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www.bixiawenxue.org,泱泱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十五章 该走的时候
在布置战事的同时,李世民也进行着一系列人事的任免及诸多朝政新政的实施。
人事的任免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像张亮、刘洎等一些比较有威望,但不认同李恪当太子的重臣都被冷落,那些公开表态支持李恪的大臣,被放在重要的职位上,这样的布置,许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味,皇帝这是在布置身后之事了。
当然诸多的新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这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异常,又怀疑起前面的决断,若是皇帝布置身后之事,也不会这般的。
新实施的大部是以王易所提意见而制定的新政,包括作为大唐武器研究院的军品监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初级教育的普及,赋税和金融的改革等方面,这些新政在年内已经开始纳入规范运行,在李世民的强势支持下,及许多官员的参与下,已经取得了比王易预期还要好的结果。
只是许多人在参与这些新政实施的同时,又在怀疑,皇帝为何这样做,为何这样急迫。
当然时常与李世民私下讨论的王易是非常明白,李世民这是为李恪扫除当政时候的障碍,李世民有可能想将皇位传于李恪,或者让李恪监国,他躲起来休养一段时间,因此尽早地布置。
王易是不相信李世民会在死前交权,将皇帝位让出来的,那就只有另外一种可能了。
这当然是王易期望看到的,他不希望李世民在李恪威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就将权力移交,而是希望过几年以后,李恪任太子多年了,继任皇位才好!若李恪现在就继任皇帝,他的一些计划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他认定李世民不会禅位,因此也在按着自己的计划做事。
在年底的时候,王易再次向皇帝李世民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方面的改革的建议。
作为穿越者的王易知道现任皇帝李世民是个历史少见的英明皇帝,大唐以后的皇帝很多,但不可能所有继任者都是英明的,也不可能都是心胸开阔的,人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任何人都明白的,在没办法改变君主制的情况下,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将朝事划到一个框框里面,皇权得到一定的制约,集许多的人智慧决定朝政大事,肯定比一人做决断来的完备,王易就是依据这个想法提出新的观点的。
但王易并没提出内阁制或者首辅机什么的,那样肯定会惹恼李世民的,但现行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对皇权进行制约,在李世民首肯的情况下,王易可以放心提出。
所有的想法王易已经和李世民交流过,李世民在他滔滔不绝的鼓动和相劝下,基本同意了他所提的,以一系列的制约避免皇帝在朝政上出现专断的情况,这可以说是李世民在任时候力求的,也是王易最赞赏李世民的一点,有这样一位威望极高,无出左右的皇帝认可让三省六部制对皇权进行制约,在君主时代,相比较前朝,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易在向李世民提出这些建议的同时,也同时上交了辞呈,以身体病痛较重为由,恳请皇帝让他回南方的杭州修养几年,待身体好了,再回来为朝廷效力。
对于王易来说,或许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朝堂,是非常不错的决定。
李恪任太子已经一年多了,以他卓绝的才能得到了朝中大部官员的认可,如今有长孙无忌、马周、李世勣等这些重量级大臣的鼎力支持,王易没有任何的担心,他这位对李恪影响很大,与李恪关系非同一般的人不在朝中,李恪的处境可能会比他在朝中更好,更能获得其他大臣的支持。
王易现在的身份已经和长孙无忌一样是皇家的外戚了,外戚干政是一向被人诟病的,他要在李恪树立威望的过程中,“避避风头”,免得被人忌恨。
李恪这个太子,王易在几一两年之内与他交流也是非常多,对于李恪来说,王易是亦师亦友的挚交,许多事想问询王易的意见,李恪当然不希望王易在这个时候离开朝堂,但在听了王易一番讲述后,也明白过来王易的良苦用心,认可了王易做出的决定,并听从了王易给他提的诸多建议。
在得知王易要离开长安,前往杭州住上几年,已经适应了太子妃身份的王昙可是万分不情愿,连哭带闹地央求王易不要离开,她不希望没有王易在身边的日子,王易也是费了好些日子,才劝服妹妹,并给了王昙很多建议,包括要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等长一辈人面前表示最大的孝心,及不过问朝事,礼待李恪... -->>
