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缇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专为太子所设,用来礼待博学鸿儒的思贤苑,在长安西北,皇帝的车驾,应该出长安北面靠西的第一个城门——“横门”门外跨越护城河的石桥,名为“横桥”又称为“石柱桥”;这座桥还是秦朝所建,宽六丈,长三百八十步,平整雄伟,是长安的壮观之一。
一早,掌管北门区域及这座横桥的“都水会”便征召民夫,把跸路所经的街道,洒扫清净;但五月十几的天气,已是骄阳如火,街道须要不断洒水,保持润湿;这样,车驾经临,不致扬起漫天的尘土。
那些洒水的夫役,是都水会衙门花钱雇用的;每隔二十步就有一名,肩挑担桶,手提长构,不断地舀着水往路面上洒去,要洒得匀净,而且不能停顿、是件极其吃力的差使。但其中有个粗犷的少年却不为苦,干得比什么人都起劲。
这个少年就是朱文。
他是通过刘端的活动,才得受雇;而且分配的地段,也是须先安排好的,正在横桥前面。他一面洒水,一面不断地在心里默想着卤簿经临时的所计划好的行动步骤,一遍又一遍,几乎想得有些厌烦了。终于日影将中的时分,听得泼刺刺的马蹄声。不一会,一个戴了虎贲冠,峰着绣衣的郎官,领着四名朱衣坚甲,腰悬弓箭的御林军士,骑着高头大马,疾驰而过,这是车驾的先驱,皇帝已经出宫了。
于是洒水的夫役越发工作得起劲;执戟的校尉,忙着驱散行人,片刻间横门内外空宕宕地肃静无声,只有一阵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先驱的郎官,一拨一拨经过,然后隐隐如雷声。掌管京城警戒的中尉,和奉引车驾的京城地方官京兆尹,相继出现,这就到了洒水工作终了的时候。
在京兆尹的马前,朱文洒了最后的一杓水,随即挑着空桶走避。河边并无房屋,早就看好了地方,避在西面桥下——那是个并不太陡的斜坡,朱文往下走了几步,仰面伏卧,定一定心,注视着水面。
清脆的马蹄声中,混和看兵士的脚步声“刷、刷、刷”地踩出极为匀整着实的韵律,通过横桥,声响更见宏壮。同时,水面上出现了雄伟的倒影,金甲朱衣的御林军;旌头绣衣的前导武官;黑衣武冠的宫廷卫士
朱文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口中发苦,耳中有声,随着水中黑衣人影的消失、心跳越来越快。当第一列貂羽金蝉惠文冠的影子自水中反映到他眼中时,他像突然间发了疯似的。一翻身往斜坡上奔,到得路上“哇”地一声狂喊,双手护头,埋着腰直往马队中冲——他想到报答师父之恩、缇萦之情、卫媪之义,以及江湖朋友的期许,都在这一冲上面,所以出尽全力,其去如飞。
分三行骑在马上的,都是郎官。十之八九原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自愿投效,来充皇帝的侍从。看来鲜衣怒马,威仪赫赫,其实少不更事,无甚用处,何况就是匹夫拚命,亦有辟易千人的气概,所以看见朱文埋头直冲,一个个都慌了手脚,有的取弓拈箭,有的勒马待避,顿时人影凌乱,蹄声杂沓,加上唏聿聿的马嘶,横桥前面,乱作一团。
这一下后面惊慌了,不知前面出了什么事?同时车驾阻塞。皇帝的一色纯白驷马所拉的黄盖朱轮安车,就在离横门不远之处停了下来。坐在皇帝右面,名为“骖乘”的郎中令张释之,一跳下车,仗剑护卫。
但这只是片刻的紧张,皇帝正待查询其事,已有负责指挥整个仪卫部队的卫尉,飞骑奏报,说是有人犯跸,业已被捕。并且为了他的警跸不严,出此小小的意外而清罪。
“噢!”皇帝平静地问:“犯跸的人,可带着武器?”
