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上增设巡盐御史,统管盐区大政,行盐办课而外,捐助文教,崇扬节孝,培育人才。因北方边防需饷,仿宋折中法行“开中法”以盐利接济边饷。万历45年改行纲法,是中国盐法一大变局。以此为界,前期使用盘铁团煮,以后使用锅丿分煎,灶户产盐积极性增长。嘉靖为界,淮北始有砖池晒盐,为海盐技术重大变革。频年倭寇骚扰,烽火狼烟,经年得息,淮南盐民义勇曹顶为国捐躯。南盐由泰州经扬州出仪征入长江,北盐由板浦经淮安出洪泽入淮河。泰州、仪征依盐而丰,扬州、淮安资盐而盛。清沿明制,两淮设盐运使司,运盐办课,承袭明末纲法。由徽、晋、陕商组成淮商集团,长驻扬州、淮安,因盐而富、生活奢华,言商向儒、尊文助士,急公好义、报效恐后。康熙、乾隆世道承平,人民安业,南盐传统销区湘鄂赣皖“扬子四岸”销畅量增,国课商利,两得丰盈。二帝南巡淮扬各六次,淮商全程供应,一路楼台林苑,共襄旷世盛典。明清七次修纂两淮盐法志,开中国盐业修志风气之先。淮商对园林、小说、戏曲艺术发展,卓著推波助澜之力。道光年间北盐改纲为票,为淮盐一大变局。同治年间南盐整顿票法,参纲法于票法之中,是为淮盐销法变中又变。
图1-3-1。明代接承元代盐场布局,在两淮设置30所盐场,由南向北称为“上中下”各10场,分隶通州、泰州、淮安3个分司。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图为嘉靖两淮盐法志的盐场总图。
图1-3-2。明清两淮盐占有豫、苏、赣、皖、鄂、湘6省销区,后四者习称“扬子四岸”是淮南盐传统销区。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图为嘉靖两淮盐法志的两淮盐销区总图。
图1-3-3。驻扎扬州的清代两淮盐运使司衙门。(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两淮盐运使司大门。(万泽湘摄)
图1-3-5。明清在两淮30所盐场设置盐课司署,掌收盐办课,长官称大使。图为泰属新兴场盐课司衙门复原样。(冯家道提供)
图1-3-6。明万历年间起,两淮盐民恢复一家一户单独生产方式,直到民国沿用不变,单干调动了盐民多产盐的积极性。(原载拼茶史料,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7。一家一户煎盐生产利于用锅,盘铁逐步退出煮盐器具。图为南通博物苑藏如东县北坎煮盐丿。(顾菊华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8。盐城博物苑所藏古代煎盐锅鐅。(冯家道提供)
图1-3-9。煎盐以柴草为根本。图为灶户雇人割草积薪。(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10。蓄草备煎。(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11。民国淮南盐运销:售盐入垣。(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2。民国淮南盐运销:支盐筑装。(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3。南通州的南串场河,沟通吕四等场,与南通至扬州的运盐河连成水系,确保盐运畅通便捷。(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4。清乾隆年间淮南盐商行盐执照。(冯家道提供)
图1-3-15。清光绪年间淮南盐商运盐水程(水路运盐执照)。
图1-3-16。明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查禁私盐。图为天启年间奉旨禁运私盐违者依法处治碑,现存涟水盐业分公司。(补拍)
图1-3-17。清代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查缉私盐。图为同治12年12月淮北临兴场大使所出的盐斤公平交易告示。
图1-3-18。明清时淮盐进入巅峰期。淮北的板浦、临兴、中正3场,以板浦为中心,小邑板浦,成为淮盐重镇。(冯家道提供)
图1-3-19。明嘉靖年间,原创于福建的筑池晒盐法,由长芦、山东传入淮北。嘉靖两淮盐法志:“淮南之盐利用煎,淮北之盐利用晒。”晒盐法比较煮盐法,节省柴草,代以阳光风力,是制盐技术重大的历史性进步。
图1-3-20。明初在淮安设置淮北盐批验盐引所,转输验放淮北盐。图为建在河下罗家桥街西口大绳巷的“两淮盐引批验所”古遗址碑刻。(请淮安盐务局补拍。)
图1-3-21。明清时淮安成为淮北盐管理和集散中心。图为淮安镇淮楼。
图1-3-22。明清淮安成为淮北盐转运中心。图为淮安总督漕运部院。
图1-3-23。淮安河下古镇。(李兆升摄)
图1-3-24。淮安河下古镇2。(李兆升摄)
图1-3-25。明嘉靖年间发生倭寇骚扰,通州余西场盐民义勇曹顶为抗击倭寇英勇捐躯。图为通州区平潮纪念园里纪念民族英雄曹顶的铜像。(通州市政府提供,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26。南通市南郊的曹顶墓与曹公祠。(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27。南通市南郊的倭子坟。(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28。海安县西场镇刘景韶纪念馆里,妥存着明嘉靖中为纪念西场抗倭大捷所立的平倭冢碑。(陆峻峰摄)
图1-3-29。矗立在狼山的明代李遂平倭碑。(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0。南通市群艺馆明清碑廊里,妥存着记载明代两淮巡盐御史多次捐助通州文教事业的纪念碑。(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1。明代两淮巡盐御史雅重文教,培育了盐区尊师崇文的良风佳俗。图为泰州的崇儒祠。(孙永友摄)
