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二章??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占采石效古法撞开当涂(11页)
1355年二月乙亥日(初八),红军首义者刘福通等人到砀山县夹河(今江苏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夹河村)找到明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小明王,把他接到亳州(今属安徽),拥立为帝,以亳州为都立国、名“宋”,年号“龙凤”。尊小明王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
参照元廷机构、官职,杜遵道、盛文郁分任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元朝职俸正一品)。刘福通、罗文素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刘六为枢密院知院(元朝职俸从一品)。
亳州西面27公里是鹿邑县(今属河南),有座道教殿宇太清宫。“宋国”政权把这个太清宫拆了,用其材料为小明王建造了一座皇宫。然后,杜遵道等人派遣自己的儿子进宫侍奉小明王。
杜遵道本是元朝国子监的学生,曾经上书枢密院知院满济勒葛台,请开科武举以获天下智勇双全之士。满济勒葛台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给了他一个补枢密院掾史(从九品)。所谓“补”,就是候补。等有了空缺,再补上、赴任。杜遵道不干,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颍州颍上县(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后来结识了明教教徒刘福通,与他和罗文素、盛文郁等人联手在颍州起事,成为红军的首领之一。
“宋国”的兵权基本上掌握在刘福通的手中。他行事仁义,厚待下属,各将领都听从他的号令。宋廷各大臣也乐意让他指挥军队。但是,刘福通性格急躁,缺乏战略眼光,多次派兵渡过黄河,攻占元廷腹地路城、州县,却未能长期守护。
一日上朝,元廷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成遵言对左丞相定珠说道:“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以前河北稍安,是因为有天堑黄河作为屏障,贼兵不能飞渡。所以虽然对百姓剥肤椎髓①,以供军需,而民无深怨,委屈以求安宁。今贼兵北渡黄河,官军不能抵挡,大河之险已无法守住,河北之民还有何所恃?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必将日薄西山?”
他话未说完,已哽咽不能语。丞相以下官员皆为之掉泪。于是,等元顺帝到廷落座后,丞相立刻将成遵言的话复述一遍,奏请惩罚防守失职的官员,加强河北腹地的防御。
元顺帝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丞相的奏请,通常都会采纳。他即刻遣使传诏处罚了守河的将帅。待黄河防御稍为严密后,又遣兵分守陕西、山东诸路地区。
为了剿灭江淮地区的红军,二月壬申日,朝廷在天长县(今属安徽滁州市)设立淮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辖濠州、泗州地主武装和万户府之兵以及洪泽地区(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县)的民兵。
朝廷兵力不足,采取了刺激性筹兵政策:凡是富豪愿出壮丁民兵五千人以上者,封为万户②;出五百名以上者封为千户③;出一百名以上者封为百户④,颁发诏书和官职凭证。
三月癸巳日,“天完国”红巾军攻占湖广行省襄阳路城(今湖北襄阳市)。
从高邮战场撤出的蒙古铁甲一军没有自己的地盘,到处飘荡,无所依附,生存艰难。到达湖北后,干脆投靠了襄阳的红巾军。后来号称“铁甲吴”的就是这支部队。
夏四月丁巳是朔日(初一)。癸酉(十七)日,元顺帝任命中书省左丞相(正一品)定珠为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哈玛尔为左丞相,太子詹事僧格实哩为平章政事,舒苏为御史大夫。于是国家军政、监察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哈玛尔兄弟手中。
不久,根据哈玛尔的奏请,元顺帝下诏,命翰林院待制(正五品)乌讷尔、集贤院待制(正五品)孙捴招安张士诚,携带诏书、印信、官职牌前往扬州。他们到达后,和坐镇扬州路的藩王镇南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等官商议了赠与的方式。
扬州路管辖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然而,高邮解围后站稳脚跟的张士诚拒绝了招安。
托克托罢官使高邮解围是江淮各路起义军的武装斗争由低潮转入高潮的转折点。
四月丁丑(二十一)日,城门守卫来报:一个体貌奇伟的勇士带着十余人马要见朱元璋。
由于兵马增多,和州的粮食日益紧张。这个时候,朱元璋不愁没有士兵,而是发愁粮食。他正在考虑打过长江,寻找广阔的粮源。不过,对于将领人才,他还是很感兴趣。
朱元璋问道:“此人长得什么样?”
