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中华异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支不大的船队顺着汉江逆流而上,每艘船上均插着帅旗,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左”字。林清华站在自己的官船上,欣赏着汉江两岸的风光,大概因为这里是明军与顺军交战前线的缘故,一路上很少看到人烟,连逃难的人也看不到,只有江岸边的芦苇随风起伏,间或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从中飞出,才让人感到一丝生气。
林清华正自出神时,洪熙官来报:“侯爷,牛将军带着水师调头回去了,他捎来话,说前面不远就是李自成的地盘了,还望侯爷自求多福。”
“啊,这么快就溜了?”林清华说道,他本来就对这“护送”不抱希望,当他第一眼看到这支所谓的“护送”船队时,就有这种感觉了。这支船队美其名曰“战船队”其实就是把几艘大一点儿的渔船改装了一下,在船舷两边凿了几个炮眼儿,架了几门小炮,平时用来装点门面,吓吓老百姓还可以,若是遇上真正的战船,只怕只有喂鱼的份儿。
林清华叹道:“走就走吧,早走早清静,前几天那些兵痞老缠着莫不计讲歪书,烦也烦死了。对了,莫不计现在在干嘛?莫不是又在说书吧?”
洪熙官笑道:“可不是嘛!这家伙这几天精神头可好了,与几天前我把他从妓院中拖出来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脸色也红润了许多,这不,正在舱里给弟兄们讲大明英烈传呢。”
林清华笑着摇摇头,看来此人是立志做西门庆那样的人了,不过几天的相出,林清华看出莫不计还真是个人才,不仅熟知天文地理、各地风俗,而且熟知典章制度、法律条文,脑子也特别的活,一点就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家从曾祖父起就是师爷世家了,他此次出门主要是想长长见识,想实践一下“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
林清华对洪熙官说道:“走,咱们也去听听。”说完便走进船舱。
莫不计正坐在小椅子上,面前摆了张小方桌,方桌上放着个铜镇纸,权且充当惊堂木,林清华的部下则均盘腿坐在甲板上。莫不计正讲到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明军正用火箭对付蒙古军的战象部队,他讲的口沫横飞,底下众人则听的如痴如醉,丝毫未察觉到林清华进来了。
后来还是莫不计首先看见了林清华,他忙起身行礼,听众们这才回过神来,也纷纷站起来行礼。由于林清华最反感别人给他下跪,因此众人行得都是拱手礼。
林清华也拱了拱手,算做回礼,说道:“没事,大家继续吧,不要拘束,莫先生,请继续。”说完他也盘腿坐了下来。
莫不计有些激动的坐下,自从知道了林清华的真实身份后,他便暗自庆幸自己傍了棵大树,常常梦里都会笑醒,更为难得的是这位主子平易近人,颇有书上写的刘玄德礼贤下士的遗风,看来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以后自己升官发财不在话下,说不定自己还能成为再世诸葛亮呢。想到这里,他的脸又红光满面起来,说书的声音不免也大了几分。
林清华只听了一会儿,便觉得这古代的说书先生可要比后世的说书先生高明多了,声音抑扬顿挫,与其说是说书,不如说是唱书,特别是书中的人物因情节需要而唱歌时,说书先生就会真的唱起来,这不是插科打诨的唱,而是真正的用心去唱,真的把自己融入了书中,由于现在讲得是大明英烈传,因而许多歌曲都是古时的军旅歌曲,歌中充满了铁血阳刚之气,直听得众人热血沸腾,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起来。
众人哼得兴起,丝毫也没注意到船已停了下来。这时一个舵手奔进来说道:“禀侯爷,江面被堵,船过不去了。”
众人停下哼唱,望向来人。林清华站起来道:“江面被堵?什么东西能将江面堵上?走,出去看看。”
来到船头,林清华才知道什么叫“铁锁横江”只见三条碗口粗的铁链横在江面,而此处的江面又特别的窄,只有不到三十丈,因而江面被封的严严实实。顺着铁链望去,只见六根黑漆漆的地桩牢牢的钉在江两岸,其中的一个地桩旁还立了一个石头垒成的小堡垒,此刻堡垒的顶上一股黑烟正冲天而起。
站在林清华身边的洪熙官突然指着右边的江岸说道:“侯爷快看,有人来了。”
林清华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股烟尘正从天地交际之处向着他们滚滚而来,伴随着烟尘的是隐隐而来的“轰隆”声。
“是骑兵!”几个眼尖的部下叫了起来。
林清华向洪熙官说道:“传令下去,让所有的人拿起武器,但没有命令不许动手。”
洪熙官领命而去,船上很快热闹起来,但片刻之后就又安静下来。
“轰隆”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林清华首次感受到了骑兵集团冲锋时的震慑力,和这些训练有素的大队骑兵比起来,自己收服的那些响马不过是乌合之众。现在虽是在船上,骑兵冲不到船上来,但林清华还是看出了众人内心的恐惧,有的人不仅脸色发白,甚至拿刀的手都开始发抖了,连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方世玉也自言自语道:“我的天,这要是冲过来还不把人踏成肉饼?”
