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围炉夜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注释
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见书。
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b>评语</b>
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究事物之理,这是就知识而言,也是依经验而论,是指后天之学,而非先天之性。阳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认为“格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也是指先天之性。
朱子之说注重大学之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穷尽事物之理,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并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就学问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虚无。而阳明之说乃是治朱子之说的末流,欲使学子返死知识于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学末流亦不免流于虚无。
事实上,孔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镜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无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学、王学都在阐扬孔门圣教,而末流不察,流于偏重,仍有徒诵、虚无之敝,本非圣贤有差,是学人执取有误。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注释
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见书。
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b>评语</b>
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究事物之理,这是就知识而言,也是依经验而论,是指后天之学,而非先天之性。阳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认为“格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也是指先天之性。
朱子之说注重大学之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穷尽事物之理,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并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就学问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虚无。而阳明之说乃是治朱子之说的末流,欲使学子返死知识于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学末流亦不免流于虚无。
事实上,孔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镜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无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学、王学都在阐扬孔门圣教,而末流不察,流于偏重,仍有徒诵、虚无之敝,本非圣贤有差,是学人执取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