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问题在于优势不是永远的,具有优越性也不等于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华文化怎样才能长期保持优势,处于弱势的其他文化又将何以自处?
东亚各国各民族,都面临选择。
突厥、回纥和吐蕃选择了坚守。他们虽然也懂汉语,识汉字,使用的公共语言却独立自主。尽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纥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则以印度文字为母体,但是总归是他们自己的。同样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终未能进入突厥社会,回纥干脆选择了摩尼教,吐蕃则在同时引进印度和汉传佛教后创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统,并延续至今。
这不难理解。
的确,面对大唐的强势,缺乏深厚积累的他们不能不充满警觉并坚守阵地,以免被高度发达又极具传播力的汉文明吞没。然而有趣的是,同样弱势的日本和新罗,却选择了全盘汉化的文化战略,不惜在日文和韩文创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汉字,唯恐不能与中华文明有着共通的文化标识。他们也争相引进汉传佛教,与突厥、回纥和吐蕃正好相反。
选择决定命运。总想与隋唐保持距离的突厥和回纥在历史舞台上功成身退,与中华若即若离的吐蕃以特色鲜明的姿态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盘汉化的日本和新罗则最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蓦然回首,真让人感慨万千。[41]
大唐同样面临选择。
没错,公元7世纪的大唐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化优势。两千年前开创的古老文明,在经历了四百年的磨难后,又被五胡和鲜卑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兼具了农业民族的沉稳和游牧民族的血性,比当年的两汉更加优质和强势。这时,他们就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冲出国境耀武扬威,或者居高临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没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评。
大唐却选择了开放和包容。
开放是对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包容是对内而言的。任何外来文化都能为我所用,国民则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没有限制,没有区别,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清规戒律,只有博大胸怀。
这是自信的表现。
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不稳统治动摇,就越是对内拼命钳制,对外顽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权稳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沧海,那就会打开所有的门窗,对外来文化一视同仁地照单全收。[42]
不能不钦佩唐人。他们有优势,也有优越性,却没有优越感,反倒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好奇心,对其他民族表现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势欺人。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颠覆我们的传统,只能成为自己的养分;他们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财产,它属于天下人。
这才真叫大国风度。
现在可以作一个总结了:农业帝国原本就有扩张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挟中华文化之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和兼容的心态面对现实,这就是他们创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与拜占庭、阿拉伯并为三大帝国,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三大帝国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北周静帝让位于隋王杨坚,北周亡。杨坚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隋。杨坚以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任并州主管,年十三岁。
582年(开皇二年),南朝陈宣帝卒,子陈叔宝继位。
583年(开皇三年),废九品中正制,东西突厥分裂。
584年(开皇四年),凿广通渠,引渭水至潼关。
588年(开皇八年),隋师伐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
589年(开皇九年),陈亡,隋统一中国。
591年(开皇十一年),吐谷浑称臣。
592年(开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继位。
600年(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立杨广。
603年(仁寿三年),西突厥尽有东突厥之地。
604年(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卒于仁寿宫,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四年。二十一日,皇太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是日,杀故太子杨勇。十月十六日,葬文帝。十一月三日,亲至洛阳勘测地形,定洛阳为东都。十一月二十日,陈叔宝卒,谥为炀。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达于淮。开邗沟入江。八月,隋炀帝到江都。
607年(大业三年),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到中国。
608年(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南建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大业六年),三月,隋炀帝再至江都。十二月,开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
612年(大业八年),第一次征辽东。
613年(大业九年),第二次征辽东。
616年(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三至江都,同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
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十一月,攻克长安,立杨侑为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五年。五月,李渊称帝于长安,国号唐,唐王朝建立。
619年(武德二年)正月,定租庸调法。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战洛阳,活捉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六月在长安举行入城式。
622年(武德五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事变。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经。
630年(贞观四年),唐破东突厥,唐太宗被各民族酋长尊为天可汗。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国,中国人称为大食。
632年(贞观六年),穆罕默德逝世。
635年(贞观九年),唐军攻陷吐谷浑国都,吐谷浑成为大唐羁縻之下的傀儡国家。景教传入中国。阿拉伯军团攻陷东罗马帝国大马士革。
637年(贞观十一年)或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大败吐谷浑。
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出兵西域征讨高昌。
640年(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卒,子智盛继位,败于唐。唐建安西都护府于交河故城。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644年(贞观十八年),唐灭焉耆国。
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灭龟兹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军团灭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使节至长安,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
657年(显庆二年),唐军击溃西突厥。
660年(显庆五年),唐高宗病休,武则天执政。新罗联合大唐灭百济。
668年(乾封三年,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尽有其地,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
。
问题在于优势不是永远的,具有优越性也不等于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华文化怎样才能长期保持优势,处于弱势的其他文化又将何以自处?
