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丁香雨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采访人:丁香雨愁,红袖添香编辑。
受访人:三鉴客,自由撰稿人。
写在前面的话:
网络早在三年前就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回首网络心得,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山东朋友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网络给人最深远的意义就是以文会友。
网络,让自己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一大批优秀善良、德才兼备的朋友。三鉴客就是其中之一。
三鉴客,山东省杂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邀书画师。真名:刘继增。常用笔名:三鉴客、三鉴堂主、逍遥子、厚黑生、觅知。籍贯:山东菏泽。座右铭: 鉴天鉴地鉴人,立德立言立身。 学生时代无故事。师范毕业后从教十年,现在县政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师范毕业后开始写作,同年有四篇小品文发在了菏泽教育上。2000、2001年,每年都有二三十篇东西见诸报刊。其作品主要发表在人民文学副刊、当代散文、杂文报以及中国环境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人民权利报、现代文秘、秘书之友、菏泽日报、商丘日报等报刊的文学副刊上。2002年2月底开始接触网络。上网以后,作品又陆续在中国产经新闻、电脑商情报、湖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哭笑人生获山东省精短散文大奖赛二等奖,握手种种获山东省优秀杂文奖,爬山获菏泽地区首届文学大奖赛散文佳作奖。入选菏泽市中青年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人活着总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真实和无奈。三鉴客,不想为官,却在县zhengfu从事文字工作。这注定了终日与官场人员“亲密接触”胃对酒的承受能力不大,却遵奉着“恭敬不如从命”的古言,与朋友或领导每每不醉无归。事后,总是叹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他既舞文,主要是杂文,文章对善的褒扬、对弱的同情、对恶的鞭挞入木三分,态度爱憎分明;用敏锐深挚的触觉和探幽索微的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内核,或许,一种“铁肩担道义”的执著精神早已植入他的骨髓;也弄墨,挥毫泼墨,妙笔生花,常被世人称道,书法能与其媲美者甚是寥寥。为文犀利、辛辣;为人善良、正直。诚如他自己所说:写有性情字,做有性情人。
闲话少叙,访谈开始。
丁香雨愁:据我所知,您写得最多的是杂文。除了杂文,您还经常写其他哪些体裁的文章?
三鉴客:我对文章的体裁划分很模糊,也不想为了使自己的文字更象什么体裁而刻意为之,只要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趣、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东西的写作了。所以,我写出一篇东西的时候,我都不知道算什么,往往是等到在报刊上发出来的时候,看到编辑给归的类,我才知道是什么文体。但有时候我对编辑的分类也不敢苟同。
丁香雨愁:您喜欢国内哪些作家和文学作品?他们对您的写作和思想有何帮助和影响?
三鉴客:我接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苦菜花,那时好象还在上小学。后来又陆续读了青春之歌、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等。可以说,这些小说每一部对我影响都很大,我从这些小说里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吸引力、震撼力。这些小说对我认识社会、世界观的确立都有很大影响。当然,也让我萌生了想当作家的梦想。
丁香雨愁:关于杂文,在2003年4期的杂文月刊上,国孚有说:杂文使用的“战法”简言之称为“短、偏、快”杂文俗称“千字文”所以,短,不言自明。“偏,是说对大千世界,偏其一隅,窥其一斑”不做“面面俱到的文章”快,主要是说构思好了,下笔快。不单刀直入,干脆利落。您最擅长杂文写作,您对他的观点是否认同,又有何独到深刻的见解?
