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密议 (1/2)
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御天香:北宋女官香药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火烧毁了圣瑞宫一排殿庑,因风势原因,有朝福宁殿方向蔓延的趋势。赵佶闻讯披衣而起,匆匆避往内东门小殿,太后亦相继过来。翌日宫门一开,几位宰执当即入内东门小殿问安。
赵佶先对宰执道:“适才有人来报,说火已经扑灭。昨夜是从圣瑞宫薰衣耳房烧起,薰衣内人孙小鸾用炭不慎所致。”
宰执皆称应严惩孙小鸾,或令大理寺制狱深究,独曾布不语。
太后见状,令其余宰执退下,再含怒对曾布道:“宫中火禁一向甚严,火却从圣瑞宫烧起,借风势往福宁殿引,不知其中有无玄机。”
曾布上前,躬身问道:“臣请问,如今圣瑞宫是何情形?”
太后道:“说是人恍恍惚惚的,老身派太医给她诊治去了。”
曾布称善,道:“宫中火禁固不可不严,但若属小人无知之过,圣瑞宫必不容她,太后与陛下不便因此追究圣瑞宫罪责,更当好言安慰,不使其忧恐,如此处置方为善也。”
太后不满道:“先帝之时,曾有内人不慎碰倒灯烛,烧及笤帚,立即就用湿毡毯扑灭了,即便这样,这个内人还被处斩了呢,内人以上主事者,无不受罚。昨夜如此大火,怎不深究?”
曾布道:“皇帝初政,小人不悦者多,或正伺机筹谋。而皇帝践祚以来,孝慈仁爱,政事皆合人心,无可指摘。此时若因此事制狱圣瑞宫,恐内外骇异,物议喧哗,乃至有所异动,太后不可不防。”
太后沉吟不语。赵佶随即道:“朕意与曾枢相略同。昨日放火者决杖、配嫁车营务罢,圣瑞宫暂不追究。”
太后却不同意:“皇帝性宽,但若今日宽贷,小人不知畏惧,异日又破火禁,后果不堪设想。孙小鸾必须处斩。”
曾布欠身道:“火禁不可不严,理当如此。何况此番火势甚大,孙内人所犯之罪,虽凌迟亦不为过。”
太后见赵佶并不反对,又道:“再者,圣瑞宫中人太多,有职事的便有二百余人,每一个有职事的人手下又有三五个私身,人多事杂,反而易生祸端,就此通查一遍,肃清宫禁,凡曾有过失者一律逐出。”
曾布与赵佶均无异议。太后见状起身:“这闹腾了一夜,我也头晕目眩,先回宫了。其余诸事,你们自行商议罢。”
殿中内侍亦随太后退出,赵佶身边侍者侍立于门外,曾布见状,上前密语赵佶:“如今宫廷内外大事均由太后处分,外间议论纷纷,说陛下乃成年长君,又将生子,皇太后只待弄孙即可,万无垂帘之理。”
赵佶凝视曾布,见他眼神坚定毫无闪烁之意,一脸诚挚,方缓缓叹气:“当初是朕请太后垂帘的,帝位更迭,人心惶惶,须有她主持才好。后来她也降下手诏,说将于先帝升祔太庙后还政,算起来也只有两三月了。”
曾布道:“论事理,固然如此,手诏又已颁告天下,理应不可改。然而万事皆有可虑之处。当年太皇太后有圣德,亦非贪恋政事之人,但终身未还政予先帝,皆因左右有人唆使。太后如今垂帘,殿中近侍多有气焰盛过陛下左右之人,一旦还政,那些人岂不冷落?万一此辈妄生意见,太后受其挑拨,陛下则难处之,务必防患于未然。”
“枢相所言固然有理,”赵佶道,“但太后有主见,不会信此辈妄言,必不至此。”
曾布欠身,仍劝道:“虽然如此,但陛下不可不察。”
赵佶沉吟,而此时有内臣入内,进呈进奏院稿件,赵佶逐字看,忽然勃然大怒,将稿件重重一抛,连同岸上文具什物一并推落于地。
曾布拾起细看,见上面记载了宫中大火之事,并司饰内人沈氏于圣瑞宫泣拜,蔡王“亲狎抚慰”等等。
“兄弟间事,朕本不欲尽言,”赵佶怒对曾布道,“但蔡王行事尤不循理,颇有污秽事,太后一向深恶痛绝,而朕念其年幼,不忍苛责,每每在太后跟前帮他说话。如今他倒愈发孟浪,做亲王却频频与六尚内人来往,且当众做出这等丑事,如此不矜细行,朕甚是痛心!”
曾布将稿件奉还至赵佶面前,伏首再拜,徐徐道:“臣恭喜陛下,蔡王行事如此,实乃万幸。”
赵佶目含疑问看他,曾布解释:“章惇等人曾议立蔡王,设若蔡王聪明,洁身自爱,处处恭顺谦和,世人必称其为贤王。异日若陛下施政处事稍有差,而蔡王素有贤名,人心向背,就难估测了,长此以往,必成大患。而今蔡王乖张好色,有秽乱宫闱之嫌,岂不证实了章惇等鼠目寸光,而陛下践祚,才是家国之幸。”
赵佶细思其言,颇觉有理,遂展颜笑道:“多谢枢相提醒。那这邸报,便公诸于众了?”