“长相比较怪!两只眼睛是斜的,分得很开。个子很高,手臂较长。”
“那你带他来。”朱元璋本来是站着的,这时整理一下衣冠,走到大堂正中的帅椅前端正地坐下。
来者跟随门卫来到和州万户府,看见门外立着一根木杆,悬挂一面长方形的黄齿边红旗,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金色“朱”字。
他阔步走到前院大堂中间,认出对面椅子上的人是朱元璋,马上单腿跪下,抱拳作揖说:“怀远人常遇春叩见朱元帅。”
“请起!”
常遇春站了起来,朱元璋仔细端详了一下,果然如门卫所说,确是一个体貌奇伟的大汉,但是年龄不大。
此人生一张佛手瓜脸,上部宽圆,下部略窄。长一对五毒眉——眉短、头尖、尾散(为三“毒”);毛硬,或浓或轻;眉尾上扬(是两“毒”)。眉下嵌一双下白眼。即瞳孔下面露白。印堂较宽,下挺一只正宗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翼小)。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五毒眉者好勇,心性狠,做事独断无情。下白眼主使凶狠、波折。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
朱元璋见他一副武将之相,不免喜欢,却不露声色,问道:“尔可是无路可去,欲到我这找碗饭吃?”
“朱帅,容在下禀告:我尝在土匪刘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刘聚只知劫掠,并无大志,我不想一辈子做土匪。而朱帅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来投靠。”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朱元璋想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和李善长商量。
善长说道:“对岸当涂乃太平路治所。境内多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是产粮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自古就有‘江东名邑’之美称。产粮、产油、产棉花,是个丰硕的大仓廪。若能过江占领太平、控御芜湖,我们则不用愁矣!”
“只是无大船,如何过江耶?只好劳驾尔打造几十条船了。”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他估计,打造几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个月。
过了几日,喜讯从天而降。巢湖起义军派出将领俞通海带着书信前来求援,请求朱元璋发兵帮助他们讨伐庐州青军左君弼。
巢湖是一个淡水湖,位于安徽中部,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其东头的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今合肥市)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管辖。
1351年,江淮兵乱,巢县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泻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卫乡里,对抗元军和土匪。后来盘踞庐州的左君弼时常讨伐廖永安,使得他的处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见到处民不聊生,出家人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彭祖)化慈悲为仇恨,率先全国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众起义。
失败后四处秘密宣传白莲教。此人的得意门徒均以“普”字辈改名。
1352年,彭莹玉的门徒赵普胜聚众起义,占据了含山县。听说徐寿辉起义后建立了“天完国”,心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将来也许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带领部队西行到鄂东蕲水县,投奔了徐寿辉。
彭莹玉还有一个门徒,叫李普胜。也在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无为州。随后也投奔了“天完国”。
赵普胜奉命率大军攻占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赵李两人联合沿江攻城略地。于是,他们乘坐兵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由西向东,联手攻占了沿途的江城——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铜陵县(今安徽铜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可是,两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后来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天完国”及其所有的部队,徐寿辉指挥失利,致使国都陷落。各部自寻退路。
赵普胜战败后退到巢湖泻河(裕溪河)流域,在黄墩建立彭祖家水寨,与巢湖水寨互为犄角。落魄的赵普胜与单打独斗的廖永安惺惺相惜,于是联合起来。
联合水军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兵马一万余人。因赵普胜善使双刀,被称为“巢湖水雄双刀赵”。廖永安擅用鱼叉,被称为“巢湖水杰三叉廖”。
廖永安两兄弟和赵普胜、李普胜与庐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巢湖水军常吃败仗。
左君弼,庐州(今合肥市)人。他的父亲叫左武,字继之,排行十七,世袭千户(正五品),诰封将军(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有三子:君美、君弼、君辅。老大君美捕鱼为业,老二君弼、老三君辅随父亲在军中效命。赵普胜、李普胜起义后,左君弼和父亲跟随元朝大军征伐过他们,致使他们离开了含山县、无为州。
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又看到天下大乱,“天完国”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就采取了投机的策略,召集数千人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义军。但是他的部队不穿绛色衣,一律身穿青衣、交领左衽,被称为“天完”青军。
但是,这未能化解他和赵普胜、李普胜及廖永安的宿仇。
1353年十月,彭莹玉于瑞州(今江西高安市)牺牲后,左君弼独占庐州十余年,虽被封为“天完国”汴梁行省首领,实则独霸一方。他和赵、李、廖的矛盾也公开化了。
赵普胜、廖永安的水军还有几个将领:分别是俞廷玉、俞通海两父子,赵伯仲、赵庸两兄弟,庐州人张德胜、叶升,无为人桑世杰,含山人华高等。
时年五月,左君弼想挖赵、李的墙角,写了一封书信请廖永安两兄弟改换门庭,他们不从。随后,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
廖永安惨败,死伤不少弟兄。于是写信给朱元璋求援,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朱公帮他雪耻,攻打左君弼,愿意带兵马、舟船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看信后,高兴地对徐达等人说:“我正在谋划如何渡江,巢湖水军就来归附,我的大事要成矣!”