三鉴客:不能说我擅长写杂文,我只是喜欢看杂文,对杂文也有点模糊粗浅的认识,但不能说深刻和独到。
国孚有先生对杂文总结的“三字战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三字很难把握。先说“短”短是相对来说的。多少字的才算短?不好把握。“偏”不算杂文的独有特点。任何文学样式都是以偏取胜的,因为只有偏才能奇,因为奇才能吸引人,所以,不管是写小说的还是写散文的,都注重构思的奇巧。老舍的话剧茶馆还是以小窗口反映大社会呢,你能说它不偏?“快”不能说是构思方面的概念吧?我想这个“快”应该是指成文的速度,即感受社会信息快、写作速度快,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
关于杂文的求快,我认为不必刻意求之。如果一味求快,往往会把文章写成新闻时评,写的快,朽的也快。应以有思想、有意趣、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为最高追求。
国孚有先生是我崇拜的杂文大家,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是国孚有先生这样的大家带动我写点好象杂文似的东西的。
丁香雨愁:我记得去年7月26日整理了一下您发在西陆如烟往事的文章有四十余篇。迄今为止已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您觉得写得最顺心和感到最满意的是哪篇文章?
三鉴客:我认为还是那篇没有月亮的中秋节。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去年中秋节的早晨所见所感,那两个出来打工在中秋节不舍得买鱼的场景至今深深刺痛着我,所以,中秋节的晚上在万家团圆的时刻我就禁不住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想来,心里还酸酸的不是滋味。
丁香雨愁:嗯。没有月亮的中秋节这篇文章,我印象也特别深刻。不仅仅是因为您在文章中提到过我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您文章中刻划人性的真善美和人世的艰辛无奈感人至深,让人读了久久萦怀。诚如北漂一族的写作者兰影所评论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在贫困中的平民的同情。这种同情并不像很多人只是嘴上说的一些空洞的话语或者一种高姿态。他通过在去渔村的路上,看到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而到老者那只粗壮老筋暴的很高的怯怯指鱼的手,他的心情低落了,再也没有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特别是在买鱼那一段,对于老人买鱼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可谓细腻、准确之极,看完让人心酸。这使人感觉到生活在贫困的面前,所有的诗意是如此的浮浅。
三鉴客:兰影的评价虽然有点溢美,但确实总结出了我当时的感情变化。现实的场景对我内心的震撼确实不小。
丁香雨愁:提到杂文,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鲁迅。而对他的赞誉耳熟能详的是: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您对他的为人和一生的创作是如何看待的?
三鉴客:我是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走到现在的,我一直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巨星,没有哪一位作家能比得上他。当然,评价作家的标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作家的人格。很难想象,人格低下的作家会写出多么高雅的作品来。鲁迅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这不用看什么关于先生的传记评介,单从他的文字里就能感受的到。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感人之处就是每篇都充盈着对善的褒扬、对弱的同情、对恶的鞭挞,读之,如对英雄豪杰,是那些只追求文字技巧的所谓大师所不可比拟的。
丁香雨愁:文章只要体现它的价值都是美的。散文、诗词、小说都有其美的特点。杂文也有其独特美的地方。振聋发聩的杂文是美的,深沉厚重的杂文是美的,含蓄蕴藉的美的,悦目益智的杂文是美的您觉得您的杂文更趋向于哪种美?
三鉴客:我想纳天下众美于一文,只叹我思迟笔钝。我的所谓杂文很少与美结缘,大多是泼妇骂街,出气文字。
丁香雨愁:杂文批判锋芒决定了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明快、直言。但并不排斥含蓄、韵味,一览无余是杂文的大忌。鲁迅的现代史,夏衍的野草和邓拓的伟大的空话都是非常成功的。您的作品也大都是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往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中深刻领悟到作品中您所要鞭笞的人物和事件的另一面。但您的哥们也就是山东作协的作家风铃子说您的作品有时过于直白,浅露,没达到深刻的效果。优秀的写作者往往对自己有一种不断的超越和有意识的追求。您是如何看待你的作品的?以后的作品会不会刻意求新,求变?