图1-3-32。明清各级盐官重孝励节,推动盐区形成佳风良俗。图为通州区石港镇保存的清代通属盐场节孝牌坊底座。(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3。通州区余西镇保存完好的清代余西场节孝牌坊。(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4。林则徐(1785-1850),清道光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盐政。上整顿盐务摺,致力于振新弊端重重的两淮盐务。(冯家道提供)
图1-3-35。陶澍(1779-1839),清道光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务。为重振积重难返的淮北盐务,酝酿并实行“改纲为票”的重大改革,打破了晚明以来两淮盐务由专商垄断运销的局面。(冯家道提供)
图1-3-36。曾国藩(1811-1872),清同治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为增加两淮盐课收入,设立淮盐招商局,整顿两淮盐务“参纲法于票法之中”盐运大畅,课入大增。(冯家道提供)
图1-3-37。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曾任两淮运司海州分司运判,筹办盐务改革。撰写准北票盐志略等书,详细记述推行盐务新政始末。(冯家道提供)
图1-3-38。明清两淮盐官雅重文化,首创淮盐修志,为全国各盐区倡。图为弘治两淮运司志一页。(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图1-3-39。嘉靖两淮盐法志是全国第一部记载一区盐政的盐行业志书。图为该书一页。(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图1-3-40。晚明和清初两淮运司泰州分司两次修纂淮南中十场志,开创地区盐业修志先河。图为该书一页。(原书藏东台市志办)
图1-3-41。清光绪两淮盐法志是卷帙最为浩繁的古代大区盐行业专业志书。(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2。由晋商、陕商和徽商组成的扬州两淮盐商集团,是清代最富有的商人群体。清乾隆间极盛时,其财富总值高达8000余万两白银,与国库相当,财力雄厚,生活奢豪,人称“富可敌国”(冯家道提供)
图1-3-43。皖南徽州山灵水秀,孕育了明清两淮盐商的主体:徽商。言商向儒,是徽商群体的重要特征。
图1-3-44。明清徽商特重节孝品德的修炼,以受到帝王褒奖为莫大荣幸。图为清代徽州盐商鲍志道家族的牌坊。(冯家道提供)
图1-3-45。淮商乐善好施,经商致富之后,以赈灾救难、捐助公益事业为己任。图为清代盐商捐资在海门余东场镇修建的石板街。(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6。清康熙时国家统一,人口激增,淮盐畅销,淮商获利丰厚,而致富裕。康熙帝六下江南巡视,费用多由淮商供应。
图1-3-47。清乾隆时,国家累年承平,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淮盐畅销利厚,业盐者多成巨富。乾隆帝六下江南巡视,费用多由淮商公捐备用。
图1-3-48。清康雍乾间,扬州因为淮盐中枢,而成东南富都,地阜物丰,人文昌盛,市容华丽,又居大运河枢纽,为皇帝南巡必经逗留之地。图为专供帝王乘船游览的御码头。(万泽湘摄)
图1-3-49。扬州瘦西湖景区,经唐以来历代盐商助资建设,湖光山色,风景旖旎,媲美杭州西湖,成为屡邀帝览的东南名胜。(万泽湘摄)
图1-3-50。扬州瘦西湖景区核心景观五亭桥,吸引南来北往的红男绿女和达官贵人驻足往游。(万泽湘摄)
图1-3-51。扬州的白塔、盐商的园林,隐伏着淮盐堆金积玉的律动。相传当初的白塔,系由众淮商为邀宸赏,一夜之间,用盐包突击堆成。(万泽湘摄)
图1-3-52。清中叶淮商富裕,为邀天光荣宠,竞治豪第美宅。图为盐商卢绍绪宅第。(万泽湘摄)
图1-3-53。扬州汪氏小苑。(万泽湘摄)
图1-3-54。扬州何园。(万泽湘摄)
图1-3-55。清代淮南盐商私家住宅,讲求居住与游览相结合,借鉴江南园林艺术,精心营造一种人在花园里、自由享受人生乐趣的氛围和意境。图为扬州著名的私家园林个园。(万泽湘摄)
图1-3-56。扬州个园一角。(冯家道提供)
图1-3-57。泰州的乔园,曾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两淮盐运司驻扎泰州时,盐运使乔松年的私家住宅。(邱利海摄)
图1-3-58。泰州乔园一角,花墙月门,掩映着苍松翠竹。(李兆生摄)
图1-3-59。泰州乔园一角: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花厅——三峰园。(李兆生摄)
图1-3-60。扬州盐商和两淮盐官对戏曲艺术的需求与扶植,促进了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图为乾隆皇帝八十万寿时徽班进京演出图。
图1-3-61。中国京剧艺术孕育了不少大师级的伟大表演艺术家。图为出生泰州的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断桥。
图1-3-62。淮海戏与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两淮盐商们推波助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冯家道提供)
图1-3-63。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间曾与李煦轮流多次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江宁和苏州织造,家资饶裕、生活奢华。雪芹在家族败落之后,据自己早年生活及家族遭际,创作了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杰作红楼梦。(冯家道提供)
