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鹿的主要特征,正如其名所示,就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端,所以亦可称为白吻鹿。在甘肃、青海等地,俗名叫做黄鹿或草鹿。白唇鹿夏毛棕黄色,与当地俗名叫做青鹿的马鹿有显著区别。这两种鹿的鹿角也有明显的差异。马鹿角的眉杈与次杈相距很近,白唇鹿角则相距较远,且次杈特别长,主枝略呈侧扁。这些都不难辨别。
在白唇鹿和马鹿的产区互相重叠的地方,例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祁连山北麓,都曾发现过白唇鹿和马鹿自然杂交,并产生杂种后代的情况。
近年来,在青海、甘肃、四川,已有几处养鹿场开始驯养白唇鹿,其中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养鹿场养的最多,达到数百头。据统计,该场从1958年到19
79年,共捕获幼白唇鹿710只,驯养成活363只,成活率为51。13%。另外,集体和个人也有分散饲养的。据报道,现已能实行放牧饲养,这不仅可以减少饲料费,节约劳动力,而且也有助于改变它的野生习性,增加繁殖率。
在国家保护动物名单中,只有3种鹿属于第一类,即白唇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
梅花鹿,总的说来还算不上是稀有珍奇动物,因为这种鹿不但在公园、动物园里容易看到,而且在国内有很多养鹿场大批地饲养着。但是仍可以把它归入珍稀动物的行列。
首先说“珍”。这种鹿的鹿茸是各种鹿茸中价格最高的,在药材中被称为“黄茸”。另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等,也都有较高的价值。所以说它是一种珍贵动物。
其次是“稀”。家养的梅花鹿虽多,但野生的却特别稀少,不仅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的早已绝灭多年,连从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华南亚种和从前数量也很多的东北亚种,现在也都所剩无几,前途岌岌可危。至于台湾亚种,野外究竟还有没有,很成问题,恐怕只有到动物园里还能找到一些。所幸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先后又在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界的迭部,发现了一个梅花鹿新亚种,数量估计约有一二百头。它们经常活动于混交林边缘或林间草地,有时与牛群同在一片草地吃草,有时与苏门羚、黑麂一起休息。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处动物园还未展出过这个新亚种,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世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对残余野生梅花鹿的保护工作,应作为重点看待。江西彭泽县桃红岭是江西省唯一产梅花鹿的地方,估计这里还残留有100头左右的华南亚种,现在这里已被划为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梅花鹿亚种虽多,在形态上差别不大,只是在个体大小毛色深浅、斑点的多少和大小、背中线的长短和明显程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台湾亚种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东北亚种最大,肩高可超过110厘米,体重超过120公斤。
坡鹿“坡鹿”是海南岛上的俗名,分类学上的名称叫艾氏鹿,也叫眉杈鹿。
共有三四个亚种。在我国唯一的产地是海南岛。这里的鹿究竟是不是单独的一个亚种,至今还有意见分歧。
坡鹿的大小和梅花鹿差不多,属于中型鹿。肩高在105到110厘米之间,体重在60到100公斤之间,身上也有白斑,背部也有黑色中线。它的最主要特征是角形特殊,不同于梅花鹿乃至其他各种鹿。坡鹿的角有一个大而弯的眉杈,和后面的弯曲主枝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角度的弧形。主校下面不分杈,看来好像没有次杈、三杈,其实是分杈位置较高,长到主枝上端来了。由于眉杈特别发达,所以外国著作中大都叫它眉杈鹿。
解放前,坡鹿在海南岛上的分布比较广,似乎除了北部以外,岛上至少有9或1
0个县的山地上,有相当多的坡鹿生存。据估计,在解放初期还有300多只。由于滥猎,到1979年,岛上只有东方县的大田和白沙县的帮溪二地,残余不过30多只。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保护,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983年5月间的调查表明,东方县的总数已增到80只以上。生活在东方县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内的坡鹿,只经过一年多的人工保护,就已逐渐习惯跟人接近,有的走近村旁休息,有的对过往汽车、牛车也不逃避。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现在已将眉杈鹿,包括海南岛的坡鹿在内的各个亚种都划为第一级濒危动物,希望给予最严格的保护。
马鹿
我国产的马鹿,与欧洲产的赤鹿,是同种,不同亚种。我国的马鹿也不止一个亚种,而是有六七个亚种,在国际间都很罕见,而且其中的4个亚种只产于我国境内。
马鹿是大型鹿,身体之大仅次于驼鹿。北美洲产的马鹿,是个体最大的亚种,有的体重能超过400公斤。我国产的各亚种中,天山马鹿是仅次于北美马鹿的大型鹿。
曾有一只天山马鹿的体重达到381公斤。一对庞大的角,左枝10杈,右枝9杈,主枝的长度达到152。4厘米,粗度达21。6厘米,两角的最大宽距达到117。5厘米。这些数字都远在欧亚各亚种之上,所以天山马鹿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都是国际间最受到重视的大猎兽之一。同时,几乎所有的马鹿亚种都被认为是重要的狩猎兽。