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他带上镇抚郑遇春和冯国用及几个亲兵骑马从陆路经含山前往。巢湖(巢县)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线距离48公里处。当天到达后,与廖永安见了面。
廖永安,生一张佛手瓜脸,上宽下窄。长一对武明眉——弯长有角,极为清秀,根根见肉,居额过目,不散不乱,眉伏五彩。下嵌一双雁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石狮鼻——山根低凹、较短;年寿弓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宽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武明眉者聪明能干,富贵之相,兄弟众多,均为富贵。雁眼亦主富贵。石狮鼻主使武贵,却无善终。
朱元璋毫无元帅架子,言辞恳切地对廖永安说:“我有兵马4万多,攻打左君弼不成问题。但是目前粮草缺乏。尔也知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尔可否先随我渡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夺取芜湖粮仓,然后再来收拾左君弼?”
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挚的话语打动,同意先到和州,渡江作战。他已听说元军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就建议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侦察,确定水军前往和州之路。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自从离开皇觉寺讨饭,高长老和大师兄使他懂得了有备无患,六安的老儒又告诫他“凡事先谋而后动”。从那时起,朱元璋就不做无准备的事。
朱元璋带着郑遇春、冯国用跟随廖永安沿途侦察水道。
巢湖的形状像一团V形的的云朵,西头圆,东头尖。其东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泻口。湖水出了泻口流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的长江。这条水流叫作裕溪河。
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叫后河。分支点位于含山县东关镇丛林村的西北处。后河最终经过和州的白桥村(今白桥镇)流入长江。入江口距离下游的针鱼嘴20公里。针鱼嘴是流经和州城的一条小河的入江口。
廖永安带朱元璋侦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巢湖水军的大船可以沿着后河进入长江,再顺江而下到针鱼嘴,从那里到达和州。
他们乘一条大小适中的船沿着后河顺流而下,路过杨塘埂转向北,过了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铜闸镇东)建有元军水寨。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显然,此路不通了。
于是,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其西边有个村屯,叫河口村),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尽管这条路比较远,总比无路可走要好。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曾设三汊河乡)也建了元军水寨,也是曼济哈雅的。此路也不通。
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小河汊密如蛛网。他们退回2公里路,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最终与长江相通。但是水浅,不可行大船。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一筹莫展。
在义军水寨,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由此他想: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应该也是如此,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
第二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十天,河网地区一片汪洋,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约3.2米)左右。
元璋大喜过望,兴奋地喊道:“天助我也!”
机不可失,廖永安马上下令,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通过长江到达和州。从此,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
&nbs... -->>
第十二章??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占采石效古法撞开当涂(11页)
1355年二月乙亥日(初八),红军首义者刘福通等人到砀山县夹河(今江苏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夹河村)找到明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小明王,把他接到亳州(今属安徽),拥立为帝,以亳州为都立国、名“宋”,年号“龙凤”。尊小明王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
参照元廷机构、官职,杜遵道、盛文郁分任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元朝职俸正一品)。刘福通、罗文素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元朝职俸从一品),刘六为枢密院知院(元朝职俸从一品)。
亳州西面27公里是鹿邑县(今属河南),有座道教殿宇太清宫。“宋国”政权把这个太清宫拆了,用其材料为小明王建造了一座皇宫。然后,杜遵道等人派遣自己的儿子进宫侍奉小明王。
杜遵道本是元朝国子监的学生,曾经上书枢密院知院满济勒葛台,请开科武举以获天下智勇双全之士。满济勒葛台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给了他一个补枢密院掾史(从九品)。所谓“补”,就是候补。等有了空缺,再补上、赴任。杜遵道不干,离开京城返回家乡颍州颍上县(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后来结识了明教教徒刘福通,与他和罗文素、盛文郁等人联手在颍州起事,成为红军的首领之一。
“宋国”的兵权基本上掌握在刘福通的手中。他行事仁义,厚待下属,各将领都听从他的号令。宋廷各大臣也乐意让他指挥军队。但是,刘福通性格急躁,缺乏战略眼光,多次派兵渡过黄河,攻占元廷腹地路城、州县,却未能长期守护。
一日上朝,元廷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成遵言对左丞相定珠说道:“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以前河北稍安,是因为有天堑黄河作为屏障,贼兵不能飞渡。所以虽然对百姓剥肤椎髓①,以供军需,而民无深怨,委屈以求安宁。今贼兵北渡黄河,官军不能抵挡,大河之险已无法守住,河北之民还有何所恃?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必将日薄西山?”