图1-3-64。晚清讽刺小说家吴敬梓曾在淮北的赣榆盐区生活8年,他的儒林外史穷尽了盐商群体的人生百态。(冯家道提供)
图1-3-65。晚清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诞生于淮北盐都板浦,浸透着淮盐文化的元素。(冯家道提供)
图1-3-66。两淮盐商的豪奢生活,是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引起后人探究的兴趣。图为扬州盐商住宅陈列馆。(万泽湘摄)
图1-3-67。两淮盐商的崛起与衰落、经营与生活,成为明清时期特殊重要的文化现象,引起后人研究的兴趣。(冯家道提供)
第四板块走过烽烟前言
民国改元,淮南煎盐已成强弩之末。实业家张謇高举盐业改良、盐政改革、废灶兴垦旗帜,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运用雇佣劳动经营盐业,采用现代科技提升盐业,引进浙西板晒改造盐业,推进盐地改垦替代盐业,所产精制盐运赴意大利、荷兰、江宁、美国博览会,均获大奖,开中国盐品在国际获奖先例。光绪34年,两江总督兼管盐政端方在淮北苇荡左营建池铺滩40份为倡,到民初淮商共建成大德、大阜、公济、大有晋、大源、裕通、庆日新7大制盐公司,生产晒盐,接济南销,号称“济南场”是为北盐取代南盐、晒盐取代煎盐、成为淮盐主体的历史节点和显著标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两淮沦为战区,中共领导的淮南北盐务干部,为争夺盐税支持战争,与日伪、蒋顽、海匪开展艰苦卓绝斗争,敌我犬牙交错、来回拉锯周旋,建成“华中金库”不少盐务干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青春热血。1941年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一部会师白驹,共同经略两淮盐区。同年新四军一部开辟新滩盐场。1943年攻克陈家港战斗,在两淮革命史占有特殊地位。1946年堆沟港突运淮盐3万担,为南京梅园中共代表团提供经费,是淮盐对中国革命事业独特贡献。
图1-4-1。张謇(1853—1926),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盐务改革家。曾集资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开展一系列改良盐业和改革盐政的活动。(冯家道提供)
图1-4-2。清末张謇集资规银10万两,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采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盐业生产。所产精制盐曾运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获得最优奖凭,也是中国盐业最早获得的国际大奖。(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3。同仁泰盐业公司股票息摺。(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4。板晒制盐,晚清时起源于浙江岱山,清末民初由张謇从江南松江引入淮南通州的吕四场。它是介于传统的草煎盐业与现代泥池滩晒之间的过渡的制盐方式。
图1-4-5。同仁泰盐业公司板晒场。表门上的“板晒场”三字为张謇手书。(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6。同仁泰盐业公司采用板晒制盐,开拓了淮南煎盐生产新出路。(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7。清末张謇为疏销吕四场“改良盐”而创办的大咸盐栈。享有独家垄断销售通如海地区食盐的专有权利。
图1-4-8。张謇在吕四场南部推行盐地垦殖,首创通海垦牧公司,开淮南草煎盐区废灶兴垦先河。图为公司股票与张謇题联。(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供稿,张楚楚剪接)
图1-4-9。民国初年淮南大有晋盐垦公司股票与息单。(南通市档案馆藏,张楚楚剪接)
图1-4-10。淮南大丰盐垦公司股票。(冯家道提供)
图1-4-11。张謇在清末民初为改革旧的落后的盐政制度,不懈鼓吹,奔走呼号。他将撰写的盐政改革论文和同仁泰盐业公司历届说略账略结集为张季子说盐公开出版,广为宣传。图为封面与扉页。(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2。民国元年,张謇与浙省盐务改革活动家景本白共同创作了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这是封面。(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3。民国三年,张謇书赠景学钤“盐迷”条幅,勉励他坚持推进盐政改革,最终导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布新盐法。(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4。民国政府为获得盐商报效巨额经费,授权两淮盐运使,就继续保护专商引岸制度,签发给两淮盐商的承诺契约。(冯家道提供)
图1-4-15。两淮盐运使令大有晋盐垦公司信封。(张廷栖提供,张楚楚剪接)
图1-4-16。余中场长沈嵩灵布告。(南通市档案馆藏)
图1-4-17。淮南运副胡星池布告。(南通市档案馆藏)
