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赫尔岑(*哲学家,作家,革命家。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继承父姓,但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给他取赫尔岑为姓,德语意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学习期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
赫尔岑生平
一成长经历
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著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鼓吹“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进步思想界领袖。
二文学创作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篇《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都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赫尔岑的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三个人成就
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宁在评价赫尔岑时,一方面指出他的错误和弱点,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过向群众发表自由的俄罗斯言论,举起伟大旗帜来反对沙皇*制度这个蠹贼的第一人”,称赞他是“在*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
赫尔岑的事迹
一最好的教育
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尔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但他却是其父和一位德国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养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无法继承父亲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尔岑”是父亲为他生造出来的,据说来自德语的“心”(Herz)一词。
这种既尊贵又屈辱的处境,对于赫尔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许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不过,赫尔岑的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赫尔岑因而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尔岑*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在接受严谨的科学方法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崇尚自由的校园和社会氛围的熏陶。以他为中心形成的“赫尔岑小组”,显示了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个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827年,他就与好友奥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个莫斯科发出誓言,将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
二风云人物
在19世纪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显赫的风云人物之一1834年,“赫尔岑小组”的大多数成员被逮捕,赫尔岑在审查之后被流放,先后在彼尔姆、维亚特卡、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等地被监禁,或在当地的衙门当差。在断断续续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尔岑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同时,对*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更强化了他的抗议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坚定、清晰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沙皇的*统治。1842年,结束流放生活的赫尔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这几年(),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时段,流放时期积累起的见闻和思考,抗议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在19世纪40年代莫斯科热烈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找到了喷发口。在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辩论中,在对现存制度合理性的质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论争中,处处可以听见他的声音,他和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霍米亚科夫等人,被视为40年代中期*社会思潮高涨时期最显赫的风云人物。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科学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书简》两篇哲学论文。他同时从事文学创作,连续发表了三部中长篇小说,即《谁之罪》(1845)、《克鲁波夫医生》(1847)和《偷东西的喜鹊》(1848),其共同主题是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说”和“问题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三革命的先声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史中,无论是左派政治活动家还是右派政治家,都将赫尔岑奉为他们的先驱,这位贵族出身的革命家在其祖国的经历真可谓荒诞万分,因为参加一个学习小组而被流放西伯利亚五年之久,重返彼得堡之后又因为在私人信件中稍稍谈论了一桩谋杀案而被驱逐出京城。由此,也可见出那位靠*十二月党人起家的尼古拉皇帝的病态。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位仅仅在其祖国生活了三十八年,便在尼古拉一世实行其臭名卓著的恐怖政策之前便去国的革命者,其生命的开始开始恰恰则是其*异国。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尼古拉的帝国一片死寂,而惟有海外经常流进一份名为《钟声》的杂志,非仅当时的激进知识人奉之为甘霖雨露,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尼古拉一世朝中的某些大员也以能通过非法途径而偷偷阅读这份“反动”杂志为幸事。这份影响巨大的杂志便是赫尔岑和他的终生战友欧加缪夫在海外创办的,而十几年之后在俄罗斯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革命团体和小组成员,又有哪个不曾在尼古拉的宪兵所不曾注意的角落里偷偷阅读这份杂志呢?赫尔岑的名字,和别林斯基一般,永远是后来俄罗斯革命者效尤的靠模。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声音,唤醒的是整个六十年代人。这两个四十年代最杰出的人物甚至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两种不同的模式:不是在祖国与沙皇作战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便是远走他乡鼓吹革命。
但,那个属于赫尔岑的世界是不容易描绘的,即使是那些以描绘革命者传神面貌著称的大作家们,也未能为赫尔岑刻画一幅准确的画像。假如屠格涅夫《前夜》中那可敬且短命的保加利亚勇士英沙罗夫从事的是“**的土耳其人的奴役”,或列夫;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柔弱无为,终至碌碌的“忏悔的贵族”们再强硬、灵活一些,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几部巨著中那些凶恶、无所顾忌、粗暴蛮横而内心无比阴暗的革命者更柔和、宽容、通达人情世故,不至于事事谋求极端,那么,这一幅幅的肖像都可能是这些个大作家专为睿智、高雅、通达人意的赫尔岑而设的,而今,那些突出的棱角、毕露的锋芒或者过于谦和平淡且中庸的形象仅使我们揣摩出别林斯基、巴枯宁、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是那个以“科学、虚无主义”引以为豪的皮萨列夫,却无法描绘出赫尔岑那宏富、博大且诙谐动情的心魄。
幸而,赫尔岑以其诙谐、抒情、忧伤且包含对沙皇的愤恨的笔触,在年之间,以其一生为视点,观察了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上层贵族、革命者与大批无辜且才华横溢的*体制下的受害者——此包容万象之作即是其不朽自传《往事与随想》,赫尔岑就是赫尔岑,他独特的心灵、特异的禀赋以及罕见的洞认和异常的坚勇使其独立于一个纷争变故、革命流血、流放问吊充斥的时代,至今仍是那么迷人,仍是那么动人心魄,而其《往事与随想》更可与他... -->>
赫尔岑(*哲学家,作家,革命家。1812年4月6日生于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继承父姓,但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给他取赫尔岑为姓,德语意为“心”,并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学习期间,他和朋友奥加辽夫一起组织政治小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
赫尔岑生平
一成长经历