他话未说完,已哽咽不能语。丞相以下官员皆为之掉泪。于是,等元顺帝到廷落座后,丞相立刻将成遵言的话复述一遍,奏请惩罚防守失职的官员,加强河北腹地的防御。
元顺帝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丞相的奏请,通常都会采纳。他即刻遣使传诏处罚了守河的将帅。待黄河防御稍为严密后,又遣兵分守陕西、山东诸路地区。
为了剿灭江淮地区的红军,二月壬申日,朝廷在天长县(今属安徽滁州市)设立淮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统辖濠州、泗州地主武装和万户府之兵以及洪泽地区(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县)的民兵。
朝廷兵力不足,采取了刺激性筹兵政策:凡是富豪愿出壮丁民兵五千人以上者,封为万户②;出五百名以上者封为千户③;出一百名以上者封为百户④,颁发诏书和官职凭证。
三月癸巳日,“天完国”红巾军攻占湖广行省襄阳路城(今湖北襄阳市)。
从高邮战场撤出的蒙古铁甲一军没有自己的地盘,到处飘荡,无所依附,生存艰难。到达湖北后,干脆投靠了襄阳的红巾军。后来号称“铁甲吴”的就是这支部队。
夏四月丁巳是朔日(初一)。癸酉(十七)日,元顺帝任命中书省左丞相(正一品)定珠为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哈玛尔为左丞相,太子詹事僧格实哩为平章政事,舒苏为御史大夫。于是国家军政、监察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哈玛尔兄弟手中。
不久,根据哈玛尔的奏请,元顺帝下诏,命翰林院待制(正五品)乌讷尔、集贤院待制(正五品)孙捴招安张士诚,携带诏书、印信、官职牌前往扬州。他们到达后,和坐镇扬州路的藩王镇南王孛罗不花(有写“博啰布哈”)等官商议了赠与的方式。
扬州路管辖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然而,高邮解围后站稳脚跟的张士诚拒绝了招安。
托克托罢官使高邮解围是江淮各路起义军的武装斗争由低潮转入高潮的转折点。
四月丁丑(二十一)日,城门守卫来报:一个体貌奇伟的勇士带着十余人马要见朱元璋。
由于兵马增多,和州的粮食日益紧张。这个时候,朱元璋不愁没有士兵,而是发愁粮食。他正在考虑打过长江,寻找广阔的粮源。不过,对于将领人才,他还是很感兴趣。
朱元璋问道:“此人长得什么样?”
“长相比较怪!两只眼睛是斜的,分得很开。个子很高,手臂较长。”
“那你带他来。”朱元璋本来是站着的,这时整理一下衣冠,走到大堂正中的帅椅前端正地坐下。
来者跟随门卫来到和州万户府,看见门外立着一根木杆,悬挂一面长方形的黄齿边红旗,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金色“朱”字。
他阔步走到前院大堂中间,认出对面椅子上的人是朱元璋,马上单腿跪下,抱拳作揖说:“怀远人常遇春叩见朱元帅。”
“请起!”
常遇春站了起来,朱元璋仔细端详了一下,果然如门卫所说,确是一个体貌奇伟的大汉,但是年龄不大。
此人生一张佛手瓜脸,上部宽圆,下部略窄。长一对五毒眉——眉短、头尖、尾散(为三“毒”);毛硬,或浓或轻;眉尾上扬(是两“毒”)。眉下嵌一双下白眼。即瞳孔下面露白。印堂较宽,下挺一只正宗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翼小)。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五毒眉者好勇,心性狠,做事独断无情。下白眼主使凶狠、波折。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
朱元璋见他一副武将之相,不免喜欢,却不露声色,问道:“尔可是无路可去,欲到我这找碗饭吃?”
