女之梦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洛京最大的茶楼“摘星楼”,早过了盛夏的旺季。照常理,继“神童说”和“谶女说”之后,生意该沉寂一段。以往每年都如此。
这个重阳节却不一样。“摘星楼”座无虚席。
坐在这里的都是挤不进午门的人。不能亲临现场,他们就在此喝茶,等着第一手消息。
台上说书之人唾沫横飞:“上午的敲鼓之人,正是冯老太君的贴身丫鬟……”
火热出炉的秘闻,搅得满京城人心惶惶。上到朝堂勋贵重臣,下到民间贩夫走卒。
传言先是说安平侯府的冯老太君谋害夫君,没几天,午门外的登闻鼓被一个丫鬟敲响。两桩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冯老太君,不是别人,那是梧州冯家的女儿。冯家在江南一带门生遍布,冯家几代当家人都是江南书院的山长。“天下士子,半出江南”这话不假。不少状元公去了冯家,都要俯首作揖,称冯家老太爷一声“老师”。
若冯家的女儿都谋害亲夫,冯老先生怕是要自绝于天下了,江南的儒生也会丢尽颜面。
另外一则,那个丫鬟敲鼓不是为主子喊冤,而是为状告大理寺。
大理寺,大丰朝堂的重要官署,与刑部、御史台并称“三法司”。一个小丫鬟,竟敢与整个大理寺作对,真是向天借胆。
最最惊人的,皇上居然让人接了诉状,且火速令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尚书令大人三堂会审。哦,不止三堂,还有宗室营的元王爷。
京城的风向,真叫人看不懂了。
定在九月初九敲鼓是有原因的。对傅曼烟而言,这场仗只能赢不能输,她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只好让祖母在牢里多待了两日。
这一天是重阳节,历来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准备插茱萸赏菊花的人都被那震耳的鼓声惊动。到了中午,一波一波百姓闻风而至,午门外已人山人海。
“威——武——”两旁的衙役喊声如雷。大理寺卿钱光照挪了下屁股,他想不通这无妄之灾是怎么招揽上身的。
三尺高台上,端坐的几乎全是一品大员,除了元王爷有点特殊。
三尺高台之下,却是围满了百姓,有洛京的,也有外埠的。
御史大夫郑如龄眼尖的从台下发现不少熟人。足不出户的冯老先生,还有傅家三小姐,神容憔悴,一对冷眸迸射出慑人的光芒。三小姐定是受了很大打击,不然不会笑意全无。
一声惊堂木,拉回郑大人的神思。
三堂之中,论官职本该以尚书令为首,但有元王爷在,几人顺水推舟让元王爷坐上了主审的位置。
元王爷依旧是那副天下无双的淡然模样。“各位大人,开始吧。将敲鼓之人带上前来。”
春喜看了看台下的三小姐,傅曼烟点了点头。
春喜再浏览这座高台。这里是秋后问斩的地方,若是失败,她会血溅当场。
但是,她不怕。从前秋悦姐姐为她们挡了灾劫,现在,也让她为秋悦姐姐挡一次。
想到此处,她胸中平添了万丈豪情。那一脸毅然无惧,看在众人眼里,就是慷慨赴死的姿态。
台下有人小声咕哝:这姑娘怎么不怕死啊。
冯老先生暗自感怀,他们冯家的丫头也懂什么叫大义凛然,什么叫勇者无惧。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冯媛出嫁后,冯家很少过问安平侯府之事,可这回,他拖着老弱身躯,亲自跑到洛京来了。他不信,冯家养出的姑娘会做出那样伤天害理之事。
看到这个丫头,他安心了。
二十杖扎扎实实落到春喜的臀上、大腿上。春喜不时惨叫几声。三小姐说过,行刑时不要忍着,痛了就喊出来。
二十杖打完,春喜瘫软在地,怔怔看着正中间的元王爷。
钱方照坐于高台右侧,面色忧愁。这女子,根本不识他,为何要跟大理寺过不去呢。
元王爷端坐如钟。“你有何冤情,细细道来。”
春喜强忍疼痛,一个字一个字道:“奴婢没有冤情,奴婢是为天下百姓喊冤。”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台下沸沸扬扬,台上惊诧莫名。钱方照瞅瞅梅尚书,梅尚书也是一脸疑惑。这丫头,怎么不为冯老太君辩驳?