“并无武器。”
“那就走吧!你的责任,等回宫再议。”
于是重新整理队伍,继续行。当前队开始移动时,在等待的后队保持着高度的肃静,若非偶尔有马匹喷鼻的声音,在屋子里的人、不会想到门外有如许车骑。
就在这乘舆将发未发的一刻,有个如霜空鹤唳、巫峡猿啼的声音,清而且哀、哀而且厉,如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刃,划破了死样的岑寂。
“冤——枉——”
那凄楚的声音,一下子打入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无不以关切的眼光一,搜索着声音的来源。在明亮的阳光下,他们看到道旁的社祠中,冲出来一条穿着青衣的纤瘦的身影,在急速地移动。一双白皙的小手高举过顶,顶着一方木简。这是非常容易明白的,穿青衣的女子有着非皇帝不能替她昭雪的沉冤。
忽然,负责警戒的校尉。记起了自己的职责。看到那女子奔向乘舆,赶紧过来阻拦,自然他的行动是粗鲁的,伸出长戟一格,把她打倒在地上,接着抢上两步,一伸手便去抓她的头发。
“止!”皇帝喊着,等那校尉住了手,他向骖乘的张释之说道:“一个小女子,何来非直诉于我不可的冤枉?廷尉鞫狱,叫我不能放心。”
耿直的张释之答道:“陛下莫轻下断语!民女鸣冤,究为何事,丝毫不知;或者不关廷尉之事。请先察阅书状。”
“不错,你把她带来!”
于是张释之徐步走向她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民女淳于缇萦。”
“何事鸣冤?”
“一言难尽,民女请人写在上呈天子的书状上。请垂察。”说着把木简呈了上去。
张释之不接“上呈天子的书状,我不便先看。”他说“我可以带你去谒见天子。只是我的职责所在,不能不问你一句话,我怎么能相信你只是鸣冤,不是刺客?”
“愿受搜检。”
“你一个及笄女子,当街卸衣搜检,成何体统?”
“既如此,”缇萦略想一想答道“愿受缚于乘舆之前。”
“好,好!”张释之笑道:“你跟我来吧!”
为了表明不是刺客,也为了耸动观感,缇萦并不起身,高捧木简,膝行而前,地上的砂砾,很快地把她的两个膝盖磨破了,一路渗出血渍。仁慈的皇帝看在眼里,大为不忍。
膝行到车前十步左右,缇萦停了下来,放下木简,俯伏在地,哀切切地高声说道:“民女淳于缇萦,愿乞天恩,为父赎罪。”
皇帝一听这话,心想:不对啊!刚才是高呼冤枉,此刻又说为父赎罪。究竟认罪呢还是不认罪。于是,做个手势,近侍郎官把缇萦的书简呈了上去。
这一通陈情的书简,是邵哲的精心结构。第一段铺陈淳于意为齐国太仓令时的清廉;第二段阐明良医同于良相的宗旨,说圣明在上,良相辈出,所以愿为良医,广推仁君活人济世的至意,同时约略计算了淳于意所救的人数。
“啊?”皇帝看到这里,问张释之:“我久闻有个良医,人称——仓公,可就是淳于意?”
“是。”张释之答道:“敬爱其人,故而不直呼其名,尊称为‘仓公’。”
既是这样一个方正清廉、仁心济世、受人爱戴的君子,何以又会获罪呢?因此皇帝急着又去读那书状——这以下,提到了正文,对于淳于意的获罪经过,叙得相当简洁,而且并无一句话抱怨廷尉。这是邵哲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的写法,因为他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命令廷尉衙门复鞫此案,那样,得罪了延尉,就是极其不智的一件事了。
也因为如此,只好劝之以情,他这样替缇萦写道:“妾父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
这说法深得“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之旨。皇帝也知道申屠嘉持法苛刻,其中或不免有冤屈的情事。但是,下诏复鞫,即令能平反了淳于意的冤狱,其他“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的人又如何呢?
这一转念间,皇帝觉得遇到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来劝善天下,感化黎民。予人以自新之道,此人必须确能自新,才见得宽大的功用;否则,不过启人幸逃法网之心,反更助长了作奸犯科的风气。而淳于意,正是这样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劝善的活证——他相信淳于意即令犯了过错,罪有应得,宽赦以后,必能改过自新,而且以他行医走遍四方,所到之处,便成身教,王道大行,风俗益美,岂不甚善?
