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闯王李自成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军在东北与满人战在一起时,明军在小凌河附近大败满人大军的消息已传得天下皆知,崇祯在得到祖太寿的奏章后龙颜大悦,从崇祯登极已来,朝庭战事就没有停过,除了对农民起义军间或有大胜外,对于唐军和关外的满人从来就是有败无胜。这次将满人主力歼灭,绝对值得大誓庆贺,对于祖大寿后面所说的唐军已到关外之事,则自动忽略。
此时正是朝庭赋税入库之时,暂时不用为钱粮发愁,一时崇祯忘了对祖大寿以前的种种猜忌,赏赐甚厚,朝臣也不失时机的歌功颂德,仿佛大明的中兴就在眼前,全然忘了各地迫在眉睫的灾情。
今年闰四月大旱,其中河南最为严重,河南的开封府上书朝庭:“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大旱之后又有蝗灾,四五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最可悯者,县城外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加,”
崇祯读到此奏时,也是涔然泪下。他再次命令宫中栽减用度,并下罪己诏痛责弊政,道:“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审案断狱则有理断成无理,为官者姑息养奸,又有皇亲国戚、功勋世家贪心不足。任由家人横行京城。乡绅则不知廉耻,鱼肉乡里,收纳流氓无赖为爪牙打手;如此景况,小民谁能安枕?”
崇祯虽然看得明白。也下了罪己诏,诏中却全是为自己开脱之词,只是指责大臣,富户,却拿不出具体地办法,他只能下令各地官府自救,劝富户募捐,只是他让那贵们为保社稷助饷,仅得二十万两银子,想让各地富户主动拿出粮食救人,无异是痴人说梦。
崇祯十年的大灾,其实在去年就有苗头,有一位江南武生李进就提出了一项合理的办法,即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李进地话说到崇祯心里,可是他一向视缙绅富户为国家支柱,他虽然可以动则杀戳大臣,却没有魄力得罪整个江南的富户。
这些富户和朝中的大臣,勋贵也是纵横交错,他虽然知道若是采用李进地办法,国库会充盈,各地地灾情也可救助,只是会遭到大臣们地群起反对。大学士钱士升要将李进下狱问罪。崇祯以“广开言路”为由斥责钱士升,并未追究李。但是李进的上疏建议,结局却是“放之已足”置之不理。
崇祯只能玩一些“减膳”、“撤乐”的把戏,但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具体措施不见半条,口惠而实不至。各地受灾百姓的境况私毫不见改变,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臣们私下批评崇祯“汲汲于要誉”热衷于沽名钓誉,崇祯批评大臣皆是亡国之臣。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如此。
却说河南如此大灾,朝庭也确实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只是崇祯自己也说得明白,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皆私征,朝庭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却半点也落不到实处,催征钱粮要先收火耗,钱粮不收,官员地火耗何来。
在朝庭大势宣扬自己大捷时,河南的一场风暴却即将来临,河南的杞县、太康本是穷地方,只因田赋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称之为,金杞县、银太康。”如此天灾下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
杞县百姓苦不堪言,在杞县的李信实在看不下去,遂面见县令宋某,冀望以李家地影响,稍舒民蹙,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暂休征比”一是“设法赈给。”
李信因乃父李精白官至督抚、加尚书衔,都恭称他“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义,在杞县一带很有名望,宋县令对李信不敢怠慢,对李信提出的二条却推三阻四,道:“上官有令,若不征比,将何以应?”
至于第二条,则道:“本县钱粮匮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李信一听,宋县令也说得有理,征派是上面的命令,而赈灾之事,县里穷得叮当响,无力顾及。如果要分派富户,那就从自己做起吧。
李信回到家中后,捐米两百余石,在府外施粥以赈济灾民,希望别的富户能够跟进。只是灾民实在太多,两百余石米不到十天已经用完,其他富户却无一人跟进。
灾民们愤怒了,当成千上万的人将成饿殍之际,富人的庄院里,却堆着小山的粮食,等待着慢慢高价出售,来换取饥民们手中仅有的农田,祖屋,甚至妻女,许多人不甘心如此,他们包围富户,要粮食,要富户以李公子为例,不从,则焚掠。
杞县的富户大惊,忙找到县令宋某,要求宋某下令制止,宋县令平时没少得富户们的好处,马上贴出告示,警告饥民:“速速解散,各图生理,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违,即系乱民,严拿究罪。”
若是解散,如今外面蓬草,树皮都已食尽,不出数天,他们就得饿死,饥民们这些天也抢到了几个富户,他们已深知团结的力量,干脆砸烂告示牌。汇集到县衙前,大呼:“与其饿死,不如一道去抢。”
县衙地兵丁不过百。外面的饥民成千上万,宋县令慌了,他急忙找李信来作调解人。李信重申二个条件。”暂休征比。”“设法赈给。”
宋县令一口答应,灾民们有了李信作保,才道:“我们姑且散去,如无米,再来!”