“朱帅,容在下禀告:我尝在土匪刘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刘聚只知劫掠,并无大志,我不想一辈子做土匪。而朱帅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来投靠。”
“尔敢渡过长江打仗吗?”
常遇春斩钉截铁地答道:“朱帅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满意,微微露出笑容,说道:“那好!我就命尔为渡江先锋。”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丰路濠州怀远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比朱元璋小两岁,时年25岁。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见种地连饭都吃不饱,就随人习练武术,想长大后以此自谋生路。无奈家贫,无力支付学费。于是,他就以出力为师父家干各种杂活换取学习机会,并且一直勤学苦练。长大成人后,学武有成,会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欢双钩枪。
这种枪是宋代发明的,为骑兵所用。常遇春的双钩枪长九尺(约2.85米),枪头长约2尺(0.63米),有脊,枪尖呈锐角。宽约2寸(6.3厘米),两侧有刃。两侧尾部有两个突出的倒钩。枪杆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枪杆上系有牛皮绳,供提携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军打败“天完国”红巾军,收复襄阳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国”统军元帅倪文俊从沔阳(今仙桃市)发兵西进,再次攻占了102公里远的湖广行省中兴路城(今荆州市)。守军元帅多尔济巴勒战死。
此月的一天,“宋国”派遣使者到达滁州,请郭天叙、张天佑、朱元璋及总管以上将领到亳州,给他们封官加爵、听从“宋国”政权统一指挥。
大家都不想听从这个政权的号令,但是当初起义毕竟是打着刘福通、杜遵道“红军”的旗号,使用至今,不便拒绝。于是,就派张天佑一人作为代表前往。
不久,张天佑带回“宋国”丞相杜遵道写的三份诏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开始,朱元璋一时想不通,不接受,愤愤说道:“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说完就离开郭氏帅府,回到滁州驿馆。
随即,郭天叙、张天佑和将领们商议,最后一致认为,可以借用“宋国”的名望作为一种声援,以后攻城略地、招兵买马名正言顺,但是不一定真的听命“宋国”。郭天叙把大家的这个意见告诉朱元璋,朱元璋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接受任命,收下诏书、官印,然后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为郭氏红军的副帅后,心情是比较舒畅的。郭天叙比他年轻,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没有主见。军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见处理。
朱元璋想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和李善长商量。
善长说道:“对岸当涂乃太平路治所。境内多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是产粮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自古就有‘江东名邑’之美称。产粮、产油、产棉花,是个丰硕的大仓廪。若能过江占领太平、控御芜湖,我们则不用愁矣!”
“只是无大船,如何过江耶?只好劳驾尔打造几十条船了。”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他估计,打造几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个月。
过了几日,喜讯从天而降。巢湖起义军派出将领俞通海带着书信前来求援,请求朱元璋发兵帮助他们讨伐庐州青军左君弼。
巢湖是一个淡水湖,位于安徽中部,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其东头的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今合肥市)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管辖。
1351年,江淮兵乱,巢县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泻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卫乡里,对抗元军和土匪。后来盘踞庐州的左君弼时常讨伐廖永安,使得他的处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见到处民不聊生,出家人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彭祖)化慈悲为仇恨,率先全国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众起义。
失败后四处秘密宣传白莲教。此人的得意门徒均以“普”字辈改名。
1352年,彭莹玉的门徒赵普胜聚众起义,占据了含山县。听说徐寿辉起义后建立了“天完国”,心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将来也许可以飞黄腾达。于是带领部队西行到鄂东蕲水县,投奔了徐寿辉。
彭莹玉还有一个门徒,叫李普胜。也在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无为州。随后也投奔了“天完国”。
赵普胜奉命率大军攻占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赵李两人联合沿江攻城略地。于是,他们乘坐兵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由西向东,联手攻占了沿途的江城——安庆路城(今安徽安庆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铜陵县(今安徽铜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可是,两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后来朝廷派遣大军围剿“天完国”及其所有的部队,徐寿辉指挥失利,致使国都陷落。各部自寻退路。
赵普胜战败后退到巢湖泻河(裕溪河)流域,在黄墩建立彭祖家水寨,与巢湖水寨互为犄角。落魄的赵普胜与单打独斗的廖永安惺惺相惜,于是联合起来。
