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迷途在164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孙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抚,就是说你老孙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错事,不过大家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孙可望看着这个朝廷本身就很厌恶,吃着我的饭,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应该兴修水利,不应该把土地分给百姓种粮,这都是你的错,可是我们不计较。”
正是这样,矛盾越发变大了,让孙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这也是每每到了关键阶段,孙可望常会做出不利于时局的举动出来。
孙可望本来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希望与福建的郑家等取得联系。但刘文秀作为先锋失利,且损兵折将,导致计划功败垂成。可如此败局是刘文秀的责任吗?显然不全是,根源在于李定国和刘文秀对孙可望是否还能真诚共事发生严重猜疑。
刘文秀把自保和保护李定国视为行动主要任务。孙可望觉得李定国影响刘文秀不听指挥,偷偷搞小动作接走朱由榔,于是产生激化,孙秦王自然认为李晋王要自立门户,所以要赶快趁机吞掉他。
出于维护大西军的大义,刘文秀领一支人马回去帮李定国阻止孙可望,刘文秀更写血书交给孙可望进行劝谏,足见刘文秀所为情非得已,义气深重。可事以愿违,孙可望已经拿不下脸再与他们站在一起,选择出走投靠清军。
古人尽管有结盟的概念,但从沐天波、杨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没有什么结盟大西军的意思,完全是迫于形势忍气吞声。可心理还是朝廷招抚义军的感觉,所以暗中才给孙可望下套,孙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复施加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煽风点火的关系。
随着孙可望的投清,还留下了三万将士不愿投清,归投了刘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结束,万众一心抗清,一致对外,明末小朝廷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结果又是新的一轮窝里斗开始了。
晋王李定国后期主事,刘文秀本来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机进言让朱由榔北上贵阳。因大西军连番失利,引发内部问题,把皇帝向前推,对为收复四川,鼓舞人心士气大有积极意义,日后进一步入成都,巩固西南三省局面,再作北伐谋划。这一番重新规划,连窝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兴奋,愿意采纳这一方案。
居然李晋王的视野会否定这一建议:“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后人基本认为是李定国知晓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远离战事。可实际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愿意朱由榔以此机会逐渐成为刘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国还干扰刘文秀收复四川。大臣金简上疏提醒:
“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刘文秀对李定国变得狭隘的危险有清醒估计,他无法阻止李个人变化,为了自己和大局就注意团结孙可望的部下兵将。他的豁达大度收效非常明显,愿意归附他的秦王旧部多达三万余人。包括大将冯双礼,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业,后来都与刘文秀关系更好,与李定国疏远。
如白文选等大将当初不愿同室操戈选择罢手,足见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都懂得利害。可李定国对孙氏旧部心存芥蒂,“以收获孙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既然李晋王意图排挤,刘文秀就建议把所谓“秦兵”三万多人收编,然后派遣去巩固边疆,将士们都欣然效命,愿前往四川作战。李定国居然对刘文秀团结将士,试图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满,强行召回刘文秀中止收复四川行动,令这位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寒,次年就含恨而终(永历十二,顺治十五年,1658)。
临死前,刘文秀还大公无私把自己的窖藏捐出,建议疏通夔东十三家众义军和招募军士,一直为收复四川而费心谋划,更进一步激励李定国北上陕西,进发洛阳,希望他辅助朱由榔成就大事。
失去刘文秀,更加注定李定国独木难支,造成实力大大削弱。之后顺治十六年,清军吴三桂大举入云南,明方根基摇摇欲坠,朱由榔开始转移,都知道不到两年就玩完。
实际李定国去除孙可望的许多措施,例如营庄法等,也表明晋王治理地方并不如秦王有远见,只是一个忠于明方的顺臣而已。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政军不分,李定国打仗还行,可是要他去经营政经就不行了,漏洞百出,能力远不及孙可望可比。
感谢:书友U8sdAqh
