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冰心在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母亲七月
“文化大革命”来时七月已是十岁的女孩子。七月最喜欢的事是跟着造反派们满街转。
那天她又跟着“卫红”造反派“行动”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卫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了县中,把梅成儒从校长室里生拉硬扯地拽了出来。梅成儒满脸通红十分书生气地在辨解着,然而这一切换来的是拳打脚踢。七月见状,先是一阵发愣,然后飞一般地跑出了县中。父亲的罪名是“伪教员”、“三青团骨干”七月认为这一定是坏人,否则毛主席的红卫兵不会愤怒地揪出“潜伏已久的三青团骨干分子”七月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样的罪名,但她知道了父亲是坏人。在街上,七月亲眼目睹了父亲戴着杂技小丑的那种又高又尖的纸帽子游街。那晚七月直到天黑尽了才回家。又急又气的梅三娘早已没有了耐心,提起篾片就朝七月抽去。七月口里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咬着牙就是不哭不流泪。篾片打断了,梅三娘哭了,七月却圆睁着又黑又亮的眼睛,怒视着梅三娘。哭红眼的梅三娘赌着气问七月:“你疯一天回来,哪个给你饭吃?”七月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给我饭吃。”正好疲惫至极的梅成儒从屋里走出来,听到这话,梅成儒木桩般站在门边,整个人像被雷击一样朝门框斜靠去,梅三娘吓得丢下七月急急地扶起梅成儒。梅成儒从那天起,生起了大病,而七月也从那天起,再不像过去那样乖巧地依偎着父亲。她把疑惑的目光从她那双漂亮而纯净的黑眼睛中流出,射向病床上的父亲。梅三娘一看见七月的眼睛就会打冷颤。梅三娘向已在北京上大学的梦琳说:“七月的眼中有股邪气。”那时七月才是一个高小学生。
上初中时梅七月的三姐下乡了,马马虎虎读完高中,七月也准备下乡了。四姐小琳体弱多病,梅三娘根据当时的政策,把小琳留在了城里。七月却非常愿意离开城市,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她要求到西双版纳,无论梅三娘和姐姐们如何劝说,七月都不为所动。那时,梅三娘费了很大的力才将三姐从农村转回城里,在一个街道办的手工作坊式火柴盒厂工作,专糊一分钱一个的火柴盒。
七月走那天,梅三娘哭得泪人儿一般,三姐一再地告诉七月在乡下要注意的事项,小琳既羡慕又不舍地挽着七月的手。梅成儒则一言不发,手拄着一根精致的龙头红木拐杖,显现出从未有过的龙钟老态,苍白着脸,看着胸佩大红花的七月在大卡车上兴奋地向他们挥手告别。那天,天上下着雨,才九月份,就已有些寒气。梅成儒颤抖着,不知是因为天冷还是人老了。
和七月在同一个知青点的有三名上海知青,男知青刘文彬、陈涛,女知青杜敏。在言谈举止中,三人对七月这样的小城女生另眼相看,但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点上,他们是共同的。两个男生对七月很是关照,大概是因为十六岁的七月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原因吧。和女知青杜敏相比,七月没有大城市女孩子的清高和娇气,她从不像杜敏那样躲避背粪、挖地、割谷子这样的重活,她以她的吃苦耐劳获得了村民的赞许。村里的傣族姑娘岩英对七月说:“七月,你长得那么漂亮,做我们傣族小卜哨吧。”岩英把自己的孔雀裙送给了七月。穿着那比灰、蓝、黑、军绿色的衣服更漂亮的傣裙,七月兴奋不已。傣裙给人体的包装可谓风情万种,而七月的身影就是凤尾竹下、椰树林中最有吸引力的身影。16岁的七月并不知道从外表看,自己是魅力十足的傣族小卜哨。
在三年下乡的日子里,与七月一个知青点的女生杜敏的父亲死了,她的母亲想方设法以杜敏身体有病为名,将杜敏调回了上海,陈涛通过他在部队的一个舅舅的关系,参军走了。刘文彬在一次出工中失踪,后来听人说跑到金三角打游击去了。知青点只留下七月一个人,七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苦、孤寂,好朋友岩英常来陪七月。七月想家。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日子。每次家里来信,小琳都要给七月寄很多书,说爸爸让寄的,有中学课本,有早年的一些文学杂志。小琳说,家里人的意思是不能让七月一辈子扎根在西双版纳。七月也不想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尽管农活很累,七月还是抽空读书或解几道数学物理题,以打发时光。不知不觉的,七月下乡有了四个年头,二十岁的七月出落得更加婷婷玉立。
和董卫武的相遇,是老天赐予的一份良缘,七月一直这样认为。
那已是文革后期,原来队伍庞大的知识青年文艺宣传队,到现在已没有多少知青了,返城的知青越来越多,虽然长得漂亮,但并不擅长歌舞的七月在这时成为了文艺宣传队中的一员。那天,宣传队通知在公社集中演出,七月和邻队的几名女知青约好一起去。来到路边等待有一辆便车从这里经过时搭上一段路程。她们招了几辆车都没停,再搭不上车,就赶不上晚上的演出了。下午三点过,一辆拉着椰子的货车隆隆开来,老远就听到车上有呼喊声,一群宣传队的知青在车上招呼他们上车。司机根本没有停车的意思,他们只能强行爬车了。几个女生追赶着车,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七月是最后一个,在爬车时,可能司机发现有人爬车,加快了油门,七月偏在这时踩在车厢下的脚滑了下来,两支手吊着身体,悬空的脚没有... -->>