图1-4-18。清末民初同仁泰盐业公司引进的板晒制盐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图为启东市三甲盐场村古老产盐方式:塑布晒坦。(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19。民国淮北盐场全图。(冯家道提供)
图1-4-20。新浦的兴起,源自于盐业运输的需要,湮灭的大浦坨曾是淮盐重要的商埠。(冯家道提供)
图1-4-21。清末,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端方首倡,张謇等淮南盐商跟上,大规模投资创办淮北滩晒盐场,前后设立七大制盐公司,用以接济淮南煎盐销额,史称“济南场”由此淮北晒盐逐步取代淮南煮盐历史地位,成为淮盐的主流和代表。(须翻拍灌东盐场志封面)
图1-4-22。民国淮北公济公司驻地遗址。(今属灌西盐场)
图1-4-23。民国初年,淮北滩晒盐区生产发展,产量增长,盐运兴旺。
图1-4-24。缪秋杰(1889-1966),民国前期曾任两淮盐运使、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经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淮盐得以旺产畅销。当时淮北原盐号称“馈食遍六省,税课甲宇内”(冯家道提供)
图1-4-25。1944年板浦场区图。(冯家道提供)
图1-4-26。板浦自唐代建镇,属淮安府管辖,为淮北盐都。毁于抗战烽火中的“秋园”曾见证过“盐池汇宝”的繁华。(冯家道提供)
图1-4-27。清末民初确立的泥池晒盐八卦滩,成为近代淮北盐崛起、并雄踞全国盐业前列的坚实基础。(冯家道提供)
图1-4-2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8年中,从中国掠夺食盐达110万吨,其中淮盐约50万吨。图为日机轰炸淮北盐场。(冯家道提供)
图1-4-29。日机投掷的炸弹击中陈家港露天盐坨。(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0。1941年,八路军东进支队6团和26团在支队长肖华率领下,在赣榆柘汪建起4个小盐场。到1942年,全县新开盐田1742亩,原盐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冯家道提供)
图1-4-31。新四军战士在晒盐。(新滩盐场提供)
图1-4-32。新四军部队利用战训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冯家道提供)
图1-4-33。新四军部队对敌作战。(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4。新四军首长张爱萍副师长在盐坨上指挥攻击陈家港战斗。(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5。1943年5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在副师长张爱萍率领下,一举攻克淮盐重镇陈家港,夺回食盐48万担。(冯家道提供)
图1-4-36。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电示财政部长俞鸿钧,向我党在军调部的周恩来、叶剑英强索涛青(青口盐场)、济南(灌东)、中正三个盐场,被严词拒绝,而后便发生了护盐战争。(冯家道提供)
图1-4-37。1946年9月,中共上海地下党利用美军舰艇,秘密从淮北盐区突运淮盐3万担,到上海转手变现,解了驻扎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办事处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冯家道提供)
图1-4-38。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淮南盐务局率领盐务干部与日伪、海匪、国民党军队艰苦周旋,征收盐税,保证我党政军机关部队给养。图为建国初期淮南盐务局徽章。(朱邦志提供)
图1-4-39。淮南盐务管理局1946。9。17盐务干部会议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
图1-4-40。淮南盐务局通如分局1946年盐务干部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前排左起:沈清,韩祝,周毅平,陈志丰,张炎,沙怀民;后排左起:顾剑民,陈诚中,陈敏之,朱国杰,周光华,洪振亚。)
图1-4-41。淮南盐务局东台分局1946年盐务干部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前排左起:王玉峰,陶巩,周寄云;中排左起:邢锡山,王平,陈敏之,周文彪,沈天裳,周璜,孔钦;后排左起:吴在能,张川,陈诚中,俞东明,王先发。)
图1-4-42。延续千年的淮南盐生产方式:海滩煎盐,民国期间因战争环境得到维持,直到建国后1970年代归于消灭。(原载两淮水利盐垦实录,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43。1949年3月两淮盐务管理局布告。
图1-4-44。据不完全统计,两淮盐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盐务干部数以百计,革命战士数以千计。图为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史学斌摄)
图1-4-45。淮北新滩盐场为纪念新四军开辟本场而建的雕塑,矗立在场部大门口的东南侧。
图1-4-46。如东县大豫镇为纪念张謇推行废灶兴垦事业、救盐民“出水火而登衽席”的历史功绩,为他竖立的铜像。(陈燕梅摄)
