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明郑之我是郑克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四月在江南是淫雨霏霏的梅雨季节,但在台湾却是少雨少台风多日照的黄金季节,在这样爽利的日子,郑克臧开始了他第一次全台巡视。不过郑克臧既没有白龙鱼服的兴致,也不希望出现扰民的现象,因此虽说轻车简从但身边护卫和陪同的官员也是少不了的。
“柳大人,余这一路行来,怎么没有看到种植番大麦(即玉米)的。”坐在英圭黎工匠制造的四轮马车里,郑克臧一边欣赏着窗外平原的景色,一边向户部员外郎柳崇惜探问着。“难不成如今的台湾依旧以稻麦复种为主?”[bsp; “世孙说的不差。”坐在郑克臧对面的柳崇惜有些诚惶诚恐,当然这不是因为郑克臧有多少威严,而是他觉得自己跟郑克臧面对面坐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僭越了,但这是郑克臧的要求,他即便感到不适也只好硬撑着。“台湾潮湿,番大麦多有病害,所以只是各户少量种植了一二,基本上还是以稻麦复种为主。”
郑克臧点点头,算是解开了一个疑惑,但他和柳崇惜并不知道,玉米遭到的病虫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小麦赤霉病菌引起的,当然台湾年平均78~85%之间的相对湿度也是进一步造成病害泛滥的原因。
“台湾的气候温和多雨并不较琼海一带为差。”郑克臧稍停了片刻再度问道。“那为什么琼海可以种植三季稻,东宁这边却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三季稻听起来产量较稻麦复种要多,但其实所多有限。”柳崇惜解释着。“若以早稻均产为一的,第二茬则减半,第三茬较第二茬又减半。”柳崇惜似乎觉得自己的解释还不够清晰,于是进一步补充着。“东宁各地稻麦复种一年亩产米二石半、面九斗,而三季稻年均亩产也不过四石而已,且又费人工又伤地力,所以自然弃之不用。”
“台湾如今一年能确保亩产米二石半和面九斗?”柳崇惜说的米面而不是谷麦,这就意味着糠麸的重量都已经去除后的净重,放眼这个时代的中国,这个产量绝对属于相当高的水平了。“这还是均产?柳大人没有说错吧?”
看到郑克臧似乎不相信,柳崇惜当即拍着胸脯:“世孙,东宁军民垦荒十余年,田地早就熟腴了,别的不说,光是从官田,户部已经连续六年中得到相似的收成了,应该是不会差的,当然,新近实台的百姓垦种未久,要达到这个数字怕还有时日。”
见到对方言之凿凿,郑克臧闭目心算了一会,台湾目前五税一,以实台之前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四甲(约合268478亩)的开垦面积来计算,即便再加上营盘田(注:由百姓出劳役耕作,但全部收益归公的官地)的收益,一年下来东宁在田赋上的总税入也不过是米十五万石、面五万五千余石而已。
“陈总制使还真是不容易。”郑克臧感叹着,错非郑军还有一支庞大的海贸商队,否则仅以如此孱弱的经济水平还真支撑不起数万大军常年在外征战,显然自己那位岳父大人为此付出的并不单单是汗水,用殚精竭虑来形容是不过分的。“百姓也很苦啊!”
“监国说的是。”柳崇惜附和着,但他的语气在郑克臧的耳里听来却似乎有几分古怪,显然其中必有郑克臧所不知道或没有想到的内情。“台湾百姓还是穷苦的,但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可以缩衣节食、忍饥挨饿。”
“是啊,本藩不打过去,鞑虏就要打过来,父王辛辛苦苦征战在外,也是就食在外因粮于敌。”郑克臧的话让柳崇惜一愣,他明显觉察到似乎有些不对味,但还没等他弄清楚郑克臧的态度怎么会突然冷淡下来,就见郑克臧在门上敲了两下,马车顿时停了下来。“柳大人随余下车走走,这里憋屈的很。”
憋屈?柳崇惜一边揣摩着郑克臧的用词,一面忙不迭的随着郑克臧下车。车队停在官道的一隅,由于朱锦西征,台湾的公用事业半途而废,所以所谓官道不过是较宽的泥路,仅有少数地段用砂石做了铺垫,不过郑克臧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个避雨的茅草凉亭,一众人便是往那个方向走了过去。等进了亭子,郑克臧四处眺望了一番,似乎发现了什么,随即迈步过去。柳崇惜和一众护卫不敢怠慢,除少数几个留守外,其余统统追了上去。
“尔等在干什么!”正当郑克臧在田头拨弄着一片叶子仔细观看的时候,一声厉吼在不远处响了起来,众人抬眼观看,只见一个chi裸着上半身的中年汉子操着钉耙冲了过来,一边跑,此人还一边叫。“那边的贼子放下休要作践了”不过农夫的喝止声很快戛然而止了,显然他看清楚了形势,人多势众且不少人身上刀剑环佩,明显是公人的扮相,决计不是他一介百姓可以呼来喝去的。“那公子,俺莽撞了。”>
