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即使在加入论坛后,“粉都”内部也普遍有拒绝“吸血党”(仅下载资源而不发布有价值的帖子的论坛成员)、“灌水党”(发表无意义言论、商业信息的成员)的粉丝共识。
如果论坛成员长期“潜水”(不参加粉丝活动),还有被管理员踢出论坛的危险。网络美剧“粉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条与非粉丝之间的界限,这条“数字鸿沟”对“粉都”成员而言,由于事关粉丝文化的“纯洁性”因而至关重要。
其次,客观存在的“文化屏障”,也形成了网络美剧“粉都”的天然区隔。在国内现有的关于国外影视剧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对“文化屏障”的跨越,视为浸淫在消费文化中的当代受众应当具有的一种能力,以此作为其研究的合法化根基。然而,笔者却认为,正如曲春景先生所论述的那样“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确立起来的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传播伦理知识的方式被习惯性地凝结在文学作品的创造和阅读中,构成了较为固定的传承和接受模式,并制约着我们民族看故事的特定目光和对故事的心理期待”。对于电视剧这种故事载体也是一样,即使是在美剧这种风行全世界的文化产品的传播过程中,“文化屏障”也不可能完全跨越,“文化折扣”也是不可能完全抵消的。这可以从《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国外大热剧集在央视播出后收视遇冷的尴尬境地中得到印证。美剧文本所掺杂的日常生活因素,在美国本土文化的传播环境下,构成了与观众具有更多相关性的“渗透性叙事世界”来到中国却构成了文本门槛。作为有能力跨越文化门槛的一群人的集结,我们不能否定美剧粉丝群体在进行美剧消费时所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优越心理。这种心理保证了“粉都”成员的忠诚度和自律性,也促使了粉丝对这种屏障主观上的刻意维持。
区隔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是一种排斥的力量,但对“粉都”内部成员来说却是形成核心凝聚力的保证。粉丝行为说到底,最根本的是与情感、依恋甚至是激情相关的行为,粉丝对愉悦和快感的追逐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用“自我幻想”、“内摄和投射”或是“潜能空间的虚幻体验”的理论来阐释粉丝行为,区隔都是为这些区别于普通受众的粉丝行为提供安全域的前提。在这个阈限内,粉丝才能通过交流、生产等行为塑形身份,获取快感,建立情感上的依赖。
(二)参与性行为与生产快感
当年,当纽卡普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引入电视研究,用于阐释电视“文化论坛”理论时,曾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将“对话”这一带有乌托邦意味的文学理论引入电视研究,是否由于脱离电视实际的传播情况而显得更具一相情愿的色彩。毕竟,至少在观众和传播者之间很难建立起积极平等的深入交流。“(观众的)理解是潜在的、暧昧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去表达,基本上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表达,何来对话?”在20世纪**十年代电视的传播状况下,上述对纽卡普的批判是客观而具有学术理性的。然而,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粉丝”文化的风起云涌,观众发声无力的状况正悄然发生改变。
这让纽卡普颇具理想色彩的电视“文化论坛”构想,似乎又多了一份实现的现实根基。
就网络美剧“粉都”而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他们聚集的前提,也是他们进行粉丝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粉丝文本提供了传播途径,同时也反向促进了粉丝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其他“粉都”而言,网络美剧“粉都”的参与性行为又具有某些独特性。
首先,“无版权”的客观传播现状决定了我国网络美剧“粉都”与以文本创作者为代表的媒介工业之间的松散关系。长期以来,“粉都”与媒介工业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复杂、微妙又动态变化的关系。这是由于粉丝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粉丝时而想与官方文化拉开距离,时而又想与其结盟。媒介工业无法抵制粉丝购买力的诱惑,又绝对不可能允许粉丝的僭越行为不经改造就走向前台。
对于我国网络美剧“粉都”而言,与媒介工业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特殊性。通过网络聚集的美剧粉丝,从资源搬运到观剧消费,再到各种形式的线上或线下粉丝行为,都是处于“去中心化”的再传播环节。在这一传播环节中,媒介工业的影响力减弱,粉丝的参与性空间扩增。媒介工业的衍生产品链很难延及异域的粉丝团体,粉丝无需臣服于媒介融合“犬儒主义的营销策略”。这种传播上的距离反而从客观上赋予了网络美剧“粉都”更强的参与性。
其次,网络美剧“粉都”的参与性行为多维、深入,以粉丝文本生产为核心。费斯克将粉丝生产力划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文本生产力”这三个区域。其中“符号生产力”是大众文化的特征,非粉丝文化特有,这里不作讨论。
