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恼怒的袁绍将直言进谏的田丰抓了起来。
战争失利的消息传回冀州后,田丰的朋友们兴奋地对他说,袁绍因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果然大败而归!
田丰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因为他知道如果袁绍能够凯旋兴许自己还有一线生机,如今袁绍却铩羽而归,自己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王忠嗣或许与田丰有着相似的际遇。
我们难以准确地判断安禄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反叛之心,但他的一个举动足以证明他那颗本已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了,那就是他让自己的心腹刘骆谷长期留在京师,刺探朝廷的各种情报。
如果说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有了不安分的想法,仍旧在背叛与忠诚的艰难抉择中纠结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他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无法回头。
天宝十年无疑是安禄山人生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叛乱已经不再是安禄山的想法,已经开始低调地付诸行动。安禄山之所以行事低调是因为他最害怕的人李林甫还活着!
安禄山这个河东节度使并没有按照惯例兼任太原尹。虽然此时并不像安史之乱之后那样节度使必然兼任治所州刺史,但这却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潜规5,则。
此前,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兼任柳城太守,出任范阳节度使时兼任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大都督由亲王遥领,长史为大都督府的实际长官),而安禄山这次出任河东节度使仅仅担任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太守。由此带来的深远的政治军事影响将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
这年秋天。新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决定用一次军事胜利来确立自己在河东镇将士心中的地位,可是却事与愿违。安禄山这次出征收获的却是一场惨痛的失败,但损兵折将的安禄山却看到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扩充实力的机会。
第二年。为了一雪前耻,安禄山决定统率二十万大军征讨契丹,其实这次讨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禄山上奏李隆基希望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率军配合这次征讨行动。阿布思本是九姓胡人的首领,后来率部内附唐朝。身材魁梧而且素有谋略的阿布思深受李隆基的宠爱。阿布思的得宠自然引起安禄山的嫉妒和不满。
安禄山此前曾经上奏将阿布思及其率领的部众迁移到他的辖区内。这件事因为遭到阿布思的反对而作罢。安禄山想利用这次联合征讨契丹的机会趁机杀害阿布思,不仅可以铲除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且收服他的部众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此时的漠北已经成为日渐强盛的回纥的天下。在回纥的打击下,穷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终投奔葛逻禄部落。
在北庭都护程千里的军事威慑下,葛逻禄人将阿布思以及他的妻子、部众数千人押送北庭都护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程千里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主管京城治安。
安禄山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败亡过程中,安禄山不断地将阿布思散落的部众收归到自己麾下。“禄山已得(阿)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书》)
很多史家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汉”政策。这个政策的确为包括安禄山在内的一大批胡人将领的升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安禄山之所以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死。
安禄山逐渐蜕变为埋藏在唐帝国内部的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触碰,这个炸弹才进入爆炸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许多人以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境内的四条大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川”并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将唐代的“三川”分割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陕四路,简称“四川”。不过这个四川要比现在的四川省要大。
唐代宰相制度的特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宰相往往官居一品,但唐朝的宰相却并非如此。一品职事官都是被边缘化的虚职。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自从尚书令撤销后,正二品中便没有职事官的身影。直到唐代宗时期,侍中与中书令的品秩从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但此时的侍中与中书令逐渐沦为并不管理本省事务的名誉职衔。从二品职事官基本沦为荣誉性职衔,大都督的权力被长史侵夺,府牧的权力被府尹侵夺,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被尚书左、右丞侵夺,大都护随着都护府的名存实亡而丧失权力,至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及上将军以及统军自从设立之初便是基本没有实权的职官。唐代宰相一般情况下为三品官甚至更低。宰相制度的低级别化是皇帝集权化的结果。高级别的... -->>
恼怒的袁绍将直言进谏的田丰抓了起来。
战争失利的消息传回冀州后,田丰的朋友们兴奋地对他说,袁绍因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果然大败而归!
田丰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因为他知道如果袁绍能够凯旋兴许自己还有一线生机,如今袁绍却铩羽而归,自己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王忠嗣或许与田丰有着相似的际遇。
我们难以准确地判断安禄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反叛之心,但他的一个举动足以证明他那颗本已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了,那就是他让自己的心腹刘骆谷长期留在京师,刺探朝廷的各种情报。
如果说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有了不安分的想法,仍旧在背叛与忠诚的艰难抉择中纠结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他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无法回头。
天宝十年无疑是安禄山人生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叛乱已经不再是安禄山的想法,已经开始低调地付诸行动。安禄山之所以行事低调是因为他最害怕的人李林甫还活着!
安禄山这个河东节度使并没有按照惯例兼任太原尹。虽然此时并不像安史之乱之后那样节度使必然兼任治所州刺史,但这却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潜规5,则。
此前,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兼任柳城太守,出任范阳节度使时兼任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大都督由亲王遥领,长史为大都督府的实际长官),而安禄山这次出任河东节度使仅仅担任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太守。由此带来的深远的政治军事影响将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
这年秋天。新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决定用一次军事胜利来确立自己在河东镇将士心中的地位,可是却事与愿违。安禄山这次出征收获的却是一场惨痛的失败,但损兵折将的安禄山却看到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扩充实力的机会。
第二年。为了一雪前耻,安禄山决定统率二十万大军征讨契丹,其实这次讨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禄山上奏李隆基希望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率军配合这次征讨行动。阿布思本是九姓胡人的首领,后来率部内附唐朝。身材魁梧而且素有谋略的阿布思深受李隆基的宠爱。阿布思的得宠自然引起安禄山的嫉妒和不满。
安禄山此前曾经上奏将阿布思及其率领的部众迁移到他的辖区内。这件事因为遭到阿布思的反对而作罢。安禄山想利用这次联合征讨契丹的机会趁机杀害阿布思,不仅可以铲除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且收服他的部众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此时的漠北已经成为日渐强盛的回纥的天下。在回纥的打击下,穷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终投奔葛逻禄部落。
在北庭都护程千里的军事威慑下,葛逻禄人将阿布思以及他的妻子、部众数千人押送北庭都护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程千里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主管京城治安。
安禄山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败亡过程中,安禄山不断地将阿布思散落的部众收归到自己麾下。“禄山已得(阿)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书》)
很多史家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汉”政策。这个政策的确为包括安禄山在内的一大批胡人将领的升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安禄山之所以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死。
安禄山逐渐蜕变为埋藏在唐帝国内部的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触碰,这个炸弹才进入爆炸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许多人以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境内的四条大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川”并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将唐代的“三川”分割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陕四路,简称“四川”。不过这个四川要比现在的四川省要大。
唐代宰相制度的特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宰相往往官居一品,但唐朝的宰相却并非如此。一品职事官都是被边缘化的虚职。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自从尚书令撤销后,正二品中便没有职事官的身影。直到唐代宗时期,侍中与中书令的品秩从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但此时的侍中与中书令逐渐沦为并不管理本省事务的名誉职衔。从二品职事官基本沦为荣誉性职衔,大都督的权力被长史侵夺,府牧的权力被府尹侵夺,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被尚书左、右丞侵夺,大都护随着都护府的名存实亡而丧失权力,至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及上将军以及统军自从设立之初便是基本没有实权的职官。唐代宰相一般情况下为三品官甚至更低。宰相制度的低级别化是皇帝集权化的结果。高级别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