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任公与刁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郦食其是陈留人,素有狂生之称。当刘邦起义,兵抵陈留时,郦食其投入刘邦帐下,说服陈留县令投降。其时他为刘邦策划,所极力强调的就是军食。黄河流经河南的那一段,东起淮泗,西至成皋,即所谓“中原”四通八达,在秦汉是交通最方便的区域。而秦汉的黄河,亦决非现在的黄河,在那一段动辄泛滥,造成绝大的灾祸。因此,身为土著的郦食其,对于这一地区的漕运、粮储的情况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了解得最透彻。欲成大事,必保敖仓,是他一贯的看法。他曾批评项羽以战斗力不强的投降的部队守成皋为不智,此时有机可乘,自然不会放弃进言的责任。刘邦有许多缺点,但有一项最大的长处,从不错过部下的好建议,而且接纳建议付诸实行是既迅速,又彻底。因而等项羽一走,他立刻渡河到成皋城下来挑战。
何谓“挑战”?这个来源极古而被广泛使用的军事术语,值得介绍。中国的战争,在春秋时代,形如儿戏。战国初期的规模也极小。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进了新的武器及战术,几乎淘汰了车战,战争才逐渐“升级”等到秦国一强,一仗下来,杀人盈野,更到了空前的规模。这因为,秦国计战功有个硬性规定,以杀敌多少来计战功的大小,称为“首功”首者首级,但不能提一颗脑袋去报功,所以又规定计首功以左耳为准——当然,这有许多流弊,老百姓的耳朵也割。阵亡战友的耳朵也割,史书上说某战役某国死多少人,都是由此计算出来的,其中当然有虎头,但也很可观了。
因为战略观念由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演进到如何多杀敌人来消耗敌方的战力,所以防御工事特别受到重视。如果是城,城墙要高而坚,城外最好引水围绕,即是俗称的护城河。如果是效野,则筑军垒,称为“壁”那是一圈围墙,不一定要高,但要厚,把整个部队围在里面。壁外则是沟,愈阔愈深愈好。这一来只要粮道水源不绝,守个三年五载亦不成问题。
这样就要“挑战”了!挑战的花样甚多,而万变不离其宗者,是要把敌人引出城,或者引出深沟高垒来决一死战。大致起先是下战书,战书无效则陈兵示威,再无效就设法激怒对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辱骂,揭发对方的阴私,愈刻毒愈有效果。
汉王刘邦因为要争取时间,第一步下战书、第二步陈兵示威这比较文雅的步骤都略去了,一上来就到成皋城下骂阵,怎么刻薄,怎么难听就怎么骂。起先,曹咎谨守项羽的告诫,忍气不理。这样被骂了五、六天,见汉军越骂越起劲,实在气不过,下令出击,而且是倾巢而出。“长史”也就是项羽的“秘书长”以及起先封为“塞王”先投降刘邦,后来又转投项羽的秦国降将司马欣,都在军中。
楚军一出,汉军稍作周旋,随即败退。成皋城外有一条汜水,源出南面数十里的方山,北流经成皋的东面,注人黄河。汉军败退,自然要渡过把水。曹咎急怒攻心之下,看不出汉军的诱敌之计,下令渡汜水追击。
兵法上有条定律:“兵半渡而击”这条定律,已成常识。不知曹咎根本没有想到,还是想到了而认为必须要冒这个险,总之,他犯了致命的错误。当楚军纷纷下船,抢渡汜水时,对岸的汉军,突然反攻,伏弩齐发,矢下如雨。楚军根本没有招架的可能,亦无逃生的余地,未曾接仗,就已崩溃。曹咎、王翳、司马欣都引剑自刎在汜水上。
