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重生之赵武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的威胁最大;燕国一万士兵,大有敷衍的意思,来的将领,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赵国八千人,虽然人数有限,但是无论乐毅还是庞葱,都算是和公孙衍有过交情,指挥起来定然是比较方便的,而且也能看得出,赵雍对公孙衍算是推心置腹了;但是唯有楚国,他以为此次不但会出兵,而且一定是人数最多的一支,竟然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这无疑给六国的联合之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乐子,你以为此次伐秦,成败几何?”
乐毅看向公孙衍,知道此刻,公孙衍既然问出了这个问题,就代表他也觉得胜算渺茫。
“此刻考虑此事,毫无意义,关键是联军士气,断不能因此而泄,否则大战尚未开始,我军就已经输了大半,徒惹人笑。”
公孙衍点点头,“此事我自清楚,稍后我会休书一封,发往大梁,希望大王能够派得力之人,说服楚王派兵。”
“除此之外,这指挥之事,犀首还要慎重啊。”
“某知道。”
赵雍之所以认为此次联军之事不可期,大抵是因为统一指挥权的问题值得商榷。虽然各诸侯国信任公孙衍,但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却是各国的将领们,想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即使是公孙衍,定然也要费些周章。更何况,打仗这种事情,说不好是谁吃亏谁占便宜。譬如攻城,定然是兵力多且强悍者攻城,其余诸人掠阵或围城以分散敌人注意。而像函谷关这样的关隘,只能硬攻,没有什么战术战法好使用,凭借的就是硬碰硬,那么损失几何,实在不可预料。
如果攻城之时,有一家率先撤退,对于联军,将是覆顶之灾。
“我纵观各国,恐怕只有君能指挥此事,某欲将这指挥之事托付于君,不知君可否接下此番重任?”公孙衍突然对乐毅说道。
乐毅听闻此言,自然是心潮澎湃。这可是十万之众的部队,而且是五国联军,能够指挥这样一支联军,对于乐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承认。至少在公孙衍眼里,乐毅的才能,已经超过了韩国的暴鸢,魏国的公孙喜,还有燕国的将军,足以成为这支部队的总指挥。这种殊荣,乐毅当然想获得。
“恐怕不妥。”乐毅摇摇头,升起一种无奈的感觉,“第一,楚国为纵约长,这总指挥之名,定然是犀首和楚国的将军负责,怎么说也轮不到赵国的;第二,我赵军不足万人,上阵杀敌都捉襟见肘,更奢谈指挥其余联军了,恐怕就连燕国,都不会服气的。”
公孙衍点点头,乐毅说的的确非常有道理,只不过在指挥这件事情上,他的才能是不如乐毅的,如果让自己指挥,恐怕有个三层胜算,而换做乐毅的话,他相信,至少有六层。
“无妨,若是楚国不来,再请君坐镇指挥吧。”
乐毅看着公孙衍,也略微泛起一阵苦涩,只不过实力摆在这里,他的确也没有办法。刚要说些话安慰公孙衍,却听得一人轻笑道:“以某观之,此番进攻秦国,可算是你公孙衍最大的败笔了。”
公孙衍听罢,倒也无所表示,倒是乐毅很是好奇,到底何人有此资格,竟然敢在这里直言公孙衍的不是。以公孙衍今时今日的地位,整个联军中恐怕无人敢对他如此说话。乐毅转过头,却见不远处走来一人,此人身穿常服,并无盔甲在身,当不是一个武将,但不是武将,却跟着部队来到此地,的确奇怪。
等那人走到近前,乐毅仔细打量,却听那人说道:“你乐毅在魏国毫不得志,没想到去了赵国,得到重用。果然魏国之人,魏国用不得,只有他国能用的,真是好个魏国,嘿嘿,好个魏国!”
乐毅见此人竟然认得自己,自己却毫无印象,正要请教,却听公孙衍说道:“某此次来此,本就没有找你,只不过你非要跟来,跟来却在这里大放厥词,实在不当人子。早知如此,该好好放你在大梁,坐那隐居之人便好。”
“我尉缭本就是山野之人,不通庶务。只不过近年来闲的久了,才跟你公孙衍出来转转,看看这魏国是否气数已尽而已,即使你不带某,某便不会自己来吗?”
这一章较水,主要因为成周洛邑之事,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说一下。
关于成周洛邑,史学界尚无定论,主流观点认为,周公营建洛邑,是两个城池,一个是王城,一个是成周城,就像是西周的都城丰镐一样,一个是丰京,一个是镐京。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洛邑就是成周。此其一也。
其二,关于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的这段历史,因为和成周洛邑有关,也绕不过去。驻兵在洛邑,就要和这两个国家有关系。
其三,关于尉缭,并非我个人杜撰。史学界关于魏国的尉缭子和秦始皇时期的尉缭子是否是一个人,至今存疑。因为两人的背景太像,但是年代上有一百年左右的差距,在那个时代,能活到一百岁,也算是奇迹了。但是《尉缭子》开篇天官第一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在已经证明《尉缭子》此书不是后人托名而写的伪作之后,尉缭子的身份就成了谜。
(本章完)
到的威胁最大;燕国一万士兵,大有敷衍的意思,来的将领,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赵国八千人,虽然人数有限,但是无论乐毅还是庞葱,都算是和公孙衍有过交情,指挥起来定然是比较方便的,而且也能看得出,赵雍对公孙衍算是推心置腹了;但是唯有楚国,他以为此次不但会出兵,而且一定是人数最多的一支,竟然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这无疑给六国的联合之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乐子,你以为此次伐秦,成败几何?”
