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大穿越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零四章、南美的中原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而言,南美洲其实是一块地理位置不算太好的地方。
——南美洲大部分的土地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的范围都位于热带。而热带雨林地区又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环境之一,仅次于热带沙漠。只是清理热带雨林的土地,就需付出极为繁重的劳动。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建设维护公路和铁路的成本,也比在温带地区的成本高得多——热带的公路更加容易被疯长的植物所淹没,而铁路和火车则更容易锈蚀。糟糕的气候又让施工队更容易被瘟疫击倒。
即使在热带雨林地区有几条可通航的河流,河岸也多为泥泞沼泽,不易建设城镇。而且,热带雨林的酸性土壤相当贫瘠,并且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使得谷物难以生长。
综上所述,在热带雨林地区,既不适合发展农业,也不适合发展工业,连矿井和交通的建设成本都极高。所以,在热带地区,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海岸线上,而貌似植被茂密的内陆平原,反倒人烟稀少。
以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为例,它的850万平方公里国土之中,有三分之一是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尽管亚马逊河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不仅水量丰沛,河宽水深,主要河段上没有任何险滩瀑布,终年不结冰,干流和各大支流之间可以直接通航,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便利的天然水上航运网。可惜这条河流的沿岸地区气候实在过于湿热,尽管水运交通便利,矿产和木材资源也很丰富,但基础建设的代价却高昂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就像西伯利亚一样不适宜人类生活。结果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这个绝佳的天然水运网络依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像长江和密西西比河那样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大动脉。
而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南方,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不仅同样湿热,而且土壤酸性很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种植农作物。而且这里地处内陆,又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所以往这里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的运费都极为高昂,巴西人一直折腾到二十一世纪,也没能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
因此,整个巴西只有最南部大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上的可耕地,只占巴西领土的7%。而更悲剧的是,就连这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大部分又深处于交通不便的内陆。真正比较早就被开发出来的土地,只有巴西的东南部沿海,以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为核心的十五万平方公里版图而已,相当于四个台湾岛或小半个日本的面积——跟俄国一样,巴西也是看上去幅员辽阔,真正的核心区却小的可怜。
而其他的热带拉美国家,也都有着类似的困境——国土看着不小,真正能住人的地方却不多。
除了海岸线的港口都市之外,热带南美洲的另一个人口稠密地区,则是安第斯山脉。这里地势较高,故而相对凉爽干燥,虽然山地崎岖,却比低洼的雨林更加适合农业发展,于是成为了古代印加文明的摇篮。即使到了现代,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群也并不位于沿海平原,反而建设在安第斯山脉之间,海拔最高可达二三千米的谷地和高原上,以此来避免热带湿热气候的困扰。
可问题是,高山地区固然凉爽,但公路铁路的建设成本也随之飙升。崎岖的山岭严重限制了这些城市与外界的往来,也让这些山区城市彼此之间的交通变得十分困难,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上述麻烦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还不算太严重,所以在群山之中诞生了傲视南美的印加帝国。但到了工业化时代,则变成了发展工商业的噩梦——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大型的工业区,是能够建设在地形崎岖破碎的高山上的!
因此,安第斯山脉就像是美洲的青藏高原,虽然巍峨险要,但却无法建设起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既然如此,巴西是南美的俄国,安第斯山脉是南美的青藏高原,那么哪里又是南美的“中原”呢?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在南美洲扮演这个角色的,乃是巴西南方的三个国家——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它们瓜分了南美洲的“中原”:总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拉普拉塔平原。
其中,这片土地的南部被称为潘帕斯草原,北部则被称为大查科平原。在现代,拉普拉塔平原大部分归属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由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分享。
与北面让人望而却步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相比,拉普拉塔平原位于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类似。它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适中的降水量和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冬季又足够寒冷,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但拉普拉塔平原的真正优势,还是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汇入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的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之间注入大西洋,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从而形成了一个不逊于亚马逊河的天然水运体系。
这个庞大的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发达的广袤平原,即拉普拉塔河平原。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这片农业区意义非凡。即使是在现代世界,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的成本依然要节省十倍到三十倍。像小麦、玉米、大豆等单位体积价值低的粮食作物。通过水运就能以低廉的成本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的其它地方——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且因为便捷的交通,极大地增强了在该地区形成统一国家政权的可能性。
而在拉普拉塔河水系河网周边的山地丘陵之中,还散布着十分丰富的矿产,仿佛在等待着工业革命之后的大开发——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就是所谓的“霸业之基”。
在地球上与之类似的地区,譬如中东的两河流域、北美的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欧洲的莱茵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都曾经是孕育世界性大国和最发达文明的摇篮。
那么,既然拉普拉塔河平原的地理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上,这里却从来都没能诞生起一个能够与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相媲美的世界性大国呢?