、书友8358ePm7T 、书友U8sdAqh
、火狐狸1976 、红菱儿
,让孙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抚,就是说你老孙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错事,不过大家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孙可望看着这个朝廷本身就很厌恶,吃着我的饭,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应该兴修水利,不应该把土地分给百姓种粮,这都是你的错,可是我们不计较。”
正是这样,矛盾越发变大了,让孙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这也是每每到了关键阶段,孙可望常会做出不利于时局的举动出来。
孙可望本来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希望与福建的郑家等取得联系。但刘文秀作为先锋失利,且损兵折将,导致计划功败垂成。可如此败局是刘文秀的责任吗?显然不全是,根源在于李定国和刘文秀对孙可望是否还能真诚共事发生严重猜疑。
刘文秀把自保和保护李定国视为行动主要任务。孙可望觉得李定国影响刘文秀不听指挥,偷偷搞小动作接走朱由榔,于是产生激化,孙秦王自然认为李晋王要自立门户,所以要赶快趁机吞掉他。
出于维护大西军的大义,刘文秀领一支人马回去帮李定国阻止孙可望,刘文秀更写血书交给孙可望进行劝谏,足见刘文秀所为情非得已,义气深重。可事以愿违,孙可望已经拿不下脸再与他们站在一起,选择出走投靠清军。
古人尽管有结盟的概念,但从沐天波、杨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没有什么结盟大西军的意思,完全是迫于形势忍气吞声。可心理还是朝廷招抚义军的感觉,所以暗中才给孙可望下套,孙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复施加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煽风点火的关系。
随着孙可望的投清,还留下了三万将士不愿投清,归投了刘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结束,万众一心抗清,一致对外,明末小朝廷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结果又是新的一轮窝里斗开始了。
晋王李定国后期主事,刘文秀本来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机进言让朱由榔北上贵阳。因大西军连番失利,引发内部问题,把皇帝向前推,对为收复四川,鼓舞人心士气大有积极意义,日后进一步入成都,巩固西南三省局面,再作北伐谋划。这一番重新规划,连窝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兴奋,愿意采纳这一方案。
居然李晋王的视野会否定这一建议:“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后人基本认为是李定国知晓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远离战事。可实际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愿意朱由榔以此机会逐渐成为刘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国还干扰刘文秀收复四川。大臣金简上疏提醒:
“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刘文秀对李定国变得狭隘的危险有清醒估计,他无法阻止李个人变化,为了自己和大局就注意团结孙可望的部下兵将。他的豁达大度收效非常明显,愿意归附他的秦王旧部多达三万余人。包括大将冯双礼,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业,后来都与刘文秀关系更好,与李定国疏远。
如白文选等大将当初不愿同室操戈选择罢手,足见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都懂得利害。可李定国对孙氏旧部心存芥蒂,“以收获孙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既然李晋王意图排挤,刘文秀就建议把所谓“秦兵”三万多人收编,然后派遣去巩固边疆,将士们都欣然效命,愿前往四川作战。李定国居然对刘文秀团结将士,试图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满,强行召回刘文秀中止收复四川行动,令这位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寒,次年就含恨而终(永历十二,顺治十五年,1658)。
临死前,刘文秀还大公无私把自己的窖藏捐出,建议疏通夔东十三家众义军和招募军士,一直为收复四川而费心谋划,更进一步激励李定国北上陕西,进发洛阳,希望他辅助朱由榔成就大事。
失去刘文秀,更加注定李定国独木难支,造成实力大大削弱。之后顺治十六年,清军吴三桂大举入云南,明方根基摇摇欲坠,朱由榔开始转移,都知道不到两年就玩完。
实际李定国去除孙可望的许多措施,例如营庄法等,也表明晋王治理地方并不如秦王有远见,只是一个忠于明方的顺臣而已。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政军不分,李定国打仗还行,可是要他去经营政经就不行了,漏洞百出,能力远不及孙可望可比。
感谢:书友U8sdAqh
、书友8358ePm7T 、书友U8sdAqh
、火狐狸1976 、红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