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到古代找个好老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房子可真不少,原先湖边那条都盖满了,只得往田边那头继续盖了。现在的芦苇村,看上去就象是由三个小村子组成的大村子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还是比吃大锅饭要好得多,大家干活就更有劲儿了。
因此这回大郎说要出去买东西,要跟着去的人可不少。大家都想弄些野物去换东西回来。有了新家,家里什么东西都缺。特别是两个快要成亲的年青人。
然后,大郎就带着平儿,小石头,与阿信阿志,吴家的两个子侄一起出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早上六点钟就起来码字了。
第112章历练
三年时间,足以让大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不仅仅只是大郎和辛湖有了很大的进度。诸如阿信阿志也一样。他俩算是跟着江大山学功夫时候最长的年青人了。身手都非常不错。
但是他们毕竟不能象大郎这样,可是一直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和练功夫上,大半的时候,他们得用在干活上。而且他们也不象大郎是打小就练,基础也好些。因此,现在除了农闲时,能有时间练功夫和读书之外,农忙时就没时间了。
反正他们也没打算练成象江大山,谢五这样的高手,也没有去科考的野心。毕竟他们年纪大了,基础又差,不敢做这样的梦,还是老老实实下地种田,成亲后,再把主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才是正事。
女孩子们也会和辛湖结伴出去打猎,但如今谢姝儿成亲怀孕了,无法出门了,辛湖都懒得出门了,因为其他的女孩子们无论胆色,功夫都差太远了。跟着她们出门,也一般就是弄些野兔子就,或者是为了去集市上买什么东西。
大郎倒是经常与小伙子结伴而出。如今江大山,谢公子他们这些成年人已经不怎么出去打猎了,安安逸逸的呆在家里,当个农夫,教教更小的孩子,生活的悠悠哉哉。
芦苇村的人,除了建设芦苇村之外,还办了不少大事。
当初谢老夫人提过的要沿途搭建驿站的事情,也真正实施了。当然了,他们这是民间行为,搭建的供来往人歇脚的住处,不叫驿站也没有名字,所以每处他们都留了个“芦“字做标记。
芦苇村有两条出入口,一条是北边,过了当初救江大山的小山坡,就是个三岔道口。所以他们在这个三岔道口,靠水源近的地方,搭建了第一座院落。现在,大家就把这里称三岔口了。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弄得很正式,反正地方够大,劳动力充足。十多号大男人花了几天的功夫,整地基,砍树木,盖起了一栋高大结实的三间大房子,一间灶房两间住房。房子前后左右都留有平整的空地,前面还搭有凉棚,可以歇马,四周还随意种了一些菜。灶房里还放了些沙锅竹碗筷子等日用品。后来他们每次经过这里,都可以进屋里好好歇歇。
本来呢,他们最开始做这些,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人出行。因为芦苇村的人出入极不方便,为了买点盐,往往就要花好几天的功夫,路上有房子可以歇脚,就不用风餐露宿了,也能挡风遮雨。这样大家出门买东西,就更加方便了。
反正他们得时不时的出门去买东西,芦苇村虽然粮食能自给自足了,但有些东西却非得出去买,比如油盐,草纸,针线,甚至坛坛罐罐,锅碗等物,都不是他们能自产自足的。所以他们不定时的得外出去采买。顺带也和周边的几条村子有了些交易往来。
他们这一路盖房子,每四五十里,就盖一栋,从北经过三岔口往翠竹村那边去,盖了四座,从南往张家村去,也盖了三座。这些房子的出现,不仅仅是方便了他们自己人。也不知道从几时开始,在他们盖的房子附近开始有人聚集而居了。
最开始的人,只是觉得这里有座房子,屋檐都那么宽大,就住在屋檐下了,时间一长,大郎他们发现之后,干脆就帮他们在附近盖些房子,还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慢慢的,人越来越多,也开始自己盖房子,在附近讨生活了。打了三年的乱战,又经历了两年多的灾荒年,老百姓流离失所,东奔西逃的,能找到个地方居住,就慢慢的安置下来了。
而且因为芦苇村的人个个勇猛善战,那些小股的土匪,流窜的歹人都被他们顺手收拾了,无论是南边的路,还是北边的路,都一路平静,没出过什么祸事。所以,三年过去了,芦苇村附近以他们盖歇脚地为中心,慢慢又形成了几个小村落。
外面的纷争也好似忘记了这片大地一样,无论外面多么乱,这里依旧较为平静,就算偶尔出点事情,也很快就平静了。所以,大家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因此,从北边往半条街集市,从南往张家村那边的集市,这两条路上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基本上都受过芦苇村的恩惠。
因此,这次大郎带着众人出来打猎,一路上只要遇上附近的村民,都会得到热情的招呼:“大郎,来我家们喝口水吧,又出来打猎吗?”
