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闯王李自成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在整个三边只还有宁夏属于朝庭,不过宁夏朝庭驻军较少,又多是回人,自保尚且不足,想进攻唐军更是不可能,只是回人骠悍,李鸿基不愿造成唐军无故的损失,只是命令马维兴向回人聚集区徐徐推进,若回人能识相最好,若不能,那就无怪唐军要将回人连根拔起。
李鸿其打的如意算盘便是把宁夏的回人全部迁到蒙古地区,给他们划出地方来放牧,这个地区会远比宁夏大,让他们能与蒙古人竞争,蒙古草原实在是太大了,在汉人不能迅速成为整个草原的主人情况下,不妨多加一个部落过去,唐军才好便于管理,再说回人占领了三边地区最肥沃的一块土地,宁夏平原,那里有充沛的黄河水量,可以大量用来灌溉水稻,交给回人放牧实在太过可惜,若是能由汉人来耕作,完全可以在那里形成一个小江南。
不过,为了不太引起回人的反感,唐军还暂时没有采取强制回人搬迁的举动,只是先驱除朝庭的势力,让回人重新认清主人而已,双方的举动都有点小心翼翼,朝庭在宁夏的官员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度日如年,不知唐军什么时候大举来攻。
不过,现在唐军境内的注意力却不在战事上,随着离唐军第一次科考的临近,众人的目光从传国玉玺上转了过去,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是会考日期了,甘肃,陕西,山西,加上从全国全地赶来的士子,西安城越发热闹。
开始朝庭对人员出入唐军境内控制极严,后来却不知为何突然放松,许多人甚至明着就可以进入唐军境内,这让许多在明朝科举不得意的人大量涌入陕西,让担心人来的太少的李鸿基大感意外。
西安的市面重新热闹了起来,这固然跟朝庭的政策突然松动有关,但更多的是唐军的银子取了作用,朝庭的国库早已空虚,前线的官军粮饷经常接济不上,看到与唐军走私的巨额利润后,许多官军收了钱就对商品马上放行,甚至有些军官公然参予其中,朝庭禁止与唐军贸易,受损失了又何止是唐军,那些商人和商人背后的官员能量确实不少,加上驻军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庭的政策形同虚设。人多了,加上物品又丰富起来,西安城比什么时候都要热闹。
明朝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驮,亦称殿试。
要想真正成为朝庭的一方官员,只有在殿试考中三甲的人才有可能青云直上,可考中三甲的人何奇少,一甲才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只有数十名不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也不超过百名,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而且一般考试都是三年才举行一次,天下的读书人何止数十万计,可见是多么不容易。
唐军的这次考试不同,上面注明只要有秀才以上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而且和朝庭只设进士一科不同,唐军以复古为名,恢复了唐朝的各种杂科,重分为参谋,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经、明史七科。
在李鸿基看来,朱元章只选取进士一科简直是对汉人的犯罪,从此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八股文中,加上清朝也承袭了这种制度,近六百年来,汉人的科技文明停止不前,这和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时,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明字旨在选拔对书法、文字有专长的人才,明史分为一史和三史两科,李鸿基将他们合并,唐朝的考试事实上分为八科,一史为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则是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
唐军的参谋一科是从唐朝的秀才一科转来,因秀才现在已成为取得生员资格的士子称谓,李鸿基不是不作改动,唐朝秀才一科更是创举,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这是选拔参谋多好的方式啊,可惜唐朝秀才选拔的制度太严,如果若被推荐上来的人未能通过,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的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至于唐朝的明经,进士两科实无大用,明经重“贴经墨义”进士重诗赋。明朝的进士科其实将唐朝的这两科包涵,反而成了明朝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这类官员不通政务,只能充在台前,与泥胎木偶无异,以至于百姓称之为师爷衙门。