>
洛京最大的茶楼“摘星楼”,早过了盛夏的旺季。照常理,继“神童说”和“谶女说”之后,生意该沉寂一段。以往每年都如此。
这个重阳节却不一样。“摘星楼”座无虚席。
坐在这里的都是挤不进午门的人。不能亲临现场,他们就在此喝茶,等着第一手消息。
台上说书之人唾沫横飞:“上午的敲鼓之人,正是冯老太君的贴身丫鬟……”
火热出炉的秘闻,搅得满京城人心惶惶。上到朝堂勋贵重臣,下到民间贩夫走卒。
传言先是说安平侯府的冯老太君谋害夫君,没几天,午门外的登闻鼓被一个丫鬟敲响。两桩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冯老太君,不是别人,那是梧州冯家的女儿。冯家在江南一带门生遍布,冯家几代当家人都是江南书院的山长。“天下士子,半出江南”这话不假。不少状元公去了冯家,都要俯首作揖,称冯家老太爷一声“老师”。
若冯家的女儿都谋害亲夫,冯老先生怕是要自绝于天下了,江南的儒生也会丢尽颜面。
另外一则,那个丫鬟敲鼓不是为主子喊冤,而是为状告大理寺。
大理寺,大丰朝堂的重要官署,与刑部、御史台并称“三法司”。一个小丫鬟,竟敢与整个大理寺作对,真是向天借胆。
最最惊人的,皇上居然让人接了诉状,且火速令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尚书令大人三堂会审。哦,不止三堂,还有宗室营的元王爷。
京城的风向,真叫人看不懂了。
定在九月初九敲鼓是有原因的。对傅曼烟而言,这场仗只能赢不能输,她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只好让祖母在牢里多待了两日。
这一天是重阳节,历来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准备插茱萸赏菊花的人都被那震耳的鼓声惊动。到了中午,一波一波百姓闻风而至,午门外已人山人海。
“威——武——”两旁的衙役喊声如雷。大理寺卿钱光照挪了下屁股,他想不通这无妄之灾是怎么招揽上身的。
三尺高台上,端坐的几乎全是一品大员,除了元王爷有点特殊。
三尺高台之下,却是围满了百姓,有洛京的,也有外埠的。
御史大夫郑如龄眼尖的从台下发现不少熟人。足不出户的冯老先生,还有傅家三小姐,神容憔悴,一对冷眸迸射出慑人的光芒。三小姐定是受了很大打击,不然不会笑意全无。
一声惊堂木,拉回郑大人的神思。
三堂之中,论官职本该以尚书令为首,但有元王爷在,几人顺水推舟让元王爷坐上了主审的位置。
元王爷依旧是那副天下无双的淡然模样。“各位大人,开始吧。将敲鼓之人带上前来。”
春喜看了看台下的三小姐,傅曼烟点了点头。
春喜再浏览这座高台。这里是秋后问斩的地方,若是失败,她会血溅当场。
但是,她不怕。从前秋悦姐姐为她们挡了灾劫,现在,也让她为秋悦姐姐挡一次。
想到此处,她胸中平添了万丈豪情。那一脸毅然无惧,看在众人眼里,就是慷慨赴死的姿态。
台下有人小声咕哝:这姑娘怎么不怕死啊。
冯老先生暗自感怀,他们冯家的丫头也懂什么叫大义凛然,什么叫勇者无惧。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冯媛出嫁后,冯家很少过问安平侯府之事,可这回,他拖着老弱身躯,亲自跑到洛京来了。他不信,冯家养出的姑娘会做出那样伤天害理之事。
看到这个丫头,他安心了。
二十杖扎扎实实落到春喜的臀上、大腿上。春喜不时惨叫几声。三小姐说过,行刑时不要忍着,痛了就喊出来。
二十杖打完,春喜瘫软在地,怔怔看着正中间的元王爷。
钱方照坐于高台右侧,面色忧愁。这女子,根本不识他,为何要跟大理寺过不去呢。
元王爷端坐如钟。“你有何冤情,细细道来。”
春喜强忍疼痛,一个字一个字道:“奴婢没有冤情,奴婢是为天下百姓喊冤。”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台下沸沸扬扬,台上惊诧莫名。钱方照瞅瞅梅尚书,梅尚书也是一脸疑惑。这丫头,怎么不为冯老太君辩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