三鉴客:直白确实是我的文字的一大弊病,这也许因为我没把我码的字当作艺术品处理的缘故吧。前面说了,我写东西从来不考虑什么文体,只是借文字表情达意、一吐胸中的块垒而已。如果把我写的东西用艺术的眼光来衡量,一无是处;如果把它们与村妇的骂街语言来比,还真有点委婉或者幽默。以后我恐怕积习难改了,还是这么不分文体的写下去,还是这么文不加饰的写下去,只要写着痛快、读着酣畅。
... -->>
采访人:丁香雨愁,红袖添香编辑。
受访人:三鉴客,自由撰稿人。
写在前面的话:
网络早在三年前就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回首网络心得,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山东朋友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网络给人最深远的意义就是以文会友。
网络,让自己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一大批优秀善良、德才兼备的朋友。三鉴客就是其中之一。
三鉴客,山东省杂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邀书画师。真名:刘继增。常用笔名:三鉴客、三鉴堂主、逍遥子、厚黑生、觅知。籍贯:山东菏泽。座右铭: 鉴天鉴地鉴人,立德立言立身。 学生时代无故事。师范毕业后从教十年,现在县政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师范毕业后开始写作,同年有四篇小品文发在了菏泽教育上。2000、2001年,每年都有二三十篇东西见诸报刊。其作品主要发表在人民文学副刊、当代散文、杂文报以及中国环境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人民权利报、现代文秘、秘书之友、菏泽日报、商丘日报等报刊的文学副刊上。2002年2月底开始接触网络。上网以后,作品又陆续在中国产经新闻、电脑商情报、湖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哭笑人生获山东省精短散文大奖赛二等奖,握手种种获山东省优秀杂文奖,爬山获菏泽地区首届文学大奖赛散文佳作奖。入选菏泽市中青年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人活着总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真实和无奈。三鉴客,不想为官,却在县zhengfu从事文字工作。这注定了终日与官场人员“亲密接触”胃对酒的承受能力不大,却遵奉着“恭敬不如从命”的古言,与朋友或领导每每不醉无归。事后,总是叹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他既舞文,主要是杂文,文章对善的褒扬、对弱的同情、对恶的鞭挞入木三分,态度爱憎分明;用敏锐深挚的触觉和探幽索微的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内核,或许,一种“铁肩担道义”的执著精神早已植入他的骨髓;也弄墨,挥毫泼墨,妙笔生花,常被世人称道,书法能与其媲美者甚是寥寥。为文犀利、辛辣;为人善良、正直。诚如他自己所说:写有性情字,做有性情人。
闲话少叙,访谈开始。
丁香雨愁:据我所知,您写得最多的是杂文。除了杂文,您还经常写其他哪些体裁的文章?
三鉴客:我对文章的体裁划分很模糊,也不想为了使自己的文字更象什么体裁而刻意为之,只要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趣、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东西的写作了。所以,我写出一篇东西的时候,我都不知道算什么,往往是等到在报刊上发出来的时候,看到编辑给归的类,我才知道是什么文体。但有时候我对编辑的分类也不敢苟同。
丁香雨愁:您喜欢国内哪些作家和文学作品?他们对您的写作和思想有何帮助和影响?
三鉴客:我接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苦菜花,那时好象还在上小学。后来又陆续读了青春之歌、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等。可以说,这些小说每一部对我影响都很大,我从这些小说里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吸引力、震撼力。这些小说对我认识社会、世界观的确立都有很大影响。当然,也让我萌生了想当作家的梦想。
丁香雨愁:关于杂文,在2003年4期的杂文月刊上,国孚有说:杂文使用的“战法”简言之称为“短、偏、快”杂文俗称“千字文”所以,短,不言自明。“偏,是说对大千世界,偏其一隅,窥其一斑”不做“面面俱到的文章”快,主要是说构思好了,下笔快。不单刀直入,干脆利落。您最擅长杂文写作,您对他的观点是否认同,又有何独到深刻的见解?
