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万历永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上,那这个新学校,教授哪些技能?入学的学生给什么功名?还有开办的花费......”
张居正完全没有想到,万历突然提出来这么一个大命题,生怕对大明现有的学制产生影响。而且开学校也是大花费,现在的这套教育体系就已经是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了。
“这个学校除了教授一些开蒙的经书之外,主要教授算学、测量、会计、农学、工学......开办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传授他们一些谋身的实用之学,又不是让他们考科举当官,所以没有功名。”
“现在钢铁厂、水泥厂、丽人坊、荣宝斋、上林苑这些地方都缺人才呀,那些秀才们又不肯屈尊。而且先生不是准备丈量田亩吗?那人手从哪里来?这个学校可以由皇家出面来办,钱由内库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朝廷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充作胥吏......”
万历知道,此时张居正也在为用什么样的人来清丈田地而苦恼。如果用那些生员来清丈,那就是个笑话,谁愿意把自己家隐藏的田清出来呀。
依靠各级官员来推动?那就会和历史上一样,发生很多混乱的事情。各地官员有的为了贪功,多丈多量。有的地方官员则为了在百姓那里取得一个好名声,少丈少量,而且把所有田地都按下等田地填报。
张居正此时其实很想有一股力量,可以直接按照自己预定的意图执行土地丈量政策。
“皇上,臣觉得,可以试行,先在京城开办一所。”
张居正在得到万历对自己一些疑问的解答之后,长长的嘘了一口气,然后选择了支持万历的建议。
“张先生,朕正是想在京城试点,如效果不错,此法可行,然后再推行到其他地区。”
万历心想,把这种类型的学校铺到全国,现在自己可没有这样的财力来消耗,京城试点,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臣不知这个学校的规模有多大,但臣恳请皇上,在算学和测量两科三年之内至少有六千名学员能供驱使。”
张居正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得知这个学校不由国家财政负担开支之后,为了清丈田地的政策实施,竟然狮子大开口,向万历提出了三年六千名学员的要求。
万历被张居正这个要求吓了一跳,三年六千名学员,平均一年至少二千名学员。现在大明总共一千四百多个县,每个县起码要派驻十五人到二十人,如果按照三到五年这些县分批次完成清丈的计划,那六千人左右是肯定要的。
但是要培养这六千多人的花费,按照一人一年平均三十两银子的花费计算,至少也要花费近七十多万两银子。
“张先生,三年六千名学员应当问题不大。但是仅仅京城一地,恐怕招不到那么多学员。一旦土地清丈完成之后,那这些人员如何安置呢?”
“皇上,臣觉得,可以在京城、南-京、西-安、羊-城各办一所学校。这样可以南方的学员清丈北方的田地,东边的学员清丈西边的田地。清丈完成后,这些人择其优者可以充为各府、州、县的吏员,专管田地地籍。”
张居正此时的想法比较长远,大量的田地成为隐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籍管理不善。原有的田地交易是由各级衙门的户科吏员登记管理,收税的册子也是由户科吏员在管理。这样很容易营私舞弊,土地所有权变更了,但税收册上却不变更。
出现了很多田主卖了田之后,却仍然向原来的田主征税的怪事情。如果地籍册和税收册子分别管理,可以两相对照,营私舞弊的难度也会加大。
这下万历心里乐开了花,等的就是张居正提出这样的建议。自己费心费力培养几千人,如果只是为了一次土地清丈,那就太不划算了。
要的就是能让他们进到各级官府去,充实到大明的基层去。有了这个开头,那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往里面塞人。
“先生的话十分有理。朕打算,把军屯的清丈交由锦衣卫去做。必要的时候锦衣卫也可以协助官田、民田的清丈。皇庄、王府田庄、勋贵田庄,由东厂负责清丈。到时候可以由都察院派员督办。”
全国性的土地清丈,按照原来商定的计划是两三年后开展,但对张居正来... -->>
“皇上,那这个新学校,教授哪些技能?入学的学生给什么功名?还有开办的花费......”
