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钱多了。政府大楼可以拆了再建,千柱屋能吗?
主人不时地从屋里出来,先是与我们商量晚上吃什么菜,然后又手忙脚乱地一件件去置办。家庭主妇或许是接受了男人的点拨,利索地背起一个竹篓,撂下一句“我给你们去掰玉米”便消失在走廊尽头。一支烟的时间,满满一筐玉米被背回来。原来山就贴着千柱屋的后墙。闲聊间,热气腾腾的玉米棒便上得桌来。主人斯国才却突然问起一个古怪的问题,问我们带衣服裤子没有。我们问没有,带这干什么。他说,要是带来就好了,我可以领你们到山沟水潭里去洗澡游泳呀,这里的水干净凉爽,有城里人还专门开着车来洗澡呢。这一句话触发了我们的兴致。于是有人打道回去专程购买泳衣泳裤。
趁着这个空隙,我从千柱屋后拾级而上,来到山上。有文字记载说于青山绿水间有笔峰书屋。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然世移时易,所谓的笔峰书屋早已被岁月玩弄得人去楼空,破败不堪,庭院深锁,池枯井干,门口“螽斯畈小学”几个暗淡了的文字,表明这里自古及今一度是斯氏后裔读书求学的地方。
书屋显然老了,然而她散发的笔墨馨香依然在参天古木中飘荡,她曾以的朗朗书声也依稀能从螽斯(也称“蝈蝈”)的优美伴唱中寻找。尤其是屋前紫薇、黑檀等古木苍翠欲滴,生机盎然,历经了人间二三百年风风雨雨,阅读它们,需要一个仰视的角度,需要一种正视的勇气。好在,它们都完好无整地保存了下来,像一个历史老人,诉说着陈年旧事。不老的是草丛中的螽斯,它们那瑟瑟的声音在我们人类的耳朵听起来,有时高亢洪亮,有时低沉婉转,忽而如潺潺流水,忽而如急风骤雨,美妙无比。它们的鸣叫似如当初书屋里孩子们吟诗: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这就是诗经里的那首螽斯。恰好是千柱屋所在地“螽斯畈”的最好歌颂与祈求。螽斯谐音“众势”意为“人多势众”你听,当初老师定然是这样启蒙千柱屋内苦读的学子的: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这是一首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的诗。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甚至我们到千柱屋的人,大多忘记了螽斯的存在。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而千柱屋主人斯元儒,便是这一理论的忠诚实践者。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千柱屋,只需通过一只小小的螽斯,便可知道当时斯元儒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宅子,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柱子。惜乎游人对千柱屋的阅读总是停留于柱子表面,喜欢看那块徒有其表的百马图雕砖,殊不知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人伦思想。
下得山来,主人急急地催我们去游泳。地点就在千柱屋门前的山溪。主人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我们坐着车在后面紧跟,一直逆水而上。这千柱屋果然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一步一换景。如果坐在庭院内是“庭前柴门又竹篱”那么千柱屋后就是“青山古木藏书屋”而现在的画面已切换成“小桥流水住人家”了。溪流不大,因是受了干旱的缘故,但两旁群山一心捧出的溪流,却依然潺潺动人。我们择一深潭而下,在那里或仰或卧,不图洗个干净,只为与大自然有一次亲密的接触,让心情流进千柱屋的血脉里。这样的血脉是清冽纯正的,淋浴其中,就是沐浴于一潭忘情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一回,好客的主人竟可以不用酒,单凭一潭水就“能醉客”了。
那一天的晚饭,我们想必是品尝了斯元儒当年的美味佳肴。斯国才一家跑前跑后,在夕阳中舞动着忙忙碌碌的身影。桌上土鸡、土蛇、蕃薯藤、南瓜藤、笋干、干菜、划蛋、青菜、丝瓜、冬瓜构成一片色彩斑谰,这些就地取材的绿色食品,远胜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盛宴,我们一面陶醉在山村农家菜的喜悦中,一面沉浸在千柱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的笑脸上。
暮色四起时,我们走出了千柱屋。走过长长的走廊,就是走过遥远的历史。回首千柱屋,它已沉睡在暮色苍茫中,此时回望,青砖灰瓦,愈显得垂垂老矣。千柱屋前纳凉的老人与孩子,用一种他们惯用的静穆默送我们离开的脚步。老人们沉默闪亮的眼神,分明就是千柱屋无言的告别。
忽然想到,他们一定也是用这样的神态,默送青年人一个又一个地走出了生他养他的千柱屋。
钱多了。政府大楼可以拆了再建,千柱屋能吗?