主意是拿定了,却还要问一问案情,所以皇帝把木简交了给张释之,向跪在地下的缇萦问道:“你可是觉得延尉定了你父亲‘附下罔上’的罪,是一种冤屈?”
这一问在邵哲意料中,早已由朱文转教了她,这样对答:“廷尉为国家持法的大吏,臣妾不敢诬妄。”
“却又来!你如何高喊‘冤枉’?”
“陛下明见!若非如此,不得到乘舆之前。”
“这话不对!天下臣民,伏阙上书,我是无不亲览的。”
“是!”缇萦答道:“无奈官禁重重,臣妾上书,到达御前,必稽时日,只恐臣父业已被刑,故不得不行此冒死侥幸之计。”
皇帝笑了:“说来说去都是你有理!”
“上启陛下!”张释之忽然插嘴“可否容臣问这民女一句话?”
“可以。”
于是张释之向下问道:“缇萦!你可知道刚才有人犯跸?那是谁?”
这一问在要害上,缇萦触动愁怀,双泪交流!她在想,父亲的大事,看样子是颇有希望了,但朱文此时不知是何样子?说不定已经当场格毙!刑者固不可复续,死者更不可复生。一宵之隔,便成永诀。从今何处再去觅他的声容笑貌?自己又如何排遣那些朝思暮想的日子?
“你别哭!”皇帝慈爱地说“有话慢慢讲!”
“臣妾不敢欺隐!”缇萦伏身在地,忍泪陈述:“犯跸的那人,名叫朱文,是妾父的弟子。为了要上书陛下,舍身犯跸,俾得暂止车驾。罪无可辶官,情实堪悯,乞陛下矜全。”
原来这是一整套的计划!皇帝颇为动容,有意犯跸,不独是侵犯尊严,而且有关安全,不可轻恕。
于是他问张释之:“按律,犯跸何罪?”
“‘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有意犯跸,自当另议——要看犯跸者,其意何居?”
“廷尉未曾扈驾。”近侍郎官低声向皇帝报告。
“然则谒者何在?”皇帝又说:... -->>
专为太子所设,用来礼待博学鸿儒的思贤苑,在长安西北,皇帝的车驾,应该出长安北面靠西的第一个城门——“横门”门外跨越护城河的石桥,名为“横桥”又称为“石柱桥”;这座桥还是秦朝所建,宽六丈,长三百八十步,平整雄伟,是长安的壮观之一。
一早,掌管北门区域及这座横桥的“都水会”便征召民夫,把跸路所经的街道,洒扫清净;但五月十几的天气,已是骄阳如火,街道须要不断洒水,保持润湿;这样,车驾经临,不致扬起漫天的尘土。
那些洒水的夫役,是都水会衙门花钱雇用的;每隔二十步就有一名,肩挑担桶,手提长构,不断地舀着水往路面上洒去,要洒得匀净,而且不能停顿、是件极其吃力的差使。但其中有个粗犷的少年却不为苦,干得比什么人都起劲。
这个少年就是朱文。
他是通过刘端的活动,才得受雇;而且分配的地段,也是须先安排好的,正在横桥前面。他一面洒水,一面不断地在心里默想着卤簿经临时的所计划好的行动步骤,一遍又一遍,几乎想得有些厌烦了。终于日影将中的时分,听得泼刺刺的马蹄声。不一会,一个戴了虎贲冠,峰着绣衣的郎官,领着四名朱衣坚甲,腰悬弓箭的御林军士,骑着高头大马,疾驰而过,这是车驾的先驱,皇帝已经出宫了。
于是洒水的夫役越发工作得起劲;执戟的校尉,忙着驱散行人,片刻间横门内外空宕宕地肃静无声,只有一阵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先驱的郎官,一拨一拨经过,然后隐隐如雷声。掌管京城警戒的中尉,和奉引车驾的京城地方官京兆尹,相继出现,这就到了洒水工作终了的时候。
在京兆尹的马前,朱文洒了最后的一杓水,随即挑着空桶走避。河边并无房屋,早就看好了地方,避在西面桥下——那是个并不太陡的斜坡,朱文往下走了几步,仰面伏卧,定一定心,注视着水面。