“声明生产力”体现在粉丝间的交谈以及对服饰、发型等的选择上,粉丝通过这种选择来表明自己的粉丝身份。这种“声明”行为在美剧“粉都”活动中占有一定比例。
不仅论坛中有大量针对剧情、人物、演员等展开的讨论帖,这种讨论行为还从线上蔓延到了粉丝的现实生活中。伊甸园美剧论坛就曾以《新闻间轶事》为主题在北京举办过粉丝沙龙活动。
但是网络美剧“粉都”最具有群体特征的还是其超越其他“粉都”的文本生产力。这种文本生产力最典型的体现便是字幕翻译这种对原始文本建构的参与活动,它也是美剧“粉都”核心成员的主要参与性行为方式。以HSGDK字幕组对《海军罪案调查组洛杉矶篇》的翻译为例,这一独立字幕组所译字幕,之所以在此剧的受众群体中广受追捧,不仅因其译制精准到位,更由于其在每集片尾处增加的评论字幕。
通过这种参与性活动对文本的建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粉丝互动。字幕翻译人员作为媒介工业传播的接收者和再传播的传播者,拥有双重身份。他们通过字幕向“粉都”非中心地带的成员传播掺杂着个人解读和情感的再造文本,这种生产行为加强了美剧粉丝对文本的掌控感,强化了他们在“粉都”内的核心地位,整个生产和传播行为都能引起极大的情感满足和快感。对于处于非核心地位的粉丝而言,对这种充满“暗语”的评点的解码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快意,当自己的观剧体验与核心“粉都”成员的解读相契合时,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感也是快感的重要来源。
如上所述,网络美剧“粉都”由于处于传播的边缘地带而拥有了宽泛的参与性空间。同时它又拥有大量强文本改造能力的粉丝,这使得这一群体在自我的意义地图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力,文本可以被重新制作、整合,以符合粉丝受众的**。
前面已经提到,“粉都”终究是与情感、依恋和对快感的追逐密切相关的,这种参与性行为所带来的生产快感是美剧“粉都”强大凝聚力与生命力的来源。
三、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
搜狐视频此次批量引进正版美剧并实施零延迟同步更新,在我国美剧的传播领域可以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我国的美剧受众将不再处于再传播的边缘地位,更多的受众将更方便、实时地接触到美剧资源,这也正是美剧粉丝为美剧频道的开播欢欣鼓舞的原因所在。同时必须指明的是,面对这种媒介工业的必然介入,网络美剧“粉都”内部,尤其在核心成员范围内,也产生了某种隐隐的不安情绪。
媒介工业占有优势资本,它所提供的开放、便捷、实时的资源获取方式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的确可能危及多样化粉丝文本的传播。不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凭借热情和快感集结起来的粉丝团体都无法与媒介工业相抗衡。尽管经过数年的发展,负责美剧网络传播的粉丝组织已经逐渐成熟,但录制、搬运资源毕竟没有官方资源购买来得便捷;业余时间从事无偿翻译工作的字幕组也很难与媒介工业的专业翻译组织比拼速度;需要耗时耗力的P2P下载总没有仅需要鼠标轻点的在线点播的诱惑大。
当媒介工业还没有正式介入美剧传播领域时,美剧“粉都”需要担心的仅是逐渐严格的审查制度会最终封堵它们非法性的资源获取、发布渠道。当时,他们所生产的粉丝文本还不正面侵犯国内任何官方媒介的利益。而如今,媒介工业对这一市场的踏入,审查的力度将会毫无悬念地加大,经年建立起来的粉丝发声渠道将面临失声的危险。即使不考虑媒介工业的规训力量,面对媒介所提供的官方文本,粉丝文本将失去竞争力。从这个角度预测,原本依靠粉丝文本的微薄商业价值来维系的美剧粉丝论坛也将面临生存危机。
对粉丝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在他2003年发表的《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一文中,采用“参与性文化”取代“文化融合”这个术语。这标志着他对媒介工业和粉丝文化之间定位的转向。由此,他放弃了两者之间收编/对抗的二元对立定位。他开始思索“(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交汇的结果或许是冲突,或许是批判,或许是挑战,或许是合作,还可能是招募”。因此,我们如果现在就将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置于对抗的框架中无疑是天真的漫画式思维。在文化私有化的时代,版权问题的限制确实将美剧“粉都”的生产行为推向了一种“并非完全合法”的灰色地带。但粉丝文本对原文本的阐释与创造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弥补了私有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损害。即使仅从国内美剧市场的开发实情来看,美剧“粉都”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无论是媒介工业还是网络美剧“粉都”,对当下两者关系的理性思考都是必要的。从“粉都”对美剧市场的积极推动效应来看,媒介工业至少不必为了短期利益的回收而对粉丝文本围追堵截。美剧网络“粉都”也无需悲叹粉丝文本黄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利益汇集的领域,工业资本的介入是必然趋势。美剧网络“粉都”需要做的是在尝试与其共存的前提下,探索、开辟一片粉丝创造力施展的新领域。