李鸿基当然不希望自己选拔的官员是这样的人,若不是进士一科已实施了数百年,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无可取代,李鸿基甚至有废了这一科的冲动,洪承畴,许鼎臣等人虽然对科考开如此多的杂科有异义,但李鸿基当初取了唐为国名,以大唐后裔自许,恢复唐军的科举制度,他们也无话可说,加上他们也看到了只取进士一科的弊端,只得同意。
唐军的这种取士方式,甚至吸引了一些朝庭的微未小史来参考,他们这些人大多是科举不畅,只有一个秀才身份,投身衙门,做文书,刑名,师爷之类的工作,虽然大量的政务都是他们承担,但永远也别想走上前台。
这当然会让他们觉得心有不甘,他们一见到唐军的取士方法,顿时眼前一亮,若论明法、明字、明算、明史这几科,那些只会死读八股文的人如何会是他们的对手,虽然他们能在暗中撑握权力,但是对能站在台前的诱惑还是不能抵御,以至于许多衙门的师爷,书吏纷纷出走,朝庭的许多政务突然一片混乱,没有了师爷,书吏的帮衬,那些正统从科考出身的官员顿时两眼一摸黑。
有了这许多原因,西安城内自然会士子云集,引得众人纷纷前来,西安城内在二个月内涌进的士子和他们所带的仆人超过万人之多,西安的酒楼客栈全部爆满,许多人都得纷纷借住在百姓家中。
这个规模让唐军上上下下都吓了一大跳,西安的衙门上下更是紧绷了一根弦,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来考试的,恐怕朝庭的密探也不少,连贺景的情报部门也全部出动,严密监视着西安城的一举一动。
李鸿基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心中有点得意,当初自己还怕恢复那么多杂科会引起读书人的意见,只得把那没什么用的明经一科也拿出来,又让明经,进士两科先考,考完之后考生还可重考其余五科,那知读书人也不全是傻子,虽然有一部分人坚持只考进士科,但后面五科报名的人还远超过了进士一科的报名人数,毕竟进士,明经二科,唐军公布只录八十名,而后面五科除了参谋一科外每科都要录用数百名,机会当然大了许多,虽然四科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还是远远不如进士一科,但能退而求其次也不错,加上还有些人对进士一科恢心丧气,所以造成了进士一科的报名人数虽然比每科都多,但加起来就远远不如。
李娃带着数十名护卫散布在四周,随着唐军的官制越来越正规,李鸿基反而空闲的时间多了起来,他不愿每天困... -->>
现在整个三边只还有宁夏属于朝庭,不过宁夏朝庭驻军较少,又多是回人,自保尚且不足,想进攻唐军更是不可能,只是回人骠悍,李鸿基不愿造成唐军无故的损失,只是命令马维兴向回人聚集区徐徐推进,若回人能识相最好,若不能,那就无怪唐军要将回人连根拔起。
李鸿其打的如意算盘便是把宁夏的回人全部迁到蒙古地区,给他们划出地方来放牧,这个地区会远比宁夏大,让他们能与蒙古人竞争,蒙古草原实在是太大了,在汉人不能迅速成为整个草原的主人情况下,不妨多加一个部落过去,唐军才好便于管理,再说回人占领了三边地区最肥沃的一块土地,宁夏平原,那里有充沛的黄河水量,可以大量用来灌溉水稻,交给回人放牧实在太过可惜,若是能由汉人来耕作,完全可以在那里形成一个小江南。
不过,为了不太引起回人的反感,唐军还暂时没有采取强制回人搬迁的举动,只是先驱除朝庭的势力,让回人重新认清主人而已,双方的举动都有点小心翼翼,朝庭在宁夏的官员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度日如年,不知唐军什么时候大举来攻。
不过,现在唐军境内的注意力却不在战事上,随着离唐军第一次科考的临近,众人的目光从传国玉玺上转了过去,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是会考日期了,甘肃,陕西,山西,加上从全国全地赶来的士子,西安城越发热闹。
开始朝庭对人员出入唐军境内控制极严,后来却不知为何突然放松,许多人甚至明着就可以进入唐军境内,这让许多在明朝科举不得意的人大量涌入陕西,让担心人来的太少的李鸿基大感意外。
西安的市面重新热闹了起来,这固然跟朝庭的政策突然松动有关,但更多的是唐军的银子取了作用,朝庭的国库早已空虚,前线的官军粮饷经常接济不上,看到与唐军走私的巨额利润后,许多官军收了钱就对商品马上放行,甚至有些军官公然参予其中,朝庭禁止与唐军贸易,受损失了又何止是唐军,那些商人和商人背后的官员能量确实不少,加上驻军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庭的政策形同虚设。人多了,加上物品又丰富起来,西安城比什么时候都要热闹。
明朝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驮,亦称殿试。