主人不时地从屋里出来,先是与我们商量晚上吃什么菜,然后又手忙脚乱地一件件去置办。家庭主妇或许是接受了男人的点拨,利索地背起一个竹篓,撂下一句“我给你们去掰玉米”便消失在走廊尽头。一支烟的时间,满满一筐玉米被背回来。原来山就贴着千柱屋的后墙。闲聊间,热气腾腾的玉米棒便上得桌来。主人斯国才却突然问起一个古怪的问题,问我们带衣服裤子没有。我们问没有,带这干什么。他说,要是带来就好了,我可以领你们到山沟水潭里去洗澡游泳呀,这里的水干净凉爽,有城里人还专门开着车来洗澡呢。这一句话触发了我们的兴致。于是有人打道回去专程购买泳衣泳裤。
趁着这个空隙,我从千柱屋后拾级而上,来到山上。有文字记载说于青山绿水间有笔峰书屋。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然世移时易,所谓的笔峰书屋早已被岁月玩弄得人去楼空,破败不堪,庭院深锁,池枯井干,门口“螽斯畈小学”几个暗淡了的文字,表明这里自古及今一度是斯氏后裔读书求学的地方。
书屋显然老了,然而她散发的笔墨馨香依然在参天古木中飘荡,她曾以的朗朗书声也依稀能从螽斯(也称“蝈蝈”)的优美伴唱中寻找。尤其是屋前紫薇、黑檀等古木苍翠欲滴,生机盎然,历经了人间二三百年风风雨雨,阅读它们,需要一个仰视的角度,需要一种正视的勇气。好在,它们都完好无整地保存了下来,像一个历史老人,诉说着陈年旧事。不老的是草丛中的螽斯,它们那瑟瑟的声音在我们人类的耳朵听起来,有时高亢洪亮,有时低沉婉转,忽而如潺潺流水,忽而如急风骤雨,美妙无比。它们的鸣叫似如当初书屋里孩子们吟诗: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这就是诗经里的那首螽斯。恰好是千柱屋所在地“螽斯畈”的最好歌颂与祈求。螽斯谐音“众势”意为“人多势众”你听,当初老师定然是这样启蒙千柱屋内苦读的学子的:
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乱纷纷。/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闹哄哄。/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兴旺又繁盛。/蝗虫拍打着翅膀,/成群飞来聚成团。/你的子孙多又多,/多得成片数不清。
这是一首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的诗。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甚至我们到千柱屋的人,大多忘记了螽斯的存在。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而千柱屋主人斯元儒,便是这一理论的忠诚实践者。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千柱屋,只需通过一只小小的螽斯,便可知道当时斯元儒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宅子,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柱子。惜乎游人对千柱屋的阅读总是停留于柱子表面,喜欢看那块徒有其表的百马图雕砖,殊不知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人伦思想。
下得山来,主人急急地催我们去游泳。地点就在千柱屋门前的山溪。主人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我们坐着车在后面紧跟,一直逆水而上。这千柱屋果然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一步一换景。如果坐在庭院内是“庭前柴门又竹篱”那么千柱屋后就是“青山古木藏书屋”而现在的画面已切换成“小桥流水住人家”了。溪流不大,因是受了干旱的缘故,但两旁群山一心捧出的溪流,却依然潺潺动人。我们择一深潭而下,在那里或仰或卧,不图洗个干净,只为与大自然有一次亲密的接触,让心情流进千柱屋的血脉里。这样的血脉是清冽纯正的,淋浴其中,就是沐浴于一潭忘情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一回,好客的主人竟可以不用酒,单凭一潭水就“能醉客”了。
那一天的晚饭,我们想必是品尝了斯元儒当年的美味佳肴。斯国才一家跑前跑后,在夕阳中舞动着忙忙碌碌的身影。桌上土鸡、土蛇、蕃薯藤、南瓜藤、笋干、干菜、划蛋、青菜、丝瓜、冬瓜构成一片色彩斑谰,这些就地取材的绿色食品,远胜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盛宴,我们一面陶醉在山村农家菜的喜悦中,一面沉浸在千柱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的笑脸上。
暮色四起时,我们走出了千柱屋。走过长长的走廊,就是走过遥远的历史。回首千柱屋,它已沉睡在暮色苍茫中,此时回望,青砖灰瓦,愈显得垂垂老矣。千柱屋前纳凉的老人与孩子,用一种他们惯用的静穆默送我们离开的脚步。老人们沉默闪亮的眼神,分明就是千柱屋无言的告别。
忽然想到,他们一定也是用这样的神态,默送青年人一个又一个地走出了生他养他的千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