图1-4-47。大规模废灶兴垦使淮南煎盐业迅速衰微,只留下许多以场、灶、团、总、甲、仓、锅、丿为地名的村镇,让人们想到昔日淮南煎盐的盛况。(着盐城分公司派人补拍公路标牌)
(说明:本文本系由作者参与编撰的大型画册苏盐印记第一篇历史溯源独立成篇。)
之上增设巡盐御史,统管盐区大政,行盐办课而外,捐助文教,崇扬节孝,培育人才。因北方边防需饷,仿宋折中法行“开中法”以盐利接济边饷。万历45年改行纲法,是中国盐法一大变局。以此为界,前期使用盘铁团煮,以后使用锅丿分煎,灶户产盐积极性增长。嘉靖为界,淮北始有砖池晒盐,为海盐技术重大变革。频年倭寇骚扰,烽火狼烟,经年得息,淮南盐民义勇曹顶为国捐躯。南盐由泰州经扬州出仪征入长江,北盐由板浦经淮安出洪泽入淮河。泰州、仪征依盐而丰,扬州、淮安资盐而盛。清沿明制,两淮设盐运使司,运盐办课,承袭明末纲法。由徽、晋、陕商组成淮商集团,长驻扬州、淮安,因盐而富、生活奢华,言商向儒、尊文助士,急公好义、报效恐后。康熙、乾隆世道承平,人民安业,南盐传统销区湘鄂赣皖“扬子四岸”销畅量增,国课商利,两得丰盈。二帝南巡淮扬各六次,淮商全程供应,一路楼台林苑,共襄旷世盛典。明清七次修纂两淮盐法志,开中国盐业修志风气之先。淮商对园林、小说、戏曲艺术发展,卓著推波助澜之力。道光年间北盐改纲为票,为淮盐一大变局。同治年间南盐整顿票法,参纲法于票法之中,是为淮盐销法变中又变。
图1-3-1。明代接承元代盐场布局,在两淮设置30所盐场,由南向北称为“上中下”各10场,分隶通州、泰州、淮安3个分司。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图为嘉靖两淮盐法志的盐场总图。
图1-3-2。明清两淮盐占有豫、苏、赣、皖、鄂、湘6省销区,后四者习称“扬子四岸”是淮南盐传统销区。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图为嘉靖两淮盐法志的两淮盐销区总图。
图1-3-3。驻扎扬州的清代两淮盐运使司衙门。(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两淮盐运使司大门。(万泽湘摄)
图1-3-5。明清在两淮30所盐场设置盐课司署,掌收盐办课,长官称大使。图为泰属新兴场盐课司衙门复原样。(冯家道提供)
图1-3-6。明万历年间起,两淮盐民恢复一家一户单独生产方式,直到民国沿用不变,单干调动了盐民多产盐的积极性。(原载拼茶史料,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7。一家一户煎盐生产利于用锅,盘铁逐步退出煮盐器具。图为南通博物苑藏如东县北坎煮盐丿。(顾菊华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8。盐城博物苑所藏古代煎盐锅鐅。(冯家道提供)
图1-3-9。煎盐以柴草为根本。图为灶户雇人割草积薪。(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10。蓄草备煎。(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11。民国淮南盐运销:售盐入垣。(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2。民国淮南盐运销:支盐筑装。(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3。南通州的南串场河,沟通吕四等场,与南通至扬州的运盐河连成水系,确保盐运畅通便捷。(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14。清乾隆年间淮南盐商行盐执照。(冯家道提供)
图1-3-15。清光绪年间淮南盐商运盐水程(水路运盐执照)。
图1-3-16。明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查禁私盐。图为天启年间奉旨禁运私盐违者依法处治碑,现存涟水盐业分公司。(补拍)
图1-3-17。清代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查缉私盐。图为同治12年12月淮北临兴场大使所出的盐斤公平交易告示。
图1-3-18。明清时淮盐进入巅峰期。淮北的板浦、临兴、中正3场,以板浦为中心,小邑板浦,成为淮盐重镇。(冯家道提供)
图1-3-19。明嘉靖年间,原创于福建的筑池晒盐法,由长芦、山东传入淮北。嘉靖两淮盐法志:“淮南之盐利用煎,淮北之盐利用晒。”晒盐法比较煮盐法,节省柴草,代以阳光风力,是制盐技术重大的历史性进步。
图1-3-20。明初在淮安设置淮北盐批验盐引所,转输验放淮北盐。图为建在河下罗家桥街西口大绳巷的“两淮盐引批验所”古遗址碑刻。(请淮安盐务局补拍。)
图1-3-21。明清时淮安成为淮北盐管理和集散中心。图为淮安镇淮楼。
图1-3-22。明清淮安成为淮北盐转运中心。图为淮安总督漕运部院。
图1-3-23。淮安河下古镇。(李兆升摄)
图1-3-24。淮安河下古镇2。(李兆升摄)
图1-3-25。明嘉靖年间发生倭寇骚扰,通州余西场盐民义勇曹顶为抗击倭寇英勇捐躯。图为通州区平潮纪念园里纪念民族英雄曹顶的铜像。(通州市政府提供,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26。南通市南郊的曹顶墓与曹公祠。(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27。南通市南郊的倭子坟。(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3-28。海安县西场镇刘景韶纪念馆里,妥存着明嘉靖中为纪念西场抗倭大捷所立的平倭冢碑。(陆峻峰摄)
图1-3-29。矗立在狼山的明代李遂平倭碑。(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0。南通市群艺馆明清碑廊里,妥存着记载明代两淮巡盐御史多次捐助通州文教事业的纪念碑。(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1。明代两淮巡盐御史雅重文教,培育了盐区尊师崇文的良风佳俗。图为泰州的崇儒祠。(孙永友摄)