三鉴客:不能说我擅长写杂文,我只是喜欢看杂文,对杂文也有点模糊粗浅的认识,但不能说深刻和独到。
国孚有先生对杂文总结的“三字战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三字很难把握。先说“短”短是相对来说的。多少字的才算短?不好把握。“偏”不算杂文的独有特点。任何文学样式都是以偏取胜的,因为只有偏才能奇,因为奇才能吸引人,所以,不管是写小说的还是写散文的,都注重构思的奇巧。老舍的话剧茶馆还是以小窗口反映大社会呢,你能说它不偏?“快”不能说是构思方面的概念吧?我想这个“快”应该是指成文的速度,即感受社会信息快、写作速度快,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
关于杂文的求快,我认为不必刻意求之。如果一味求快,往往会把文章写成新闻时评,写的快,朽的也快。应以有思想、有意趣、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为最高追求。
国孚有先生是我崇拜的杂文大家,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是国孚有先生这样的大家带动我写点好象杂文似的东西的。
丁香雨愁:我记得去年7月26日整理了一下您发在西陆如烟往事的文章有四十余篇。迄今为止已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您觉得写得最顺心和感到最满意的是哪篇文章?
三鉴客:我认为还是那篇没有月亮的中秋节。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去年中秋节的早晨所见所感,那两个出来打工在中秋节不舍得买鱼的场景至今深深刺痛着我,所以,中秋节的晚上在万家团圆的时刻我就禁不住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想来,心里还酸酸的不是滋味。
丁香雨愁:嗯。没有月亮的中秋节这篇文章,我印象也特别深刻。不仅仅是因为您在文章中提到过我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您文章中刻划人性的真善美和人世的艰辛无奈感人至深,让人读了久久萦怀。诚如北漂一族的写作者兰影所评论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在贫困中的平民的同情。这种同情并不像很多人只是嘴上说的一些空洞的话语或者一种高姿态。他通过在去渔村的路上,看到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而到老者那只粗壮老筋暴的很高的怯怯指鱼的手,他的心情低落了,再也没有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特别是在买鱼那一段,对于老人买鱼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可谓细腻、准确之极,看完让人心酸。这使人感觉到生活在贫困的面前,所有的诗意是如此的浮浅。
三鉴客:兰影的评价虽然有点溢美,但确实总结出了我当时的感情变化。现实的场景对我内心的震撼确实不小。
丁香雨愁:提到杂文,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鲁迅。而对他的赞誉耳熟能详的是: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您对他的为人和一生的创作是如何看待的?
三鉴客:我是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走到现在的,我一直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巨星,没有哪一位作家能比得上他。当然,评价作家的标准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作家的人格。很难想象,人格低下的作家会写出多么高雅的作品来。鲁迅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这不用看什么关于先生的传记评介,单从他的文字里就能感受的到。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感人之处就是每篇都充盈着对善的褒扬、对弱的同情、对恶的鞭挞,读之,如对英雄豪杰,是那些只追求文字技巧的所谓大师所不可比拟的。
丁香雨愁:文章只要体现它的价值都是美的。散文、诗词、小说都有其美的特点。杂文也有其独特美的地方。振聋发聩的杂文是美的,深沉厚重的杂文是美的,含蓄蕴藉的美的,悦目益智的杂文是美的您觉得您的杂文更趋向于哪种美?
三鉴客:我想纳天下众美于一文,只叹我思迟笔钝。我的所谓杂文很少与美结缘,大多是泼妇骂街,出气文字。
丁香雨愁:杂文批判锋芒决定了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明快、直言。但并不排斥含蓄、韵味,一览无余是杂文的大忌。鲁迅的现代史,夏衍的野草和邓拓的伟大的空话都是非常成功的。您的作品也大都是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往往让人在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中深刻领悟到作品中您所要鞭笞的人物和事件的另一面。但您的哥们也就是山东作协的作家风铃子说您的作品有时过于直白,浅露,没达到深刻的效果。优秀的写作者往往对自己有一种不断的超越和有意识的追求。您是如何看待你的作品的?以后的作品会不会刻意求新,求变?
三鉴客:直白确实是我的文字的一大弊病,这也许因为我没把我码的字当作艺术品处理的缘故吧。前面说了,我写东西从来不考虑什么文体,只是借文字表情达意、一吐胸中的块垒而已。如果把我写的东西用艺术的眼光来衡量,一无是处;如果把它们与村妇的骂街语言来比,还真有点委婉或者幽默。以后我恐怕积习难改了,还是这么不分文体的写下去,还是这么文不加饰的写下去,只要写着痛快、读着酣畅。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