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陈传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驻马店,一座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小城,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大地上,没有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没有可以炫耀的名胜古迹,没有叹为观止的经济奇迹,没有惊天动地影响深远的人物,非交通要道,亦非兵家必争之地,默默无闻,无足轻重,在全省诸多地市中是最年轻的城市,长期以来,知之者甚少。故而到外地常常遇到尴尬事,提到驻马店,外人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即便听说过驻马店,想在中国地图上查到确切位置,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驻马店这座城市不惟没有名气,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外人讥之为“猪马圈”曾经有一个笑话最能说明驻马店的窘境,一位小伙子谈了个女朋友,第一次去外地拜见未来的丈母娘。丈母娘一见小伙子长得帅气,气度不凡,打心眼儿里高兴,热情询问小伙子是哪里人,姑娘调皮地抢先报告说,他是“猪马圈”人。丈母娘极为气恼,人怎么能住到“猪马圈”里?及至弄明白后,嘲笑说,叫什么名字不好,偏偏叫这么个怪名字,城市名和人名一样,也要有个响亮好听的名字,要是不顺嘴,听着就别扭。
外界第一次广为知道驻马店,是1975年那一场滔天洪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全国各地捐款捐物捐食品出人力,一夜之间,山南海北都知道了河南有座城市,叫驻马店,挺奇怪的一个名字。悲乎?喜乎?痛心乎?驻马店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驻马店人心中打上了永远难以抹去的烙印。在以后许多年里,外地人对驻马店最深刻也许是惟一的印象依旧是“好发水”相信经常去外地的人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询。风风雨雨,朝朝暮暮,岁月可以淡漠一切,却无法淘去心灵深处的记忆,时至今日,在这片土地上仍能感受到洪水浩劫后留下的伤痕与痛楚,亲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叙说起来,依旧心有余悸,噤若寒蝉。回首往事,咀嚼岁月,不但对逝者追忆,更怀念那个非常时期发挥出的非凡潜力,同洪水灾害作顽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大灾之后必有大治,驻马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经济飞速发展,也正是以洪水过后为序曲的。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汉水两大水系上游,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简王封于汝宁(今汝南县),为与京师互通音讯,在此设立驿站,常驻驿马,遂称驻马店,故驻马店又称驿城。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立驻马店车站,从此,驿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由一个乡村小镇悄悄演变成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驿城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产物,繁荣发展是以铁路为基础,故马在驿城倍受青睐,在火车站广场曾经矗立过一尊骏马的高大塑像,洁白如玉,威武雄壮,扬蹄奋首,腾空飞跃,以此作为小城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和未来的想象,代表了驿城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驿城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由于搭上了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这班车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骤然间,外乡人发现了这片迸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土地,纷纷携妻带子,举家迁来,省内的,省外的,大江以南的,长城以北的蜂拥而至,落荒逃难者,躲避战乱者,投亲靠友者,流落于此者,淘金经商者,土匪、盗贼、逃兵、特务、工人、农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云集于市,骤然间,小城急剧膨胀起来,变成藏污纳垢的脏,乱、差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猪马圈”随着人口增加,驻马店由村而镇,由镇而县,由县而市,城市规划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所辖的九个县中,任何一个县城也比驻马店的历史悠久十倍。故祖籍驿城者微乎其微,凤毛麟角。在今天几十万人口的驿城,随便询问一个人,上溯三代,几乎没有不是外地人者。