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存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海
大海,在我童年的世界里是极其神秘的。虽然我生长的小山村,离大海只有二、三百里路程,但那时却觉得非常非常的遥远。对大海的了解,或者在电影上,或者在古人的诗词里。后来长大了,有机会看见大海、走进大海、感受大海。像大连的海,青岛的海,日照的海,宁波的海。
每次见到海,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凭海临风,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海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是从来就有,还是忽然从天而至,大自然的造化真是无比的美妙和神奇。大海茫茫,无边无际,不知道有多宽,有多大,海的尽头是什么。凭海而坐,觉得大海又像知己,可以诉说,可以交谈,聆听大海不息的涛声,更有一番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
有一年,到日照出发,就住在靠近海边的旅馆里。一大早起来,迎着初升的太阳快步来到海边。此时,大海静静的,像刚刚醒来,微波荡漾,波光粼粼,十分的温柔可爱。宽阔的海滩上,平展展的一层金色的细沙,脱掉鞋子,赤脚走在上面,十分的清爽。俯身拾几枚退潮时留下的小小贝克,握在手里,或者抓起一把细沙,非常的惬意。如果在这里盖一座自己的小房子,每日都听到大海的涛声,每日都看到大海碧影,该是何等的美好啊。
大海有时也折磨人。去年夏天第三次去日照,中午在一家渔民家吃过饭后,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登上渔船海上一游。刚上船时还比较兴奋,水天一色的情景使我分外激动。很快,小船就被海浪折腾着的左右摇晃,柴油机发出吃力的突突声,不时有浪头打进船舱。我即刻感到一种眩晕,五脏六腑有被揪出来的感觉。再也不敢睁眼,靠在座位上一分一秒的忍受着,只盼能够快点上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觉得海的胸怀是无限宽广的,它包容世间万物,包容风雨雷电,包容悲欢离合,像一个先哲,把一切心绪溶入潮起潮落。当你漫步海边,你可以听到生命不屈奋进的涛声,可以感觉潮流不可逆转的轰鸣。
江南
我曾经多次去过江南。在我的记忆里,江南就是上海,就是杭州,就是苏州,就是小桥、流水、乌篷船。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当火车徐徐驶过长江大桥,烟雨茫茫的江南便呈现在面前。
那是一片清新的湿漉漉的绿色,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苗伴着嫩黄的油菜花。没有裸露的泥土和石头,好象一切都掩映在了绿色的烟雨之中。一切是那样的纤细,一切是那样的温柔,一切是那样多情。
江南给我的印象是美丽、温馨的。那是出过秋香、西施、林黛玉的一方水土,那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江南是一份幽怨,陆游的钗头凤,白娘子的断桥泪,李香君的桃花扇,风流才子身如飘蓬,乱世佳人命比纸薄。还有那江南的雨巷: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江南,是写在竹简上的古老情书。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千古传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江南,你是柔情似水的地方。
田野
在我的记忆里,田野是温馨的,亲切的。这是因为,田野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的载体。那时印在脑子里的许多东西,都与田野有关。每天,上学的时候,要走过一片田野。放学后,要到田野里去拔草、拾柴。到了夏收、秋收的时候,又整日在田野里干活。
一年四季,田野的样子不断的变化。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村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松软的土里,种下玉米、大豆,插下地瓜苗。更多的田里,小麦经过冬天的洗礼,在春风的拂动下翻着绿色的波浪。夏天是生长的季节。几场大雨过后,地里的玉米、大豆使劲的长。满山遍野的绿,山是绿的,坡是绿的,沟是绿的,树是绿的,草是绿的,一切都是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风吹黄了地里的庄稼,吹黄了地上的青草。农民们忙碌着,田野也在迅速的改变着模样。一片片的庄稼倒下了,耕翻过的土壤散发着清香。大地变的空旷,碧蓝的天上飘着白云,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已经多年了,虽然乘车或者散步有时也经过田野,但关于田野的许多印象和感受还是童年和少年时候的。因为毕竟,那时在地里用镰刀一棵一棵的割过玉米和大豆,在堰边割过青草,也曾经躺在耕翻过的松软的新土上仰望蓝天,看着一群群大雁飞过秋天的原野。
我生命的根在田野。
办公室
我从学校到社会,一脚踏入机关,不觉已有很多个春夏秋冬。说到过去的职业理想,在许多年前,就是有一间有门的属于自己办公室。
在当今的社会上,不论是机关,还是一个单位,到了一定的级别你才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到许多发达的地方,那些现代化的写字楼里,普通的员工都是在半开放、半封闭的格子间工作。方便倒是挺方便,坐在里面可以看见外面的动静。然而,作为代价,一举一动也暴露在别人面前,像一个永不设防的堡垒。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人开始向往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有了门,就有了尊严,有了地位,有了保护隐私的权利,你就能够以最个人的状态工作。也许,人们梦想的不是门本身,而是门后面的尊严。
也许,我算是幸运的。在很多年以前,我就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毕竟自由,有电脑,有空调,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大海
