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吴三桂发迹史(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吴三桂沉吟片刻,然后说:“只怕天下之人因本帅蒙蔽他们而对本帅心生怨恨,从此不依附于本帅,本帅岂不完了?”
汪士荣说:“纵观历史,从来没有人愿为别人打天下的。大元帅为自己起兵,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吴三桂沉默不语,他像在认真地思索着什么。
四、众心腹商量称王之事
吴三桂沉默不语,不是要否定汪士荣的意见,而正是对汪士荣所提之办法已经心动。其实,帝王之梦一直藏在他心底里。但他素知中国之民众历来认为帝王非人力可争,须是天意所赐!所以,他从不敢轻易将此心泄漏。
起兵之前,他本想好好地筹划一番,奠定自己称王之基础后再起兵。然而,康熙帝撤藩逼他,使他一气之下杀了朱国治,形成箭在弓上不得不发之局面。
现在,其实他心中时刻也有陈圆圆所说的那种隐忧,只是他不愿面对现实罢了。事情是明摆着的:自己并非朱家之后,却以朱家之名义兴兵伐清,反清复明,本质上已属越俎代庖。而天下之人,正是出于对明室之思念,对大清之愤怒才对自己一呼百应的。然而此种局面并不能维持太久。因为自己毕竟只是一藩王,同为藩王的还有耿精忠和尚可喜二人,既然自己能起兵反清,他们为何不能另立门户呢?这正是自己的忧虑所在!再者,像陕西提督王辅臣和统领广西的将军孙延龄也并非等闲之辈,安知他们不能成气候?
吴三桂觉得称王有理,可以占尽天下之先以统帅天下之兵;又觉得不称王也有理,因为天下之人是冲反清复明而来,并非为吴家争天下而来。
吴三桂思前想后,没有结果,觉得应该请众心腹来商量一下。等众人来齐之后,吴三桂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众人,让大家议议。
夏国相说:“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天下历来是一家之天下,大元帅称王,正可名正言顺与大清干!”
胡守亮说:“不可这样!”
吴三桂说:“为何不可?”吴三桂此时并不想听到反对的意见。
胡守亮说:“公子起兵之初,是为反清复明,且檄文上也写得清清楚楚,要拥立朱三太子。胡某以为,天下之众正是冲着这一点而起兵反清的。如果公子此时称王,岂不是让天下民众觉得自己受蒙蔽了么?那样一来,只怕天下大势对公子不利!”
汪士荣笑道:“胡参将之论乃迂腐之论!纵观中国之历史起兵造反欲取天下者,均是为自己一家所取,决没有人会出生入死为别人争夺天下的!这是至理,天下无人不知!而大元帅起兵,仅是将反清复明作为借口而已,现在再称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尝又是蒙蔽天下之人呢?”
胡守亮说:“起兵之时,说是反清复明,拥立朱三太子,此事虽虚,却在檄文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即便是假的,也只能将假象维持下去,方能保得人心不失!如今,公子却自己称王,分明与檄文之上的话背道而驰,岂不会令天下人寒心?”
夏国相说:“胡先生之言差矣!”
胡守亮问:“为何?”
夏国相说:“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如今,大元帅以反清复明拥立朱三太子为名义起兵,本来是子虚乌有的,终有一天,天下之众要明白这并非我等本意,与其那时被人揭穿,倒不如此时自己揭穿!既可以使民众受蒙蔽不致太深,又能示坦诚于天下,何乐而不为?”
胡守亮说:“将军涉世未深,自然不知世途之艰难。俗话说,不畏民愚,只畏民知!对于愚民,统治者可以任意施为,绝无反抗者。因为愚民不知统治者是在欺压他剥削他。而那些造反之民,往往是些头脑灵活且知道内幕的人。但是,即便是头脑灵活之人,不让他知道事情真相,他也是不会造反的。所以,自古以来,若要成就大事,必须将民众蒙蔽,蒙蔽得愈深,成功之可能性愈大。”
夏国相问:“民众不知内幕便不会造反么?”
胡守亮说:“当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眼不见,心不烦。既然不知其内幕,内心便不会烦,无烦便不会心生怨恨,无怨恨自然会安安心心做良民!不能想象,假如臣子知道皇上是怎样过日子,还能心安理得做他的臣子?假如民众知道官僚们是怎么腐败的,还会奉行克己奉公的原则?假如穷人知道富人是怎么奢侈的,还能够自我安慰地说知足常乐?世界如此不公平,而民众仍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是因为民众不知其不公平也!”
夏国相大笑起来:“先生之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难道天下之官员,不知皇上是怎么过日子的?即使不知道,想也能想象出来。难道天下之民众,不知天下之官员是怎么腐败的?不知富人是怎么奢侈的?即使不知道,梦也能梦到。为何没有见到先生的那种怨声载道之局面?”