首先,南美洲的情况跟旧大陆不同,印加帝国等早期农业文明并不是诞生在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而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之中——高山农业模式显然很难直接复制到平原上来,而且印加文明的水平也有些太寒碜。所以,没等文明之光照耀到拉普拉塔河,西班牙殖民者就闯了进来,宣告了美洲原生文明的终结。
其次,在进入殖民时代之后,依然沉睡于蛮荒之中的拉普拉塔河流域,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但由于距离西班牙母国实在太过遥远,加上西班牙人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农业天赋,所以开发速度相当缓慢,一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瓦解,南美各国相继独立的时候,整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总人口也没有达到五百万。
由于人口稀少,各个聚居区之间距离遥远、相对孤立,所以拉普拉塔河流域纵然有着便利的水运条件,在独立之时也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被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一分为三。但到了这个时候,各国有识之士都已经充分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巨大潜力,也明白了“得拉普拉塔河平原者得南美”的道理。
于是,接下来就爆发了南美历史上最漫长,最血腥的巴拉圭战争——从1864年到1870年,野心勃勃的内陆国巴拉圭,为了独霸拉普拉塔河流域和打通出海口,不惜以一敌三,与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三国展开了六年的殊死血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毕竟国小力弱,最终兵败覆亡,领土被瓜分近半。
战后,巴西从巴拉圭夺取了一小块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土地,乌拉圭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巴拉圭全国人口战死约六成,从此一蹶不振。而阿根廷则成了最大的赢家,在从巴拉圭割走大片土地之后,便占据了大部分的拉普拉塔河平原,还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从此成为了美洲的“中原霸主”。
当时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只要假以时日,阿根廷就必然能够像美国一样,成为南美洲的王者。
遗憾的是,阿根廷的奋起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这个国家没有继续北上,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吞并巴拉圭和乌拉圭,彻底奠定南美统治者的地位,也没有实现工业化,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列强。而是坐享着潘帕斯草原的丰饶物产,在慵懒的和平之中不思进取,荒废了一百多年的岁月,最终在马岛战争之中,被戳穿了最后一层光鲜的画皮,成为全世界唯一从发达国家退化回发展中国家行列的笑柄……
作为在同一片土地上耕耘的穿越者政权,东岸共和国当然不希望自己像阿根廷那样“堕落”和不思进取,更不希望落到巴拉圭那样悲惨的下场——幸好,在十七世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土地还十分荒芜,没有多少人烟,对任何人都可以说是先到先得所以,东岸共和国从建立政权之初,就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地往拉普拉塔河流域填充人口,同时以最残酷的方式铲平当地的西班牙殖民据点,一心要占稳这片风水宝地。
而此次天津攻略,也是在东岸共和国的极力要求之下,从一次火力侦察和登陆战演习,变成了丧心病狂的超大规模“买猪仔”行动——截止到目前为止,光是在天津这边,就已经有足足十八万人口被送到东岸共和国去修理地球,还有两万多人被弄到了南非和马达加斯加岛去跟黑叔叔打交道。
且不说向八旗兵购买这么多人口的巨额“货款”该如何支付,如果没有从哆啦a梦世界搞来的神奇庄稼【七日速生麦】,还有中央特别拨出一千万日元补助金,利用【年代性自动售货机】按照明治年代日元物价,仿佛作弊般购买到的大批糙米、豆子和小麦,那么光是以东岸共和国区区数十万人的那点儿经济规模,不仅肯定付不出账来,恐怕本土都要被那么多疯狂涌入国内的难民给吃垮了。
但即便如此,这么多人口的突然涌入,还是给东岸共和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秩序都因此爆发了许多混乱……可是为了占据脚下这片南美洲的“中原”,东岸共和国还是咬咬牙拼了——毕竟,在错过了这一次天赐良机之后,下一回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以如此低廉的代价,获取这... -->>
第一百零四章、南美的中原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而言,南美洲其实是一块地理位置不算太好的地方。
——南美洲大部分的土地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的范围都位于热带。而热带雨林地区又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环境之一,仅次于热带沙漠。只是清理热带雨林的土地,就需付出极为繁重的劳动。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建设维护公路和铁路的成本,也比在温带地区的成本高得多——热带的公路更加容易被疯长的植物所淹没,而铁路和火车则更容易锈蚀。糟糕的气候又让施工队更容易被瘟疫击倒。
即使在热带雨林地区有几条可通航的河流,河岸也多为泥泞沼泽,不易建设城镇。而且,热带雨林的酸性土壤相当贫瘠,并且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使得谷物难以生长。
综上所述,在热带雨林地区,既不适合发展农业,也不适合发展工业,连矿井和交通的建设成本都极高。所以,在热带地区,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海岸线上,而貌似植被茂密的内陆平原,反倒人烟稀少。
以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为例,它的850万平方公里国土之中,有三分之一是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尽管亚马逊河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不仅水量丰沛,河宽水深,主要河段上没有任何险滩瀑布,终年不结冰,干流和各大支流之间可以直接通航,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便利的天然水上航运网。可惜这条河流的沿岸地区气候实在过于湿热,尽管水运交通便利,矿产和木材资源也很丰富,但基础建设的代价却高昂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就像西伯利亚一样不适宜人类生活。结果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这个绝佳的天然水运网络依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像长江和密西西比河那样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大动脉。
