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要: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有本质的不同,对称辩证法就是思辨性与实证性的同一。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前提,以本质为出发点;本质、规律、现象是科学建构的不同层次。本章通过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证明经济学思辨性与实证性、形上与形下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指出对称经济学是一个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为出发点、经济科学本质与经济客观本质、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相互造构的过程。
关键词:对称辩证法 矛盾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 科学本质 客观本质 科学规律 客观规律 形而上学 本质—规律—现象
羊的辩证法 经济学视野中的辩证法
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合一”、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空间上展开的不同经济模式,体现了时间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里,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这就是对称辩证法。只有对称辩证法才能合理解释五度空间及其相互转化,才能合理解释经济转型、经济融合与经济发展,才能合理解释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所以必须用对称辩证法代替矛盾辩证法。经济学视野中的辩证法只能是对称辩证法。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矛盾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既在于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的本质属性。而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所以矛盾只是宇宙的局部现象。矛盾的普遍性是相对的,而以同一性为本质属性的对称则是绝对的。宇宙的本质是对称而不是矛盾。对称辩证法中,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矛盾辩证法,否认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系统结构关系,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就是以矛盾哲学为理论基础。矛盾辩证法在历史观中的应用形成历史机械唯物主义。历史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本原与派生关系,破坏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关系,用历史规律论吞并历史主体论,破坏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否定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矛盾辩证性与历史机械唯物主义肢解了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有机体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不符合宇宙、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矛盾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必然陷于矛盾辩证法悖论,矛盾辩证法悖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必然陷入矛盾辩证法悖境。
“阶级斗争为纲”和“和谐社会”均以矛盾辩证法为理论基础,就是矛盾辩证法悖境。
矛盾矛盾辩证法既可以作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基础,又想作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矛盾辩证法成了万金油。万金油不能作为世界观,更不能作为方法论。
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深层次规律的反映,是宇宙观、方法论;矛盾辩证性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基础,是人类社会局部、阶段、浅层规律的反映:只是政治哲学。作为矛盾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是传统逻辑向对称逻辑、矛盾辩证法向对称辩证法转化的过渡环节。走出“矛盾论”,用对称辩证法扬弃矛盾辩证法,用对称逻辑扬弃矛盾逻辑,既是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辩证法的发展逻辑。只有对称辩证法,才真正摆脱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局限,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合一”、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当人类处于生存创业阶段,以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时,人与人之间是狼;当人类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识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以自身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时,人与人之间是羊。狼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狼的辩证法是矛盾辩证法。羊的哲学是和谐哲学,羊的辩证法是对称辩证法。
系统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非线性经济学的兴起,给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贝塔朗菲、维纳、申农、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以“耗散结构”、“序参量”、“超循环”等崭新理念,开创了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力图引导“经济科学去重新考虑过去以机械论世界观的名义被排斥在外了的东西”。于是,对称性、有序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性等概念被赋予特定的经济学含义运用到经济学中来;众多非线性现象、混沌现象及各种复杂巨系统被纳入经济学视野,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而真实的经济世界。
对称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只有人和自然的对称与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坏,带来的将是人类的毁灭。对称是经济自组织系统进化、系统功能增强的“序参量”或原动力。矛盾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对称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虚实之间 经济学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分是人为的、相对的,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和“下”,只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宇宙的本质就在具体事物之中,经济规律就在经济现象之中。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要靠形而上学,任何一门科学本质上都是形而上学。如果形而上学要取消,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取消。对称辩证法,不但使哲学史上的所有哲学思想——形而上学都转变成科学成果,不但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科学成果,而且是带来科学成果的最有意义的工具。对称哲学是真正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它的根本功能不是争论,而是对称——物质的和精神的——及其方法论指导。
在对称辩证法看来,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由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逻辑的对称关系与历史的对称关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对象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的规律。
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是经济本质。经济本质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对称经济科学逻辑体系的真正出发点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对称经济学体系的建构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双向对称运动。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不对称的宇宙观。
不对称的宇宙观:世界不可知,信息不对称,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不能够把握经济规律,经商活动无异于一种赌博,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经济学、管理学成了博弈学。虽然在他们的经济学词汇中,也有“对策”的字眼,但从概念的意义上,他们的“对策”仍然属于博弈的范畴。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受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他们轻视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功能。而任何一种学说如果不具备形而上学功能就没有认识意义。
任何一件简单的知识(如果它可称之为知识),都有理性的因素,完全经验主义的逻辑是不存在的,纯粹的经验主义只能从实证主义的愿望出发走向诡辩,即实证主义的反面: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不可知主义。从实证主义的良好愿望出发,以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为中介,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不可知主义,说明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本质上是不可知主义,或不可知主义的变种,这也就是实证主义各流派演变的根源和实质——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实证。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分是人为的、相对的,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和“下”,只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从超越的意义上,下也是上,人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内在性而直接认识外部任何具体事物;从全息实证的意义上,上也是下,人们通过认识具体事物,就可以认识宇宙的本质;宇宙的本质就在具体事物之中,经济规律就在经济现象之中。