四月在江南是淫雨霏霏的梅雨季节,但在台湾却是少雨少台风多日照的黄金季节,在这样爽利的日子,郑克臧开始了他第一次全台巡视。不过郑克臧既没有白龙鱼服的兴致,也不希望出现扰民的现象,因此虽说轻车简从但身边护卫和陪同的官员也是少不了的。
“柳大人,余这一路行来,怎么没有看到种植番大麦(即玉米)的。”坐在英圭黎工匠制造的四轮马车里,郑克臧一边欣赏着窗外平原的景色,一边向户部员外郎柳崇惜探问着。“难不成如今的台湾依旧以稻麦复种为主?”[bsp; “世孙说的不差。”坐在郑克臧对面的柳崇惜有些诚惶诚恐,当然这不是因为郑克臧有多少威严,而是他觉得自己跟郑克臧面对面坐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僭越了,但这是郑克臧的要求,他即便感到不适也只好硬撑着。“台湾潮湿,番大麦多有病害,所以只是各户少量种植了一二,基本上还是以稻麦复种为主。”
郑克臧点点头,算是解开了一个疑惑,但他和柳崇惜并不知道,玉米遭到的病虫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小麦赤霉病菌引起的,当然台湾年平均78~85%之间的相对湿度也是进一步造成病害泛滥的原因。
“台湾的气候温和多雨并不较琼海一带为差。”郑克臧稍停了片刻再度问道。“那为什么琼海可以种植三季稻,东宁这边却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三季稻听起来产量较稻麦复种要多,但其实所多有限。”柳崇惜解释着。“若以早稻均产为一的,第二茬则减半,第三茬较第二茬又减半。”柳崇惜似乎觉得自己的解释还不够清晰,于是进一步补充着。“东宁各地稻麦复种一年亩产米二石半、面九斗,而三季稻年均亩产也不过四石而已,且又费人工又伤地力,所以自然弃之不用。”
“台湾如今一年能确保亩产米二石半和面九斗?”柳崇惜说的米面而不是谷麦,这就意味着糠麸的重量都已经去除后的净重,放眼这个时代的中国,这个产量绝对属于相当高的水平了。“这还是均产?柳大人没有说错吧?”
看到郑克臧似乎不相信,柳崇惜当即拍着胸脯:“世孙,东宁军民垦荒十余年,田地早就熟腴了,别的不说,光是从官田,户部已经连续六年中得到相似的收成了,应该是不会差的,当然,新近实台的百姓垦种未久,要达到这个数字怕还有时日。”
见到对方言之凿凿,郑克臧闭目心算了一会,台湾目前五税一,以实台之前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四甲(约合268478亩)的开垦面积来计算,即便再加上营盘田(注:由百姓出劳役耕作,但全部收益归公的官地)的收益,一年下来东宁在田赋上的总税入也不过是米十五万石、面五万五千余石而已。
“陈总制使还真是不容易。”郑克臧感叹着,错非郑军还有一支庞大的海贸商队,否则仅以如此孱弱的经济水平还真支撑不起数万大军常年在外征战,显然自己那位岳父大人为此付出的并不单单是汗水,用殚精竭虑来形容是不过分的。“百姓也很苦啊!”
“监国说的是。”柳崇惜附和着,但他的语气在郑克臧的耳里听来却似乎有几分古怪,显然其中必有郑克臧所不知道或没有想到的内情。“台湾百姓还是穷苦的,但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可以缩衣节食、忍饥挨饿。”
“是啊,本藩不打过去,鞑虏就要打过来,父王辛辛苦苦征战在外,也是就食在外因粮于敌。”郑克臧的话让柳崇惜一愣,他明显觉察到似乎有些不对味,但还没等他弄清楚郑克臧的态度怎么会突然冷淡下来,就见郑克臧在门上敲了两下,马车顿时停了下来。“柳大人随余下车走走,这里憋屈的很。”
憋屈?柳崇惜一边揣摩着郑克臧的用词,一面忙不迭的随着郑克臧下车。车队停在官道的一隅,由于朱锦西征,台湾的公用事业半途而废,所以所谓官道不过是较宽的泥路,仅有少数地段用砂石做了铺垫,不过郑克臧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个避雨的茅草凉亭,一众人便是往那个方向走了过去。等进了亭子,郑克臧四处眺望了一番,似乎发现了什么,随即迈步过去。柳崇惜和一众护卫不敢怠慢,除少数几个留守外,其余统统追了上去。
“尔等在干什么!”正当郑克臧在田头拨弄着一片叶子仔细观看的时候,一声厉吼在不远处响了起来,众人抬眼观看,只见一个chi裸着上半身的中年汉子操着钉耙冲了过来,一边跑,此人还一边叫。“那边的贼子放下休要作践了”不过农夫的喝止声很快戛然而止了,显然他看清楚了形势,人多势众且不少人身上刀剑环佩,明显是公人的扮相,决计不是他一介百姓可以呼来喝去的。“那公子,俺莽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