汉王刘邦乘胜渡河,复占成皋。楚军将领的“战利品”、金玉珠宝,包括陈平用来行贿的那四万斤黄金,都为汉军所得。当然,最重要的意义,是复得敖仓。
那时项羽在东线打得很好,先拔陈留,继下外黄。在睢阳,即今商邱接得消息说成皋失守,急急引兵西还,来救荥阳。西楚霸王的威名果然惊人。包围荥阳的汉军,望见项羽的旌旗,慌忙撤退。怕为项羽追上,都从山间小路,分散转进。自此而成楚汉对峙之局。
楚汉对峙之处,名为广武。广武是一座山的名字,一名三室山,又名三皇山,在成皋之西,与敖仓所在地的敖山相连。广武山一劈两半,东西相对,中间一条深涧,约有百里之宽,即名广武涧。涧水南流,注入汴水。楚汉两军,各在山头筑城,隔涧相峙。楚军在东,称为东广武,汉军在西,称为西广武。这两座城,后世就称为“项王城”和“汉王城”
看起来东西相对,韩两相称,其实大不相同。汉王刘邦这面,有敖仓、有成皋。
成皋有关,名为“虎牢”虎牢关为洛阳的门户。乱山丛中,蜿蜒一线,西迄巩县,东起成皋,入口处即名为虎牢关。轻兵阻道,强敌却步,所谓“塞成皋之道,则天下不通”所以汉王刘邦据有成皋,即无后顾之忧,得容萧何全力经营关中,源源接济,而前方兵食无忧,据险而守,则已立于不败之地。
反之,项羽的后方,深受北面的威胁,粮道经常有被切断之虞。楚军的主要粮道有二:一条是东西流向的黄河,一条是南北流向通江淮的鸿沟。前者常被在齐的韩信遣轻骑突袭,后者则在彭越的游击队活跃的区域,有时截得大批粮食,反绕道接济成皋,对于汉军的贡献很大。于是楚军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士气急剧低落,就像汉王刘邦初到南郑时的情况那样,部下“开小差”的日有所闻。一世之雄的项羽,困守东广武,一筹莫展,不得已与汉军议和,归还太公及吕后,划鸿沟为界。
当他引兵东还时,张良、陈平谏劝汉王刘邦说:“今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 -->>
郦食其是陈留人,素有狂生之称。当刘邦起义,兵抵陈留时,郦食其投入刘邦帐下,说服陈留县令投降。其时他为刘邦策划,所极力强调的就是军食。黄河流经河南的那一段,东起淮泗,西至成皋,即所谓“中原”四通八达,在秦汉是交通最方便的区域。而秦汉的黄河,亦决非现在的黄河,在那一段动辄泛滥,造成绝大的灾祸。因此,身为土著的郦食其,对于这一地区的漕运、粮储的情况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了解得最透彻。欲成大事,必保敖仓,是他一贯的看法。他曾批评项羽以战斗力不强的投降的部队守成皋为不智,此时有机可乘,自然不会放弃进言的责任。刘邦有许多缺点,但有一项最大的长处,从不错过部下的好建议,而且接纳建议付诸实行是既迅速,又彻底。因而等项羽一走,他立刻渡河到成皋城下来挑战。
何谓“挑战”?这个来源极古而被广泛使用的军事术语,值得介绍。中国的战争,在春秋时代,形如儿戏。战国初期的规模也极小。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进了新的武器及战术,几乎淘汰了车战,战争才逐渐“升级”等到秦国一强,一仗下来,杀人盈野,更到了空前的规模。这因为,秦国计战功有个硬性规定,以杀敌多少来计战功的大小,称为“首功”首者首级,但不能提一颗脑袋去报功,所以又规定计首功以左耳为准——当然,这有许多流弊,老百姓的耳朵也割。阵亡战友的耳朵也割,史书上说某战役某国死多少人,都是由此计算出来的,其中当然有虎头,但也很可观了。