路在脚下 经济学的起点
以具体的主体为出发点,信息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主体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对策的过程。
一门科学的出发点是一门科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学的公理。
什么是经济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公理只能是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就是经济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到目前为止,西方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三种出发点:亚当—斯密的价值、马克思的商品和帕累托的“经济人”。它们都只不过是经济社会的“本原”而非“本质”。从经济现象的本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推导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推出经营活动、交易活动、“经济人”及其活动——观察与推理、假说与验证、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都是必要的、相互对称的方法;其中,“数学公理”只是主体在这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中、逻辑思辨中的一种形式和非十分必要的环节。经济学的公理与数学的公理一样,只能凭直觉产生;但由于经济学是比数学更复杂的系统科学,因而从观察到直觉、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更复杂、过程也更漫长。但如果把“公理化”理解成排斥主体的“纯科学”的方法,则只能走向科学的反面。因此,公理化方法应该是主客体相对称的对称逻辑的方法,而不仅是数学方法和传统逻辑方法。如果讲到分析工具的发展,那么对称逻辑是最重要的分析工具的发展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商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主客体关系。第三者是前二者的扬弃:把高品提升为“客体”,把“经济人”提升为“主体”——主体与客体及其对称关系——逻辑与历史的对称关系,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经济人是实证的,而不是假设的。经济人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经济人是行为的,而不是理论的。具体的经济人是主体,主体与客体相对而言。所以以具体的经济人——主体为出发点,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经济人是哲学分析的终点,经济学研究和叙述的起点。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的出发点。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是一种本原,虽然黑格尔是把本原当成了本质。马克思模仿黑格尔,“商品”相当于“绝对精神”。《资本论》沿袭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传统。《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因为它也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还原论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质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经济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还原论的要害,就在于它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时,不是把经济社会规律看成是经济社会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而是以一个要素作为出发点从现象到现象的展开。这种发展观是线性发展观。
还原论的出发点决定了出发点的抽象性与不对称性,决定了理论出现悖论与实践出现悖境的必然性。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的不对称思维运动。问题与理论,本来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双向思维运动。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既缺乏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因此变成从不对称到不对称的单向思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学家,囿于他们的思想方法,连自己的国家的问题都解释不了,根本没有资格对别人国家的事情指手画脚。照搬照套他们的理论,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还原论的出发点与形成体系的方向,使西方经济学有经验而无完整理论,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 -->>
提要: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有本质的不同,对称辩证法就是思辨性与实证性的同一。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前提,以本质为出发点;本质、规律、现象是科学建构的不同层次。本章通过对称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证明经济学思辨性与实证性、形上与形下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指出对称经济学是一个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为出发点、经济科学本质与经济客观本质、经济科学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相互造构的过程。
关键词:对称辩证法 矛盾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 科学本质 客观本质 科学规律 客观规律 形而上学 本质—规律—现象
羊的辩证法 经济学视野中的辩证法
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合一”、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空间上展开的不同经济模式,体现了时间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里,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这就是对称辩证法。只有对称辩证法才能合理解释五度空间及其相互转化,才能合理解释经济转型、经济融合与经济发展,才能合理解释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所以必须用对称辩证法代替矛盾辩证法。经济学视野中的辩证法只能是对称辩证法。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矛盾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既在于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的本质属性。而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所以矛盾只是宇宙的局部现象。矛盾的普遍性是相对的,而以同一性为本质属性的对称则是绝对的。宇宙的本质是对称而不是矛盾。对称辩证法中,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矛盾辩证法,否认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系统结构关系,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就是以矛盾哲学为理论基础。矛盾辩证法在历史观中的应用形成历史机械唯物主义。历史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本原与派生关系,破坏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关系,用历史规律论吞并历史主体论,破坏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否定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矛盾辩证性与历史机械唯物主义肢解了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有机体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不符合宇宙、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矛盾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必然陷于矛盾辩证法悖论,矛盾辩证法悖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必然陷入矛盾辩证法悖境。
“阶级斗争为纲”和“和谐社会”均以矛盾辩证法为理论基础,就是矛盾辩证法悖境。
矛盾矛盾辩证法既可以作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基础,又想作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矛盾辩证法成了万金油。万金油不能作为世界观,更不能作为方法论。
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深层次规律的反映,是宇宙观、方法论;矛盾辩证性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基础,是人类社会局部、阶段、浅层规律的反映:只是政治哲学。作为矛盾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是传统逻辑向对称逻辑、矛盾辩证法向对称辩证法转化的过渡环节。走出“矛盾论”,用对称辩证法扬弃矛盾辩证法,用对称逻辑扬弃矛盾逻辑,既是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辩证法的发展逻辑。只有对称辩证法,才真正摆脱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局限,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合一”、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当人类处于生存创业阶段,以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时,人与人之间是狼;当人类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识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以自身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时,人与人之间是羊。狼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狼的辩证法是矛盾辩证法。羊的哲学是和谐哲学,羊的辩证法是对称辩证法。