“是呢,我们得去换点盐回来了。”大郎笑道。
他们停下来,在这一处的村民们家里喝水,然后就着人家烧的热汤水,吃点干粮。大家都比他们穷,因此他们不在别人家里吃饭。只是喝点水和喝点汤。如果遇上特别热情的村民,一定要安排饭食,他们也不会拒绝,多半会送些猎物给大家。有时候,村民们也会求他们帮着带点盐,或者日常必需品回来。甚至有的人会跟着他们搭伴上集市去买东西。
“哎哟,今天还带了两个小的出来了。”看着平儿和小石头,有人惊讶的说。
“是啊,他们也该出来历练历练了。这是我弟弟平儿,这个是我婶子家的小石头。”大郎笑着把两个孩子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这两个也是芦苇村的人。
房子可真不少,原先湖边那条都盖满了,只得往田边那头继续盖了。现在的芦苇村,看上去就象是由三个小村子组成的大村子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还是比吃大锅饭要好得多,大家干活就更有劲儿了。
因此这回大郎说要出去买东西,要跟着去的人可不少。大家都想弄些野物去换东西回来。有了新家,家里什么东西都缺。特别是两个快要成亲的年青人。
然后,大郎就带着平儿,小石头,与阿信阿志,吴家的两个子侄一起出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早上六点钟就起来码字了。
第112章历练
三年时间,足以让大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不仅仅只是大郎和辛湖有了很大的进度。诸如阿信阿志也一样。他俩算是跟着江大山学功夫时候最长的年青人了。身手都非常不错。
但是他们毕竟不能象大郎这样,可是一直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和练功夫上,大半的时候,他们得用在干活上。而且他们也不象大郎是打小就练,基础也好些。因此,现在除了农闲时,能有时间练功夫和读书之外,农忙时就没时间了。
反正他们也没打算练成象江大山,谢五这样的高手,也没有去科考的野心。毕竟他们年纪大了,基础又差,不敢做这样的梦,还是老老实实下地种田,成亲后,再把主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才是正事。
女孩子们也会和辛湖结伴出去打猎,但如今谢姝儿成亲怀孕了,无法出门了,辛湖都懒得出门了,因为其他的女孩子们无论胆色,功夫都差太远了。跟着她们出门,也一般就是弄些野兔子就,或者是为了去集市上买什么东西。
大郎倒是经常与小伙子结伴而出。如今江大山,谢公子他们这些成年人已经不怎么出去打猎了,安安逸逸的呆在家里,当个农夫,教教更小的孩子,生活的悠悠哉哉。
芦苇村的人,除了建设芦苇村之外,还办了不少大事。
当初谢老夫人提过的要沿途搭建驿站的事情,也真正实施了。当然了,他们这是民间行为,搭建的供来往人歇脚的住处,不叫驿站也没有名字,所以每处他们都留了个“芦“字做标记。
芦苇村有两条出入口,一条是北边,过了当初救江大山的小山坡,就是个三岔道口。所以他们在这个三岔道口,靠水源近的地方,搭建了第一座院落。现在,大家就把这里称三岔口了。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弄得很正式,反正地方够大,劳动力充足。十多号大男人花了几天的功夫,整地基,砍树木,盖起了一栋高大结实的三间大房子,一间灶房两间住房。房子前后左右都留有平整的空地,前面还搭有凉棚,可以歇马,四周还随意种了一些菜。灶房里还放了些沙锅竹碗筷子等日用品。后来他们每次经过这里,都可以进屋里好好歇歇。
本来呢,他们最开始做这些,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人出行。因为芦苇村的人出入极不方便,为了买点盐,往往就要花好几天的功夫,路上有房子可以歇脚,就不用风餐露宿了,也能挡风遮雨。这样大家出门买东西,就更加方便了。
反正他们得时不时的出门去买东西,芦苇村虽然粮食能自给自足了,但有些东西却非得出去买,比如油盐,草纸,针线,甚至坛坛罐罐,锅碗等物,都不是他们能自产自足的。所以他们不定时的得外出去采买。顺带也和周边的几条村子有了些交易往来。
他们这一路盖房子,每四五十里,就盖一栋,从北经过三岔口往翠竹村那边去,盖了四座,从南往张家村去,也盖了三座。这些房子的出现,不仅仅是方便了他们自己人。也不知道从几时开始,在他们盖的房子附近开始有人聚集而居了。
最开始的人,只是觉得这里有座房子,屋檐都那么宽大,就住在屋檐下了,时间一长,大郎他们发现之后,干脆就帮他们在附近盖些房子,还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慢慢的,人越来越多,也开始自己盖房子,在附近讨生活了。打了三年的乱战,又经历了两年多的灾荒年,老百姓流离失所,东奔西逃的,能找到个地方居住,就慢慢的安置下来了。
而且因为芦苇村的人个个勇猛善战,那些小股的土匪,流窜的歹人都被他们顺手收拾了,无论是南边的路,还是北边的路,都一路平静,没出过什么祸事。所以,三年过去了,芦苇村附近以他们盖歇脚地为中心,慢慢又形成了几个小村落。
外面的纷争也好似忘记了这片大地一样,无论外面多么乱,这里依旧较为平静,就算偶尔出点事情,也很快就平静了。所以,大家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因此,从北边往半条街集市,从南往张家村那边的集市,这两条路上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基本上都受过芦苇村的恩惠。
因此,这次大郎带着众人出来打猎,一路上只要遇上附近的村民,都会得到热情的招呼:“大郎,来我家们喝口水吧,又出来打猎吗?”
“是呢,我们得去换点盐回来了。”大郎笑道。
他们停下来,在这一处的村民们家里喝水,然后就着人家烧的热汤水,吃点干粮。大家都比他们穷,因此他们不在别人家里吃饭。只是喝点水和喝点汤。如果遇上特别热情的村民,一定要安排饭食,他们也不会拒绝,多半会送些猎物给大家。有时候,村民们也会求他们帮着带点盐,或者日常必需品回来。甚至有的人会跟着他们搭伴上集市去买东西。
“哎哟,今天还带了两个小的出来了。”看着平儿和小石头,有人惊讶的说。
“是啊,他们也该出来历练历练了。这是我弟弟平儿,这个是我婶子家的小石头。”大郎笑着把两个孩子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这两个也是芦苇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