林清华为了给众人打气,大声说道:“大家不要慌!咱们是来招安的,不是来打仗的,再说了,咱们是在船上,他骑兵再厉害,也不能冲到船上来,就算是昏头昏脑的冲过来,也只有喂王八的份儿。大家都放松点儿,不要把刀举那么高嘛,哎,那个大胖子,说你哪,你那把鬼头刀举那么高干嘛?你不累我看着都累,对啦,把刀抗肩膀上,这才潇洒嘛!”众人听他说得幽默,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些,几个性子开朗的已然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马队便奔到岸边,人数大约有五千,大部拿大刀,少部拿长矛。一停下,拿长矛的兵便跳下马来,很快就列成了阵形,正面正对着林清华的船队,而那拿大刀的骑兵仍旧骑在马上,用警惕的双眼搜索着四周。
待未发现危险后,几个骑兵向着队后奔去,于是很快就有三名旗手撑着三面大旗从队伍后面奔到队前,一面旗上写着个“闯”字,一面旗上写着个“顺”字,另外一面上则写着个“白”字,不过那“白”字明显比另两个字小了一圈。紧跟在旗手后面的是几个看起来像是军官模样的人,对着林清华的船队指指点点。
双方对峙了一会儿,顺军中跑出一人,来到江边扯着嗓子喊道:“哎,船上的人听着!速速登岸投降,不然的话,我们就不客气啦!”
林清华也向着岸上大声喊道:“在下林清华,奉大明皇帝旨意,前来与闯王议和,希望双方能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共抗鞑子!”
来人听清林清华的话后,便又飞快的奔回队中复命去了。
等了一袋烟的工夫,那人去而复返,喊道:“我们将军说了,你们必须在此下船,然后由我们的人押你们去西安,只给你们一刻钟,时间一到,我们就发动攻击!”说完向身后一指,只见三门大炮被推了上来。
看到这副架势,林清华只好下令弃船登岸。
等众人登上江岸,顺军长矛手就将众人围了起来,一名小军官命令众人放下武器。林清华示意众人照做,于是大刀、三节棍、斧头、匕首、狼牙棒很快便在江边堆成了一堆。
过了一会儿,这支骑兵部队的将领一声令下,长矛手们便押着林清华他们,跟在马队后面,向着北方缓缓而行。
行了半日,天色快黑时,林清华他们便进入了一个小城,进城门时林清华抬头向城门上望去,隐约看见两个斑驳的大字——郢中。入城之后,林清华他们就被安置在一个大院中,院中有几间大瓦房,还有一个空荡荡的牲口棚,看起来倒像是一个地主的家,只不过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几间干净宽敞的大屋,似乎正向人们讲诉着屋主曾经的殷实生活。
众人进院没多就,几个顺军士兵抬着几个大木桶走了进来。他们将木桶放下,揭开盖儿,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其中一人喊道:“喝粥了,喝粥了。这儿可没什么山珍海味,你们就将就点儿吧。”说完把别在后腰上的两个木勺抽了出来,放进桶里后又指着林清华道:“喂,你,穿官服的那个,我们将军要见你,快点喝两口粥就跟我走吧。”
林清华拿过洪熙官递过来的木勺,挖了一勺热起腾腾的白粥,凑到嘴边吹了吹,但太烫了,根本无法入口,那顺军士兵讥道:“你们这些官儿平时娇生惯养,连粥都不会喝,也不怕让人笑掉大牙。”
林清华听得心烦,索性将木勺向桶里一丢,说道:“不喝了,这就带我去见你们将军吧。”
林清华跟着士兵一路小跑,来到了县衙,那将军正是住在县衙之中。
双方一见面,不等林清华开口,那将军支开左右,抢先说道:“你叫林清华?可是在北京时住在制将军府上那个林清华?”
林清华吃了一惊,细看此人,却没有一点儿印象,正寻思该怎样回答时,那人似乎也看出了林清华的心思,说道:“我以前是制将军麾下的一名小将,跟着制将军打进北京后一直在城外驻扎,你没有见过我,但闯王登基时我也参加了,当时我曾远远的看过你几眼,你就站在制将军的身后不远处,但你没向我这边望,所以你不认得我。”
林清华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后来你也是与制将军一起从东门突围的了?”