日月如梭,往来升降,迁居驿城的人,如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虽历经沧桑,仍然抹不去故乡的痕迹,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虽操故乡音,又不同于故乡音,故驿城人没有统一的土语,所操口语五花八门,南腔北调,不像有些地方人,一张口便能判断其籍贯。各种口音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慢慢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土语,产生了独特的“驿城普通话”去声较多,用本地话形容,就是“艮”不够温柔,明显区别于近在咫尺的汝南、遂平、泌阳等县城口音。曾经有一个驿城小伙在军营里和战友发生口角,情急之中随口用“驿城普通话”威吓道:“打你孩子!”战友一头雾水,如坠云霄,暗自思量,我连女朋友还没有呢,哪来的孩子?和我斗气,碍我孩子什么事?故驿城没有统一的风俗习惯。庞大的外来人口带来的风习淹没了本地风习,本地固有的风俗几乎没有沉淀下来多少。外来习俗不拘一格,良莠混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子待客、老人祝寿、节日庆贺、走亲串友,所依风尚习俗形式不一,千奇百怪,融进了省内省外诸多风俗,常常是嫁娶双方意见难以统一,结果一方坚持己见,一方委曲求全。斗转星移,此消彼长,经过长期磨合,不尽人意的风俗逐渐被淘汰,活泼有趣之处保存下来,并逐渐借鉴其它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驿城风俗,明显不同于周边任何一个县城。驿城风俗没有深厚的民风作根底,所以显得浮漂,然细细揣摩,皆能觅到与周边县市民俗千丝万缕的联系。故驿城人口味复杂,千人千样。钟爱面食者比比皆是,吃罢饺子再加米饭者不足为奇,嗜辣椒如命者应有尽有,吃醋如饮茶者数不胜数,每食必放糖者不乏其人,南甜北咸,西辣东酸,在此融为一体,各种调料,菜蔬长售不衰。故各种果品皆有好销路,驿城栽种水果品种少极,然水果批发市场异常活跃,新疆哈密瓜,广西香蕉,四川蜜橘,福建荔枝,山西苹果,广东菠萝一批批运进来,又一批批被消耗掉。
驿城濒邻京深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奠定了驿城人特有的性格特点,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精明强干,不因循守旧,善于借鉴别人之优点,弥补自己之不足。无论何种工艺,一经引进,便能为我所用。驿城人年轻人爱赶时髦,他们是时代弄潮儿,引导着小城消费观。山地车一流行,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俊男骑,靓女骑,成人骑,小孩骑;公主车问世,不用说,喜欢装扮的“公主们”不肯落后,争相购买,似乎踏上公主车真能成为高傲的公主了;摩托车盛行,为赶时髦,一些人不惜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买,强迫父母买,驿城人斥之为“烧包”“装排场”;电动车上市,出售电动车的门市部便如雨后春笋,家家生意火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于父辈,宁愿以高得惊人的价格买流行自行车,而不愿意以相当数量的钱购置低档摩托,因此,年轻人多骑高档摩托车,从而使摩托车销售业长年不衰。事事争第一是他们的天性,对此小城人讥之为“穷烧”
驿城人喜穿。为了一件时兴服装,虽囊中羞涩,勒紧裤腰带也要购买,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各种名牌服装专卖店多如牛毛,遍布大街小巷,顾客如云,生意兴隆。几人见面,互攀互比,是否名牌,价格高低,耐心询问,细心比较。服装流行的日新月异,使年轻人家中积攒了许多崭新而过时的服装,有乡下亲戚来,毫不吝啬地下放给他们,于是,乡下亲戚每年总要来一两趟,不为别的,就为了拾上几件“破衣服”
驿城人能吃。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已不满足于大鱼大肉,代之而起的是吃得奇特,吃得新颖,吃得土气,因而,吃鸡头鸡爪鸡翅鸡颈鸡肋鸡肠鸡胗者众,吃鸡肉鸡腿者寡,野菜能卖上好价钱,骨头偏比肉卖得贵。天上飞的,水中游的,路上爬的,土中藏的,能吃尽吃,多多益善,其勇气绝不逊于闻名遐迩的广东人。因而,豪华大酒店随处可见,风味小吃摊连绵不断。小城没有悠久历史,自然没有传统名吃,即便是盛名远播而且受到著名演员宋祖英赞誉的糊辣汤,也并非原产于驿城。糊辣汤的历史比驿城的历史长好大一截呢。驿城不产名吃却善于引进名吃,改进名吃,北到朝鲜、韩国,南达广东、香港,西至新疆,东及江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一定知名度的菜肴,都能在驿城立住脚尖,站稳脚跟。开封小笼包、陕西拉丝面、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朝鲜冷面,韩国料理等等,闻名于世,好事者引进来,满足了驿城人口味多样之嗜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一家引进,多家仿效,皆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经过角逐,优胜劣汰,便有了大众认可的本地正宗名牌,且出于蓝胜于蓝,花色翻新,品种多样,令原产地咋舌。因而,烤羊肉串便派生出烤香肠、烤鸡腿、烤鱼片、烤脆骨、烤板筋等;刀削面便有了猪肉、牛肉、羊肉、鸡蛋、蔬菜之别,炒、汤、捞之分,其变化之迅捷,改革之勇猛足以使人惊叹。各种名吃只要进入驿城,或多或少都要经过改进,与原产地的原汁原味有所不同。吃顺了变通后的所谓名吃,再咀嚼原产地正经八百的名吃,反而觉得无嗞无味,难以下咽。这就是驿城人的精明,活学活用,不死搬硬套,名吃亦然。环... -->>
