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生命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一生充满试炼,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虽不知我的苦艰,我却知道自己坚韧;我想我是丢弃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经历。
---------------------------------------------------------------------------------------------------------------------------------------------------------------------
245、
这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姓尹,大家都亲切的称其为尹书记。他对穆柯寨庄的工作很重视,经常带领公社干部,不顾道路崎岖,翻山越岭十多里,来山庄指导和推动工作。
记的有一次,张寅带着学生们和庄里的人们一起在东洼六亩地栽山药。壮劳力到一里开外的水井挑水,张寅和郭兰平刨泊儿。其他小伙伴,有的往泊儿里舀水,有的摁芽儿,妇女们捧泊儿。他们分工合作,快乐的劳动着。一会儿,郭兰平的三叔郭怀学挑着两桶水从西边的坡下走来,他边走边冲着人们大喊道:
“好好干,尹书记来了。”张寅往西望了一眼,看见郭怀学后边有好几个人。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身材魁梧,肥头大面,与众不同。张寅想,那个人准是尹书记。他在庄里人们心中是个大官,他的腰上还别着盒子枪呢。紧随其后的是山庄的支书郭怀义,他们边走边聊,满脸含笑,非常慈祥。人们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挑水的摆成一字长龙,甩开膀子,在崎岖的小路上飞奔。
郭兰平和郭敬明不敢抬头,也不敢说话,三下两下一个泊儿,一个接一个的刨着,度快而连贯,一下腰都不敢直;摁芽儿的也不说话,小手麻利的将一把把山药芽儿一个个的快准确的摁在水泊儿里;妇女们也不说话,只顾埋头捧泊儿。男女老少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之中。尹书记从郭兰平和郭敬明身边走过,他连连夸他俩手头快,干的好。他们心里美滋滋的。一会儿,尹书记一群人走了,但他们的劳动热情却丝毫未减。
在六亩地附近的山上,住着山外俩人,他们在起石英石。这俩人长期吃住在山上。这俩人真是好干手,那个山梁都快被他俩掏空了。石窝下边的坡上全是白花花的石英石。这俩人一个是马岭的,叫李占井,此人个子矮小,但很敦实。另一个是王家庄的,叫张新民,此人身材高大,健壮如牛。也许是我们这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染了他俩。他俩居然放下自己的活,来到了劳动的场地。
到这儿之后,他俩看到有两副担子闲着,二话不说,挑起水桶就朝井边走去,加入到挑水行列。尤其是张新民,光着黑黝黝的膀子,挑着担子,甩着粗壮有力的胳膊,脖子上搭了块毛巾,健步如飞,走在队伍的最前边。他憨厚的样子,逗的大家哈哈大笑。他俩是义务劳动,连口饭都不吃,他们的到来使张寅感到新奇,他俩的加入,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劳动热潮。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展开了挑水比赛,而张新民始终遥遥领先。他好像个铁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耐力惊人。人们想,人家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喊累呢?就这样,在张新民的带动下,经过大家齐心协力,这块地很快就栽完了。比预计提前半天完成任务。这么多年过去了,尹书记和张新民的形象还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还有一次,尹书记带领公社干部到山庄检查小麦抢收情况。因为天气热,所以人们下地很早。天不明,全庄男女老少就下了地,一直割到早晨**点才回去吃饭。此时,郭兰平已感觉很累,再加上天热,心里堵得慌,一点食欲都没有。幸亏他母亲做了他喜欢吃的面条,才激起了他的饮食感觉。否则,真不知道如何熬过今天上午。
饭后,郭怀义把镰刀磨的明晃晃的,看上去很锋利。今天上午是一场收割大会战。男女老少齐出动,都集中在距水库最近的那块地里。这块地最大,小麦长势最好,是穆柯寨山庄吃白面的希望。在这农忙时节,学校放假,张寅也早早向地里赶。他刚到地里,尹书记一行人就来了。他心想:检查工作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原来,他们这次来不仅仅是检查工作,而是要参加劳动。他们的到来,立即掀起了劳动**,大家的心情都很振奋,个个摩拳擦掌,一显身手。此时,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尹书记也和大家一样,手拿镰刀,头戴一顶崭新的草帽,脖子上搭一毛巾。张寅也在其中,大家的冲劲儿不言自明。
割麦开始了。刚开始都在一条平行线上,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割麦子是张寅的弱项。手拿明晃晃的镰刀,也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他的镰刀就是钝。郭兰平的手小,本来就握不住多少麦秆儿,但仅有的那点,他几下子都割不下来。他心里很着急,他也想在尹书记面前表现表现,割在最前面。但他越着急,手越没有把握,力量越集中不起来,越割不下来。每割一小把儿,不知道砍多少次,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刚开始就如此。时间不长,张寅和郭兰平的手就感觉没劲儿了,腰也酸,胡乱的砍几下,直一下腰,一会儿大伙儿就把他们远远的甩在身后。