大海,在我童年的世界里是极其神秘的。虽然我生长的小山村,离大海只有二、三百里路程,但那时却觉得非常非常的遥远。对大海的了解,或者在电影上,或者在古人的诗词里。后来长大了,有机会看见大海、走进大海、感受大海。像大连的海,青岛的海,日照的海,宁波的海。
每次见到海,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凭海临风,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海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是从来就有,还是忽然从天而至,大自然的造化真是无比的美妙和神奇。大海茫茫,无边无际,不知道有多宽,有多大,海的尽头是什么。凭海而坐,觉得大海又像知己,可以诉说,可以交谈,聆听大海不息的涛声,更有一番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
有一年,到日照出发,就住在靠近海边的旅馆里。一大早起来,迎着初升的太阳快步来到海边。此时,大海静静的,像刚刚醒来,微波荡漾,波光粼粼,十分的温柔可爱。宽阔的海滩上,平展展的一层金色的细沙,脱掉鞋子,赤脚走在上面,十分的清爽。俯身拾几枚退潮时留下的小小贝克,握在手里,或者抓起一把细沙,非常的惬意。如果在这里盖一座自己的小房子,每日都听到大海的涛声,每日都看到大海碧影,该是何等的美好啊。
大海有时也折磨人。去年夏天第三次去日照,中午在一家渔民家吃过饭后,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登上渔船海上一游。刚上船时还比较兴奋,水天一色的情景使我分外激动。很快,小船就被海浪折腾着的左右摇晃,柴油机发出吃力的突突声,不时有浪头打进船舱。我即刻感到一种眩晕,五脏六腑有被揪出来的感觉。再也不敢睁眼,靠在座位上一分一秒的忍受着,只盼能够快点上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觉得海的胸怀是无限宽广的,它包容世间万物,包容风雨雷电,包容悲欢离合,像一个先哲,把一切心绪溶入潮起潮落。当你漫步海边,你可以听到生命不屈奋进的涛声,可以感觉潮流不可逆转的轰鸣。
江南
我曾经多次去过江南。在我的记忆里,江南就是上海,就是杭州,就是苏州,就是小桥、流水、乌篷船。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当火车徐徐驶过长江大桥,烟雨茫茫的江南便呈现在面前。
那是一片清新的湿漉漉的绿色,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苗伴着嫩黄的油菜花。没有裸露的泥土和石头,好象一切都掩映在了绿色的烟雨之中。一切是那样的纤细,一切是那样的温柔,一切是那样多情。
江南给我的印象是美丽、温馨的。那是出过秋香、西施、林黛玉的一方水土,那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江南是一份幽怨,陆游的钗头凤,白娘子的断桥泪,李香君的桃花扇,风流才子身如飘蓬,乱世佳人命比纸薄。还有那江南的雨巷: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江南,是写在竹简上的古老情书。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千古传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江南,你是柔情似水的地方。
田野
在我的记忆里,田野是温馨的,亲切的。这是因为,田野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的载体。那时印在脑子里的许多东西,都与田野有关。每天,上学的时候,要走过一片田野。放学后,要到田野里去拔草、拾柴。到了夏收、秋收的时候,又整日在田野里干活。
一年四季,田野的样子不断的变化。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村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松软的土里,种下玉米、大豆,插下地瓜苗。更多的田里,小麦经过冬天的洗礼,在春风的拂动下翻着绿色的波浪。夏天是生长的季节。几场大雨过后,地里的玉米、大豆使劲的长。满山遍野的绿,山是绿的,坡是绿的,沟是绿的,树是绿的,草是绿的,一切都是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风吹黄了地里的庄稼,吹黄了地上的青草。农民们忙碌着,田野也在迅速的改变着模样。一片片的庄稼倒下了,耕翻过的土壤散发着清香。大地变的空旷,碧蓝的天上飘着白云,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已经多年了,虽然乘车或者散步有时也经过田野,但关于田野的许多印象和感受还是童年和少年时候的。因为毕竟,那时在地里用镰刀一棵一棵的割过玉米和大豆,在堰边割过青草,也曾经躺在耕翻过的松软的新土上仰望蓝天,看着一群群大雁飞过秋天的原野。
我生命的根在田野。
办公室
我从学校到社会,一脚踏入机关,不觉已有很多个春夏秋冬。说到过去的职业理想,在许多年前,就是有一间有门的属于自己办公室。
在当今的社会上,不论是机关,还是一个单位,到了一定的级别你才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到许多发达的地方,那些现代化的写字楼里,普通的员工都是在半开放、半封闭的格子间工作。方便倒是挺方便,坐在里面可以看见外面的动静。然而,作为代价,一举一动也暴露在别人面前,像一个永不设防的堡垒。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人开始向往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有了门,就有了尊严,有了地位,有了保护隐私的权利,你就能够以最个人的状态工作。也许,人们梦想的不是门本身,而是门后面的尊严。
也许,我算是幸运的。在很多年以前,我就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毕竟自由,有电脑,有空调,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算是一种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