驻马店,一座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小城,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大地上,没有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没有可以炫耀的名胜古迹,没有叹为观止的经济奇迹,没有惊天动地影响深远的人物,非交通要道,亦非兵家必争之地,默默无闻,无足轻重,在全省诸多地市中是最年轻的城市,长期以来,知之者甚少。故而到外地常常遇到尴尬事,提到驻马店,外人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即便听说过驻马店,想在中国地图上查到确切位置,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驻马店这座城市不惟没有名气,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外人讥之为“猪马圈”曾经有一个笑话最能说明驻马店的窘境,一位小伙子谈了个女朋友,第一次去外地拜见未来的丈母娘。丈母娘一见小伙子长得帅气,气度不凡,打心眼儿里高兴,热情询问小伙子是哪里人,姑娘调皮地抢先报告说,他是“猪马圈”人。丈母娘极为气恼,人怎么能住到“猪马圈”里?及至弄明白后,嘲笑说,叫什么名字不好,偏偏叫这么个怪名字,城市名和人名一样,也要有个响亮好听的名字,要是不顺嘴,听着就别扭。
外界第一次广为知道驻马店,是1975年那一场滔天洪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全国各地捐款捐物捐食品出人力,一夜之间,山南海北都知道了河南有座城市,叫驻马店,挺奇怪的一个名字。悲乎?喜乎?痛心乎?驻马店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驻马店人心中打上了永远难以抹去的烙印。在以后许多年里,外地人对驻马店最深刻也许是惟一的印象依旧是“好发水”相信经常去外地的人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询。风风雨雨,朝朝暮暮,岁月可以淡漠一切,却无法淘去心灵深处的记忆,时至今日,在这片土地上仍能感受到洪水浩劫后留下的伤痕与痛楚,亲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叙说起来,依旧心有余悸,噤若寒蝉。回首往事,咀嚼岁月,不但对逝者追忆,更怀念那个非常时期发挥出的非凡潜力,同洪水灾害作顽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大灾之后必有大治,驻马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经济飞速发展,也正是以洪水过后为序曲的。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汉水两大水系上游,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简王封于汝宁(今汝南县),为与京师互通音讯,在此设立驿站,常驻驿马,遂称驻马店,故驻马店又称驿城。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立驻马店车站,从此,驿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由一个乡村小镇悄悄演变成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驿城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产物,繁荣发展是以铁路为基础,故马在驿城倍受青睐,在火车站广场曾经矗立过一尊骏马的高大塑像,洁白如玉,威武雄壮,扬蹄奋首,腾空飞跃,以此作为小城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和未来的想象,代表了驿城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驿城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由于搭上了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这班车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骤然间,外乡人发现了这片迸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土地,纷纷携妻带子,举家迁来,省内的,省外的,大江以南的,长城以北的蜂拥而至,落荒逃难者,躲避战乱者,投亲靠友者,流落于此者,淘金经商者,土匪、盗贼、逃兵、特务、工人、农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云集于市,骤然间,小城急剧膨胀起来,变成藏污纳垢的脏,乱、差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猪马圈”随着人口增加,驻马店由村而镇,由镇而县,由县而市,城市规划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所辖的九个县中,任何一个县城也比驻马店的历史悠久十倍。故祖籍驿城者微乎其微,凤毛麟角。在今天几十万人口的驿城,随便询问一个人,上溯三代,几乎没有不是外地人者。