因为战略观念由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演进到如何多杀敌人来消耗敌方的战力,所以防御工事特别受到重视。如果是城,城墙要高而坚,城外最好引水围绕,即是俗称的护城河。如果是效野,则筑军垒,称为“壁”那是一圈围墙,不一定要高,但要厚,把整个部队围在里面。壁外则是沟,愈阔愈深愈好。这一来只要粮道水源不绝,守个三年五载亦不成问题。
这样就要“挑战”了!挑战的花样甚多,而万变不离其宗者,是要把敌人引出城,或者引出深沟高垒来决一死战。大致起先是下战书,战书无效则陈兵示威,再无效就设法激怒对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辱骂,揭发对方的阴私,愈刻毒愈有效果。
汉王刘邦因为要争取时间,第一步下战书、第二步陈兵示威这比较文雅的步骤都略去了,一上来就到成皋城下骂阵,怎么刻薄,怎么难听就怎么骂。起先,曹咎谨守项羽的告诫,忍气不理。这样被骂了五、六天,见汉军越骂越起劲,实在气不过,下令出击,而且是倾巢而出。“长史”也就是项羽的“秘书长”以及起先封为“塞王”先投降刘邦,后来又转投项羽的秦国降将司马欣,都在军中。
楚军一出,汉军稍作周旋,随即败退。成皋城外有一条汜水,源出南面数十里的方山,北流经成皋的东面,注人黄河。汉军败退,自然要渡过把水。曹咎急怒攻心之下,看不出汉军的诱敌之计,下令渡汜水追击。
兵法上有条定律:“兵半渡而击”这条定律,已成常识。不知曹咎根本没有想到,还是想到了而认为必须要冒这个险,总之,他犯了致命的错误。当楚军纷纷下船,抢渡汜水时,对岸的汉军,突然反攻,伏弩齐发,矢下如雨。楚军根本没有招架的可能,亦无逃生的余地,未曾接仗,就已崩溃。曹咎、王翳、司马欣都引剑自刎在汜水上。
汉王刘邦乘胜渡河,复占成皋。楚军将领的“战利品”、金玉珠宝,包括陈平用来行贿的那四万斤黄金,都为汉军所得。当然,最重要的意义,是复得敖仓。
那时项羽在东线打得很好,先拔陈留,继下外黄。在睢阳,即今商邱接得消息说成皋失守,急急引兵西还,来救荥阳。西楚霸王的威名果然惊人。包围荥阳的汉军,望见项羽的旌旗,慌忙撤退。怕为项羽追上,都从山间小路,分散转进。自此而成楚汉对峙之局。
楚汉对峙之处,名为广武。广武是一座山的名字,一名三室山,又名三皇山,在成皋之西,与敖仓所在地的敖山相连。广武山一劈两半,东西相对,中间一条深涧,约有百里之宽,即名广武涧。涧水南流,注入汴水。楚汉两军,各在山头筑城,隔涧相峙。楚军在东,称为东广武,汉军在西,称为西广武。这两座城,后世就称为“项王城”和“汉王城”
看起来东西相对,韩两相称,其实大不相同。汉王刘邦这面,有敖仓、有成皋。
成皋有关,名为“虎牢”虎牢关为洛阳的门户。乱山丛中,蜿蜒一线,西迄巩县,东起成皋,入口处即名为虎牢关。轻兵阻道,强敌却步,所谓“塞成皋之道,则天下不通”所以汉王刘邦据有成皋,即无后顾之忧,得容萧何全力经营关中,源源接济,而前方兵食无忧,据险而守,则已立于不败之地。
反之,项羽的后方,深受北面的威胁,粮道经常有被切断之虞。楚军的主要粮道有二:一条是东西流向的黄河,一条是南北流向通江淮的鸿沟。前者常被在齐的韩信遣轻骑突袭,后者则在彭越的游击队活跃的区域,有时截得大批粮食,反绕道接济成皋,对于汉军的贡献很大。于是楚军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士气急剧低落,就像汉王刘邦初到南郑时的情况那样,部下“开小差”的日有所闻。一世之雄的项羽,困守东广武,一筹莫展,不得已与汉军议和,归还太公及吕后,划鸿沟为界。
当他引兵东还时,张良、陈平谏劝汉王刘邦说:“今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