东亚各国各民族,都面临选择。
突厥、回纥和吐蕃选择了坚守。他们虽然也懂汉语,识汉字,使用的公共语言却独立自主。尽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纥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则以印度文字为母体,但是总归是他们自己的。同样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终未能进入突厥社会,回纥干脆选择了摩尼教,吐蕃则在同时引进印度和汉传佛教后创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统,并延续至今。
这不难理解。
的确,面对大唐的强势,缺乏深厚积累的他们不能不充满警觉并坚守阵地,以免被高度发达又极具传播力的汉文明吞没。然而有趣的是,同样弱势的日本和新罗,却选择了全盘汉化的文化战略,不惜在日文和韩文创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汉字,唯恐不能与中华文明有着共通的文化标识。他们也争相引进汉传佛教,与突厥、回纥和吐蕃正好相反。
选择决定命运。总想与隋唐保持距离的突厥和回纥在历史舞台上功成身退,与中华若即若离的吐蕃以特色鲜明的姿态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盘汉化的日本和新罗则最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蓦然回首,真让人感慨万千。[41]
大唐同样面临选择。
没错,公元7世纪的大唐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化优势。两千年前开创的古老文明,在经历了四百年的磨难后,又被五胡和鲜卑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兼具了农业民族的沉稳和游牧民族的血性,比当年的两汉更加优质和强势。这时,他们就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冲出国境耀武扬威,或者居高临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没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评。
大唐却选择了开放和包容。
开放是对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包容是对内而言的。任何外来文化都能为我所用,国民则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没有限制,没有区别,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清规戒律,只有博大胸怀。
这是自信的表现。
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不稳统治动摇,就越是对内拼命钳制,对外顽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权稳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沧海,那就会打开所有的门窗,对外来文化一视同仁地照单全收。[42]
不能不钦佩唐人。他们有优势,也有优越性,却没有优越感,反倒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好奇心,对其他民族表现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势欺人。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颠覆我们的传统,只能成为自己的养分;他们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财产,它属于天下人。
这才真叫大国风度。
现在可以作一个总结了:农业帝国原本就有扩张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挟中华文化之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和兼容的心态面对现实,这就是他们创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与拜占庭、阿拉伯并为三大帝国,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三大帝国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北周静帝让位于隋王杨坚,北周亡。杨坚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隋。杨坚以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任并州主管,年十三岁。
582年(开皇二年),南朝陈宣帝卒,子陈叔宝继位。
583年(开皇三年),废九品中正制,东西突厥分裂。
584年(开皇四年),凿广通渠,引渭水至潼关。
588年(开皇八年),隋师伐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
589年(开皇九年),陈亡,隋统一中国。
591年(开皇十一年),吐谷浑称臣。
592年(开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继位。
600年(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立杨广。
603年(仁寿三年),西突厥尽有东突厥之地。
604年(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卒于仁寿宫,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四年。二十一日,皇太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是日,杀故太子杨勇。十月十六日,葬文帝。十一月三日,亲至洛阳勘测地形,定洛阳为东都。十一月二十日,陈叔宝卒,谥为炀。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达于淮。开邗沟入江。八月,隋炀帝到江都。
607年(大业三年),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到中国。
608年(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南建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大业六年),三月,隋炀帝再至江都。十二月,开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
612年(大业八年),第一次征辽东。
613年(大业九年),第二次征辽东。
616年(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三至江都,同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
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十一月,攻克长安,立杨侑为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五年。五月,李渊称帝于长安,国号唐,唐王朝建立。
619年(武德二年)正月,定租庸调法。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战洛阳,活捉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六月在长安举行入城式。
622年(武德五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事变。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经。
630年(贞观四年),唐破东突厥,唐太宗被各民族酋长尊为天可汗。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国,中国人称为大食。
632年(贞观六年),穆罕默德逝世。
635年(贞观九年),唐军攻陷吐谷浑国都,吐谷浑成为大唐羁縻之下的傀儡国家。景教传入中国。阿拉伯军团攻陷东罗马帝国大马士革。
637年(贞观十一年)或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大败吐谷浑。
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出兵西域征讨高昌。
640年(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卒,子智盛继位,败于唐。唐建安西都护府于交河故城。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644年(贞观十八年),唐灭焉耆国。
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灭龟兹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军团灭波斯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使节至长安,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
657年(显庆二年),唐军击溃西突厥。
660年(显庆五年),唐高宗病休,武则天执政。新罗联合大唐灭百济。
668年(乾封三年,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尽有其地,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