那人道:“正是!我们突围出来后,便向南走了一天,后来又折向西边,希望能早点儿追上闯王。一路上追兵不断,鞑子的骑兵很厉害,射箭射得很准,眼看着我们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制将军指挥我们在一... -->>
一支不大的船队顺着汉江逆流而上,每艘船上均插着帅旗,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左”字。林清华站在自己的官船上,欣赏着汉江两岸的风光,大概因为这里是明军与顺军交战前线的缘故,一路上很少看到人烟,连逃难的人也看不到,只有江岸边的芦苇随风起伏,间或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从中飞出,才让人感到一丝生气。
林清华正自出神时,洪熙官来报:“侯爷,牛将军带着水师调头回去了,他捎来话,说前面不远就是李自成的地盘了,还望侯爷自求多福。”
“啊,这么快就溜了?”林清华说道,他本来就对这“护送”不抱希望,当他第一眼看到这支所谓的“护送”船队时,就有这种感觉了。这支船队美其名曰“战船队”其实就是把几艘大一点儿的渔船改装了一下,在船舷两边凿了几个炮眼儿,架了几门小炮,平时用来装点门面,吓吓老百姓还可以,若是遇上真正的战船,只怕只有喂鱼的份儿。
林清华叹道:“走就走吧,早走早清静,前几天那些兵痞老缠着莫不计讲歪书,烦也烦死了。对了,莫不计现在在干嘛?莫不是又在说书吧?”
洪熙官笑道:“可不是嘛!这家伙这几天精神头可好了,与几天前我把他从妓院中拖出来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脸色也红润了许多,这不,正在舱里给弟兄们讲大明英烈传呢。”
林清华笑着摇摇头,看来此人是立志做西门庆那样的人了,不过几天的相出,林清华看出莫不计还真是个人才,不仅熟知天文地理、各地风俗,而且熟知典章制度、法律条文,脑子也特别的活,一点就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家从曾祖父起就是师爷世家了,他此次出门主要是想长长见识,想实践一下“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
林清华对洪熙官说道:“走,咱们也去听听。”说完便走进船舱。
莫不计正坐在小椅子上,面前摆了张小方桌,方桌上放着个铜镇纸,权且充当惊堂木,林清华的部下则均盘腿坐在甲板上。莫不计正讲到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明军正用火箭对付蒙古军的战象部队,他讲的口沫横飞,底下众人则听的如痴如醉,丝毫未察觉到林清华进来了。
后来还是莫不计首先看见了林清华,他忙起身行礼,听众们这才回过神来,也纷纷站起来行礼。由于林清华最反感别人给他下跪,因此众人行得都是拱手礼。
林清华也拱了拱手,算做回礼,说道:“没事,大家继续吧,不要拘束,莫先生,请继续。”说完他也盘腿坐了下来。
莫不计有些激动的坐下,自从知道了林清华的真实身份后,他便暗自庆幸自己傍了棵大树,常常梦里都会笑醒,更为难得的是这位主子平易近人,颇有书上写的刘玄德礼贤下士的遗风,看来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以后自己升官发财不在话下,说不定自己还能成为再世诸葛亮呢。想到这里,他的脸又红光满面起来,说书的声音不免也大了几分。
林清华只听了一会儿,便觉得这古代的说书先生可要比后世的说书先生高明多了,声音抑扬顿挫,与其说是说书,不如说是唱书,特别是书中的人物因情节需要而唱歌时,说书先生就会真的唱起来,这不是插科打诨的唱,而是真正的用心去唱,真的把自己融入了书中,由于现在讲得是大明英烈传,因而许多歌曲都是古时的军旅歌曲,歌中充满了铁血阳刚之气,直听得众人热血沸腾,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起来。
众人哼得兴起,丝毫也没注意到船已停了下来。这时一个舵手奔进来说道:“禀侯爷,江面被堵,船过不去了。”
众人停下哼唱,望向来人。林清华站起来道:“江面被堵?什么东西能将江面堵上?走,出去看看。”
来到船头,林清华才知道什么叫“铁锁横江”只见三条碗口粗的铁链横在江面,而此处的江面又特别的窄,只有不到三十丈,因而江面被封的严严实实。顺着铁链望去,只见六根黑漆漆的地桩牢牢的钉在江两岸,其中的一个地桩旁还立了一个石头垒成的小堡垒,此刻堡垒的顶上一股黑烟正冲天而起。
站在林清华身边的洪熙官突然指着右边的江岸说道:“侯爷快看,有人来了。”
林清华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股烟尘正从天地交际之处向着他们滚滚而来,伴随着烟尘的是隐隐而来的“轰隆”声。
“是骑兵!”几个眼尖的部下叫了起来。
林清华向洪熙官说道:“传令下去,让所有的人拿起武器,但没有命令不许动手。”
洪熙官领命而去,船上很快热闹起来,但片刻之后就又安静下来。
“轰隆”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林清华首次感受到了骑兵集团冲锋时的震慑力,和这些训练有素的大队骑兵比起来,自己收服的那些响马不过是乌合之众。现在虽是在船上,骑兵冲不到船上来,但林清华还是看出了众人内心的恐惧,有的人不仅脸色发白,甚至拿刀的手都开始发抖了,连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方世玉也自言自语道:“我的天,这要是冲过来还不把人踏成肉饼?”
