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德一皱眉头,说我并不赞同荀攸所言:“人有忌心,乃生刻行,忌心是在,岂易更耶?即以陛下论,设袁绍、刘表尚在,明降陛下,实在州郡,虽无实权,陛下得无忌耶?”好吧,咱们不提死人,再说个活人——“孙权在吴,如陷囚笼,而陛下亦无时无刻不防备之也。陛下岂欲儿孙如是耶?”你希望儿子们除了一个继承大统外,其他人就都跟囚犯似的苟活一辈子?还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胡不封之远国,如周建诸侯以屏藩王室……”
是勋说打住,曹去疾你这错误可大发啦——“其殷周之际,制度不完,人口不蕃,朝廷所控,唯在虢洛,要服以外,无奈而封建之。然封之小,如汉阳诸姬,并入于楚;封之大,如郑、齐、晋、秦。乃各霸也——其于国家何益?逮至前汉,制度稍完,人口稍蕃,司隶之地,不再封矣。而封诸王山东、荆扬。亦有‘七国之乱’,逮武帝用主父偃之谋,逐日侵削,终于安靖……”
你不能说曹德傻,国家是要大一统中央集权,还是封建邦国。数千年来都争论不休,即便到了几百年后的唐朝,李世民还曾经一度想要把长孙无忌等功臣全都封为刺史,可世袭罔替——名非封建,而实封建也——呢。秦朝二世而亡。当时就有儒生跳出来说,此乃不肯封建之必然结果也;于是汉朝就搞封建了,先封异姓,被迫都给剿了,再封同姓——可谁想同姓也不老靠谱的,很快便闹出来“七国之乱”……
从景帝、武帝为始,汉朝中央政权开始逐步侵削诸侯之权,到了汉末。所谓的诸侯王就跟空头侯爵一样,只是呆在封地上混吃等死,偶尔搞搞祭祀罢了。实权都掌握在中央所任命的王国相、侯国相手中。于是就又有人说啦,汉朝的同姓诸侯要是有力量,哪儿至于有董卓乱政、群牧割据啊,恐怕曹魏亦无以代汉也——这是个血泪教训,新的朝代必须汲取。
曹德也正是受此影响,趁机为这一观点来试探曹操的想法——若真封建。说不定他这一支也能给封个实有领土的公国呢。
而且是勋还知道后世之事,曹魏数代而亡。就有人提出来,那是待同姓太苛的缘故。所以等到司马家上台以后,立刻改其道而行之,大封同姓,结果又闹出来“八王之乱”。是勋是不赞同曹魏待同姓过苛这种说法的,固然曹丕把他几个兄弟全都圈起来,待遇还不如汉末的诸侯王,可是从曹真到曹爽兄弟,那都掌握着国家大权啊——难道就因为传说曹真原本姓秦,所以把他这一支都不算姓曹了?
曹休可是正经姓曹的,曹丕、曹叡父子可也待他不薄啊。
曹氏失柄,司马家上台,那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所酿成的必然结果,其中就包括曹爽太过肆无忌惮,跟是否封建真的毫无关联。
是勋是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所以这回既然曹德提出来了,他便摆正车马,反对封建——“封建无益于国,反伤天子权威,必不可也!”转过头来又对曹操说:“陛下既爱子修,更毋使其封大国、掌兵柄也,且可明诏,使后世子孙优容之。不可因一人而更变制度。”
曹操一听,这话题真是越跑越远了——算啦,还是我自己琢磨吧,今天找你们来实在是个错误。曹去疾、是宏辅,都是我的重臣,也是忠臣,但这俩货都天性谨慎,对于天家之事不怎么敢发表意见,甚至还不如荀公达呢……唉,设文若在,定有以教朕也。
一想到早逝的荀彧,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摆一摆手,命二人退将下去吧。
曹德、是勋并肩出了建始殿,是勋先朝曹德拱手致歉:“勋一时冲动,所言乃使去疾不能得国也,请毋罪我。”曹德说你讲这话就没意思了:“吾言当与不当,皆为国也,岂为私耶?”随即压低声音:“宏辅以为,卞后三子,谁可为嗣?”