张居正完全没有想到,万历突然提出来这么一个大命题,生怕对大明现有的学制产生影响。而且开学校也是大花费,现在的这套教育体系就已经是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了。
“这个学校除了教授一些开蒙的经书之外,主要教授算学、测量、会计、农学、工学......开办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传授他们一些谋身的实用之学,又不是让他们考科举当官,所以没有功名。”
“现在钢铁厂、水泥厂、丽人坊、荣宝斋、上林苑这些地方都缺人才呀,那些秀才们又不肯屈尊。而且先生不是准备丈量田亩吗?那人手从哪里来?这个学校可以由皇家出面来办,钱由内库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朝廷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充作胥吏......”
万历知道,此时张居正也在为用什么样的人来清丈田地而苦恼。如果用那些生员来清丈,那就是个笑话,谁愿意把自己家隐藏的田清出来呀。
依靠各级官员来推动?那就会和历史上一样,发生很多混乱的事情。各地官员有的为了贪功,多丈多量。有的地方官员则为了在百姓那里取得一个好名声,少丈少量,而且把所有田地都按下等田地填报。
张居正此时其实很想有一股力量,可以直接按照自己预定的意图执行土地丈量政策。
“皇上,臣觉得,可以试行,先在京城开办一所。”
张居正在得到万历对自己一些疑问的解答之后,长长的嘘了一口气,然后选择了支持万历的建议。
“张先生,朕正是想在京城试点,如效果不错,此法可行,然后再推行到其他地区。”
万历心想,把这种类型的学校铺到全国,现在自己可没有这样的财力来消耗,京城试点,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臣不知这个学校的规模有多大,但臣恳请皇上,在算学和测量两科三年之内至少有六千名学员能供驱使。”
张居正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得知这个学校不由国家财政负担开支之后,为了清丈田地的政策实施,竟然狮子大开口,向万历提出了三年六千名学员的要求。
万历被张居正这个要求吓了一跳,三年六千名学员,平均一年至少二千名学员。现在大明总共一千四百多个县,每个县起码要派驻十五人到二十人,如果按照三到五年这些县分批次完成清丈的计划,那六千人左右是肯定要的。
但是要培养这六千多人的花费,按照一人一年平均三十两银子的花费计算,至少也要花费近七十多万两银子。
“张先生,三年六千名学员应当问题不大。但是仅仅京城一地,恐怕招不到那么多学员。一旦土地清丈完成之后,那这些人员如何安置呢?”
“皇上,臣觉得,可以在京城、南-京、西-安、羊-城各办一所学校。这样可以南方的学员清丈北方的田地,东边的学员清丈西边的田地。清丈完成后,这些人择其优者可以充为各府、州、县的吏员,专管田地地籍。”
张居正此时的想法比较长远,大量的田地成为隐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籍管理不善。原有的田地交易是由各级衙门的户科吏员登记管理,收税的册子也是由户科吏员在管理。这样很容易营私舞弊,土地所有权变更了,但税收册上却不变更。
出现了很多田主卖了田之后,却仍然向原来的田主征税的怪事情。如果地籍册和税收册子分别管理,可以两相对照,营私舞弊的难度也会加大。
这下万历心里乐开了花,等的就是张居正提出这样的建议。自己费心费力培养几千人,如果只是为了一次土地清丈,那就太不划算了。
要的就是能让他们进到各级官府去,充实到大明的基层去。有了这个开头,那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往里面塞人。
“先生的话十分有理。朕打算,把军屯的清丈交由锦衣卫去做。必要的时候锦衣卫也可以协助官田、民田的清丈。皇庄、王府田庄、勋贵田庄,由东厂负责清丈。到时候可以由都察院派员督办。”
全国性的土地清丈,按照原来商定的计划是两三年后开展,但对张居正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