饥民一散,宋县令马上反悔。那些富户深恨李信带头捐米,捣得... -->>
唐军在东北与满人战在一起时,明军在小凌河附近大败满人大军的消息已传得天下皆知,崇祯在得到祖太寿的奏章后龙颜大悦,从崇祯登极已来,朝庭战事就没有停过,除了对农民起义军间或有大胜外,对于唐军和关外的满人从来就是有败无胜。这次将满人主力歼灭,绝对值得大誓庆贺,对于祖大寿后面所说的唐军已到关外之事,则自动忽略。
此时正是朝庭赋税入库之时,暂时不用为钱粮发愁,一时崇祯忘了对祖大寿以前的种种猜忌,赏赐甚厚,朝臣也不失时机的歌功颂德,仿佛大明的中兴就在眼前,全然忘了各地迫在眉睫的灾情。
今年闰四月大旱,其中河南最为严重,河南的开封府上书朝庭:“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大旱之后又有蝗灾,四五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最可悯者,县城外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加,”
崇祯读到此奏时,也是涔然泪下。他再次命令宫中栽减用度,并下罪己诏痛责弊政,道:“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审案断狱则有理断成无理,为官者姑息养奸,又有皇亲国戚、功勋世家贪心不足。任由家人横行京城。乡绅则不知廉耻,鱼肉乡里,收纳流氓无赖为爪牙打手;如此景况,小民谁能安枕?”
崇祯虽然看得明白。也下了罪己诏,诏中却全是为自己开脱之词,只是指责大臣,富户,却拿不出具体地办法,他只能下令各地官府自救,劝富户募捐,只是他让那贵们为保社稷助饷,仅得二十万两银子,想让各地富户主动拿出粮食救人,无异是痴人说梦。
崇祯十年的大灾,其实在去年就有苗头,有一位江南武生李进就提出了一项合理的办法,即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李进地话说到崇祯心里,可是他一向视缙绅富户为国家支柱,他虽然可以动则杀戳大臣,却没有魄力得罪整个江南的富户。
这些富户和朝中的大臣,勋贵也是纵横交错,他虽然知道若是采用李进地办法,国库会充盈,各地地灾情也可救助,只是会遭到大臣们地群起反对。大学士钱士升要将李进下狱问罪。崇祯以“广开言路”为由斥责钱士升,并未追究李。但是李进的上疏建议,结局却是“放之已足”置之不理。
崇祯只能玩一些“减膳”、“撤乐”的把戏,但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具体措施不见半条,口惠而实不至。各地受灾百姓的境况私毫不见改变,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臣们私下批评崇祯“汲汲于要誉”热衷于沽名钓誉,崇祯批评大臣皆是亡国之臣。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如此。
却说河南如此大灾,朝庭也确实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只是崇祯自己也说得明白,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皆私征,朝庭下旨减免河南的钱粮却半点也落不到实处,催征钱粮要先收火耗,钱粮不收,官员地火耗何来。
在朝庭大势宣扬自己大捷时,河南的一场风暴却即将来临,河南的杞县、太康本是穷地方,只因田赋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称之为,金杞县、银太康。”如此天灾下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
杞县百姓苦不堪言,在杞县的李信实在看不下去,遂面见县令宋某,冀望以李家地影响,稍舒民蹙,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暂休征比”一是“设法赈给。”
李信因乃父李精白官至督抚、加尚书衔,都恭称他“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义,在杞县一带很有名望,宋县令对李信不敢怠慢,对李信提出的二条却推三阻四,道:“上官有令,若不征比,将何以应?”
至于第二条,则道:“本县钱粮匮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李信一听,宋县令也说得有理,征派是上面的命令,而赈灾之事,县里穷得叮当响,无力顾及。如果要分派富户,那就从自己做起吧。
李信回到家中后,捐米两百余石,在府外施粥以赈济灾民,希望别的富户能够跟进。只是灾民实在太多,两百余石米不到十天已经用完,其他富户却无一人跟进。
灾民们愤怒了,当成千上万的人将成饿殍之际,富人的庄院里,却堆着小山的粮食,等待着慢慢高价出售,来换取饥民们手中仅有的农田,祖屋,甚至妻女,许多人不甘心如此,他们包围富户,要粮食,要富户以李公子为例,不从,则焚掠。
杞县的富户大惊,忙找到县令宋某,要求宋某下令制止,宋县令平时没少得富户们的好处,马上贴出告示,警告饥民:“速速解散,各图生理,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违,即系乱民,严拿究罪。”
若是解散,如今外面蓬草,树皮都已食尽,不出数天,他们就得饿死,饥民们这些天也抢到了几个富户,他们已深知团结的力量,干脆砸烂告示牌。汇集到县衙前,大呼:“与其饿死,不如一道去抢。”
县衙地兵丁不过百。外面的饥民成千上万,宋县令慌了,他急忙找李信来作调解人。李信重申二个条件。”暂休征比。”“设法赈给。”
宋县令一口答应,灾民们有了李信作保,才道:“我们姑且散去,如无米,再来!”
饥民一散,宋县令马上反悔。那些富户深恨李信带头捐米,捣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