是勋说我不知道,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谁为嗣,只在帝心一念耳。”
曹德说宏辅你也得为自己家族的将来考虑啊——“吾意陛下千秋之后,宏辅可为伊尹,为周公,为霍……”突然想到霍氏家族的下场并不怎么好,赶紧把“光”字给咽了——“即周公亦受管、蔡所谮,若储君不之信,则辅臣不易为也。”
是勋说你太高抬我了——“若本朝之周公,非去疾而谁耶?”论亲戚关系,你才好跟周公相提并论吧,我就隔得太远啦——“然太甲、成王之立,岂伊、周自择耶?昭帝之立,岂霍光自择耶?霍光择昌邑而昌邑废,择宣帝而霍氏族——乱世臣择其君,治世则不宜择也。”
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吾等但善辅君王,恪尽臣道,可矣。”这就在大殿门口,我不信这些话就传不到曹操耳朵里去,趁机表表忠心,也好让曹操放心哪。(未完待续)
曹德一皱眉头,说我并不赞同荀攸所言:“人有忌心,乃生刻行,忌心是在,岂易更耶?即以陛下论,设袁绍、刘表尚在,明降陛下,实在州郡,虽无实权,陛下得无忌耶?”好吧,咱们不提死人,再说个活人——“孙权在吴,如陷囚笼,而陛下亦无时无刻不防备之也。陛下岂欲儿孙如是耶?”你希望儿子们除了一个继承大统外,其他人就都跟囚犯似的苟活一辈子?还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胡不封之远国,如周建诸侯以屏藩王室……”
是勋说打住,曹去疾你这错误可大发啦——“其殷周之际,制度不完,人口不蕃,朝廷所控,唯在虢洛,要服以外,无奈而封建之。然封之小,如汉阳诸姬,并入于楚;封之大,如郑、齐、晋、秦。乃各霸也——其于国家何益?逮至前汉,制度稍完,人口稍蕃,司隶之地,不再封矣。而封诸王山东、荆扬。亦有‘七国之乱’,逮武帝用主父偃之谋,逐日侵削,终于安靖……”
你不能说曹德傻,国家是要大一统中央集权,还是封建邦国。数千年来都争论不休,即便到了几百年后的唐朝,李世民还曾经一度想要把长孙无忌等功臣全都封为刺史,可世袭罔替——名非封建,而实封建也——呢。秦朝二世而亡。当时就有儒生跳出来说,此乃不肯封建之必然结果也;于是汉朝就搞封建了,先封异姓,被迫都给剿了,再封同姓——可谁想同姓也不老靠谱的,很快便闹出来“七国之乱”……
从景帝、武帝为始,汉朝中央政权开始逐步侵削诸侯之权,到了汉末。所谓的诸侯王就跟空头侯爵一样,只是呆在封地上混吃等死,偶尔搞搞祭祀罢了。实权都掌握在中央所任命的王国相、侯国相手中。于是就又有人说啦,汉朝的同姓诸侯要是有力量,哪儿至于有董卓乱政、群牧割据啊,恐怕曹魏亦无以代汉也——这是个血泪教训,新的朝代必须汲取。
曹德也正是受此影响,趁机为这一观点来试探曹操的想法——若真封建。说不定他这一支也能给封个实有领土的公国呢。
而且是勋还知道后世之事,曹魏数代而亡。就有人提出来,那是待同姓太苛的缘故。所以等到司马家上台以后,立刻改其道而行之,大封同姓,结果又闹出来“八王之乱”。是勋是不赞同曹魏待同姓过苛这种说法的,固然曹丕把他几个兄弟全都圈起来,待遇还不如汉末的诸侯王,可是从曹真到曹爽兄弟,那都掌握着国家大权啊——难道就因为传说曹真原本姓秦,所以把他这一支都不算姓曹了?
曹休可是正经姓曹的,曹丕、曹叡父子可也待他不薄啊。
曹氏失柄,司马家上台,那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所酿成的必然结果,其中就包括曹爽太过肆无忌惮,跟是否封建真的毫无关联。
是勋是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所以这回既然曹德提出来了,他便摆正车马,反对封建——“封建无益于国,反伤天子权威,必不可也!”转过头来又对曹操说:“陛下既爱子修,更毋使其封大国、掌兵柄也,且可明诏,使后世子孙优容之。不可因一人而更变制度。”
曹操一听,这话题真是越跑越远了——算啦,还是我自己琢磨吧,今天找你们来实在是个错误。曹去疾、是宏辅,都是我的重臣,也是忠臣,但这俩货都天性谨慎,对于天家之事不怎么敢发表意见,甚至还不如荀公达呢……唉,设文若在,定有以教朕也。
一想到早逝的荀彧,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摆一摆手,命二人退将下去吧。
曹德、是勋并肩出了建始殿,是勋先朝曹德拱手致歉:“勋一时冲动,所言乃使去疾不能得国也,请毋罪我。”曹德说你讲这话就没意思了:“吾言当与不当,皆为国也,岂为私耶?”随即压低声音:“宏辅以为,卞后三子,谁可为嗣?”
是勋说我不知道,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谁为嗣,只在帝心一念耳。”
曹德说宏辅你也得为自己家族的将来考虑啊——“吾意陛下千秋之后,宏辅可为伊尹,为周公,为霍……”突然想到霍氏家族的下场并不怎么好,赶紧把“光”字给咽了——“即周公亦受管、蔡所谮,若储君不之信,则辅臣不易为也。”
是勋说你太高抬我了——“若本朝之周公,非去疾而谁耶?”论亲戚关系,你才好跟周公相提并论吧,我就隔得太远啦——“然太甲、成王之立,岂伊、周自择耶?昭帝之立,岂霍光自择耶?霍光择昌邑而昌邑废,择宣帝而霍氏族——乱世臣择其君,治世则不宜择也。”
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吾等但善辅君王,恪尽臣道,可矣。”这就在大殿门口,我不信这些话就传不到曹操耳朵里去,趁机表表忠心,也好让曹操放心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