日月如梭,往来升降,迁居驿城的人,如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虽历经沧桑,仍然抹不去故乡的痕迹,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虽操故乡音,又不同于故乡音,故驿城人没有统一的土语,所操口语五花八门,南腔北调,不像有些地方人,一张口便能判断其籍贯。各种口音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慢慢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土语,产生了独特的“驿城普通话”去声较多,用本地话形容,就是“艮”不够温柔,明显区别于近在咫尺的汝南、遂平、泌阳等县城口音。曾经有一个驿城小伙在军营里和战友发生口角,情急之中随口用“驿城普通话”威吓道:“打你孩子!”战友一头雾水,如坠云霄,暗自思量,我连女朋友还没有呢,哪来的孩子?和我斗气,碍我孩子什么事?故驿城没有统一的风俗习惯。庞大的外来人口带来的风习淹没了本地风习,本地固有的风俗几乎没有沉淀下来多少。外来习俗不拘一格,良莠混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子待客、老人祝寿、节日庆贺、走亲串友,所依风尚习俗形式不一,千奇百怪,融进了省内省外诸多风俗,常常是嫁娶双方意见难以统一,结果一方坚持己见,一方委曲求全。斗转星移,此消彼长,经过长期磨合,不尽人意的风俗逐渐被淘汰,活泼有趣之处保存下来,并逐渐借鉴其它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驿城风俗,明显不同于周边任何一个县城。驿城风俗没有深厚的民风作根底,所以显得浮漂,然细细揣摩,皆能觅到与周边县市民俗千丝万缕的联系。故驿城人口味复杂,千人千样。钟爱面食者比比皆是,吃罢饺子再加米饭者不足为奇,嗜辣椒如命者应有尽有,吃醋如饮茶者数不胜数,每食必放糖者不乏其人,南甜北咸,西辣东酸,在此融为一体,各种调料,菜蔬长售不衰。故各种果品皆有好销路,驿城栽种水果品种少极,然水果批发市场异常活跃,新疆哈密瓜,广西香蕉,四川蜜橘,福建荔枝,山西苹果,广东菠萝一批批运进来,又一批批被消耗掉。
驿城濒邻京深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奠定了驿城人特有的性格特点,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精明强干,不因循守旧,善于借鉴别人之优点,弥补自己之不足。无论何种工艺,一经引进,便能为我所用。驿城人年轻人爱赶时髦,他们是时代弄潮儿,引导着小城消费观。山地车一流行,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俊男骑,靓女骑,成人骑,小孩骑;公主车问世,不用说,喜欢装扮的“公主们”不肯落后,争相购买,似乎踏上公主车真能成为高傲的公主了;摩托车盛行,为赶时髦,一些人不惜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买,强迫父母买,驿城人斥之为“烧包”“装排场”;电动车上市,出售电动车的门市部便如雨后春笋,家家生意火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于父辈,宁愿以高得惊人的价格买流行自行车,而不愿意以相当数量的钱购置低档摩托,因此,年轻人多骑高档摩托车,从而使摩托车销售业长年不衰。事事争第一是他们的天性,对此小城人讥之为“穷烧”
驿城人喜穿。为了一件时兴服装,虽囊中羞涩,勒紧裤腰带也要购买,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各种名牌服装专卖店多如牛毛,遍布大街小巷,顾客如云,生意兴隆。几人见面,互攀互比,是否名牌,价格高低,耐心询问,细心比较。服装流行的日新月异,使年轻人家中积攒了许多崭新而过时的服装,有乡下亲戚来,毫不吝啬地下放给他们,于是,乡下亲戚每年总要来一两趟,不为别的,就为了拾上几件“破衣服”
驿城人能吃。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已不满足于大鱼大肉,代之而起的是吃得奇特,吃得新颖,吃得土气,因而,吃鸡头鸡爪鸡翅鸡颈鸡肋鸡肠鸡胗者众,吃鸡肉鸡腿者寡,野菜能卖上好价钱,骨头偏比肉卖得贵。天上飞的,水中游的,路上爬的,土中藏的,能吃尽吃,多多益善,其勇气绝不逊于闻名遐迩的广东人。因而,豪华大酒店随处可见,风味小吃摊连绵不断。小城没有悠久历史,自然没有传统名吃,即便是盛名远播而且受到著名演员宋祖英赞誉的糊辣汤,也并非原产于驿城。糊辣汤的历史比驿城的历史长好大一截呢。驿城不产名吃却善于引进名吃,改进名吃,北到朝鲜、韩国,南达广东、香港,西至新疆,东及江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一定知名度的菜肴,都能在驿城立住脚尖,站稳脚跟。开封小笼包、陕西拉丝面、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朝鲜冷面,韩国料理等等,闻名于世,好事者引进来,满足了驿城人口味多样之嗜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一家引进,多家仿效,皆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经过角逐,优胜劣汰,便有了大众认可的本地正宗名牌,且出于蓝胜于蓝,花色翻新,品种多样,令原产地咋舌。因而,烤羊肉串便派生出烤香肠、烤鸡腿、烤鱼片、烤脆骨、烤板筋等;刀削面便有了猪肉、牛肉、羊肉、鸡蛋、蔬菜之别,炒、汤、捞之分,其变化之迅捷,改革之勇猛足以使人惊叹。各种名吃只要进入驿城,或多或少都要经过改进,与原产地的原汁原味有所不同。吃顺了变通后的所谓名吃,再咀嚼原产地正经八百的名吃,反而觉得无嗞无味,难以下咽。这就是驿城人的精明,活学活用,不死搬硬套,名吃亦然。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