清脆的马蹄声中,混和看兵士的脚步声“刷、刷、刷”地踩出极为匀整着实的韵律,通过横桥,声响更见宏壮。同时,水面上出现了雄伟的倒影,金甲朱衣的御林军;旌头绣衣的前导武官;黑衣武冠的宫廷卫士
朱文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口中发苦,耳中有声,随着水中黑衣人影的消失、心跳越来越快。当第一列貂羽金蝉惠文冠的影子自水中反映到他眼中时,他像突然间发了疯似的。一翻身往斜坡上奔,到得路上“哇”地一声狂喊,双手护头,埋着腰直往马队中冲——他想到报答师父之恩、缇萦之情、卫媪之义,以及江湖朋友的期许,都在这一冲上面,所以出尽全力,其去如飞。
分三行骑在马上的,都是郎官。十之八九原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自愿投效,来充皇帝的侍从。看来鲜衣怒马,威仪赫赫,其实少不更事,无甚用处,何况就是匹夫拚命,亦有辟易千人的气概,所以看见朱文埋头直冲,一个个都慌了手脚,有的取弓拈箭,有的勒马待避,顿时人影凌乱,蹄声杂沓,加上唏聿聿的马嘶,横桥前面,乱作一团。
这一下后面惊慌了,不知前面出了什么事?同时车驾阻塞。皇帝的一色纯白驷马所拉的黄盖朱轮安车,就在离横门不远之处停了下来。坐在皇帝右面,名为“骖乘”的郎中令张释之,一跳下车,仗剑护卫。
但这只是片刻的紧张,皇帝正待查询其事,已有负责指挥整个仪卫部队的卫尉,飞骑奏报,说是有人犯跸,业已被捕。并且为了他的警跸不严,出此小小的意外而清罪。
“噢!”皇帝平静地问:“犯跸的人,可带着武器?”
“并无武器。”
“那就走吧!你的责任,等回宫再议。”
于是重新整理队伍,继续行。当前队开始移动时,在等待的后队保持着高度的肃静,若非偶尔有马匹喷鼻的声音,在屋子里的人、不会想到门外有如许车骑。
就在这乘舆将发未发的一刻,有个如霜空鹤唳、巫峡猿啼的声音,清而且哀、哀而且厉,如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刃,划破了死样的岑寂。
“冤——枉——”
那凄楚的声音,一下子打入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无不以关切的眼光一,搜索着声音的来源。在明亮的阳光下,他们看到道旁的社祠中,冲出来一条穿着青衣的纤瘦的身影,在急速地移动。一双白皙的小手高举过顶,顶着一方木简。这是非常容易明白的,穿青衣的女子有着非皇帝不能替她昭雪的沉冤。
忽然,负责警戒的校尉。记起了自己的职责。看到那女子奔向乘舆,赶紧过来阻拦,自然他的行动是粗鲁的,伸出长戟一格,把她打倒在地上,接着抢上两步,一伸手便去抓她的头发。
“止!”皇帝喊着,等那校尉住了手,他向骖乘的张释之说道:“一个小女子,何来非直诉于我不可的冤枉?廷尉鞫狱,叫我不能放心。”
耿直的张释之答道:“陛下莫轻下断语!民女鸣冤,究为何事,丝毫不知;或者不关廷尉之事。请先察阅书状。”
“不错,你把她带来!”
于是张释之徐步走向她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民女淳于缇萦。”
“何事鸣冤?”
“一言难尽,民女请人写在上呈天子的书状上。请垂察。”说着把木简呈了上去。
张释之不接“上呈天子的书状,我不便先看。”他说“我可以带你去谒见天子。只是我的职责所在,不能不问你一句话,我怎么能相信你只是鸣冤,不是刺客?”
“愿受搜检。”
“你一个及笄女子,当街卸衣搜检,成何体统?”
“既如此,”缇萦略想一想答道“愿受缚于乘舆之前。”
“好,好!”张释之笑道:“你跟我来吧!”