第一百十五章 该走的时候
在布置战事的同时,李世民也进行着一系列人事的任免及诸多朝政新政的实施。
人事的任免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像张亮、刘洎等一些比较有威望,但不认同李恪当太子的重臣都被冷落,那些公开表态支持李恪的大臣,被放在重要的职位上,这样的布置,许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味,皇帝这是在布置身后之事了。
当然诸多的新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这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异常,又怀疑起前面的决断,若是皇帝布置身后之事,也不会这般的。
新实施的大部是以王易所提意见而制定的新政,包括作为大唐武器研究院的军品监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初级教育的普及,赋税和金融的改革等方面,这些新政在年内已经开始纳入规范运行,在李世民的强势支持下,及许多官员的参与下,已经取得了比王易预期还要好的结果。
只是许多人在参与这些新政实施的同时,又在怀疑,皇帝为何这样做,为何这样急迫。
当然时常与李世民私下讨论的王易是非常明白,李世民这是为李恪扫除当政时候的障碍,李世民有可能想将皇位传于李恪,或者让李恪监国,他躲起来休养一段时间,因此尽早地布置。
王易是不相信李世民会在死前交权,将皇帝位让出来的,那就只有另外一种可能了。
这当然是王易期望看到的,他不希望李世民在李恪威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就将权力移交,而是希望过几年以后,李恪任太子多年了,继任皇位才好!若李恪现在就继任皇帝,他的一些计划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他认定李世民不会禅位,因此也在按着自己的计划做事。
在年底的时候,王易再次向皇帝李世民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方面的改革的建议。
作为穿越者的王易知道现任皇帝李世民是个历史少见的英明皇帝,大唐以后的皇帝很多,但不可能所有继任者都是英明的,也不可能都是心胸开阔的,人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任何人都明白的,在没办法改变君主制的情况下,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将朝事划到一个框框里面,皇权得到一定的制约,集许多的人智慧决定朝政大事,肯定比一人做决断来的完备,王易就是依据这个想法提出新的观点的。
但王易并没提出内阁制或者首辅机什么的,那样肯定会惹恼李世民的,但现行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对皇权进行制约,在李世民首肯的情况下,王易可以放心提出。
所有的想法王易已经和李世民交流过,李世民在他滔滔不绝的鼓动和相劝下,基本同意了他所提的,以一系列的制约避免皇帝在朝政上出现专断的情况,这可以说是李世民在任时候力求的,也是王易最赞赏李世民的一点,有这样一位威望极高,无出左右的皇帝认可让三省六部制对皇权进行制约,在君主时代,相比较前朝,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易在向李世民提出这些建议的同时,也同时上交了辞呈,以身体病痛较重为由,恳请皇帝让他回南方的杭州修养几年,待身体好了,再回来为朝廷效力。
对于王易来说,或许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朝堂,是非常不错的决定。
李恪任太子已经一年多了,以他卓绝的才能得到了朝中大部官员的认可,如今有长孙无忌、马周、李世勣等这些重量级大臣的鼎力支持,王易没有任何的担心,他这位对李恪影响很大,与李恪关系非同一般的人不在朝中,李恪的处境可能会比他在朝中更好,更能获得其他大臣的支持。
王易现在的身份已经和长孙无忌一样是皇家的外戚了,外戚干政是一向被人诟病的,他要在李恪树立威望的过程中,“避避风头”,免得被人忌恨。
李恪这个太子,王易在几一两年之内与他交流也是非常多,对于李恪来说,王易是亦师亦友的挚交,许多事想问询王易的意见,李恪当然不希望王易在这个时候离开朝堂,但在听了王易一番讲述后,也明白过来王易的良苦用心,认可了王易做出的决定,并听从了王易给他提的诸多建议。
在得知王易要离开长安,前往杭州住上几年,已经适应了太子妃身份的王昙可是万分不情愿,连哭带闹地央求王易不要离开,她不希望没有王易在身边的日子,王易也是费了好些日子,才劝服妹妹,并给了王昙很多建议,包括要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等长一辈人面前表示最大的孝心,及不过问朝事,礼待李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