&nb... -->>
吴三桂沉吟片刻,然后说:“只怕天下之人因本帅蒙蔽他们而对本帅心生怨恨,从此不依附于本帅,本帅岂不完了?”
汪士荣说:“纵观历史,从来没有人愿为别人打天下的。大元帅为自己起兵,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吴三桂沉默不语,他像在认真地思索着什么。
四、众心腹商量称王之事
吴三桂沉默不语,不是要否定汪士荣的意见,而正是对汪士荣所提之办法已经心动。其实,帝王之梦一直藏在他心底里。但他素知中国之民众历来认为帝王非人力可争,须是天意所赐!所以,他从不敢轻易将此心泄漏。
起兵之前,他本想好好地筹划一番,奠定自己称王之基础后再起兵。然而,康熙帝撤藩逼他,使他一气之下杀了朱国治,形成箭在弓上不得不发之局面。
现在,其实他心中时刻也有陈圆圆所说的那种隐忧,只是他不愿面对现实罢了。事情是明摆着的:自己并非朱家之后,却以朱家之名义兴兵伐清,反清复明,本质上已属越俎代庖。而天下之人,正是出于对明室之思念,对大清之愤怒才对自己一呼百应的。然而此种局面并不能维持太久。因为自己毕竟只是一藩王,同为藩王的还有耿精忠和尚可喜二人,既然自己能起兵反清,他们为何不能另立门户呢?这正是自己的忧虑所在!再者,像陕西提督王辅臣和统领广西的将军孙延龄也并非等闲之辈,安知他们不能成气候?
吴三桂觉得称王有理,可以占尽天下之先以统帅天下之兵;又觉得不称王也有理,因为天下之人是冲反清复明而来,并非为吴家争天下而来。
吴三桂思前想后,没有结果,觉得应该请众心腹来商量一下。等众人来齐之后,吴三桂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众人,让大家议议。
夏国相说:“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天下历来是一家之天下,大元帅称王,正可名正言顺与大清干!”
胡守亮说:“不可这样!”
吴三桂说:“为何不可?”吴三桂此时并不想听到反对的意见。
胡守亮说:“公子起兵之初,是为反清复明,且檄文上也写得清清楚楚,要拥立朱三太子。胡某以为,天下之众正是冲着这一点而起兵反清的。如果公子此时称王,岂不是让天下民众觉得自己受蒙蔽了么?那样一来,只怕天下大势对公子不利!”
汪士荣笑道:“胡参将之论乃迂腐之论!纵观中国之历史起兵造反欲取天下者,均是为自己一家所取,决没有人会出生入死为别人争夺天下的!这是至理,天下无人不知!而大元帅起兵,仅是将反清复明作为借口而已,现在再称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尝又是蒙蔽天下之人呢?”
胡守亮说:“起兵之时,说是反清复明,拥立朱三太子,此事虽虚,却在檄文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即便是假的,也只能将假象维持下去,方能保得人心不失!如今,公子却自己称王,分明与檄文之上的话背道而驰,岂不会令天下人寒心?”
夏国相说:“胡先生之言差矣!”
胡守亮问:“为何?”
夏国相说:“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如今,大元帅以反清复明拥立朱三太子为名义起兵,本来是子虚乌有的,终有一天,天下之众要明白这并非我等本意,与其那时被人揭穿,倒不如此时自己揭穿!既可以使民众受蒙蔽不致太深,又能示坦诚于天下,何乐而不为?”
胡守亮说:“将军涉世未深,自然不知世途之艰难。俗话说,不畏民愚,只畏民知!对于愚民,统治者可以任意施为,绝无反抗者。因为愚民不知统治者是在欺压他剥削他。而那些造反之民,往往是些头脑灵活且知道内幕的人。但是,即便是头脑灵活之人,不让他知道事情真相,他也是不会造反的。所以,自古以来,若要成就大事,必须将民众蒙蔽,蒙蔽得愈深,成功之可能性愈大。”
夏国相问:“民众不知内幕便不会造反么?”
胡守亮说:“当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眼不见,心不烦。既然不知其内幕,内心便不会烦,无烦便不会心生怨恨,无怨恨自然会安安心心做良民!不能想象,假如臣子知道皇上是怎样过日子,还能心安理得做他的臣子?假如民众知道官僚们是怎么腐败的,还会奉行克己奉公的原则?假如穷人知道富人是怎么奢侈的,还能够自我安慰地说知足常乐?世界如此不公平,而民众仍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是因为民众不知其不公平也!”
夏国相大笑起来:“先生之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难道天下之官员,不知皇上是怎么过日子的?即使不知道,想也能想象出来。难道天下之民众,不知天下之官员是怎么腐败的?不知富人是怎么奢侈的?即使不知道,梦也能梦到。为何没有见到先生的那种怨声载道之局面?”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