而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南方,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不仅同样湿热,而且土壤酸性很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种植农作物。而且这里地处内陆,又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所以往这里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的运费都极为高昂,巴西人一直折腾到二十一世纪,也没能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
因此,整个巴西只有最南部大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上的可耕地,只占巴西领土的7%。而更悲剧的是,就连这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大部分又深处于交通不便的内陆。真正比较早就被开发出来的土地,只有巴西的东南部沿海,以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为核心的十五万平方公里版图而已,相当于四个台湾岛或小半个日本的面积——跟俄国一样,巴西也是看上去幅员辽阔,真正的核心区却小的可怜。
而其他的热带拉美国家,也都有着类似的困境——国土看着不小,真正能住人的地方却不多。
除了海岸线的港口都市之外,热带南美洲的另一个人口稠密地区,则是安第斯山脉。这里地势较高,故而相对凉爽干燥,虽然山地崎岖,却比低洼的雨林更加适合农业发展,于是成为了古代印加文明的摇篮。即使到了现代,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群也并不位于沿海平原,反而建设在安第斯山脉之间,海拔最高可达二三千米的谷地和高原上,以此来避免热带湿热气候的困扰。
可问题是,高山地区固然凉爽,但公路铁路的建设成本也随之飙升。崎岖的山岭严重限制了这些城市与外界的往来,也让这些山区城市彼此之间的交通变得十分困难,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上述麻烦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还不算太严重,所以在群山之中诞生了傲视南美的印加帝国。但到了工业化时代,则变成了发展工商业的噩梦——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大型的工业区,是能够建设在地形崎岖破碎的高山上的!
因此,安第斯山脉就像是美洲的青藏高原,虽然巍峨险要,但却无法建设起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
既然如此,巴西是南美的俄国,安第斯山脉是南美的青藏高原,那么哪里又是南美的“中原”呢?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在南美洲扮演这个角色的,乃是巴西南方的三个国家——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它们瓜分了南美洲的“中原”:总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拉普拉塔平原。
其中,这片土地的南部被称为潘帕斯草原,北部则被称为大查科平原。在现代,拉普拉塔平原大部分归属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由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分享。
与北面让人望而却步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相比,拉普拉塔平原位于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类似。它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适中的降水量和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冬季又足够寒冷,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但拉普拉塔平原的真正优势,还是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汇入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的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之间注入大西洋,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从而形成了一个不逊于亚马逊河的天然水运体系。
这个庞大的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发达的广袤平原,即拉普拉塔河平原。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这片农业区意义非凡。即使是在现代世界,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的成本依然要节省十倍到三十倍。像小麦、玉米、大豆等单位体积价值低的粮食作物。通过水运就能以低廉的成本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的其它地方——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且因为便捷的交通,极大地增强了在该地区形成统一国家政权的可能性。
而在拉普拉塔河水系河网周边的山地丘陵之中,还散布着十分丰富的矿产,仿佛在等待着工业革命之后的大开发——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就是所谓的“霸业之基”。
在地球上与之类似的地区,譬如中东的两河流域、北美的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欧洲的莱茵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都曾经是孕育世界性大国和最发达文明的摇篮。
那么,既然拉普拉塔河平原的地理条件如此优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上,这里却从来都没能诞生起一个能够与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相媲美的世界性大国呢?