曾布摇头:“不妥,涉及蔡王一段陛下可命人删去,不宜在邸报上发布,如此,更彰显陛下爱护幼弟之心。若蔡王行径由宫人传至宫外,私下流传,知道的人亦不少,而陛下置身事外,也可令旁人无迹可寻。”
赵佶颔首:“甚好,就按枢相所说处理。”
曾布又... -->>
大火烧毁了圣瑞宫一排殿庑,因风势原因,有朝福宁殿方向蔓延的趋势。赵佶闻讯披衣而起,匆匆避往内东门小殿,太后亦相继过来。翌日宫门一开,几位宰执当即入内东门小殿问安。
赵佶先对宰执道:“适才有人来报,说火已经扑灭。昨夜是从圣瑞宫薰衣耳房烧起,薰衣内人孙小鸾用炭不慎所致。”
宰执皆称应严惩孙小鸾,或令大理寺制狱深究,独曾布不语。
太后见状,令其余宰执退下,再含怒对曾布道:“宫中火禁一向甚严,火却从圣瑞宫烧起,借风势往福宁殿引,不知其中有无玄机。”
曾布上前,躬身问道:“臣请问,如今圣瑞宫是何情形?”
太后道:“说是人恍恍惚惚的,老身派太医给她诊治去了。”
曾布称善,道:“宫中火禁固不可不严,但若属小人无知之过,圣瑞宫必不容她,太后与陛下不便因此追究圣瑞宫罪责,更当好言安慰,不使其忧恐,如此处置方为善也。”
太后不满道:“先帝之时,曾有内人不慎碰倒灯烛,烧及笤帚,立即就用湿毡毯扑灭了,即便这样,这个内人还被处斩了呢,内人以上主事者,无不受罚。昨夜如此大火,怎不深究?”
曾布道:“皇帝初政,小人不悦者多,或正伺机筹谋。而皇帝践祚以来,孝慈仁爱,政事皆合人心,无可指摘。此时若因此事制狱圣瑞宫,恐内外骇异,物议喧哗,乃至有所异动,太后不可不防。”
太后沉吟不语。赵佶随即道:“朕意与曾枢相略同。昨日放火者决杖、配嫁车营务罢,圣瑞宫暂不追究。”
太后却不同意:“皇帝性宽,但若今日宽贷,小人不知畏惧,异日又破火禁,后果不堪设想。孙小鸾必须处斩。”
曾布欠身道:“火禁不可不严,理当如此。何况此番火势甚大,孙内人所犯之罪,虽凌迟亦不为过。”
太后见赵佶并不反对,又道:“再者,圣瑞宫中人太多,有职事的便有二百余人,每一个有职事的人手下又有三五个私身,人多事杂,反而易生祸端,就此通查一遍,肃清宫禁,凡曾有过失者一律逐出。”
曾布与赵佶均无异议。太后见状起身:“这闹腾了一夜,我也头晕目眩,先回宫了。其余诸事,你们自行商议罢。”
殿中内侍亦随太后退出,赵佶身边侍者侍立于门外,曾布见状,上前密语赵佶:“如今宫廷内外大事均由太后处分,外间议论纷纷,说陛下乃成年长君,又将生子,皇太后只待弄孙即可,万无垂帘之理。”
赵佶凝视曾布,见他眼神坚定毫无闪烁之意,一脸诚挚,方缓缓叹气:“当初是朕请太后垂帘的,帝位更迭,人心惶惶,须有她主持才好。后来她也降下手诏,说将于先帝升祔太庙后还政,算起来也只有两三月了。”
曾布道:“论事理,固然如此,手诏又已颁告天下,理应不可改。然而万事皆有可虑之处。当年太皇太后有圣德,亦非贪恋政事之人,但终身未还政予先帝,皆因左右有人唆使。太后如今垂帘,殿中近侍多有气焰盛过陛下左右之人,一旦还政,那些人岂不冷落?万一此辈妄生意见,太后受其挑拨,陛下则难处之,务必防患于未然。”
“枢相所言固然有理,”赵佶道,“但太后有主见,不会信此辈妄言,必不至此。”
曾布欠身,仍劝道:“虽然如此,但陛下不可不察。”
赵佶沉吟,而此时有内臣入内,进呈进奏院稿件,赵佶逐字看,忽然勃然大怒,将稿件重重一抛,连同岸上文具什物一并推落于地。
曾布拾起细看,见上面记载了宫中大火之事,并司饰内人沈氏于圣瑞宫泣拜,蔡王“亲狎抚慰”等等。
“兄弟间事,朕本不欲尽言,”赵佶怒对曾布道,“但蔡王行事尤不循理,颇有污秽事,太后一向深恶痛绝,而朕念其年幼,不忍苛责,每每在太后跟前帮他说话。如今他倒愈发孟浪,做亲王却频频与六尚内人来往,且当众做出这等丑事,如此不矜细行,朕甚是痛心!”
曾布将稿件奉还至赵佶面前,伏首再拜,徐徐道:“臣恭喜陛下,蔡王行事如此,实乃万幸。”
赵佶目含疑问看他,曾布解释:“章惇等人曾议立蔡王,设若蔡王聪明,洁身自爱,处处恭顺谦和,世人必称其为贤王。异日若陛下施政处事稍有差,而蔡王素有贤名,人心向背,就难估测了,长此以往,必成大患。而今蔡王乖张好色,有秽乱宫闱之嫌,岂不证实了章惇等鼠目寸光,而陛下践祚,才是家国之幸。”
赵佶细思其言,颇觉有理,遂展颜笑道:“多谢枢相提醒。那这邸报,便公诸于众了?”
曾布摇头:“不妥,涉及蔡王一段陛下可命人删去,不宜在邸报上发布,如此,更彰显陛下爱护幼弟之心。若蔡王行径由宫人传至宫外,私下流传,知道的人亦不少,而陛下置身事外,也可令旁人无迹可寻。”
赵佶颔首:“甚好,就按枢相所说处理。”
曾布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