在我国,虽然马鹿已经被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但至今仍然是事实上的“狩猎兽”。由于野生的梅花鹿已几乎被打光了,野生的马鹿就成了野生鹿茸最主要的供应者。就价格而论,马鹿的青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居第二位,比白唇鹿的岩茸和黑鹿的春茸都高,比驼鹿茸和驯鹿茸就更不用说了。所谓“关东青茸”就是东北马鹿的茸。1982年8月,人民日报上有一封读者来信,揭露天山马鹿的危机,说:“目前的野生天山马鹿每年正以3000头左右的速度锐减。照这样下去,不用多少年,野生马鹿将有绝迹于伊犁河谷的危险。”
除了经济价值之外,也不可忽视马鹿的稀有性。我国所产的各马鹿亚种中,除了东北亚种黄臀马鹿和阿尔泰亚种阿尔泰赤鹿,在外国动物园能见到一些之外,其他如天山亚种天山马鹿、甘肃亚种白臀鹿、昌都亚种白鹿、西藏亚种寿鹿、叶尔羌亚种叶尔羌赤鹿等,在国外只保存有标本,活的基本上都是见不到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于197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世界鹿类专家讨论会中,因寿鹿和叶尔羌赤鹿已有多年不闻消息,认为野生的可能已经灭绝,而白鹿也可能不存在了。事实上,寿鹿和白鹿还是有的,因为到西藏等地作区系调查的专家,在近几年还曾见过,而且听说在昌都等处的养鹿场中还养着一些,只不过动物园中没见过罢了。南疆现在也还有鹿,估计当属于叶尔羌亚种。
寿鹿产于西藏和不丹的边境地区;白鹿产于西藏的昌都和青海的边境;天山马鹿产于新疆天山西段北部地区;叶尔羌赤鹿产于南疆叶尔羌河到塔里木河流域;甘肃马鹿产于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和四川北部;阿尔泰赤鹿产于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东北马鹿产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关于马鹿的生活习性,常有人以为鹿群的首领,一定是一只最强有力的雄鹿。
其实不然,鹿群平时只包括雌鹿、幼鹿和三岁以下的亚成雄鹿。亚成雄鹿一旦成熟,便离群别居,由几只另组成、个小组,自由行动,仅在逐偶时期才临时返群。至于老年或接近老年的雄鹿,或则独居,或以两只较小的雄鹿为伴。每个鹿群都由一只年长而有威信的雌鹿担任首领。有时几个群合成一个大群,仍由一头雌鹿率领,而由另一只雌鹿担任助手,在行进时由它殿后。当鹿群进食或休息时,首领常昂首回顾、谛听,并嗅闻空气中有无异味。即使在逐偶斗争时期,那只雌鹿仍然保持它的首领地位。雄鹿的唯一作用似乎只在传种,因此它所关心的,只在于不许别的雄鹿接近或争夺这个鹿群。一旦逐偶期过去,它就再度离群而去。即使逐偶期尚未过去,倘若突然遇到危险来临,包括雄鹿的全鹿群,仍须追随领群的雌鹿逃走。但有时那只雄鹿可能独自离群远逃。在鹿群中,雌鹿之间彼此常相安无事。
每个鹿群都有两个领域。冬季领域位于低处,是基地。鹿群在这里觅食,配种,生育。夏季领域位于高处,鹿群在这里度夏。
雄鹿小组也有自己的冬夏领域,但它们的流动性较大于雌鹿群。一俟秋季逐偶期到来,雄鹿们就回到大群中,进行猛烈的斗争,夺取对这个领域的独占权和对雌鹿的交配权。被斗败的那些雄鹿只得巡回于领域的外围,候机找些进入的机会。
逐偶时期,雄鹿们几乎日夜都不休息,有时甚至整夜都能听到它们的吼声。它们进行搏斗较量,较弱的一方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常常是一跑了事,胜者也决不去追赶。
各地各亚种都在秋季逐偶。无论是在东北长白山、小兴安岭也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也好,西藏喜马拉雅或其他山区也好,一般都在9月初到9月中发情,到10月中下旬告一段落。逐偶期过去之后,雄鹿们又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斗争时期作为武器的双角,继续留待过冬。一般都在3月间脱掉,不久重新生出有茸毛、有微血管的新角,这就是鹿茸。茸角发育长大,到变干变硬,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雄鹿需要吃大量的矿物质,尤其是盐和钙,这不仅要从食料中吸取,而且常要去找咸水坑或碱土地舐食。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供应,双角就发育得不够好。
马鹿身强力大,奔跑迅速,即使不用双角为武器,遇到一般的敌害,比如熊、豹、豺、狼之类,也能对付过去。如果遇上了老虎,马鹿只得逃避。
我国产的各种小型鹿我国常把各种瘦小、轻灵、无角或角不发达但是雄性獠牙发达的小型鹿,称为麂或麂子。其中也包括几种比较珍稀的,为我国所特有的种。当然也不全都叫麂子,因为其中还有麝、獐子和狍子。
黄麂
我国产三种黄麂,在广东、广西叫黄犭京,在台湾叫羌或羌鹿。这三种就是:黄麂,又名赤麂;小黄麂,又叫小麂;毛额黄麂,又叫黑麂。此外,有可能在云南的哀牢山区还产第四种费氏黄麂。小黄麂和毛额黄麂是我国特产。
普通的黄麂分布十分广泛,共有14个亚种,产区遍及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有两个亚种产在我国两广和川滇等省区。高级的麂皮就是它的产物。这种麂数量相当多,迄今还不属于保护动物。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越之天使之恋 女王的头号跟班 黑咖啡要加糖 神级体验系统开局提现十亿 凡人修仙,我的修行很稳健! 我有一卷善恶天书 总裁好虐 洛上 山河表里 就是爱上你 情谜情迷 甘琼英郦骅 今年少主不好当 谁怜花女绛相思 新来的女配不好惹 乃木坂之当偶像吃饱饭 霸玄录 宝宝不会轻易狗带 至尊武魂:一叶斩星河 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