乐毅看向公孙衍,知道此刻,公孙衍既然问出了这个问题,就代表他也觉得胜算渺茫。
“此刻考虑此事,毫无意义,关键是联军士气,断不能因此而泄,否则大战尚未开始,我军就已经输了大半,徒惹人笑。”
公孙衍点点头,“此事我自清楚,稍后我会休书一封,发往大梁,希望大王能够派得力之人,说服楚王派兵。”
“除此之外,这指挥之事,犀首还要慎重啊。”
“某知道。”
赵雍之所以认为此次联军之事不可期,大抵是因为统一指挥权的问题值得商榷。虽然各诸侯国信任公孙衍,但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却是各国的将领们,想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即使是公孙衍,定然也要费些周章。更何况,打仗这种事情,说不好是谁吃亏谁占便宜。譬如攻城,定然是兵力多且强悍者攻城,其余诸人掠阵或围城以分散敌人注意。而像函谷关这样的关隘,只能硬攻,没有什么战术战法好使用,凭借的就是硬碰硬,那么损失几何,实在不可预料。
如果攻城之时,有一家率先撤退,对于联军,将是覆顶之灾。
“我纵观各国,恐怕只有君能指挥此事,某欲将这指挥之事托付于君,不知君可否接下此番重任?”公孙衍突然对乐毅说道。
乐毅听闻此言,自然是心潮澎湃。这可是十万之众的部队,而且是五国联军,能够指挥这样一支联军,对于乐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承认。至少在公孙衍眼里,乐毅的才能,已经超过了韩国的暴鸢,魏国的公孙喜,还有燕国的将军,足以成为这支部队的总指挥。这种殊荣,乐毅当然想获得。
“恐怕不妥。”乐毅摇摇头,升起一种无奈的感觉,“第一,楚国为纵约长,这总指挥之名,定然是犀首和楚国的将军负责,怎么说也轮不到赵国的;第二,我赵军不足万人,上阵杀敌都捉襟见肘,更奢谈指挥其余联军了,恐怕就连燕国,都不会服气的。”
公孙衍点点头,乐毅说的的确非常有道理,只不过在指挥这件事情上,他的才能是不如乐毅的,如果让自己指挥,恐怕有个三层胜算,而换做乐毅的话,他相信,至少有六层。
“无妨,若是楚国不来,再请君坐镇指挥吧。”
乐毅看着公孙衍,也略微泛起一阵苦涩,只不过实力摆在这里,他的确也没有办法。刚要说些话安慰公孙衍,却听得一人轻笑道:“以某观之,此番进攻秦国,可算是你公孙衍最大的败笔了。”
公孙衍听罢,倒也无所表示,倒是乐毅很是好奇,到底何人有此资格,竟然敢在这里直言公孙衍的不是。以公孙衍今时今日的地位,整个联军中恐怕无人敢对他如此说话。乐毅转过头,却见不远处走来一人,此人身穿常服,并无盔甲在身,当不是一个武将,但不是武将,却跟着部队来到此地,的确奇怪。
等那人走到近前,乐毅仔细打量,却听那人说道:“你乐毅在魏国毫不得志,没想到去了赵国,得到重用。果然魏国之人,魏国用不得,只有他国能用的,真是好个魏国,嘿嘿,好个魏国!”
乐毅见此人竟然认得自己,自己却毫无印象,正要请教,却听公孙衍说道:“某此次来此,本就没有找你,只不过你非要跟来,跟来却在这里大放厥词,实在不当人子。早知如此,该好好放你在大梁,坐那隐居之人便好。”
“我尉缭本就是山野之人,不通庶务。只不过近年来闲的久了,才跟你公孙衍出来转转,看看这魏国是否气数已尽而已,即使你不带某,某便不会自己来吗?”
这一章较水,主要因为成周洛邑之事,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说一下。
关于成周洛邑,史学界尚无定论,主流观点认为,周公营建洛邑,是两个城池,一个是王城,一个是成周城,就像是西周的都城丰镐一样,一个是丰京,一个是镐京。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洛邑就是成周。此其一也。
其二,关于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的这段历史,因为和成周洛邑有关,也绕不过去。驻兵在洛邑,就要和这两个国家有关系。
其三,关于尉缭,并非我个人杜撰。史学界关于魏国的尉缭子和秦始皇时期的尉缭子是否是一个人,至今存疑。因为两人的背景太像,但是年代上有一百年左右的差距,在那个时代,能活到一百岁,也算是奇迹了。但是《尉缭子》开篇天官第一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在已经证明《尉缭子》此书不是后人托名而写的伪作之后,尉缭子的身份就成了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