林清华为了给众人打气,大声说道:“大家不要慌!咱们是来招安的,不是来打仗的,再说了,咱们是在船上,他骑兵再厉害,也不能冲到船上来,就算是昏头昏脑的冲过来,也只有喂王八的份儿。大家都放松点儿,不要把刀举那么高嘛,哎,那个大胖子,说你哪,你那把鬼头刀举那么高干嘛?你不累我看着都累,对啦,把刀抗肩膀上,这才潇洒嘛!”众人听他说得幽默,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些,几个性子开朗的已然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马队便奔到岸边,人数大约有五千,大部拿大刀,少部拿长矛。一停下,拿长矛的兵便跳下马来,很快就列成了阵形,正面正对着林清华的船队,而那拿大刀的骑兵仍旧骑在马上,用警惕的双眼搜索着四周。
待未发现危险后,几个骑兵向着队后奔去,于是很快就有三名旗手撑着三面大旗从队伍后面奔到队前,一面旗上写着个“闯”字,一面旗上写着个“顺”字,另外一面上则写着个“白”字,不过那“白”字明显比另两个字小了一圈。紧跟在旗手后面的是几个看起来像是军官模样的人,对着林清华的船队指指点点。
双方对峙了一会儿,顺军中跑出一人,来到江边扯着嗓子喊道:“哎,船上的人听着!速速登岸投降,不然的话,我们就不客气啦!”
林清华也向着岸上大声喊道:“在下林清华,奉大明皇帝旨意,前来与闯王议和,希望双方能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共抗鞑子!”
来人听清林清华的话后,便又飞快的奔回队中复命去了。
等了一袋烟的工夫,那人去而复返,喊道:“我们将军说了,你们必须在此下船,然后由我们的人押你们去西安,只给你们一刻钟,时间一到,我们就发动攻击!”说完向身后一指,只见三门大炮被推了上来。
看到这副架势,林清华只好下令弃船登岸。
等众人登上江岸,顺军长矛手就将众人围了起来,一名小军官命令众人放下武器。林清华示意众人照做,于是大刀、三节棍、斧头、匕首、狼牙棒很快便在江边堆成了一堆。
过了一会儿,这支骑兵部队的将领一声令下,长矛手们便押着林清华他们,跟在马队后面,向着北方缓缓而行。
行了半日,天色快黑时,林清华他们便进入了一个小城,进城门时林清华抬头向城门上望去,隐约看见两个斑驳的大字——郢中。入城之后,林清华他们就被安置在一个大院中,院中有几间大瓦房,还有一个空荡荡的牲口棚,看起来倒像是一个地主的家,只不过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几间干净宽敞的大屋,似乎正向人们讲诉着屋主曾经的殷实生活。
众人进院没多就,几个顺军士兵抬着几个大木桶走了进来。他们将木桶放下,揭开盖儿,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其中一人喊道:“喝粥了,喝粥了。这儿可没什么山珍海味,你们就将就点儿吧。”说完把别在后腰上的两个木勺抽了出来,放进桶里后又指着林清华道:“喂,你,穿官服的那个,我们将军要见你,快点喝两口粥就跟我走吧。”
林清华拿过洪熙官递过来的木勺,挖了一勺热起腾腾的白粥,凑到嘴边吹了吹,但太烫了,根本无法入口,那顺军士兵讥道:“你们这些官儿平时娇生惯养,连粥都不会喝,也不怕让人笑掉大牙。”
林清华听得心烦,索性将木勺向桶里一丢,说道:“不喝了,这就带我去见你们将军吧。”
林清华跟着士兵一路小跑,来到了县衙,那将军正是住在县衙之中。
双方一见面,不等林清华开口,那将军支开左右,抢先说道:“你叫林清华?可是在北京时住在制将军府上那个林清华?”
林清华吃了一惊,细看此人,却没有一点儿印象,正寻思该怎样回答时,那人似乎也看出了林清华的心思,说道:“我以前是制将军麾下的一名小将,跟着制将军打进北京后一直在城外驻扎,你没有见过我,但闯王登基时我也参加了,当时我曾远远的看过你几眼,你就站在制将军的身后不远处,但你没向我这边望,所以你不认得我。”
林清华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后来你也是与制将军一起从东门突围的了?”
那人道:“正是!我们突围出来后,便向南走了一天,后来又折向西边,希望能早点儿追上闯王。一路上追兵不断,鞑子的骑兵很厉害,射箭射得很准,眼看着我们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制将军指挥我们在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