图1-3-32。明清各级盐官重孝励节,推动盐区形成佳风良俗。图为通州区石港镇保存的清代通属盐场节孝牌坊底座。(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3。通州区余西镇保存完好的清代余西场节孝牌坊。(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34。林则徐(1785-1850),清道光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盐政。上整顿盐务摺,致力于振新弊端重重的两淮盐务。(冯家道提供)
图1-3-35。陶澍(1779-1839),清道光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务。为重振积重难返的淮北盐务,酝酿并实行“改纲为票”的重大改革,打破了晚明以来两淮盐务由专商垄断运销的局面。(冯家道提供)
图1-3-36。曾国藩(1811-1872),清同治间曾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为增加两淮盐课收入,设立淮盐招商局,整顿两淮盐务“参纲法于票法之中”盐运大畅,课入大增。(冯家道提供)
图1-3-37。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曾任两淮运司海州分司运判,筹办盐务改革。撰写准北票盐志略等书,详细记述推行盐务新政始末。(冯家道提供)
图1-3-38。明清两淮盐官雅重文化,首创淮盐修志,为全国各盐区倡。图为弘治两淮运司志一页。(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图1-3-39。嘉靖两淮盐法志是全国第一部记载一区盐政的盐行业志书。图为该书一页。(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图1-3-40。晚明和清初两淮运司泰州分司两次修纂淮南中十场志,开创地区盐业修志先河。图为该书一页。(原书藏东台市志办)
图1-3-41。清光绪两淮盐法志是卷帙最为浩繁的古代大区盐行业专业志书。(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2。由晋商、陕商和徽商组成的扬州两淮盐商集团,是清代最富有的商人群体。清乾隆间极盛时,其财富总值高达8000余万两白银,与国库相当,财力雄厚,生活奢豪,人称“富可敌国”(冯家道提供)
图1-3-43。皖南徽州山灵水秀,孕育了明清两淮盐商的主体:徽商。言商向儒,是徽商群体的重要特征。
图1-3-44。明清徽商特重节孝品德的修炼,以受到帝王褒奖为莫大荣幸。图为清代徽州盐商鲍志道家族的牌坊。(冯家道提供)
图1-3-45。淮商乐善好施,经商致富之后,以赈灾救难、捐助公益事业为己任。图为清代盐商捐资在海门余东场镇修建的石板街。(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3-46。清康熙时国家统一,人口激增,淮盐畅销,淮商获利丰厚,而致富裕。康熙帝六下江南巡视,费用多由淮商供应。
图1-3-47。清乾隆时,国家累年承平,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淮盐畅销利厚,业盐者多成巨富。乾隆帝六下江南巡视,费用多由淮商公捐备用。
图1-3-48。清康雍乾间,扬州因为淮盐中枢,而成东南富都,地阜物丰,人文昌盛,市容华丽,又居大运河枢纽,为皇帝南巡必经逗留之地。图为专供帝王乘船游览的御码头。(万泽湘摄)
图1-3-49。扬州瘦西湖景区,经唐以来历代盐商助资建设,湖光山色,风景旖旎,媲美杭州西湖,成为屡邀帝览的东南名胜。(万泽湘摄)
图1-3-50。扬州瘦西湖景区核心景观五亭桥,吸引南来北往的红男绿女和达官贵人驻足往游。(万泽湘摄)
图1-3-51。扬州的白塔、盐商的园林,隐伏着淮盐堆金积玉的律动。相传当初的白塔,系由众淮商为邀宸赏,一夜之间,用盐包突击堆成。(万泽湘摄)
图1-3-52。清中叶淮商富裕,为邀天光荣宠,竞治豪第美宅。图为盐商卢绍绪宅第。(万泽湘摄)
图1-3-53。扬州汪氏小苑。(万泽湘摄)
图1-3-54。扬州何园。(万泽湘摄)
图1-3-55。清代淮南盐商私家住宅,讲求居住与游览相结合,借鉴江南园林艺术,精心营造一种人在花园里、自由享受人生乐趣的氛围和意境。图为扬州著名的私家园林个园。(万泽湘摄)
图1-3-56。扬州个园一角。(冯家道提供)
图1-3-57。泰州的乔园,曾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两淮盐运司驻扎泰州时,盐运使乔松年的私家住宅。(邱利海摄)
图1-3-58。泰州乔园一角,花墙月门,掩映着苍松翠竹。(李兆生摄)
图1-3-59。泰州乔园一角: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花厅——三峰园。(李兆生摄)
图1-3-60。扬州盐商和两淮盐官对戏曲艺术的需求与扶植,促进了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图为乾隆皇帝八十万寿时徽班进京演出图。
图1-3-61。中国京剧艺术孕育了不少大师级的伟大表演艺术家。图为出生泰州的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断桥。
图1-3-62。淮海戏与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两淮盐商们推波助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冯家道提供)