郭敬明来得晚,就在张寅和郭兰平的后面开镰。他每割一下麦子,就出呲的一声。他割麦子不慌不忙,动作娴熟,度很快。只听:“呲、呲、呲……”一声接一声,声声清... -->>
我的一生充满试炼,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虽不知我的苦艰,我却知道自己坚韧;我想我是丢弃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经历。
---------------------------------------------------------------------------------------------------------------------------------------------------------------------
245、
这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姓尹,大家都亲切的称其为尹书记。他对穆柯寨庄的工作很重视,经常带领公社干部,不顾道路崎岖,翻山越岭十多里,来山庄指导和推动工作。
记的有一次,张寅带着学生们和庄里的人们一起在东洼六亩地栽山药。壮劳力到一里开外的水井挑水,张寅和郭兰平刨泊儿。其他小伙伴,有的往泊儿里舀水,有的摁芽儿,妇女们捧泊儿。他们分工合作,快乐的劳动着。一会儿,郭兰平的三叔郭怀学挑着两桶水从西边的坡下走来,他边走边冲着人们大喊道:
“好好干,尹书记来了。”张寅往西望了一眼,看见郭怀学后边有好几个人。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身材魁梧,肥头大面,与众不同。张寅想,那个人准是尹书记。他在庄里人们心中是个大官,他的腰上还别着盒子枪呢。紧随其后的是山庄的支书郭怀义,他们边走边聊,满脸含笑,非常慈祥。人们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挑水的摆成一字长龙,甩开膀子,在崎岖的小路上飞奔。
郭兰平和郭敬明不敢抬头,也不敢说话,三下两下一个泊儿,一个接一个的刨着,度快而连贯,一下腰都不敢直;摁芽儿的也不说话,小手麻利的将一把把山药芽儿一个个的快准确的摁在水泊儿里;妇女们也不说话,只顾埋头捧泊儿。男女老少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之中。尹书记从郭兰平和郭敬明身边走过,他连连夸他俩手头快,干的好。他们心里美滋滋的。一会儿,尹书记一群人走了,但他们的劳动热情却丝毫未减。
在六亩地附近的山上,住着山外俩人,他们在起石英石。这俩人长期吃住在山上。这俩人真是好干手,那个山梁都快被他俩掏空了。石窝下边的坡上全是白花花的石英石。这俩人一个是马岭的,叫李占井,此人个子矮小,但很敦实。另一个是王家庄的,叫张新民,此人身材高大,健壮如牛。也许是我们这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染了他俩。他俩居然放下自己的活,来到了劳动的场地。
到这儿之后,他俩看到有两副担子闲着,二话不说,挑起水桶就朝井边走去,加入到挑水行列。尤其是张新民,光着黑黝黝的膀子,挑着担子,甩着粗壮有力的胳膊,脖子上搭了块毛巾,健步如飞,走在队伍的最前边。他憨厚的样子,逗的大家哈哈大笑。他俩是义务劳动,连口饭都不吃,他们的到来使张寅感到新奇,他俩的加入,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劳动热潮。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展开了挑水比赛,而张新民始终遥遥领先。他好像个铁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耐力惊人。人们想,人家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喊累呢?就这样,在张新民的带动下,经过大家齐心协力,这块地很快就栽完了。比预计提前半天完成任务。这么多年过去了,尹书记和张新民的形象还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还有一次,尹书记带领公社干部到山庄检查小麦抢收情况。因为天气热,所以人们下地很早。天不明,全庄男女老少就下了地,一直割到早晨**点才回去吃饭。此时,郭兰平已感觉很累,再加上天热,心里堵得慌,一点食欲都没有。幸亏他母亲做了他喜欢吃的面条,才激起了他的饮食感觉。否则,真不知道如何熬过今天上午。
饭后,郭怀义把镰刀磨的明晃晃的,看上去很锋利。今天上午是一场收割大会战。男女老少齐出动,都集中在距水库最近的那块地里。这块地最大,小麦长势最好,是穆柯寨山庄吃白面的希望。在这农忙时节,学校放假,张寅也早早向地里赶。他刚到地里,尹书记一行人就来了。他心想:检查工作怎么这么快就来了?
原来,他们这次来不仅仅是检查工作,而是要参加劳动。他们的到来,立即掀起了劳动**,大家的心情都很振奋,个个摩拳擦掌,一显身手。此时,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尹书记也和大家一样,手拿镰刀,头戴一顶崭新的草帽,脖子上搭一毛巾。张寅也在其中,大家的冲劲儿不言自明。
割麦开始了。刚开始都在一条平行线上,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割麦子是张寅的弱项。手拿明晃晃的镰刀,也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他的镰刀就是钝。郭兰平的手小,本来就握不住多少麦秆儿,但仅有的那点,他几下子都割不下来。他心里很着急,他也想在尹书记面前表现表现,割在最前面。但他越着急,手越没有把握,力量越集中不起来,越割不下来。每割一小把儿,不知道砍多少次,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刚开始就如此。时间不长,张寅和郭兰平的手就感觉没劲儿了,腰也酸,胡乱的砍几下,直一下腰,一会儿大伙儿就把他们远远的甩在身后。
郭敬明来得晚,就在张寅和郭兰平的后面开镰。他每割一下麦子,就出呲的一声。他割麦子不慌不忙,动作娴熟,度很快。只听:“呲、呲、呲……”一声接一声,声声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