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李逵的逆袭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文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文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李逵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送到了阅卷房,面对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师,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着周元看了试卷,然后一拍书案,朗声道:“当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边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担心周元生气,毕竟对他来说,沂水县名声臭了,毫无干系。反正本来就够臭的,再臭一点也无所谓。可周元不一样,他是要靠着政绩上位的人。不过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场来说,升官发财恐怕真不容易,因为周元支持旧党。
周元真没有和弟子过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铁定能过的,看什么看?你以为这沂水县的县试会难住你参加解试?当年你的愿望不过是参加解试,然后运作个官身。如今看来,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对沂水县的科考死心了。
他经过上一场,已经发现了沂水县士子的真实水平。解试堪忧,省试无望。至于原先沂水县的士子领袖谭敏,简直就是个笑话。
乞丐群里的富豪。
&nb... -->>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文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文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李逵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送到了阅卷房,面对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师,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着周元看了试卷,然后一拍书案,朗声道:“当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边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担心周元生气,毕竟对他来说,沂水县名声臭了,毫无干系。反正本来就够臭的,再臭一点也无所谓。可周元不一样,他是要靠着政绩上位的人。不过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场来说,升官发财恐怕真不容易,因为周元支持旧党。
周元真没有和弟子过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铁定能过的,看什么看?你以为这沂水县的县试会难住你参加解试?当年你的愿望不过是参加解试,然后运作个官身。如今看来,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对沂水县的科考死心了。
他经过上一场,已经发现了沂水县士子的真实水平。解试堪忧,省试无望。至于原先沂水县的士子领袖谭敏,简直就是个笑话。
乞丐群里的富豪。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