图1-3-63。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间曾与李煦轮流多次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江宁和苏州织造,家资饶裕、生活奢华。雪芹在家族败落之后,据自己早年生活及家族遭际,创作了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杰作红楼梦。(冯家道提供)
图1-3-64。晚清讽刺小说家吴敬梓曾在淮北的赣榆盐区生活8年,他的儒林外史穷尽了盐商群体的人生百态。(冯家道提供)
图1-3-65。晚清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诞生于淮北盐都板浦,浸透着淮盐文化的元素。(冯家道提供)
图1-3-66。两淮盐商的豪奢生活,是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引起后人探究的兴趣。图为扬州盐商住宅陈列馆。(万泽湘摄)
图1-3-67。两淮盐商的崛起与衰落、经营与生活,成为明清时期特殊重要的文化现象,引起后人研究的兴趣。(冯家道提供)
第四板块走过烽烟前言
民国改元,淮南煎盐已成强弩之末。实业家张謇高举盐业改良、盐政改革、废灶兴垦旗帜,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运用雇佣劳动经营盐业,采用现代科技提升盐业,引进浙西板晒改造盐业,推进盐地改垦替代盐业,所产精制盐运赴意大利、荷兰、江宁、美国博览会,均获大奖,开中国盐品在国际获奖先例。光绪34年,两江总督兼管盐政端方在淮北苇荡左营建池铺滩40份为倡,到民初淮商共建成大德、大阜、公济、大有晋、大源、裕通、庆日新7大制盐公司,生产晒盐,接济南销,号称“济南场”是为北盐取代南盐、晒盐取代煎盐、成为淮盐主体的历史节点和显著标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两淮沦为战区,中共领导的淮南北盐务干部,为争夺盐税支持战争,与日伪、蒋顽、海匪开展艰苦卓绝斗争,敌我犬牙交错、来回拉锯周旋,建成“华中金库”不少盐务干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青春热血。1941年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一部会师白驹,共同经略两淮盐区。同年新四军一部开辟新滩盐场。1943年攻克陈家港战斗,在两淮革命史占有特殊地位。1946年堆沟港突运淮盐3万担,为南京梅园中共代表团提供经费,是淮盐对中国革命事业独特贡献。
图1-4-1。张謇(1853—1926),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盐务改革家。曾集资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开展一系列改良盐业和改革盐政的活动。(冯家道提供)
图1-4-2。清末张謇集资规银10万两,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采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盐业生产。所产精制盐曾运赴意大利米兰博览会,获得最优奖凭,也是中国盐业最早获得的国际大奖。(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3。同仁泰盐业公司股票息摺。(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4。板晒制盐,晚清时起源于浙江岱山,清末民初由张謇从江南松江引入淮南通州的吕四场。它是介于传统的草煎盐业与现代泥池滩晒之间的过渡的制盐方式。
图1-4-5。同仁泰盐业公司板晒场。表门上的“板晒场”三字为张謇手书。(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4-6。同仁泰盐业公司采用板晒制盐,开拓了淮南煎盐生产新出路。(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7。清末张謇为疏销吕四场“改良盐”而创办的大咸盐栈。享有独家垄断销售通如海地区食盐的专有权利。
图1-4-8。张謇在吕四场南部推行盐地垦殖,首创通海垦牧公司,开淮南草煎盐区废灶兴垦先河。图为公司股票与张謇题联。(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供稿,张楚楚剪接)
图1-4-9。民国初年淮南大有晋盐垦公司股票与息单。(南通市档案馆藏,张楚楚剪接)
图1-4-10。淮南大丰盐垦公司股票。(冯家道提供)
图1-4-11。张謇在清末民初为改革旧的落后的盐政制度,不懈鼓吹,奔走呼号。他将撰写的盐政改革论文和同仁泰盐业公司历届说略账略结集为张季子说盐公开出版,广为宣传。图为封面与扉页。(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2。民国元年,张謇与浙省盐务改革活动家景本白共同创作了改革全国盐政计画书。这是封面。(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3。民国三年,张謇书赠景学钤“盐迷”条幅,勉励他坚持推进盐政改革,最终导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布新盐法。(南通市图书馆藏)
图1-4-14。民国政府为获得盐商报效巨额经费,授权两淮盐运使,就继续保护专商引岸制度,签发给两淮盐商的承诺契约。(冯家道提供)
图1-4-15。两淮盐运使令大有晋盐垦公司信封。(张廷栖提供,张楚楚剪接)
图1-4-16。余中场长沈嵩灵布告。(南通市档案馆藏)
图1-4-17。淮南运副胡星池布告。(南通市档案馆藏)