系统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非线性经济学的兴起,给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贝塔朗菲、维纳、申农、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以“耗散结构”、“序参量”、“超循环”等崭新理念,开创了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力图引导“经济科学去重新考虑过去以机械论世界观的名义被排斥在外了的东西”。于是,对称性、有序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性等概念被赋予特定的经济学含义运用到经济学中来;众多非线性现象、混沌现象及各种复杂巨系统被纳入经济学视野,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而真实的经济世界。
对称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只有人和自然的对称与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坏,带来的将是人类的毁灭。对称是经济自组织系统进化、系统功能增强的“序参量”或原动力。矛盾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对称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虚实之间 经济学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分是人为的、相对的,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和“下”,只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宇宙的本质就在具体事物之中,经济规律就在经济现象之中。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要靠形而上学,任何一门科学本质上都是形而上学。如果形而上学要取消,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取消。对称辩证法,不但使哲学史上的所有哲学思想——形而上学都转变成科学成果,不但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科学成果,而且是带来科学成果的最有意义的工具。对称哲学是真正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它的根本功能不是争论,而是对称——物质的和精神的——及其方法论指导。
在对称辩证法看来,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由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逻辑的对称关系与历史的对称关系形成。对称经济学的对象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的规律。
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是经济本质。经济本质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对称经济科学逻辑体系的真正出发点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对称经济学体系的建构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双向对称运动。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不对称的宇宙观。
不对称的宇宙观:世界不可知,信息不对称,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不能够把握经济规律,经商活动无异于一种赌博,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经济学、管理学成了博弈学。虽然在他们的经济学词汇中,也有“对策”的字眼,但从概念的意义上,他们的“对策”仍然属于博弈的范畴。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受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他们轻视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功能。而任何一种学说如果不具备形而上学功能就没有认识意义。
任何一件简单的知识(如果它可称之为知识),都有理性的因素,完全经验主义的逻辑是不存在的,纯粹的经验主义只能从实证主义的愿望出发走向诡辩,即实证主义的反面: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不可知主义。从实证主义的良好愿望出发,以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为中介,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不可知主义,说明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本质上是不可知主义,或不可知主义的变种,这也就是实证主义各流派演变的根源和实质——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实证。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分是人为的、相对的,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和“下”,只是抽象程度的高低不同。从超越的意义上,下也是上,人不可能超出自己的内在性而直接认识外部任何具体事物;从全息实证的意义上,上也是下,人们通过认识具体事物,就可以认识宇宙的本质;宇宙的本质就在具体事物之中,经济规律就在经济现象之中。
路在脚下 经济学的起点
以具体的主体为出发点,信息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主体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对策的过程。
一门科学的出发点是一门科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学的公理。
什么是经济学的公理?经济学的公理只能是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的特殊本质就是经济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到目前为止,西方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三种出发点:亚当—斯密的价值、马克思的商品和帕累托的“经济人”。它们都只不过是经济社会的“本原”而非“本质”。从经济现象的本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推导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推出经营活动、交易活动、“经济人”及其活动——观察与推理、假说与验证、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都是必要的、相互对称的方法;其中,“数学公理”只是主体在这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中、逻辑思辨中的一种形式和非十分必要的环节。经济学的公理与数学的公理一样,只能凭直觉产生;但由于经济学是比数学更复杂的系统科学,因而从观察到直觉、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更复杂、过程也更漫长。但如果把“公理化”理解成排斥主体的“纯科学”的方法,则只能走向科学的反面。因此,公理化方法应该是主客体相对称的对称逻辑的方法,而不仅是数学方法和传统逻辑方法。如果讲到分析工具的发展,那么对称逻辑是最重要的分析工具的发展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商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主客体关系。第三者是前二者的扬弃:把高品提升为“客体”,把“经济人”提升为“主体”——主体与客体及其对称关系——逻辑与历史的对称关系,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经济人是实证的,而不是假设的。经济人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经济人是行为的,而不是理论的。具体的经济人是主体,主体与客体相对而言。所以以具体的经济人——主体为出发点,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经济人是哲学分析的终点,经济学研究和叙述的起点。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科学的范式,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的出发点。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是一种本原,虽然黑格尔是把本原当成了本质。马克思模仿黑格尔,“商品”相当于“绝对精神”。《资本论》沿袭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传统。《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因为它也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还原论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质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经济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还原论的要害,就在于它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时,不是把经济社会规律看成是经济社会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而是以一个要素作为出发点从现象到现象的展开。这种发展观是线性发展观。
还原论的出发点决定了出发点的抽象性与不对称性,决定了理论出现悖论与实践出现悖境的必然性。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决定还原论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的不对称思维运动。问题与理论,本来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双向思维运动。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既缺乏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因此变成从不对称到不对称的单向思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学家,囿于他们的思想方法,连自己的国家的问题都解释不了,根本没有资格对别人国家的事情指手画脚。照搬照套他们的理论,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还原论的出发点与形成体系的方向,使西方经济学有经验而无完整理论,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