为了表明不是刺客,也为了耸动观感,缇萦并不起身,高捧木简,膝行而前,地上的砂砾,很快地把她的两个膝盖磨破了,一路渗出血渍。仁慈的皇帝看在眼里,大为不忍。
膝行到车前十步左右,缇萦停了下来,放下木简,俯伏在地,哀切切地高声说道:“民女淳于缇萦,愿乞天恩,为父赎罪。”
皇帝一听这话,心想:不对啊!刚才是高呼冤枉,此刻又说为父赎罪。究竟认罪呢还是不认罪。于是,做个手势,近侍郎官把缇萦的书简呈了上去。
这一通陈情的书简,是邵哲的精心结构。第一段铺陈淳于意为齐国太仓令时的清廉;第二段阐明良医同于良相的宗旨,说圣明在上,良相辈出,所以愿为良医,广推仁君活人济世的至意,同时约略计算了淳于意所救的人数。
“啊?”皇帝看到这里,问张释之:“我久闻有个良医,人称——仓公,可就是淳于意?”
“是。”张释之答道:“敬爱其人,故而不直呼其名,尊称为‘仓公’。”
既是这样一个方正清廉、仁心济世、受人爱戴的君子,何以又会获罪呢?因此皇帝急着又去读那书状——这以下,提到了正文,对于淳于意的获罪经过,叙得相当简洁,而且并无一句话抱怨廷尉。这是邵哲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的写法,因为他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命令廷尉衙门复鞫此案,那样,得罪了延尉,就是极其不智的一件事了。
也因为如此,只好劝之以情,他这样替缇萦写道:“妾父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
这说法深得“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之旨。皇帝也知道申屠嘉持法苛刻,其中或不免有冤屈的情事。但是,下诏复鞫,即令能平反了淳于意的冤狱,其他“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的人又如何呢?
这一转念间,皇帝觉得遇到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来劝善天下,感化黎民。予人以自新之道,此人必须确能自新,才见得宽大的功用;否则,不过启人幸逃法网之心,反更助长了作奸犯科的风气。而淳于意,正是这样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劝善的活证——他相信淳于意即令犯了过错,罪有应得,宽赦以后,必能改过自新,而且以他行医走遍四方,所到之处,便成身教,王道大行,风俗益美,岂不甚善?
主意是拿定了,却还要问一问案情,所以皇帝把木简交了给张释之,向跪在地下的缇萦问道:“你可是觉得延尉定了你父亲‘附下罔上’的罪,是一种冤屈?”
这一问在邵哲意料中,早已由朱文转教了她,这样对答:“廷尉为国家持法的大吏,臣妾不敢诬妄。”
“却又来!你如何高喊‘冤枉’?”
“陛下明见!若非如此,不得到乘舆之前。”
“这话不对!天下臣民,伏阙上书,我是无不亲览的。”
“是!”缇萦答道:“无奈官禁重重,臣妾上书,到达御前,必稽时日,只恐臣父业已被刑,故不得不行此冒死侥幸之计。”
皇帝笑了:“说来说去都是你有理!”
“上启陛下!”张释之忽然插嘴“可否容臣问这民女一句话?”
“可以。”
于是张释之向下问道:“缇萦!你可知道刚才有人犯跸?那是谁?”
这一问在要害上,缇萦触动愁怀,双泪交流!她在想,父亲的大事,看样子是颇有希望了,但朱文此时不知是何样子?说不定已经当场格毙!刑者固不可复续,死者更不可复生。一宵之隔,便成永诀。从今何处再去觅他的声容笑貌?自己又如何排遣那些朝思暮想的日子?
“你别哭!”皇帝慈爱地说“有话慢慢讲!”
“臣妾不敢欺隐!”缇萦伏身在地,忍泪陈述:“犯跸的那人,名叫朱文,是妾父的弟子。为了要上书陛下,舍身犯跸,俾得暂止车驾。罪无可辶官,情实堪悯,乞陛下矜全。”
原来这是一整套的计划!皇帝颇为动容,有意犯跸,不独是侵犯尊严,而且有关安全,不可轻恕。
于是他问张释之:“按律,犯跸何罪?”
“‘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有意犯跸,自当另议——要看犯跸者,其意何居?”
“廷尉未曾扈驾。”近侍郎官低声向皇帝报告。
“然则谒者何在?”皇帝又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