图1-4-18。清末民初同仁泰盐业公司引进的板晒制盐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图为启东市三甲盐场村古老产盐方式:塑布晒坦。(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19。民国淮北盐场全图。(冯家道提供)
图1-4-20。新浦的兴起,源自于盐业运输的需要,湮灭的大浦坨曾是淮盐重要的商埠。(冯家道提供)
图1-4-21。清末,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端方首倡,张謇等淮南盐商跟上,大规模投资创办淮北滩晒盐场,前后设立七大制盐公司,用以接济淮南煎盐销额,史称“济南场”由此淮北晒盐逐步取代淮南煮盐历史地位,成为淮盐的主流和代表。(须翻拍灌东盐场志封面)
图1-4-22。民国淮北公济公司驻地遗址。(今属灌西盐场)
图1-4-23。民国初年,淮北滩晒盐区生产发展,产量增长,盐运兴旺。
图1-4-24。缪秋杰(1889-1966),民国前期曾任两淮盐运使、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经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淮盐得以旺产畅销。当时淮北原盐号称“馈食遍六省,税课甲宇内”(冯家道提供)
图1-4-25。1944年板浦场区图。(冯家道提供)
图1-4-26。板浦自唐代建镇,属淮安府管辖,为淮北盐都。毁于抗战烽火中的“秋园”曾见证过“盐池汇宝”的繁华。(冯家道提供)
图1-4-27。清末民初确立的泥池晒盐八卦滩,成为近代淮北盐崛起、并雄踞全国盐业前列的坚实基础。(冯家道提供)
图1-4-2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8年中,从中国掠夺食盐达110万吨,其中淮盐约50万吨。图为日机轰炸淮北盐场。(冯家道提供)
图1-4-29。日机投掷的炸弹击中陈家港露天盐坨。(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0。1941年,八路军东进支队6团和26团在支队长肖华率领下,在赣榆柘汪建起4个小盐场。到1942年,全县新开盐田1742亩,原盐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冯家道提供)
图1-4-31。新四军战士在晒盐。(新滩盐场提供)
图1-4-32。新四军部队利用战训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冯家道提供)
图1-4-33。新四军部队对敌作战。(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4。新四军首长张爱萍副师长在盐坨上指挥攻击陈家港战斗。(灌东盐场提供)
图1-4-35。1943年5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在副师长张爱萍率领下,一举攻克淮盐重镇陈家港,夺回食盐48万担。(冯家道提供)
图1-4-36。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电示财政部长俞鸿钧,向我党在军调部的周恩来、叶剑英强索涛青(青口盐场)、济南(灌东)、中正三个盐场,被严词拒绝,而后便发生了护盐战争。(冯家道提供)
图1-4-37。1946年9月,中共上海地下党利用美军舰艇,秘密从淮北盐区突运淮盐3万担,到上海转手变现,解了驻扎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办事处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冯家道提供)
图1-4-38。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淮南盐务局率领盐务干部与日伪、海匪、国民党军队艰苦周旋,征收盐税,保证我党政军机关部队给养。图为建国初期淮南盐务局徽章。(朱邦志提供)
图1-4-39。淮南盐务管理局1946。9。17盐务干部会议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
图1-4-40。淮南盐务局通如分局1946年盐务干部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前排左起:沈清,韩祝,周毅平,陈志丰,张炎,沙怀民;后排左起:顾剑民,陈诚中,陈敏之,朱国杰,周光华,洪振亚。)
图1-4-41。淮南盐务局东台分局1946年盐务干部合影。(陶巩藏,邱德丰提供。前排左起:王玉峰,陶巩,周寄云;中排左起:邢锡山,王平,陈敏之,周文彪,沈天裳,周璜,孔钦;后排左起:吴在能,张川,陈诚中,俞东明,王先发。)
图1-4-42。延续千年的淮南盐生产方式:海滩煎盐,民国期间因战争环境得到维持,直到建国后1970年代归于消灭。(原载两淮水利盐垦实录,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4-43。1949年3月两淮盐务管理局布告。
图1-4-44。据不完全统计,两淮盐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盐务干部数以百计,革命战士数以千计。图为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史学斌摄)
图1-4-45。淮北新滩盐场为纪念新四军开辟本场而建的雕塑,矗立在场部大门口的东南侧。
图1-4-46。如东县大豫镇为纪念张謇推行废灶兴垦事业、救盐民“出水火而登衽席”的历史功绩,为他竖立的铜像。(陈燕梅摄)
图1-4-47。大规模废灶兴垦使淮南煎盐业迅速衰微,只留下许多以场、灶、团、总、甲、仓、锅、丿为地名的村镇,让人们想到昔日淮南煎盐的盛况。(着盐城分公司派人补拍公路标牌)
(说明:本文本系由作者参与编撰的大型画册苏盐印记第一篇历史溯源独立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