联合水军共有大小船只数百艘,兵马一万余人。因赵普胜善使双刀,被称为“巢湖水雄双刀赵”。廖永安擅用鱼叉,被称为“巢湖水杰三叉廖”。
廖永安两兄弟和赵普胜、李普胜与庐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但是巢湖水军常吃败仗。
左君弼,庐州(今合肥市)人。他的父亲叫左武,字继之,排行十七,世袭千户(正五品),诰封将军(五品以上的官员称为诰封)。有三子:君美、君弼、君辅。老大君美捕鱼为业,老二君弼、老三君辅随父亲在军中效命。赵普胜、李普胜起义后,左君弼和父亲跟随元朝大军征伐过他们,致使他们离开了含山县、无为州。
后来左君弼经过彭莹玉的多次规劝,又看到天下大乱,“天完国”的地盘和势力越来越大,就采取了投机的策略,召集数千人起义,加入了彭莹玉的义军。但是他的部队不穿绛色衣,一律身穿青衣、交领左衽,被称为“天完”青军。
但是,这未能化解他和赵普胜、李普胜及廖永安的宿仇。
1353年十月,彭莹玉于瑞州(今江西高安市)牺牲后,左君弼独占庐州十余年,虽被封为“天完国”汴梁行省首领,实则独霸一方。他和赵、李、廖的矛盾也公开化了。
赵普胜、廖永安的水军还有几个将领:分别是俞廷玉、俞通海两父子,赵伯仲、赵庸两兄弟,庐州人张德胜、叶升,无为人桑世杰,含山人华高等。
时年五月,左君弼想挖赵、李的墙角,写了一封书信请廖永安两兄弟改换门庭,他们不从。随后,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
廖永安惨败,死伤不少弟兄。于是写信给朱元璋求援,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朱公帮他雪耻,攻打左君弼,愿意带兵马、舟船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看信后,高兴地对徐达等人说:“我正在谋划如何渡江,巢湖水军就来归附,我的大事要成矣!”
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他带上镇抚郑遇春和冯国用及几个亲兵骑马从陆路经含山前往。巢湖(巢县)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线距离48公里处。当天到达后,与廖永安见了面。
廖永安,生一张佛手瓜脸,上宽下窄。长一对武明眉——弯长有角,极为清秀,根根见肉,居额过目,不散不乱,眉伏五彩。下嵌一双雁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石狮鼻——山根低凹、较短;年寿弓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宽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武明眉者聪明能干,富贵之相,兄弟众多,均为富贵。雁眼亦主富贵。石狮鼻主使武贵,却无善终。
朱元璋毫无元帅架子,言辞恳切地对廖永安说:“我有兵马4万多,攻打左君弼不成问题。但是目前粮草缺乏。尔也知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尔可否先随我渡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夺取芜湖粮仓,然后再来收拾左君弼?”
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挚的话语打动,同意先到和州,渡江作战。他已听说元军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就建议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侦察,确定水军前往和州之路。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自从离开皇觉寺讨饭,高长老和大师兄使他懂得了有备无患,六安的老儒又告诫他“凡事先谋而后动”。从那时起,朱元璋就不做无准备的事。
朱元璋带着郑遇春、冯国用跟随廖永安沿途侦察水道。
巢湖的形状像一团V形的的云朵,西头圆,东头尖。其东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泻口。湖水出了泻口流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的长江。这条水流叫作裕溪河。
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叫后河。分支点位于含山县东关镇丛林村的西北处。后河最终经过和州的白桥村(今白桥镇)流入长江。入江口距离下游的针鱼嘴20公里。针鱼嘴是流经和州城的一条小河的入江口。
廖永安带朱元璋侦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巢湖水军的大船可以沿着后河进入长江,再顺江而下到针鱼嘴,从那里到达和州。
他们乘一条大小适中的船沿着后河顺流而下,路过杨塘埂转向北,过了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铜闸镇东)建有元军水寨。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显然,此路不通了。
于是,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其西边有个村屯,叫河口村),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尽管这条路比较远,总比无路可走要好。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曾设三汊河乡)也建了元军水寨,也是曼济哈雅的。此路也不通。
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小河汊密如蛛网。他们退回2公里路,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最终与长江相通。但是水浅,不可行大船。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一筹莫展。
在义军水寨,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由此他想: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应该也是如此,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
第二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十天,河网地区一片汪洋,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约3.2米)左右。
元璋大喜过望,兴奋地喊道:“天助我也!”
机不可失,廖永安马上下令,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通过长江到达和州。从此,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