即使在加入论坛后,“粉都”内部也普遍有拒绝“吸血党”(仅下载资源而不发布有价值的帖子的论坛成员)、“灌水党”(发表无意义言论、商业信息的成员)的粉丝共识。
如果论坛成员长期“潜水”(不参加粉丝活动),还有被管理员踢出论坛的危险。网络美剧“粉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条与非粉丝之间的界限,这条“数字鸿沟”对“粉都”成员而言,由于事关粉丝文化的“纯洁性”因而至关重要。
其次,客观存在的“文化屏障”,也形成了网络美剧“粉都”的天然区隔。在国内现有的关于国外影视剧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对“文化屏障”的跨越,视为浸淫在消费文化中的当代受众应当具有的一种能力,以此作为其研究的合法化根基。然而,笔者却认为,正如曲春景先生所论述的那样“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确立起来的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传播伦理知识的方式被习惯性地凝结在文学作品的创造和阅读中,构成了较为固定的传承和接受模式,并制约着我们民族看故事的特定目光和对故事的心理期待”。对于电视剧这种故事载体也是一样,即使是在美剧这种风行全世界的文化产品的传播过程中,“文化屏障”也不可能完全跨越,“文化折扣”也是不可能完全抵消的。这可以从《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国外大热剧集在央视播出后收视遇冷的尴尬境地中得到印证。美剧文本所掺杂的日常生活因素,在美国本土文化的传播环境下,构成了与观众具有更多相关性的“渗透性叙事世界”来到中国却构成了文本门槛。作为有能力跨越文化门槛的一群人的集结,我们不能否定美剧粉丝群体在进行美剧消费时所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优越心理。这种心理保证了“粉都”成员的忠诚度和自律性,也促使了粉丝对这种屏障主观上的刻意维持。
区隔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是一种排斥的力量,但对“粉都”内部成员来说却是形成核心凝聚力的保证。粉丝行为说到底,最根本的是与情感、依恋甚至是激情相关的行为,粉丝对愉悦和快感的追逐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用“自我幻想”、“内摄和投射”或是“潜能空间的虚幻体验”的理论来阐释粉丝行为,区隔都是为这些区别于普通受众的粉丝行为提供安全域的前提。在这个阈限内,粉丝才能通过交流、生产等行为塑形身份,获取快感,建立情感上的依赖。
(二)参与性行为与生产快感
当年,当纽卡普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引入电视研究,用于阐释电视“文化论坛”理论时,曾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将“对话”这一带有乌托邦意味的文学理论引入电视研究,是否由于脱离电视实际的传播情况而显得更具一相情愿的色彩。毕竟,至少在观众和传播者之间很难建立起积极平等的深入交流。“(观众的)理解是潜在的、暧昧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去表达,基本上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表达,何来对话?”在20世纪**十年代电视的传播状况下,上述对纽卡普的批判是客观而具有学术理性的。然而,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粉丝”文化的风起云涌,观众发声无力的状况正悄然发生改变。
这让纽卡普颇具理想色彩的电视“文化论坛”构想,似乎又多了一份实现的现实根基。
就网络美剧“粉都”而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他们聚集的前提,也是他们进行粉丝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粉丝文本提供了传播途径,同时也反向促进了粉丝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其他“粉都”而言,网络美剧“粉都”的参与性行为又具有某些独特性。
首先,“无版权”的客观传播现状决定了我国网络美剧“粉都”与以文本创作者为代表的媒介工业之间的松散关系。长期以来,“粉都”与媒介工业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复杂、微妙又动态变化的关系。这是由于粉丝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粉丝时而想与官方文化拉开距离,时而又想与其结盟。媒介工业无法抵制粉丝购买力的诱惑,又绝对不可能允许粉丝的僭越行为不经改造就走向前台。
对于我国网络美剧“粉都”而言,与媒介工业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特殊性。通过网络聚集的美剧粉丝,从资源搬运到观剧消费,再到各种形式的线上或线下粉丝行为,都是处于“去中心化”的再传播环节。在这一传播环节中,媒介工业的影响力减弱,粉丝的参与性空间扩增。媒介工业的衍生产品链很难延及异域的粉丝团体,粉丝无需臣服于媒介融合“犬儒主义的营销策略”。这种传播上的距离反而从客观上赋予了网络美剧“粉都”更强的参与性。
其次,网络美剧“粉都”的参与性行为多维、深入,以粉丝文本生产为核心。费斯克将粉丝生产力划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文本生产力”这三个区域。其中“符号生产力”是大众文化的特征,非粉丝文化特有,这里不作讨论。
