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阿姊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流放,是古代统治者让犯人不生不死地受尽折磨、客死他乡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作为古代中国对犯人的一种惩罚,流放的起源很早,尚书中就记:“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桀可谓有史记载的最早遭到流放的人。秦汉时代流放逐渐形成体制。唐代以两千里作为流放起点,高至三千里远,之后的朝代沿袭了这种规定。中国人素有“安土重迁”思想,古代统治者把流放作为仅次于死刑的刑罚,让犯人受尽折磨,客死他乡,以此作为惩罚,用心之毒。
清朝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流放制度更加完善,东北、西北都有很多流放点,但,有一个地方流放人数最多,名人也最多。看电视剧的人们有时会听到节目里面的清朝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流放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和宁安市境内。从顺治年开始到乾隆朝,大规模流放到此的流人有数十次。
“宁古塔”并没有“塔”它是满语“六个”的音译,据说曾有清朝皇族远祖的六个兄弟居住在这里,因此得名。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生存,超乎寻常的艰难。清朝统治者出于开发老家和惩罚犯人的目的,别有用心地选择了此地流放政治对手、农民起义者、叛乱者、文字狱案者、违纪犯规者。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多为显赫人物及其株连者,包括身为一等子爵的皇族和时代名流,他们不仅全家流放,甚至株连九族和邻里,几十、几百余人一起被押解到流放地,或者为奴,或者当差,能够免差者,大都原为官宦、文士。到了这里,无论什么人,原有的财产、功名,全成云烟。
除了那些不堪忍受苦难而逃跑、自杀、出家为僧者,流放者中也不乏与天地命运抗争的铁汉,他们不甘在惨嗟悲叹里沉沦,在这个生不如死的地方,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在苦难里坚韧不屈,积极有为。
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向来以治学著称,方家才子们是清代文坛上“桐城派”的主力;出生名门望族的文学奇才方拱乾原本为官明清两朝,只因其子受南闱科案的牵连,全家数十口均被发配宁古塔。
后来,家境富足的族人出巨资将其一家保出,回到南方。五年后,71岁的方拱乾病逝,然而,方家流放的命运并没有结束。方拱乾的长子方孝标随父亲被赦免后,曾游历云南、贵州,写成有抗清事实的滇黔纪闻,他死后,同乡有个叫戴名世的文人著南山集一书,引用了方孝标书中的一些记载,此事被人揭发,朝廷严查下来,形成了牵连300多人的文字狱案。最后,除处决戴名世外,已死的方孝标被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子孙与家眷一起被流放今齐齐哈尔市,方孝标之子孙方登峄父子死在了流放地;后来,方登峄的孙子方观承竟冒死盗墓,徒步千里,终将父祖尸骨带回故土。
文化人出生的方氏家族代代与东北流放地结缘,但又在不意间为那片土地播下了文教的种子,他们的生命之花也以异样的方式重新开放。在宁古塔流放三年,方拱乾写成了何陋居集;晚年在扬州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之际,为纪念劫后余生,又将在宁古塔的见闻写成绝域纪略,成为宁古塔的第一部风物志;而其孙方登峄则著有龙沙纪略;这两部纪略为后人研究东北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吕留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反清义士,就在他去世40余年后,有个叫张熙的门生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谋反,结果被告发,朝廷严加查处,已死的吕留良及长子被开棺戮尸,另一子被斩,其余子孙及同族男女老少111人全部流放宁古塔。
在流放地,擅长医药、文化、商贩的吕家人对当地的发展贡献不小,尤其在医药方面,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观念和环境,不仅获得... -->>
流放,是古代统治者让犯人不生不死地受尽折磨、客死他乡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作为古代中国对犯人的一种惩罚,流放的起源很早,尚书中就记:“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桀可谓有史记载的最早遭到流放的人。秦汉时代流放逐渐形成体制。唐代以两千里作为流放起点,高至三千里远,之后的朝代沿袭了这种规定。中国人素有“安土重迁”思想,古代统治者把流放作为仅次于死刑的刑罚,让犯人受尽折磨,客死他乡,以此作为惩罚,用心之毒。
清朝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流放制度更加完善,东北、西北都有很多流放点,但,有一个地方流放人数最多,名人也最多。看电视剧的人们有时会听到节目里面的清朝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流放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和宁安市境内。从顺治年开始到乾隆朝,大规模流放到此的流人有数十次。
“宁古塔”并没有“塔”它是满语“六个”的音译,据说曾有清朝皇族远祖的六个兄弟居住在这里,因此得名。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生存,超乎寻常的艰难。清朝统治者出于开发老家和惩罚犯人的目的,别有用心地选择了此地流放政治对手、农民起义者、叛乱者、文字狱案者、违纪犯规者。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多为显赫人物及其株连者,包括身为一等子爵的皇族和时代名流,他们不仅全家流放,甚至株连九族和邻里,几十、几百余人一起被押解到流放地,或者为奴,或者当差,能够免差者,大都原为官宦、文士。到了这里,无论什么人,原有的财产、功名,全成云烟。
除了那些不堪忍受苦难而逃跑、自杀、出家为僧者,流放者中也不乏与天地命运抗争的铁汉,他们不甘在惨嗟悲叹里沉沦,在这个生不如死的地方,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在苦难里坚韧不屈,积极有为。
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向来以治学著称,方家才子们是清代文坛上“桐城派”的主力;出生名门望族的文学奇才方拱乾原本为官明清两朝,只因其子受南闱科案的牵连,全家数十口均被发配宁古塔。
后来,家境富足的族人出巨资将其一家保出,回到南方。五年后,71岁的方拱乾病逝,然而,方家流放的命运并没有结束。方拱乾的长子方孝标随父亲被赦免后,曾游历云南、贵州,写成有抗清事实的滇黔纪闻,他死后,同乡有个叫戴名世的文人著南山集一书,引用了方孝标书中的一些记载,此事被人揭发,朝廷严查下来,形成了牵连300多人的文字狱案。最后,除处决戴名世外,已死的方孝标被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子孙与家眷一起被流放今齐齐哈尔市,方孝标之子孙方登峄父子死在了流放地;后来,方登峄的孙子方观承竟冒死盗墓,徒步千里,终将父祖尸骨带回故土。
文化人出生的方氏家族代代与东北流放地结缘,但又在不意间为那片土地播下了文教的种子,他们的生命之花也以异样的方式重新开放。在宁古塔流放三年,方拱乾写成了何陋居集;晚年在扬州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之际,为纪念劫后余生,又将在宁古塔的见闻写成绝域纪略,成为宁古塔的第一部风物志;而其孙方登峄则著有龙沙纪略;这两部纪略为后人研究东北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吕留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反清义士,就在他去世40余年后,有个叫张熙的门生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谋反,结果被告发,朝廷严加查处,已死的吕留良及长子被开棺戮尸,另一子被斩,其余子孙及同族男女老少111人全部流放宁古塔。
在流放地,擅长医药、文化、商贩的吕家人对当地的发展贡献不小,尤其在医药方面,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观念和环境,不仅获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