首先,南美洲的情况跟旧大陆不同,印加帝国等早期农业文明并不是诞生在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而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之中——高山农业模式显然很难直接复制到平原上来,而且印加文明的水平也有些太寒碜。所以,没等文明之光照耀到拉普拉塔河,西班牙殖民者就闯了进来,宣告了美洲原生文明的终结。
其次,在进入殖民时代之后,依然沉睡于蛮荒之中的拉普拉塔河流域,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但由于距离西班牙母国实在太过遥远,加上西班牙人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农业天赋,所以开发速度相当缓慢,一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瓦解,南美各国相继独立的时候,整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总人口也没有达到五百万。
由于人口稀少,各个聚居区之间距离遥远、相对孤立,所以拉普拉塔河流域纵然有着便利的水运条件,在独立之时也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被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一分为三。但到了这个时候,各国有识之士都已经充分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巨大潜力,也明白了“得拉普拉塔河平原者得南美”的道理。
于是,接下来就爆发了南美历史上最漫长,最血腥的巴拉圭战争——从1864年到1870年,野心勃勃的内陆国巴拉圭,为了独霸拉普拉塔河流域和打通出海口,不惜以一敌三,与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三国展开了六年的殊死血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毕竟国小力弱,最终兵败覆亡,领土被瓜分近半。
战后,巴西从巴拉圭夺取了一小块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土地,乌拉圭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巴拉圭全国人口战死约六成,从此一蹶不振。而阿根廷则成了最大的赢家,在从巴拉圭割走大片土地之后,便占据了大部分的拉普拉塔河平原,还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从此成为了美洲的“中原霸主”。
当时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只要假以时日,阿根廷就必然能够像美国一样,成为南美洲的王者。
遗憾的是,阿根廷的奋起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这个国家没有继续北上,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吞并巴拉圭和乌拉圭,彻底奠定南美统治者的地位,也没有实现工业化,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列强。而是坐享着潘帕斯草原的丰饶物产,在慵懒的和平之中不思进取,荒废了一百多年的岁月,最终在马岛战争之中,被戳穿了最后一层光鲜的画皮,成为全世界唯一从发达国家退化回发展中国家行列的笑柄……
作为在同一片土地上耕耘的穿越者政权,东岸共和国当然不希望自己像阿根廷那样“堕落”和不思进取,更不希望落到巴拉圭那样悲惨的下场——幸好,在十七世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土地还十分荒芜,没有多少人烟,对任何人都可以说是先到先得所以,东岸共和国从建立政权之初,就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地往拉普拉塔河流域填充人口,同时以最残酷的方式铲平当地的西班牙殖民据点,一心要占稳这片风水宝地。
而此次天津攻略,也是在东岸共和国的极力要求之下,从一次火力侦察和登陆战演习,变成了丧心病狂的超大规模“买猪仔”行动——截止到目前为止,光是在天津这边,就已经有足足十八万人口被送到东岸共和国去修理地球,还有两万多人被弄到了南非和马达加斯加岛去跟黑叔叔打交道。
且不说向八旗兵购买这么多人口的巨额“货款”该如何支付,如果没有从哆啦a梦世界搞来的神奇庄稼【七日速生麦】,还有中央特别拨出一千万日元补助金,利用【年代性自动售货机】按照明治年代日元物价,仿佛作弊般购买到的大批糙米、豆子和小麦,那么光是以东岸共和国区区数十万人的那点儿经济规模,不仅肯定付不出账来,恐怕本土都要被那么多疯狂涌入国内的难民给吃垮了。
但即便如此,这么多人口的突然涌入,还是给东岸共和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秩序都因此爆发了许多混乱……可是为了占据脚下这片南美洲的“中原”,东岸共和国还是咬咬牙拼了——毕竟,在错过了这一次天赐良机之后,下一回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以如此低廉的代价,获取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