母亲七月
“文化大革命”来时七月已是十岁的女孩子。七月最喜欢的事是跟着造反派们满街转。
那天她又跟着“卫红”造反派“行动”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卫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了县中,把梅成儒从校长室里生拉硬扯地拽了出来。梅成儒满脸通红十分书生气地在辨解着,然而这一切换来的是拳打脚踢。七月见状,先是一阵发愣,然后飞一般地跑出了县中。父亲的罪名是“伪教员”、“三青团骨干”七月认为这一定是坏人,否则毛主席的红卫兵不会愤怒地揪出“潜伏已久的三青团骨干分子”七月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样的罪名,但她知道了父亲是坏人。在街上,七月亲眼目睹了父亲戴着杂技小丑的那种又高又尖的纸帽子游街。那晚七月直到天黑尽了才回家。又急又气的梅三娘早已没有了耐心,提起篾片就朝七月抽去。七月口里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咬着牙就是不哭不流泪。篾片打断了,梅三娘哭了,七月却圆睁着又黑又亮的眼睛,怒视着梅三娘。哭红眼的梅三娘赌着气问七月:“你疯一天回来,哪个给你饭吃?”七月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给我饭吃。”正好疲惫至极的梅成儒从屋里走出来,听到这话,梅成儒木桩般站在门边,整个人像被雷击一样朝门框斜靠去,梅三娘吓得丢下七月急急地扶起梅成儒。梅成儒从那天起,生起了大病,而七月也从那天起,再不像过去那样乖巧地依偎着父亲。她把疑惑的目光从她那双漂亮而纯净的黑眼睛中流出,射向病床上的父亲。梅三娘一看见七月的眼睛就会打冷颤。梅三娘向已在北京上大学的梦琳说:“七月的眼中有股邪气。”那时七月才是一个高小学生。
上初中时梅七月的三姐下乡了,马马虎虎读完高中,七月也准备下乡了。四姐小琳体弱多病,梅三娘根据当时的政策,把小琳留在了城里。七月却非常愿意离开城市,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她要求到西双版纳,无论梅三娘和姐姐们如何劝说,七月都不为所动。那时,梅三娘费了很大的力才将三姐从农村转回城里,在一个街道办的手工作坊式火柴盒厂工作,专糊一分钱一个的火柴盒。
七月走那天,梅三娘哭得泪人儿一般,三姐一再地告诉七月在乡下要注意的事项,小琳既羡慕又不舍地挽着七月的手。梅成儒则一言不发,手拄着一根精致的龙头红木拐杖,显现出从未有过的龙钟老态,苍白着脸,看着胸佩大红花的七月在大卡车上兴奋地向他们挥手告别。那天,天上下着雨,才九月份,就已有些寒气。梅成儒颤抖着,不知是因为天冷还是人老了。
和七月在同一个知青点的有三名上海知青,男知青刘文彬、陈涛,女知青杜敏。在言谈举止中,三人对七月这样的小城女生另眼相看,但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点上,他们是共同的。两个男生对七月很是关照,大概是因为十六岁的七月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原因吧。和女知青杜敏相比,七月没有大城市女孩子的清高和娇气,她从不像杜敏那样躲避背粪、挖地、割谷子这样的重活,她以她的吃苦耐劳获得了村民的赞许。村里的傣族姑娘岩英对七月说:“七月,你长得那么漂亮,做我们傣族小卜哨吧。”岩英把自己的孔雀裙送给了七月。穿着那比灰、蓝、黑、军绿色的衣服更漂亮的傣裙,七月兴奋不已。傣裙给人体的包装可谓风情万种,而七月的身影就是凤尾竹下、椰树林中最有吸引力的身影。16岁的七月并不知道从外表看,自己是魅力十足的傣族小卜哨。
在三年下乡的日子里,与七月一个知青点的女生杜敏的父亲死了,她的母亲想方设法以杜敏身体有病为名,将杜敏调回了上海,陈涛通过他在部队的一个舅舅的关系,参军走了。刘文彬在一次出工中失踪,后来听人说跑到金三角打游击去了。知青点只留下七月一个人,七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苦、孤寂,好朋友岩英常来陪七月。七月想家。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日子。每次家里来信,小琳都要给七月寄很多书,说爸爸让寄的,有中学课本,有早年的一些文学杂志。小琳说,家里人的意思是不能让七月一辈子扎根在西双版纳。七月也不想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尽管农活很累,七月还是抽空读书或解几道数学物理题,以打发时光。不知不觉的,七月下乡有了四个年头,二十岁的七月出落得更加婷婷玉立。
和董卫武的相遇,是老天赐予的一份良缘,七月一直这样认为。
那已是文革后期,原来队伍庞大的知识青年文艺宣传队,到现在已没有多少知青了,返城的知青越来越多,虽然长得漂亮,但并不擅长歌舞的七月在这时成为了文艺宣传队中的一员。那天,宣传队通知在公社集中演出,七月和邻队的几名女知青约好一起去。来到路边等待有一辆便车从这里经过时搭上一段路程。她们招了几辆车都没停,再搭不上车,就赶不上晚上的演出了。下午三点过,一辆拉着椰子的货车隆隆开来,老远就听到车上有呼喊声,一群宣传队的知青在车上招呼他们上车。司机根本没有停车的意思,他们只能强行爬车了。几个女生追赶着车,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七月是最后一个,在爬车时,可能司机发现有人爬车,加快了油门,七月偏在这时踩在车厢下的脚滑了下来,两支手吊着身体,悬空的脚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