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狱未实现。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长达6年的流放期间,他目睹外省官场的**和广大劳动者的苦难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对农奴制罪恶的认识。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写了《科学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学研究通信》等哲学著作,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无限的。意识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宣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鼓吹“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当时在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齐名,成了*进步思想界领袖。
二文学创作
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带自传性质。40年代中后期,他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篇《谁之罪?》写3个男女主人公来自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俄罗斯的优秀分子,最后却都陷入同样的“灾祸和不幸”。谁之罪?小说没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过3人的不同身世、经历和社会关系的具体描写,清楚地表明铸成主人公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两部都是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这3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赫尔岑的艺术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立场鲜明却又不给人以说教之感。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技巧,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三个人成就
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宁在评价赫尔岑时,一方面指出他的错误和弱点,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过向群众发表自由的俄罗斯言论,举起伟大旗帜来反对沙皇*制度这个蠹贼的第一人”,称赞他是“在*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
赫尔岑的事迹
一最好的教育
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尔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但他却是其父和一位德国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养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无法继承父亲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尔岑”是父亲为他生造出来的,据说来自德语的“心”(Herz)一词。
这种既尊贵又屈辱的处境,对于赫尔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许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不过,赫尔岑的父亲很爱这位亲生的“养子”,赫尔岑因而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尔岑*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在接受严谨的科学方法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崇尚自由的校园和社会氛围的熏陶。以他为中心形成的“赫尔岑小组”,显示了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的个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827年,他就与好友奥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个莫斯科发出誓言,将为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奉献一生。
二风云人物
在19世纪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显赫的风云人物之一1834年,“赫尔岑小组”的大多数成员被逮捕,赫尔岑在审查之后被流放,先后在彼尔姆、维亚特卡、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等地被监禁,或在当地的衙门当差。在断断续续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尔岑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同时,对*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更强化了他的抗议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坚定、清晰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沙皇的*统治。1842年,结束流放生活的赫尔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这几年(),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时段,流放时期积累起的见闻和思考,抗议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在19世纪40年代莫斯科热烈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找到了喷发口。在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辩论中,在对现存制度合理性的质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论争中,处处可以听见他的声音,他和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霍米亚科夫等人,被视为40年代中期*社会思潮高涨时期最显赫的风云人物。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科学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书简》两篇哲学论文。他同时从事文学创作,连续发表了三部中长篇小说,即《谁之罪》(1845)、《克鲁波夫医生》(1847)和《偷东西的喜鹊》(1848),其共同主题是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说”和“问题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三革命的先声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史中,无论是左派政治活动家还是右派政治家,都将赫尔岑奉为他们的先驱,这位贵族出身的革命家在其祖国的经历真可谓荒诞万分,因为参加一个学习小组而被流放西伯利亚五年之久,重返彼得堡之后又因为在私人信件中稍稍谈论了一桩谋杀案而被驱逐出京城。由此,也可见出那位靠*十二月党人起家的尼古拉皇帝的病态。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位仅仅在其祖国生活了三十八年,便在尼古拉一世实行其臭名卓著的恐怖政策之前便去国的革命者,其生命的开始开始恰恰则是其*异国。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尼古拉的帝国一片死寂,而惟有海外经常流进一份名为《钟声》的杂志,非仅当时的激进知识人奉之为甘霖雨露,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尼古拉一世朝中的某些大员也以能通过非法途径而偷偷阅读这份“反动”杂志为幸事。这份影响巨大的杂志便是赫尔岑和他的终生战友欧加缪夫在海外创办的,而十几年之后在俄罗斯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革命团体和小组成员,又有哪个不曾在尼古拉的宪兵所不曾注意的角落里偷偷阅读这份杂志呢?赫尔岑的名字,和别林斯基一般,永远是后来俄罗斯革命者效尤的靠模。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声音,唤醒的是整个六十年代人。这两个四十年代最杰出的人物甚至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两种不同的模式:不是在祖国与沙皇作战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便是远走他乡鼓吹革命。
但,那个属于赫尔岑的世界是不容易描绘的,即使是那些以描绘革命者传神面貌著称的大作家们,也未能为赫尔岑刻画一幅准确的画像。假如屠格涅夫《前夜》中那可敬且短命的保加利亚勇士英沙罗夫从事的是“**的土耳其人的奴役”,或列夫;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柔弱无为,终至碌碌的“忏悔的贵族”们再强硬、灵活一些,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几部巨著中那些凶恶、无所顾忌、粗暴蛮横而内心无比阴暗的革命者更柔和、宽容、通达人情世故,不至于事事谋求极端,那么,这一幅幅的肖像都可能是这些个大作家专为睿智、高雅、通达人意的赫尔岑而设的,而今,那些突出的棱角、毕露的锋芒或者过于谦和平淡且中庸的形象仅使我们揣摩出别林斯基、巴枯宁、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是那个以“科学、虚无主义”引以为豪的皮萨列夫,却无法描绘出赫尔岑那宏富、博大且诙谐动情的心魄。
幸而,赫尔岑以其诙谐、抒情、忧伤且包含对沙皇的愤恨的笔触,在年之间,以其一生为视点,观察了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上层贵族、革命者与大批无辜且才华横溢的*体制下的受害者——此包容万象之作即是其不朽自传《往事与随想》,赫尔岑就是赫尔岑,他独特的心灵、特异的禀赋以及罕见的洞认和异常的坚勇使其独立于一个纷争变故、革命流血、流放问吊充斥的时代,至今仍是那么迷人,仍是那么动人心魄,而其《往事与随想》更可与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