“声明生产力”体现在粉丝间的交谈以及对服饰、发型等的选择上,粉丝通过这种选择来表明自己的粉丝身份。这种“声明”行为在美剧“粉都”活动中占有一定比例。
不仅论坛中有大量针对剧情、人物、演员等展开的讨论帖,这种讨论行为还从线上蔓延到了粉丝的现实生活中。伊甸园美剧论坛就曾以《新闻间轶事》为主题在北京举办过粉丝沙龙活动。
但是网络美剧“粉都”最具有群体特征的还是其超越其他“粉都”的文本生产力。这种文本生产力最典型的体现便是字幕翻译这种对原始文本建构的参与活动,它也是美剧“粉都”核心成员的主要参与性行为方式。以HSGDK字幕组对《海军罪案调查组洛杉矶篇》的翻译为例,这一独立字幕组所译字幕,之所以在此剧的受众群体中广受追捧,不仅因其译制精准到位,更由于其在每集片尾处增加的评论字幕。
通过这种参与性活动对文本的建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粉丝互动。字幕翻译人员作为媒介工业传播的接收者和再传播的传播者,拥有双重身份。他们通过字幕向“粉都”非中心地带的成员传播掺杂着个人解读和情感的再造文本,这种生产行为加强了美剧粉丝对文本的掌控感,强化了他们在“粉都”内的核心地位,整个生产和传播行为都能引起极大的情感满足和快感。对于处于非核心地位的粉丝而言,对这种充满“暗语”的评点的解码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快意,当自己的观剧体验与核心“粉都”成员的解读相契合时,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感也是快感的重要来源。
如上所述,网络美剧“粉都”由于处于传播的边缘地带而拥有了宽泛的参与性空间。同时它又拥有大量强文本改造能力的粉丝,这使得这一群体在自我的意义地图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力,文本可以被重新制作、整合,以符合粉丝受众的**。
前面已经提到,“粉都”终究是与情感、依恋和对快感的追逐密切相关的,这种参与性行为所带来的生产快感是美剧“粉都”强大凝聚力与生命力的来源。
三、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
搜狐视频此次批量引进正版美剧并实施零延迟同步更新,在我国美剧的传播领域可以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意味着我国的美剧受众将不再处于再传播的边缘地位,更多的受众将更方便、实时地接触到美剧资源,这也正是美剧粉丝为美剧频道的开播欢欣鼓舞的原因所在。同时必须指明的是,面对这种媒介工业的必然介入,网络美剧“粉都”内部,尤其在核心成员范围内,也产生了某种隐隐的不安情绪。
媒介工业占有优势资本,它所提供的开放、便捷、实时的资源获取方式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的确可能危及多样化粉丝文本的传播。不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凭借热情和快感集结起来的粉丝团体都无法与媒介工业相抗衡。尽管经过数年的发展,负责美剧网络传播的粉丝组织已经逐渐成熟,但录制、搬运资源毕竟没有官方资源购买来得便捷;业余时间从事无偿翻译工作的字幕组也很难与媒介工业的专业翻译组织比拼速度;需要耗时耗力的P2P下载总没有仅需要鼠标轻点的在线点播的诱惑大。
当媒介工业还没有正式介入美剧传播领域时,美剧“粉都”需要担心的仅是逐渐严格的审查制度会最终封堵它们非法性的资源获取、发布渠道。当时,他们所生产的粉丝文本还不正面侵犯国内任何官方媒介的利益。而如今,媒介工业对这一市场的踏入,审查的力度将会毫无悬念地加大,经年建立起来的粉丝发声渠道将面临失声的危险。即使不考虑媒介工业的规训力量,面对媒介所提供的官方文本,粉丝文本将失去竞争力。从这个角度预测,原本依靠粉丝文本的微薄商业价值来维系的美剧粉丝论坛也将面临生存危机。
对粉丝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在他2003年发表的《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一文中,采用“参与性文化”取代“文化融合”这个术语。这标志着他对媒介工业和粉丝文化之间定位的转向。由此,他放弃了两者之间收编/对抗的二元对立定位。他开始思索“(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交汇的结果或许是冲突,或许是批判,或许是挑战,或许是合作,还可能是招募”。因此,我们如果现在就将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置于对抗的框架中无疑是天真的漫画式思维。在文化私有化的时代,版权问题的限制确实将美剧“粉都”的生产行为推向了一种“并非完全合法”的灰色地带。但粉丝文本对原文本的阐释与创造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弥补了私有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损害。即使仅从国内美剧市场的开发实情来看,美剧“粉都”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无论是媒介工业还是网络美剧“粉都”,对当下两者关系的理性思考都是必要的。从“粉都”对美剧市场的积极推动效应来看,媒介工业至少不必为了短期利益的回收而对粉丝文本围追堵截。美剧网络“粉都”也无需悲叹粉丝文本黄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利益汇集的领域,工业资本的介入是必然趋势。美剧网络“粉都”需要做的是在尝试与其共存的前提下,探索、开辟一片粉丝创造力施展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