要想真正成为朝庭的一方官员,只有在殿试考中三甲的人才有可能青云直上,可考中三甲的人何奇少,一甲才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只有数十名不等,赐进士出身,三甲也不超过百名,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而且一般考试都是三年才举行一次,天下的读书人何止数十万计,可见是多么不容易。
唐军的这次考试不同,上面注明只要有秀才以上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而且和朝庭只设进士一科不同,唐军以复古为名,恢复了唐朝的各种杂科,重分为参谋,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经、明史七科。
在李鸿基看来,朱元章只选取进士一科简直是对汉人的犯罪,从此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八股文中,加上清朝也承袭了这种制度,近六百年来,汉人的科技文明停止不前,这和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时,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明字旨在选拔对书法、文字有专长的人才,明史分为一史和三史两科,李鸿基将他们合并,唐朝的考试事实上分为八科,一史为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则是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
唐军的参谋一科是从唐朝的秀才一科转来,因秀才现在已成为取得生员资格的士子称谓,李鸿基不是不作改动,唐朝秀才一科更是创举,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这是选拔参谋多好的方式啊,可惜唐朝秀才选拔的制度太严,如果若被推荐上来的人未能通过,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的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至于唐朝的明经,进士两科实无大用,明经重“贴经墨义”进士重诗赋。明朝的进士科其实将唐朝的这两科包涵,反而成了明朝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这类官员不通政务,只能充在台前,与泥胎木偶无异,以至于百姓称之为师爷衙门。
李鸿基当然不希望自己选拔的官员是这样的人,若不是进士一科已实施了数百年,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无可取代,李鸿基甚至有废了这一科的冲动,洪承畴,许鼎臣等人虽然对科考开如此多的杂科有异义,但李鸿基当初取了唐为国名,以大唐后裔自许,恢复唐军的科举制度,他们也无话可说,加上他们也看到了只取进士一科的弊端,只得同意。
唐军的这种取士方式,甚至吸引了一些朝庭的微未小史来参考,他们这些人大多是科举不畅,只有一个秀才身份,投身衙门,做文书,刑名,师爷之类的工作,虽然大量的政务都是他们承担,但永远也别想走上前台。
这当然会让他们觉得心有不甘,他们一见到唐军的取士方法,顿时眼前一亮,若论明法、明字、明算、明史这几科,那些只会死读八股文的人如何会是他们的对手,虽然他们能在暗中撑握权力,但是对能站在台前的诱惑还是不能抵御,以至于许多衙门的师爷,书吏纷纷出走,朝庭的许多政务突然一片混乱,没有了师爷,书吏的帮衬,那些正统从科考出身的官员顿时两眼一摸黑。
有了这许多原因,西安城内自然会士子云集,引得众人纷纷前来,西安城内在二个月内涌进的士子和他们所带的仆人超过万人之多,西安的酒楼客栈全部爆满,许多人都得纷纷借住在百姓家中。
这个规模让唐军上上下下都吓了一大跳,西安的衙门上下更是紧绷了一根弦,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来考试的,恐怕朝庭的密探也不少,连贺景的情报部门也全部出动,严密监视着西安城的一举一动。
李鸿基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心中有点得意,当初自己还怕恢复那么多杂科会引起读书人的意见,只得把那没什么用的明经一科也拿出来,又让明经,进士两科先考,考完之后考生还可重考其余五科,那知读书人也不全是傻子,虽然有一部分人坚持只考进士科,但后面五科报名的人还远超过了进士一科的报名人数,毕竟进士,明经二科,唐军公布只录八十名,而后面五科除了参谋一科外每科都要录用数百名,机会当然大了许多,虽然四科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还是远远不如进士一科,但能退而求其次也不错,加上还有些人对进士一科恢心丧气,所以造成了进士一科的报名人数虽然比每科都多,但加起来就远远不如。
李娃带着数十名护卫散布在四周,随着唐军的官制越来越正规,李鸿基反而空闲的时间多了起来,他不愿每天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